资源简介 (共30张PPT)224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新课导入“五胡内迁”后续……匈奴羯 氐 鲜卑羌黯然退场契丹党项一 契丹族与辽的建立兴起与发展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③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①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一)契丹族的崛起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qiongtianshèng 图文分析1.契丹族的崛起从图片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观察角度:形状、材料)1.过着游牧生活2.掌握陶瓷制作技术看图思考辽墓壁画《契丹人饮马图》契丹鸡冠壶1.契丹族的崛起契丹人还掌握了哪些技术?他们是如何获取这些技术的?(结合P33页文字)契丹钱币农耕技术、冶炼技术、纺织技术契丹铁犁头看图思考汉人北上避难,带去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契丹印章契丹锦袍1.契丹族的崛起国名:建立者:时间:定都:契丹(辽)耶律阿保机(辽太祖)10世纪初上京临潢府治国措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汉化改革任用汉人模仿汉制学习汉族文化与技术2.契丹建国二 党项族与西夏的建立1.党项兴起党项族是羌族的一个分支,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主要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唐朝时社会生产有所发展,后投降唐朝,被赐李姓。过着游牧生活2.西夏建立时 间:建立者:国 号:都 城:11世纪前期1038元昊兴庆今宁夏银川大夏(史称西夏)3.元昊改革西夏货币西夏买牛契约西夏符牌政治:经济:文化: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都重视学习中原文化,实施汉化改革。重视农耕,发展经济。契丹族(辽)和党项族(西夏)的兴起、强大有哪些相同点?对比分析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辽(契丹)北宋西夏契丹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汉族960年赵匡胤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元昊知识归纳上京(巴林左旗南)兴庆(今宁夏银川)东京(今开封)政权并立西夏辽北宋请同学们根据地图制作一个“形势示意简图”。时代特征:时战时和、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并立是否稳定?请说明理由三 辽与北宋的和战上京辽辽辽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农耕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燕云十六州为什么这里成为宋辽冲突的核心?(从归属、军事地位、战略位置等角度分析)历史上归属中原王朝军事地位:对于北宋来说,是重要的天然屏障,对于契丹来说,占领它则占据了对中原地区的战略主动权。宋太宗时期:多次战辽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战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双方互通使节。和宋真宗时期:辽军攻宋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澶渊之战”。战(chán)阅读课本,概括北宋初年辽宋关系的发展变化。阅读归纳3.澶州之战兵临城下南迁国都还是御驾亲征打退辽军(1)时间及过程: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士气大振,宋军占优。材料一 合约规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宋岁输辽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 ——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澶渊之盟”是一个不完全平等但又值得肯定的妥协和约,它顺应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王晓波《对澶渊之盟的重新认识和评价》澶渊之盟的内容:(1)辽宋约为兄弟之国;(2)双方撤兵,各守边境;(3)宋每年向辽纳军旅之费“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岁币;(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 què ) ,互市贸易。在边界设置的贸易市场辽北宋西夏宋辽:1005年,盟澶渊。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4.澶渊之盟榷场想象图材料一:(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辽虽俨然成为北方一个大国,但与宋军交战,孤军深入,不占优势。况且早年间辽先祖即已认定和汉政策是明智之举。——《浅谈辽史》北宋打了胜仗为什么还要签订盟约?材料分析4.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规定宋要给辽岁币,每年银十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宋朝的百姓负担。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史书记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我认为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如何评价“澶渊之盟”?合作探究4.澶渊之盟材料分析材料一:(1005年)宰相王钦若 :“城下之盟虽春秋时小国犹耻之,今以万乘之贵而为澶渊之举,是盟于城下也,其何耻如之!”——《资治通鉴》材料二:(1029年)“自景德(宋真宗年号)以来,四方无事,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据统计北宋耕地面积增加了68%左右)——《宋史》材料三:澶渊之盟后,宋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四榷场,辽也在南京道之新城及西京道之朔州南境等地设榷场多处,与宋朝互市。此后,宋、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程嘉静《辽代榷场设置述论》根据《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及后人的评价,谈谈你对《澶渊之盟》的看法?1.对北宋:一方面具有屈辱性,加重了人民负担,另一方面也保障了边疆的稳定和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2.对辽国:财政状况得到改善,人民安居乐业,生产发展。3.对中华民族:宋辽长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和民族交融,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四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宋夏之战(1)元昊称帝后,西夏与北宋关系表现?(2)西夏为什么要与北宋和谈?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中;西夏是小国,无法经受长期战争。宋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战争到和平内容:影响: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界贸易兴旺,带来长期和平。2.宋夏议和1.元昊答应取消帝号,而由宋朝册封为夏国主;2.宋每年赐予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3.重开沿边榷场贸易。庆历和盟注意:宋辽之间是兄弟关系,宋与西夏是君臣关系。宋夏关系:休战事 定君臣如何看待北宋与少数民族的战与和 合作探究频繁的民族战争使社会动荡,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议和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是统治者牺牲人民利益换取的和平局面,“岁币”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战和消极积极消极积极战争也使各民族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有利于民族交融,促进民族交融和中华文明的传播,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但议和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课堂小结促进民族交融和中华文明的传播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战和澶渊之盟宋夏和约澶渊之战宋夏战争西夏辽北宋1.辽圣宗时,萧太后倚重的汉官韩德让,“为相以来结欢宋朝,岁时修睦,无少间隙。”这突出说明了( )A.辽统治者重用汉人做官 B.北宋对辽构成重大威胁C.辽与北宋之间已无矛盾 D.辽与北宋关系逐渐缓和D2.(2021·深圳宝安模拟)宋仁宗去世的消息传到辽国,辽道宗曾握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这则事例可用于解释( )A.宋朝统治者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B.宋辽之间的敌对关系C.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 D.澶渊之盟的消极影响C巩固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