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考点强化训练】第一部分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考点强化训练】第一部分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第一轮复习
【基础知识梳理+考点强化训练】
第一部分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
课标链接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理念 道德修养 ★感念父母养育之恩、长辈关爱之情,能够以感恩的心与父母和长辈沟通,能够为父母分忧解难,尊重师长
★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责任意识 ★自觉分担家庭责任,体会敬业精神的重要性,具有较强的责任感
基础知识梳理
第六课 师生之间
一、走近老师
1.怎样正确了解教师这一职业?(教师职业的特点是什么?)
(1)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
(2)在现代社会,教师已发展为一种专门职业,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
2.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更高的要求?
3.为什么老师有不同的风格?
(1)年龄、学识、阅历、性格、情感与思维方式等差异。
(2)每位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表达方式不同,由此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4.我们怎样与风格不同的老师相处?
(1)承认老师的差别。承认并接纳每位老师的不同,才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老师。
(2)发现不同风格老师的优点。从多角度了解老师的职业和生活,善于发现老师的优点,寻找接纳老师的理由。
(3)了解老师教育行为的目的。尝试了解老师教育行为的初衷和用意,更好地理解老师。
(4)主动与不同风格的老师交往。
(5)尊重、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
知识拓展 赞美老师的名言 (1)一腔热血育桃李,三尺讲台写春秋。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诲人不倦,无私奉献。 (4)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二、师生交往
1.怎样理解“教”与“学”的关系?
(1)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进程。
(2)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
(3)我们与老师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
(4)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我们与老师相互交流。
2.怎样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1)老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励和期待,激励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2)老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提醒和劝诫,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改进不足。
(3)对待老师的批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3.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是怎样的?
学生乐于学习,老师寓教于乐,师生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
4.怎样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师生关系?
(1)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真诚、恰当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3)彼此尊重,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个性差异和劳动成果等。
(4)平等相待、相互促进,与老师成为朋友,主动关心老师、理解老师。
5.为什么要尊重老师?
(1)尊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作为“晚辈”的基本道德修养。
(2)老师是我们知识学习的指导者,也是我们精神成长的引路人。
6.如何尊重、关心、理解老师?
(1)表现在我们与老师日常交往的言谈举止中。
(2)尊重老师的人格尊严、个性差异和劳动成果等。
(3)主动关心老师、理解老师,对老师有礼貌。
7.与老师发生矛盾怎么办?
(1)自我反思,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
(2)相信善意,多些宽容和理解。
(3)坦诚相待,注意沟通方式。
(4)求同存异,主动关心。
易混辨析 老师的表扬是好的,但老师的批评对我们成长不利。(×) 正确说法:老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提醒和劝诫,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改进不足。
第七课 亲情之爱
一、家的意味
1.什么是家庭?
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家庭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1)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2)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3)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3.为什么要孝亲敬长?
(1)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2)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
4.怎样做到孝亲敬长?
(1)尽孝在当下。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2)子女不仅要给予父母物质上的帮助,还要给予精神上的抚慰。
(3)尊敬双亲长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教导;倾听他们的心声,经常和他们保持联系;知恩、感恩,用行动表达感恩之情。
易混辨析 孝敬父母就是顺从父母、听从父母的一切要求。(×) 正确说法:孝敬父母不是盲从、听从父母的一切要求,而是在平等基础上对父母的尊敬和侍奉。
二、爱在家人间
1.怎样认识亲情?(怎样认识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
(1)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份对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这份情感就是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2)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不尽相同。
(3)亲情不会因为家庭结构的变化而改变,但表现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
2.与父母发生“爱的碰撞”的原因有哪些?
(1)进入初中的我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和家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2)我们开始审视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开始质疑父母,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与经验,这是我们成长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3)两代人在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差异较大,对问题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
3.怎样维护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爱?(如何与父母沟通、相处?)
(1)有效地化解冲突,既需要父母做出榜样,也需要我们自己努力。
(2)呵护亲情,要掌握互动沟通的技巧,拥有应对冲突的智慧,要选择不伤害父母感情和不影响亲子关系的做法。(和父母沟通的技巧:a.关注事实;b.把握时机;c.留意态度;d.选择方式;e.考虑环境)
(3)试着去接纳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为中蕴含的爱,用父母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
三、让家更美好
1.现代家庭发生了哪些变化?
(1)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现代家庭的结构、规模、观念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2)随着人口的迁移和流动、现代沟通手段的丰富,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3)家庭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
2.现代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有哪些?
(1)关心世界和国家大事,探讨社会和人生问题。
(2)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创建学习型家庭。
(3)参与社区活动等。
知识拓展 家风是家庭无形的财富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家风是家庭成员的一种共同习惯或共同的文化。这种文化、风气,经过时间打磨和家庭变迁,仍历久弥新,彰显出“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的长久魅力,成为每个家庭“殷实的家底”和无形的财富。
3.怎样构建和谐家庭?
(1)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互相信任、体谅和包容,可以增进理解,化解矛盾和冲突。
(2)家庭成员共同分担家务劳动、共同协作,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3)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家庭的变化,才能让亲情更浓,让家庭更和睦。
4.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5.青少年如何增强家庭责任感?
(1)体会家长经营家庭的辛劳与困难,懂得尊重父母辛苦打拼的家庭成果。
(2)领会家庭中爱的真谛,传承家庭美德。
(3)树立家庭主人翁意识,能够为家庭和睦与幸福贡献力量等。
考点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有( )
①这是对教师重要地位的充分肯定
②这说明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圆梦
③这启示我们要热爱教师、尊重教师
4这说明教师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尊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下成语体现尊敬老师的是( )
A.夸父逐日 B.程门立雪
C.伯乐相马 D.卧薪尝胆
3.亦师亦友是良好师生关系的体现。下列场景符合这一关系的有( )
①师生共建班级群 ②师生一起打球
③学生拒与老师交流 ④老师倾听学生发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小郴经常拿自己写的文章请语文老师指导,得到语文老师的肯定与表扬;上数学课时,小郴偷偷在下面写小说,被数学老师发现,手稿被没收,还被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你给小郴的建议是( )
①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
②老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励和期待
③老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提醒和劝诫
④不论老师表扬或批评,都是对的,都是老师的良苦用心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论语·学而》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至今仍被人们推崇。这告诉我们( )
①要对父母孝顺
②要对兄弟友爱
③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④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这就是仁的根本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同时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感受父母的爱,成为我们成长的重要课题。下列对父母话语中亲情之爱的理解,正确的有( )
①放学回家,父母常说:“累了吗,先喝杯牛奶吧!”——给我补充成长的能量 ②得到表扬,父母常说:“太棒了,但不要骄傲哦!”——希望我变得更加优秀 ③感冒发烧,父母常说:“你瞧瞧,穿少了病了吧!”——要我牢记长辈说的话 ④受到批评,父母常说:“记住了,下次不再犯啊!”——要求我不要顶撞老师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某中学从家庭老物件和老照片入手,开展“学家史、寻家训、传家风”活动,得到学生积极响应。这一活动旨在( )
A.弘扬勤勤恳恳、刻苦钻研的工匠精神
B.培养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等传统美德
C.发挥学校保护未成年人第一阵地的功能
D.规定中学生履行赡养父母的法定义务
8.台灯下,母亲的一杯热牛奶让你备考的心田轻泛暖流;讲台上,老师的谆谆教诲让你受益匪浅;课桌旁,同学埋头做题的身影唤起你的竞争之心;书本中,知识灯塔正驱散着前行的黑暗……求学路漫漫,回首本学期的经历,你对未来应有的期许是( )
①珍视亲情,用行动表达孝心
②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位好老师
③学习上与同学竞争,拒绝合作
④制定求学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走近父母 学会交往】
9.观察漫画,回答问题。
(1)漫画一传承了中华民族的 传统美德。
(2)漫画二的做法对自身和家庭有何积极意义?
10.以下是小刚同学生活中的三个情境,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探究。
情境一 数学课上,老师批评小刚最近写作业不认真,这让小刚觉得很没面子。
(1)小刚的正确做法: 。
(2)理由: 。
情境二 课代表不小心把小刚的道德与法治作业本交到了语文老师那里,因此道德与法治老师以为小刚没交作业而批评了小刚。
(1)小刚应该: 。
(2)理由: 。
情境三 上语文课时,语文老师一道题讲错了。这时小刚和同桌在后面笑,并且指指点点。
(1)小刚的正确做法: 。
(2)理由: 。
参考答案
1.C【解析】②排除,老师不仅是我们学习的指导者,还教我们如何做人,“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圆梦”说法太绝对;①③④说法符合题意。故选C项。
2.B解析A项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与题意不符;B项比喻尊师重教,虔诚求学,体现尊敬老师,符合题意;C项比喻有眼力者鉴别并举荐人才,与题意不符;D项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与题意不符。故选B项。
3.B【解析】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分析材料可知,师生共建班级群,师生在一起打球,老师倾听学生发言,都是平等、互助的表现,符合新型师生关系,①②④符合题意;3是不能正确与老师交往的表现。故选B项。
4.C【解析】依据材料,我们要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老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励和期待;老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提醒和劝诫,能帮我们反省自己,改进不足,我们要正确对待,①②③ 说法正确。④说法太绝对,排除。故本题选C项。
5.D【解析】材料中此话的意思是,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这就是仁的根本,告诉我们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3④符合题意;12理解不够全面,排除。故选D项。
6.A【解析】①②符合题意;③错误,感冒发烧,父母常说:“你瞧瞧,穿少了病了吧!”这体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④错误,受到批评,父母常说:“记住了,下次不再犯啊!”这要求我分析错误的原因,改正错误。故选A项。
7.B【解析】某中学从家庭老物件和老照片入手,开展“学家史、寻家训、传家风”活动,旨在培养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等传统美德,B项正确;A项观点正确,但题干没有体现;C项错误,保护未成年人第一阵地应该是家庭保护;D项错误,我国法律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故选B项。
8.B【解析】总结过往,开拓未来,同学们应珍视亲情,用行动表达孝心;应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位好老师;应制定求学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①②④正确。③错误,同学们应学会竞争和合作。故选B项。
9.(1)孝亲敬长
(2)①对自身: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不断增强家庭责任意识。②对家庭: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建设和谐家庭;等等。
10.情境一:(1)接受老师的批评,反省自己的错误
(2)我们要尊重老师,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情境二:(1)把作业本拿回来交给道德与法治老师并主动和老师解释清楚
(2)主动和老师沟通有利于化解和老师的矛盾
情境三:(1)课后用委婉真诚的方式指出老师的错误
(2)老师也是普通人,也会犯错,要用恰当的方式指出老师的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