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兰亭集序王羲之《兰亭集序》(神龙本)唐人冯承素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魏晋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人生无常。文人或关心人生,或逃避现实,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多是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对廊清天下的盼望,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建功立业的抱负互见,呈现出慷慨悲凉的色彩。这种审美趋向,影响了魏晋文学创作的整个历史时期。魏晋人每于三月初三,到水边洗濯祈福,被称为禊事。东晋永和九年三月的这一天,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等42 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列坐在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背景知识关于兰亭集序王羲之将这些诗汇集起来,编成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0余字的序文。《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兰亭集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兰亭集序》可谓魏晋文学的尾声,全篇流连山水,探问生命,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文体知识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作者介绍癸丑( )会稽山( )修禊事( )激湍( )流觞( )骋怀( )ɡuǐkuài jīxìtuānshānɡchěnɡháiqūqìjiē dàoshānɡ放浪形骸( )趣舍万殊 ( )一契( )嗟悼( )彭殇( )生字生词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 禊事也。群贤 毕至,少长 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第1自然段春季的末一个月一种祭礼高高的竹子都县名景物互相衬托酒杯排列旁边乐器繁盛举行adj→n.贤能之人/年少年长的人课文研读状后省略省略省略/状后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第1自然段作诗课文研读深远高雅的情思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和风用来开畅/舒展穷尽实在自然万物值得这第2自然段课文研读定后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尽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叙宴会盛况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事由修禊事也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人物信 可 乐 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活动天气感受仰观 、俯察、游目骋怀第1、2段:信可乐也!因何而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贤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乐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 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助词,引起下文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兼词“之于”,从…中取得通“晤”,面对面有的人同“取”不一样一时满足求得等到过去连接第3自然段课文研读所爱好的事物放纵/人的躯体状后陈迹,犹不能不以 之 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到、及尚且指“向之”句自然第3自然段课文研读因发生/引起判断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抱负志趣,(与朋友)在一室之内面对面交谈;有的人随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各人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各不相同,但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很自得,快乐而满足,竟不觉得衰老将要到来;等到他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感兴趣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陈迹了,还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归于尽。古人说:“死和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么不叫人悲痛万分呢?第3段:岂不痛哉!因何而痛?厌倦该物时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这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面临死亡时生命短暂,在死亡面前显得渺小而脆弱;无法抗拒死亡,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好景不再时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好花不常开”,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喜爱某物时生命短暂欲望无限世事变化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作者借此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第3段:岂不痛哉!因何而痛?痛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 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 彭殇为 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符契。两半,可合在一起面对叹息悲伤明白本来一、齐,作动词。把…看做一样(相等)未成年而死去的人妄造,没有根据意志一个个纵使这次(集会)的诗文第4自然段课文研读状后虚妄荒诞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第4自然段课文研读每当我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本来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思想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命这件大事吧。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庄子 德充符》)庄子曰:“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庄子 齐物论》)知识拓展第4段:悲夫!悲什么?悲古人今人后人千古同悲作者把古人、今人、后人联系起来,对人生苦短的悲痛不只是作者因眼前之情境产生的情感,而且是一代代共同的悲叹,所以这种悲是比痛更深沉的人类之大悲。这本是一个畅快、雅致、欢乐的集会,为何让作者悲从中来,乐极生悲了呢?“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王勃《滕王阁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伟大的波斯王克谢尔克谢斯,率领波斯历史上最大的一支远征军向希腊进军,在阿比多斯海湾,他检阅全军。他的陆军遮天蔽日,他的水军布满海湾,他感到荣耀,感到幸福。但随后他又伤感起来,而且潸然泪下,对他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悲哀……”——古希腊 希罗多德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馀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明代袁弘道的《兰亭记》:古今文士爱念光景,未尝不感叹于死生之际。故或登高临水,悲陵谷之不长;花晨月夕,嗟露电之易逝。虽当快心适志之时,常若有一段隐忧埋伏胸中,世间功名富贵举不足以消其牢骚不平之气。于是卑者或纵情曲孽,极意声伎;高者或托为文章声歌,以求不朽;或究心仙佛与夫飞升坐化之术。其事不同,其贪生畏死之心一也。独庸夫俗子,耽心势利,不信眼前有死。而一种腐儒,为道理所锢,亦云:“死即死耳,何畏之有!”此其人皆庸下之极,无足言者。夫蒙庄达士,寄喻于藏山;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死如不可畏,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文章通过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乐生痛死这一人类所共有的感情,彻底否定了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表达了一种积极处事的人生态度。主旨归纳: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