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考点11 离子推断与检验一、离子的检验1.常见阳离子的检验根据离子性质不同而在实验中所表现出的现象不同,可以把检验离子的方法归纳为三种类型:①生成沉淀;②生成气体;③显现特殊颜色。(1)常规检验法①用NaOH溶液能检验出Cu2+、Fe3+、Fe2+、Al3+、NH4+。Cu2+——产生蓝色沉淀Fe3+——产生红褐色沉淀Fe2+——先产生白色沉淀,然后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Al3+——先产生白色沉淀,继续加入NaOH溶液,白色沉淀又会逐渐消失。NH4+——共热,生成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焰色反应:用焰色反应可检验出溶液中的K+和Na+。K+—火焰呈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Na+—火焰呈黄色(2)特殊检验法Fe3+—加入KSCN溶液呈红色Fe2+—加入KSCN溶液无现象,滴加新制氯水后溶液呈红色;或加K3[Fe(CN)6](铁氰化钾)溶液,产生带有特征蓝色的铁氰化亚铁Fe3[Fe(CN)6]2沉淀。2.常见阴离子的检验(1)利用酸碱指示剂检验OH-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或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色(2)利用盐酸和其他试剂检验—加入BaCl2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溶解,并放出无色无味的气体;或加入稀盐酸后,放出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SO42-—先加入稀盐酸,无现象,再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SO32-—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溶解,放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3)利用AgNO3(HNO3酸化)溶液检验Cl-、——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Br-、——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浅黄色沉淀I-——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黄色沉淀(4)利用某些特征反应检验I-——滴入淀粉溶液和氯水,溶液变蓝色(4)离子检验实验设计题常用的答题模板ⅰ.实验操作取少量或适量行测液(固体溶解后再取少量或适量行测液)于一洁净试管中,加入······试剂,再加入······试剂(有必要时可以加热,如NH4+的检验)。ⅱ.现象描述如“溶液由······变为······”,“产生······气体”,“产生······色沉淀”,“若有······生成”,“若没有······生成”。ⅲ.得出结论如“说明溶液中含有······离子”,“若·····说明·····,若·····说明·····”。二、离子推断“四原则”破解离子推断第一:肯定性原则 根据实验现象推出溶液中肯定存在或肯定不存在的离子(记住常见的有色离子:Fe3+:棕黄色, Fe2+ :浅绿色, MnO4-:紫红色,Cu2+ :蓝色)第二:互斥性原则 在肯定某些离子的同时,结合离子共存规律,否定一些离子存在(要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酸性、碱性、指示剂的变化、与铝反应产生氢气、水的电离情况等)第三:电中性原则 溶液呈中性,一定既有阳离子,又有阴离子,且溶液中正、负电荷总数相等(利用这一原则可确定一些隐含的离子)第四:进出性原则 通常是在实验过程中使用,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反应生成的离子或引入的离子对后续实验的干扰。1.三种常见离子的检验(1)SO的检验。①检验方法。②排除干扰。Ag+的干扰 先用盐酸酸化,能防止Ag+干扰CO、SO的干扰 因为BaCO3、BaSO3也是白色沉淀,与BaSO4白色沉淀不同的是这些沉淀能溶于盐酸中,因此检验SO时,必须先用足量盐酸酸化(不能用HNO3、H2SO4酸化)[微点拨] 所用的钡盐不能用Ba(NO3)2溶液,因为在酸性条件下,SO、HSO会被溶液中的NO氧化成SO,从而得出错误结论。(2)CO的检验。①检验方法。②排除干扰。HCO的干扰 若被检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HCO,则加入CaCl2(或BaCl2)溶液时不会产生白色沉淀,故可用BaCl2(或CaCl2)溶液排除干扰SO的干扰 因为CaSO3与CaCO3都是白色沉淀,且CaSO3也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SO2),但SO2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可以通过生成的气体无色无味来排除SO的干扰(3)Fe2+的检验。①溶液中只含Fe2+,可用KSCN溶液和氯水检验,不考虑干扰问题。②溶液中含Fe2+、Fe3+,不含Cl-时,可加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说明溶液中含有Fe2+,不能用KSCN溶液和氯水,原因是Fe3+会形成干扰。③溶液中含有Fe2+、Fe3+、Cl-时,可通过加入K3[Fe(CN)6](铁氰化钾)溶液生成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Fe2+,不能用酸性KMnO4溶液,原因是Cl-也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Cl-能形成干扰。2.离子推断“三步”法3.推断时注意事项(1)注意有颜色的离子与溶液的颜色是否一致。(2)根据某现象推出含有的某种离子,该离子是否为前面的操作引入的。(3)注意离子共存问题①离子是否能存在于溶液中,要特别注意溶液的性质(如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与离子的性质。②推断结果中的离子是否能共存于同一溶液中。③离子是否会隐蔽转化,如Al3+遇到过量的强碱转化为AlO,AlO遇到过量的强酸转化为Al3+。1.无色溶液中离子检验的一般思路2.高考中有关离子检验的答题模板例如,检验某溶液中含有Fe2+而不含Fe3+的方法是取适量溶液置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加几滴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向溶液中滴加几滴H2O2溶液(或新制氯水),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Fe2+而不含Fe3+。3.推断时注意事项(1)注意有颜色的离子与溶液的颜色是否一致。(2)根据某现象推出含有的某种离子,该离子是否为前面的操作引入的。(3)注意离子共存问题。①离子是否能存在于溶液中,要特别注意溶液的性质(如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与离子的性质。②推断结果中的离子是否能共存于同一溶液中。③离子是否会隐蔽转化,如Al3+遇到过量的强碱转化为AlO,AlO遇到过量的强酸转化为Al3+。1.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结论正确的是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A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溶液变浑浊 原溶液中一定存在Ag+B 将铜片投入到KNO3溶液中,然后加入稀硫酸 铜片投投入到KNO3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加入稀硫酸后,铜片溶解 铜能溶于稀硫酸C 向AlCl3溶液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得到有白色沉淀的悬浊液,将悬浊液分成二份 一份加入盐酸,悬浊液变澄清溶液,另一份继续加入NaOH溶液,悬浊液也变澄清 Al(OH)3具有两性D 向某溶液中通入Cl2再滴入KSCN溶液 溶液变红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2+A.A B.B C.C D.D2.下列物质的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A.用氢氧化钙溶液可鉴别Na2CO3和NaHCO3两种溶液B.用氢氧化钠溶液可鉴别MgCl2溶液和NaCl溶液C.利用新制的氯水和四氯化碳可鉴别NaBr溶液与NaI溶液D.用焰色试验可鉴别NaCl和KCl3.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不正确的是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和结论A 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AlO离子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通入足量CO2 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该溶液中含有AlO离子B 在油脂制肥皂实验中,判断油脂是否反应完全 用玻璃棒蘸取反应液,滴入装有热水的试管中,振荡 若无油滴浮在液面上,则油脂已经反应完全C 比较Na与Al的金属性强弱 将NaOH溶液滴入盛有AlCl3溶液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若烧杯中先出现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溶解,则金属性强弱:Na>AlD 验证苯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 苯和液溴在FeBr3催化下发生反应,将得到的气体经足量CCl4后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则苯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A.A B.B C.C D.D4.对某盐溶液进行下列操作,结论正确的是A.加入少量盐酸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一定有AlOB.加入过量盐酸,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一定有COC.加入过量新制氯水溶液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则原溶液中一定有Fe2+D.加入过量浓NaOH溶液,微热,生成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一定有NH5.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A.用品红溶液鉴别SO2和CO2B.用加热的方法除去Na2CO3固体中少量的NaHCO3C.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Cl2中的HClD.用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溶液检验溶液中Cl-6.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不同的无色溶液进行如下操作,错误的是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A 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 生成浅黄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B 向某溶液中加入,振荡,静置 层显紫红色 原溶液中存在C 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 火焰呈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原溶液中有D 滴加稀盐酸,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原溶液中存在A.A B.B C.C D.D7.通过化学实验得出相应的结论是探究物质性质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由实验过程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某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将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原溶液中可能有,也可能有B.某溶液中滴加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有C.某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证明原溶液一定为氯水D.某溶液中加入氯水后,再加入溶液,溶液变红,证明原溶液一定有8.用下列方案进行某些离子的检验,其中方案设计最严谨的是A.检验试液中含Cl-:试液有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B.检验试液中含SO:试液无沉淀白色沉淀C.检验试液中含I-:试液黄色溶液深黄色溶液D.检验试液中含SO:试液有白色沉淀沉淀溶解9.某酸性废液中含有、、三种金属离子,有同学设计了下列方案对废液进行处理(所加试剂均稍过量)以回收金属,保护环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沉淀a中只含有CuB.沉淀b的化学式是,沉淀c的化学式是C.溶液X在酸性条件下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D.若溶液Z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原溶液一定含有10.固体混合物W由Cu、FeO、Fe2O3、SiO2、Na2CO3、K2SO4中的几种物质组成,进行以下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固体中一定没有K2SO4B.溶液X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为H+、Cu2+、Fe2+、Fe3+C.该固体W中一定含有Cu、Fe2O3、SiO2、Na2CO3D.固体W中,n(SiO2):n(Cu)≤4:311.某工业废水仅含下表中的某些离子,且各种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均为0.1mol/L(此数值忽略水的电离及离子的水解)。阳离子 K+、Ag+、Mg2+、Cu2+、Al3+、NH阴离子 Cl-、CO、NO、SO、I-甲同学欲探究废水的组成,进行了如下实验Ⅰ.取该无色溶液5mL,滴加一滴氨水有沉淀生成,且离子种类增加Ⅱ.用铂丝蘸取溶液,在火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无紫色火焰Ⅲ.另取溶液加入过量盐酸,有无色气体生成,该无色气体遇空气变成红棕色Ⅳ.向Ⅲ中所得的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A.由Ⅰ、Ⅱ判断,溶液中一定不含有的阳离子是K+、NH、Cu2+B.Ⅲ中加入盐酸生成无色气体的离子方程式是6I-+2NO+8H+=3I2+2NO↑+4H2OC.原溶液一定只含有的离子I-、NO、SO、Mg2+、Al3+D.另取100mL原溶液,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灼烧沉淀至恒重,得到的固体质量为0.4g12.某溶液仅由、、、、、、中的若干种离子组成,且各离子浓度相等,取适量溶液进行如下实验:①加过量盐酸无现象,得到无色溶液;②取操作①后的溶液,加入过量的,产生白色沉淀1;③取操作②后的滤液,加入过量的和溶液,产生白色沉淀2;根据以上实验判断,下列推断错误的是A.根据操作①的无色溶液,推断一定不存在B.白色沉淀1中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C.原溶液中一定存在,一定不存在D.白色沉淀2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存在1.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Na+、K+、NH、Ca2+、Cu2+、SO、SO、Cl-、Br-、CO中的若干种,离子浓度都为0.1 mol·L-1往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Cl2和盐酸的混合溶液,无白色沉淀生成。另取少量原溶液,设计并完成如图所示实验。则下列关于原溶液的判断正确的是A.若实验中Ba(NO3)2和HNO3的混合溶液改用BaCl2和盐酸的混合溶液,对溶液中离子的判断无影响B.原溶液中可能存在Cl-C.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的上述离子是SO、Br-,是否存在Na+、K+需要通过焰色反应来确定D.原溶液中肯定不存在的上述离子是Ca2+、Cu2+、SO、CO,是否存在NH另需实验验证2.固体M由Fe2(SO4)3、Fe、KBr、K2SO3、AgNO3和BaCl2中的几种或全部物质组成。①取少量M加足量稀H2SO4产生气体X、溶液Y和白色固体Z。向溶液Y中加少量稀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Ag2SO4是微溶物,浓度较小时不会沉淀);②另取少量Y,加入足量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一段时间后颜色变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气体X一定是SO2或H2B.M中一定含有Fe2(SO4)3C.M中一定不含KBr,一定有BaCl2D.Z一定是BaSO43.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和结论A 检验某溶液中可能含有的、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先加溶液(若有沉淀则滤去),再加溶液 若加入溶液有沉淀则有,过滤后加溶液后有沉淀则有B 探究速率的影响因素 金属钠与浓盐酸、与水反应进行对照实验 金属钠与浓盐酸反应比金属钠与水反应速率更慢,则浓盐酸中较小C 检验火柴头中的氯元素 摘下几根火柴头,将火柴头浸于水中,片刻后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稀 若观察到白色沉淀,则含氯元素D 检验某未知溶液中是否有蛋白质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 溶液出现紫玫瑰色,该溶液不一定含有蛋白质A.A B.B C.C D.D4.某溶液中由H+、、Mg2+、Al3+、、Cl-中的某几种离子形成的溶液。若加入锌粒,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若加入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与加入NaOH的物质的最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中的阳离子只有H+、Mg2+、Al3+B.溶液中n()=0.1molC.溶液中一定不含,一定含有Cl-D.n(H+):n(Mg2+):n(Al3+)=1:1:15.已知某100溶液中含有的部分离子的浓度大小如图所示,该溶液呈无色、透明、均一状态,可能还含有、、、。为了进一步确认,加入足量溶液,生成23.3g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对原溶液说法错误的是A.肯定不存在、B.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C.加入含0.2的溶液时,沉淀质量达到最大量D.加入少量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6.某无色溶液可能含有①Na+ ②Ba2+ ③Cl- ④Br- ⑤SO ⑥SO中的若干种,依次进行下列实验,且每步所加试剂均过量,观察到的现象如下:(已知Br2易溶于CCl4呈橙红色)步骤 操作 现象(1) 向溶液中滴加氯水,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 下层呈橙红色(2) 分液,向水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和稀HNO3 有白色沉淀产生(3) 过滤,向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和稀HNO3 有白色沉淀产生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肯定含有的离子是①④ B.肯定含有的离子是③④⑥C.肯定没有的离子是②⑥ D.不能确定的离子只有⑤⑥7.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A 向NaHS溶液中滴入酚酞 溶液变红 HS-水解程度小于电离程度B 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FeCl3、CuCl2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 出现红褐色沉淀 Ksp[Fe(OH)3]>Ksp[Cu(OH)2]C 向Na2CO3溶液中加入浓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硅酸钠溶液中 产生白色浑浊 酸性:盐酸>碳酸>硅酸D 向盛有KI3溶液的两试管中分别加入淀粉溶液和AgNO3溶液 前者溶液变蓝,后者有黄色沉淀产生 KI3溶液中还含有I2和I-A.A B.B C.C D.D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向AlCl3溶液中滴加氨水,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盐酸,沉淀消失B.向铜粉中加入稀硫酸,铜粉不溶解;再加入Cu(NO3)2固体,铜粉溶解C.向BaCl2溶液中加入Na2SO3溶液,产生沉淀,再加入硝酸沉淀全部溶解D.向MgCl2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FeCl3溶液,沉淀逐渐变为红褐色9.某无色透明溶液与铝反应放出氢气,该溶液中可能含有Mg2+ 、Cu2+ 、Ba2+、H+、Ag+、SO、 SO、HCO、OH-、NO十种离子中的若干种,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当溶液中有Al3+生成时,溶液中可能存在:SO、NO、H+、Mg2+B.当溶液中有A13+生成时,溶液中一定存在:H+、SO;可能存在 Mg2+C.当溶液中有AlO生成时,溶液中一定存在:OH-、Ba2+ 、NOD.当溶液中有AlO生成时,溶液中可能存在: OH-、Ba2+ 、NO、SO10.下列鉴别方法不可行的是A.用水鉴别乙醇、苯和溴苯 B.用溴水鉴别己烯、苯和四氯化碳C.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苯、乙醇和戊烷 D.用碳酸钠溶液鉴别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11.分别盛有不同无色溶液①②③④四支试管进行如下操作,现象和结论对应且正确的是操作 现象 结论A 向试管①中先滴加BaCl2溶液再滴加硝酸 生成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SO42-B 向试管②中加入AgNO3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Cl-C 向试管③中先滴加少量氯水,后滴加适量苯,振荡静置 溶液分层且上层为橙红色 原溶液中含有I-D 向试管④中滴加浓NaOH溶液,加热,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 试纸变蓝 原溶液中有NH4+A.A B.B C.C D.D12.下列各组试剂中,能鉴别乙醇、己烷、己烯、乙酸溶液、苯酚溶液等五种无色溶液的是A.FeCl3溶液、NaOH溶液 B.新制的Cu(OH)2悬浊液、紫色石蕊试液C.紫色石蕊试液、溴水 D.酸性KMnO4溶液、新制的Cu(OH)2悬浊液13.通过实验、观察、类比、推理等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化学学习的方法之—。对下列反应实验现象的推断或解释正确的是选项 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A 将少量溴水加入KI溶液中,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 下层液体呈紫色 氧化性:Br2>I2B 铝热剂溶于足量稀盐酸再滴加KSCN溶液 出现血红色 铝热剂中一定含有氧化铁C 向某钾盐中滴加浓盐酸,产生气体再通入品红溶液 品红溶液褪色 该钾盐为K2SO3或KHSO3D 将过量过氧化钠固体投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溶液最终变成蓝色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A.A B.B C.C D.D一轮再回顾易错点精析二轮热点难点突破针对训练突破提升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考点11 离子推断与检验一、离子的检验1.常见阳离子的检验根据离子性质不同而在实验中所表现出的现象不同,可以把检验离子的方法归纳为三种类型:①生成沉淀;②生成气体;③显现特殊颜色。(1)常规检验法①用NaOH溶液能检验出Cu2+、Fe3+、Fe2+、Al3+、NH4+。Cu2+——产生蓝色沉淀Fe3+——产生红褐色沉淀Fe2+——先产生白色沉淀,然后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Al3+——先产生白色沉淀,继续加入NaOH溶液,白色沉淀又会逐渐消失。NH4+——共热,生成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焰色反应:用焰色反应可检验出溶液中的K+和Na+。K+—火焰呈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Na+—火焰呈黄色(2)特殊检验法Fe3+—加入KSCN溶液呈红色Fe2+—加入KSCN溶液无现象,滴加新制氯水后溶液呈红色;或加K3[Fe(CN)6](铁氰化钾)溶液,产生带有特征蓝色的铁氰化亚铁Fe3[Fe(CN)6]2沉淀。2.常见阴离子的检验(1)利用酸碱指示剂检验OH-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或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色(2)利用盐酸和其他试剂检验—加入BaCl2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溶解,并放出无色无味的气体;或加入稀盐酸后,放出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SO42-—先加入稀盐酸,无现象,再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SO32-—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溶解,放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3)利用AgNO3(HNO3酸化)溶液检验Cl-、——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Br-、——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浅黄色沉淀I-——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黄色沉淀(4)利用某些特征反应检验I-——滴入淀粉溶液和氯水,溶液变蓝色(4)离子检验实验设计题常用的答题模板ⅰ.实验操作取少量或适量行测液(固体溶解后再取少量或适量行测液)于一洁净试管中,加入······试剂,再加入······试剂(有必要时可以加热,如NH4+的检验)。ⅱ.现象描述如“溶液由······变为······”,“产生······气体”,“产生······色沉淀”,“若有······生成”,“若没有······生成”。ⅲ.得出结论如“说明溶液中含有······离子”,“若·····说明·····,若·····说明·····”。二、离子推断“四原则”破解离子推断第一:肯定性原则 根据实验现象推出溶液中肯定存在或肯定不存在的离子(记住常见的有色离子:Fe3+:棕黄色, Fe2+ :浅绿色, MnO4-:紫红色,Cu2+ :蓝色)第二:互斥性原则 在肯定某些离子的同时,结合离子共存规律,否定一些离子存在(要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酸性、碱性、指示剂的变化、与铝反应产生氢气、水的电离情况等)第三:电中性原则 溶液呈中性,一定既有阳离子,又有阴离子,且溶液中正、负电荷总数相等(利用这一原则可确定一些隐含的离子)第四:进出性原则 通常是在实验过程中使用,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反应生成的离子或引入的离子对后续实验的干扰。1.三种常见离子的检验(1)SO的检验。①检验方法。②排除干扰。Ag+的干扰 先用盐酸酸化,能防止Ag+干扰CO、SO的干扰 因为BaCO3、BaSO3也是白色沉淀,与BaSO4白色沉淀不同的是这些沉淀能溶于盐酸中,因此检验SO时,必须先用足量盐酸酸化(不能用HNO3、H2SO4酸化)[微点拨] 所用的钡盐不能用Ba(NO3)2溶液,因为在酸性条件下,SO、HSO会被溶液中的NO氧化成SO,从而得出错误结论。(2)CO的检验。①检验方法。②排除干扰。HCO的干扰 若被检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HCO,则加入CaCl2(或BaCl2)溶液时不会产生白色沉淀,故可用BaCl2(或CaCl2)溶液排除干扰SO的干扰 因为CaSO3与CaCO3都是白色沉淀,且CaSO3也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SO2),但SO2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可以通过生成的气体无色无味来排除SO的干扰(3)Fe2+的检验。①溶液中只含Fe2+,可用KSCN溶液和氯水检验,不考虑干扰问题。②溶液中含Fe2+、Fe3+,不含Cl-时,可加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说明溶液中含有Fe2+,不能用KSCN溶液和氯水,原因是Fe3+会形成干扰。③溶液中含有Fe2+、Fe3+、Cl-时,可通过加入K3[Fe(CN)6](铁氰化钾)溶液生成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Fe2+,不能用酸性KMnO4溶液,原因是Cl-也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Cl-能形成干扰。2.离子推断“三步”法3.推断时注意事项(1)注意有颜色的离子与溶液的颜色是否一致。(2)根据某现象推出含有的某种离子,该离子是否为前面的操作引入的。(3)注意离子共存问题①离子是否能存在于溶液中,要特别注意溶液的性质(如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与离子的性质。②推断结果中的离子是否能共存于同一溶液中。③离子是否会隐蔽转化,如Al3+遇到过量的强碱转化为AlO,AlO遇到过量的强酸转化为Al3+。1.无色溶液中离子检验的一般思路2.高考中有关离子检验的答题模板例如,检验某溶液中含有Fe2+而不含Fe3+的方法是取适量溶液置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加几滴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向溶液中滴加几滴H2O2溶液(或新制氯水),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Fe2+而不含Fe3+。3.推断时注意事项(1)注意有颜色的离子与溶液的颜色是否一致。(2)根据某现象推出含有的某种离子,该离子是否为前面的操作引入的。(3)注意离子共存问题。①离子是否能存在于溶液中,要特别注意溶液的性质(如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与离子的性质。②推断结果中的离子是否能共存于同一溶液中。③离子是否会隐蔽转化,如Al3+遇到过量的强碱转化为AlO,AlO遇到过量的强酸转化为Al3+。1.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结论正确的是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A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溶液变浑浊 原溶液中一定存在Ag+B 将铜片投入到KNO3溶液中,然后加入稀硫酸 铜片投投入到KNO3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加入稀硫酸后,铜片溶解 铜能溶于稀硫酸C 向AlCl3溶液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得到有白色沉淀的悬浊液,将悬浊液分成二份 一份加入盐酸,悬浊液变澄清溶液,另一份继续加入NaOH溶液,悬浊液也变澄清 Al(OH)3具有两性D 向某溶液中通入Cl2再滴入KSCN溶液 溶液变红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2+A.A B.B C.C D.D【答案】C【解析】A.若溶液中含有AlO或SiO,滴加盐酸,也会生成Al(OH)3或H2SiO3沉淀,故A错误;B.铜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氢的后面,铜不溶于稀硫酸。本实验铜片溶解的原因是铜被酸性条件下的NO氧化,发生的反应为:3Cu+8H++2NO=3Cu2++2NO↑+4H2O,故B错误;C.向AlCl3溶液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得到有白色沉淀的悬浊液,悬浊液中有氢氧化铝,将悬浊液分成二份,一份加入盐酸,悬浊液变澄清溶液,发生的反应为Al(OH)3+3HCl=AlCl3+3H2O,另一份继续加入NaOH溶液,悬浊液也变澄清,发生的反应为Al(OH)3+NaOH=NaAlO2+2H2O,所以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故C正确;D.若溶液中原有Fe3+,则通入氯气再滴入KSCN溶液,溶液也会变红,故D错误;故选C。2.下列物质的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A.用氢氧化钙溶液可鉴别Na2CO3和NaHCO3两种溶液B.用氢氧化钠溶液可鉴别MgCl2溶液和NaCl溶液C.利用新制的氯水和四氯化碳可鉴别NaBr溶液与NaI溶液D.用焰色试验可鉴别NaCl和KCl【答案】A【解析】A.氢氧化钙溶液和Na2CO3、NaHCO3都能生成碳酸钙沉淀:Ca(OH)2+Na2CO3=CaCO3↓+2NaOH,Ca(OH)2+NaHCO3= CaCO3↓+NaOH+H2O或Ca(OH)2+2NaHCO3=Na2CO3+ CaCO3↓+2H2O,所以不能用氢氧化钙溶液可鉴别Na2CO3和NaHCO3两种溶液,故A错误;B.MgCl2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Mg(OH)2沉淀,而NaCl和NaOH不反应,所以可用NaOH溶液鉴别MgCl2溶液和NaCl溶液,故B正确;C.NaBr溶液中滴入新制的氯水,Cl2能将NaBr中的溴置换出来,溴溶于CCl4呈红棕色或橙红色;NaI溶液中滴入新制的氯水,Cl2能将NaBr中的碘置换出来,碘溶于CCl4呈紫色或紫红色,所以可以利用新制的氯水和四氯化碳鉴别NaBr溶液与NaI溶液,故C正确;D.钠的焰色是黄色,钾的焰色是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片),用焰色试验可鉴别NaCl和KCl,故D正确;故选A。3.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不正确的是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和结论A 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AlO离子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通入足量CO2 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该溶液中含有AlO离子B 在油脂制肥皂实验中,判断油脂是否反应完全 用玻璃棒蘸取反应液,滴入装有热水的试管中,振荡 若无油滴浮在液面上,则油脂已经反应完全C 比较Na与Al的金属性强弱 将NaOH溶液滴入盛有AlCl3溶液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若烧杯中先出现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溶解,则金属性强弱:Na>AlD 验证苯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 苯和液溴在FeBr3催化下发生反应,将得到的气体经足量CCl4后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则苯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A.A B.B C.C D.D【答案】A【解析】A.检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碳酸钠,若无明显现象,通入足量CO2,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即生成Al(OH)3,则该溶液中含有AlO离子,A错误;B.在油脂制肥皂实验中,油脂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羧酸钠和丙三醇均可溶于水,若油脂反应完全,用玻璃棒蘸取反应液,滴入装有热水的试管中,振荡,则无油滴浮在液面上,B正确;C.将NaOH溶液滴入盛有AlCl3溶液的烧杯中,先出现白色沉淀氢氧化铝,后白色沉淀溶解,即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可溶的偏铝酸钠,说明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其碱性比氢氧化钠弱,即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比铝强,则金属性强弱:Na>Al,C正确;D.苯和液溴在FeBr3催化下发生取代反应,得到的溴化氢和挥发出的溴气体经足量CCl4后液溴溶解,而溴化氢气体进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D正确;故选A。4.对某盐溶液进行下列操作,结论正确的是A.加入少量盐酸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一定有AlOB.加入过量盐酸,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一定有COC.加入过量新制氯水溶液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则原溶液中一定有Fe2+D.加入过量浓NaOH溶液,微热,生成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一定有NH【答案】D【解析】A.加入少量盐酸溶液,可以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原溶液中可能存在银离子不一定存在AlO ,A错误;B.加入过量盐酸,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可能存在HCO不一定存在CO ,B错误;C.加入过量新制氯水溶液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则原溶液中可能存在Fe3+不一定存在Fe2+,C错误;D.氨根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D正确;故选D。5.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A.用品红溶液鉴别SO2和CO2B.用加热的方法除去Na2CO3固体中少量的NaHCO3C.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Cl2中的HClD.用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溶液检验溶液中Cl-【答案】C【解析】A.SO2具有漂白性,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而CO2不具有漂白性,因而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故可以用品红溶液鉴别SO2和CO2,A正确;B.Na2CO3固体稳定,受热不分解,而其中含有的少量的NaHCO3不稳定,受热分解产生Na2CO3,因此可以用加热的方法除去Na2CO3固体中少量的NaHCO3,B正确;C.HCl能够与Na2CO3反应产生CO2气体,使HCl气体中又混入新的杂质气体CO2,因此不能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Cl2中的HCl,C错误;D.由于AgCl是白色既不溶于水,也不溶液稀硝酸的沉淀,而Ag2CO3只是不溶于水,但能够溶于稀硝酸,故可以用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溶液检验溶液中Cl-,D正确;故合理选项是C。6.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不同的无色溶液进行如下操作,错误的是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A 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 生成浅黄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B 向某溶液中加入,振荡,静置 层显紫红色 原溶液中存在C 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 火焰呈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原溶液中有D 滴加稀盐酸,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原溶液中存在A.A B.B C.C D.D【答案】D【解析】A.已知AgBr为淡黄色不溶于水不溶于酸的沉淀,故向某溶液中滴加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生成浅黄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含有Br-,A正确;B.I2易溶于四氯化碳,在四氯化碳中形成紫红色溶液,故向某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CCl4后,充分震荡,观察到层显紫红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I2,B正确;C.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若火焰呈紫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K+,C正确;D.由于SO2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向某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不能说明原溶液中含,还可能是含有等,D错误;故答案为:D。7.通过化学实验得出相应的结论是探究物质性质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由实验过程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某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将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原溶液中可能有,也可能有B.某溶液中滴加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有C.某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证明原溶液一定为氯水D.某溶液中加入氯水后,再加入溶液,溶液变红,证明原溶液一定有【答案】A【解析】A.碳酸根或者碳酸氢根都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A正确;B.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白色沉淀可以是氯化银或者硫酸钡,该溶液中可能含有硫酸根离子或者银离子,B错误;C.某溶液中加入淀粉KI溶液,溶液变蓝,则该溶液有氧化性,不一定是氯水,C错误;D.若原溶液中有三价铁离子也会出现该现象,则原溶液中不一定有二价铁离子,D错误;故选A。8.用下列方案进行某些离子的检验,其中方案设计最严谨的是A.检验试液中含Cl-:试液有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B.检验试液中含SO:试液无沉淀白色沉淀C.检验试液中含I-:试液黄色溶液深黄色溶液D.检验试液中含SO:试液有白色沉淀沉淀溶解【答案】B【解析】A.不能用稀盐酸检验白色沉淀是不是氯化银,故A不选;B.先加入足量稀盐酸,无沉淀,排除其它离子的干扰,再加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硫酸根离子,故B选;C.淀粉遇碘变蓝,但加入淀粉溶液后显深黄色,说明没有产生单质碘,因此不能确定原溶液中是否含有碘离子,故C不选;D.白色沉淀可能为碳酸钡,不能确定是否含亚硫酸根离子,也可能二者均有,故D不选;故选B。9.某酸性废液中含有、、三种金属离子,有同学设计了下列方案对废液进行处理(所加试剂均稍过量)以回收金属,保护环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沉淀a中只含有CuB.沉淀b的化学式是,沉淀c的化学式是C.溶液X在酸性条件下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D.若溶液Z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原溶液一定含有【答案】C【分析】废液中的被铁屑还原成铜单质,与过量的铁屑一并经过滤除去,滤液X含有、,经双氧水氧化生成后与NaOH生成Fe(OH)3红褐色沉淀经过滤除去,滤液Y的与Na2CO3产生BaCO3白色沉淀,溶液Z中含有碳酸根离子。【解析】A.废液中加入过量的铁屑,铁置换出铜,则沉淀a中含有的单质是Fe和Cu,A说法错误;B.溶液X中存在亚铁离子和钡离子,加入过氧化氢氧化亚铁离子为铁离子,加入NaOH可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溶液B中主要含有钡离子、钠离子,加入碳酸钠可生成碳酸钡沉淀,则沉淀b的化学式是Fe(OH)3,沉淀c的化学式是BaCO3,B说法错误;C.溶液X中亚铁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与H2O2反应生成铁离子,离子方程式为:2Fe2++2H++H2O2=2Fe3++2H2O,C说法正确;D.溶液Z中含有碳酸根离子,加入AgNO3溶液一定有白色沉淀碳酸银生成,不能说明原溶液一定含有Cl-,D说法错误;答案为C。10.固体混合物W由Cu、FeO、Fe2O3、SiO2、Na2CO3、K2SO4中的几种物质组成,进行以下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固体中一定没有K2SO4B.溶液X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为H+、Cu2+、Fe2+、Fe3+C.该固体W中一定含有Cu、Fe2O3、SiO2、Na2CO3D.固体W中,n(SiO2):n(Cu)≤4:3【答案】D【分析】W与过量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X可以和过量石灰水反应得到固体Y,则W中一定含有Na2CO3,气体X为CO2,固体Y为CaCO3,根据C元素守恒可知W中含有n(Na2CO3)==0.01mol;液体X中加入新制氯气、KSCN溶液后呈血红色,说明X中Fe2+、Fe3+至少有一种,则W中FeO、Fe2O3至少有一种;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呈紫色,则一定含有K元素,W中含有K2SO4;同时还有4.32g固体X未溶解,固体X加入NaOH溶液后部分溶解,则溶解的部分为为SiO2,剩余的固体Z为Cu,m(SiO2)=4.32g-1.92g=2.4g,m(Cu)=1.92g,但由于无法确定W中是否含有Fe2O3,所以固体Z不一定是W中全部的Cu;综上所述,W中含有0.01mol×106g/mol=1.06g Na2CO3,2.4g SiO2,至少1.92gCu,其一定含有K2SO4,FeO、Fe2O3至少有一种。【解析】A.根据分析可知固体中一定含有K2SO4,A错误;B.根据分析可知溶液X中Fe2+、Fe3+至少有一种,由于无法确定是否含有Fe2O3,所以无法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Cu2+,B错误;C.根据分析可知,无法确定是否含有Fe2O3,C错误;D.若含有Fe2O3,部分Cu会与Fe3+反应进入溶液,由于无法确定是否含有Fe2O3,所以1.92g为Cu的最小质量,物质的量为=0.03mol,2.4g SiO2的物质的量为=0.04mol,所以n(SiO2):n(Cu)≤4:3,D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D。11.某工业废水仅含下表中的某些离子,且各种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均为0.1mol/L(此数值忽略水的电离及离子的水解)。阳离子 K+、Ag+、Mg2+、Cu2+、Al3+、NH阴离子 Cl-、CO、NO、SO、I-甲同学欲探究废水的组成,进行了如下实验Ⅰ.取该无色溶液5mL,滴加一滴氨水有沉淀生成,且离子种类增加Ⅱ.用铂丝蘸取溶液,在火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无紫色火焰Ⅲ.另取溶液加入过量盐酸,有无色气体生成,该无色气体遇空气变成红棕色Ⅳ.向Ⅲ中所得的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A.由Ⅰ、Ⅱ判断,溶液中一定不含有的阳离子是K+、NH、Cu2+B.Ⅲ中加入盐酸生成无色气体的离子方程式是6I-+2NO+8H+=3I2+2NO↑+4H2OC.原溶液一定只含有的离子I-、NO、SO、Mg2+、Al3+D.另取100mL原溶液,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灼烧沉淀至恒重,得到的固体质量为0.4g【答案】C【分析】Ⅰ.无色溶液中一定不存在Cu2+;向取5mL该溶液中滴加少量氨水,有沉淀生成,Ag+、Mg2+、Al3+离子至少含有一种,则CO一定不存在,该反应有NH生成,由于离子种类增加,说明增加的是NH,所以原溶液中一定不含NH;Ⅱ.用铂丝蘸取溶液,在火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无紫色火焰,说明溶液中不含K+;Ⅲ.另取溶液加入少量盐酸,有无色气体生成,该无色气体遇空气变成红棕色,说明有还原性离子I-与NO、H+反应生成NO,即溶液中有I-、NO,不含CO;此时溶液依然澄清,则判断一定不含有Ag+;Ⅳ.向③中所得的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有SO;由上述分析可知,一定含有的阴离子I-、NO、SO,且各为0.1mol/L,且阳离子含有Mg2+、Al3+,其浓度为0.1mol/L,由电荷守恒可知溶液中存在Cl-,以此来解答。【解析】A.由Ⅰ、Ⅱ判断,溶液中一定不含有的阳离子是K+、NH、Cu2+,A正确;B.Ⅲ中加入盐酸生成无色气体的离子方程式是6I-+2 NO+8H+═3I2+2NO↑+4H2O,B正确;C.原溶液中所含阳离子有Mg2+、Al3+,阴离子有Cl-、NO、SO、I-, C错误;D.另取100 mL原溶液,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此过程中涉及的离子方程式为Mg2++2OH-═Mg(OH)2↓、Al3++4OH-═AlO+2H2O,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灼烧沉淀至恒重,沉淀为氢氧化镁,最终得到的固体为MgO,质量为40g/mol×0.1mol/L×0.1L=0.4g,D正确;故选:C。12.某溶液仅由、、、、、、中的若干种离子组成,且各离子浓度相等,取适量溶液进行如下实验:①加过量盐酸无现象,得到无色溶液;②取操作①后的溶液,加入过量的,产生白色沉淀1;③取操作②后的滤液,加入过量的和溶液,产生白色沉淀2;根据以上实验判断,下列推断错误的是A.根据操作①的无色溶液,推断一定不存在B.白色沉淀1中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C.原溶液中一定存在,一定不存在D.白色沉淀2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存在【答案】D【分析】某溶液仅由、、、、、、中的若干种离子组成,且各离子浓度相等。①加过量盐酸无现象,得到无色溶液,则没有、,且、不能同时存在;②取操作①后的溶液,加入过量的,产生白色沉淀1,说明含有,则没有,沉淀1为硫酸钡;③取操作②后的滤液,加入过量的和溶液,产生白色沉淀2,沉淀2为氯化银,由于①中加入了盐酸,因此无法判断原溶液中是否存在,结合电荷守恒分析判断。【解析】A.上述离子中只有有颜色,根据操作①的无色溶液,推断一定不存在,故A正确;B.白色沉淀1为硫酸钡,硫酸钡不溶于稀硝酸,因此沉淀不溶解,故B正确;C.根据上述分析,原溶液不存在、、,存在,无法判断是否存在,根据溶液显电中性,由于各离子浓度相等,根据电荷守恒,、一定存在,则一定不存在,故C正确;D.沉淀2为氯化银,由于①中加入了盐酸,无法判断原溶液中是否存在,根据C的分析,实际上,原溶液中不存在,故D错误;故选D。1.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Na+、K+、NH、Ca2+、Cu2+、SO、SO、Cl-、Br-、CO中的若干种,离子浓度都为0.1 mol·L-1往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Cl2和盐酸的混合溶液,无白色沉淀生成。另取少量原溶液,设计并完成如图所示实验。则下列关于原溶液的判断正确的是A.若实验中Ba(NO3)2和HNO3的混合溶液改用BaCl2和盐酸的混合溶液,对溶液中离子的判断无影响B.原溶液中可能存在Cl-C.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的上述离子是SO、Br-,是否存在Na+、K+需要通过焰色反应来确定D.原溶液中肯定不存在的上述离子是Ca2+、Cu2+、SO、CO,是否存在NH另需实验验证【答案】A【分析】无色溶液中一定不含Cu2+,往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Cl2和盐酸的混合溶液,无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无,加足量氯水,无气体,则溶液中无,溶液加四氯化碳分液,下层橙色,则含有Br-,上层加硝酸钡和稀硝酸有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有,由于Ca2+与会反应产生CaSO3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则溶液中无Ca2+,溶液中一定含阳离子,且离子浓度都为0.1 mol L-1,根据电荷守恒,一定含有、Na+、K+,一定不存在Cl-,滤液中加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有白色沉淀,是过程中加氯水时引入的Cl-,结合溶液为电中性来解答。【解析】A.根据BaSO4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性质检验;氯水检验强氧化性,将转化为,与Ba2+会产生BaSO4沉淀,且加入氯水时溶液中已含有氯离子,所以对Cl-的检验也没有影响,A项正确;B.根据题目中已知物质的浓度都相等,都等于0.1 mol/L,已经确定含有、Br-、、Na+、K+,一定不存在Cl-,B项错误;C.肯定上述分析可知原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是、Br-、、Na+、K+,C项错误;D.根据电荷守恒可以判断出溶液中有,D项错误;答案选A。2.固体M由Fe2(SO4)3、Fe、KBr、K2SO3、AgNO3和BaCl2中的几种或全部物质组成。①取少量M加足量稀H2SO4产生气体X、溶液Y和白色固体Z。向溶液Y中加少量稀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Ag2SO4是微溶物,浓度较小时不会沉淀);②另取少量Y,加入足量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一段时间后颜色变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气体X一定是SO2或H2B.M中一定含有Fe2(SO4)3C.M中一定不含KBr,一定有BaCl2D.Z一定是BaSO4【答案】C【分析】溶液Y中加入少量AgNO3生成白色沉淀,则该沉淀为AgCl,则原固体M中一定含有BaCl2,一定不含KBr;溶液Y中加入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一段时间后颜色变深,则溶液Y中一定含有Fe2+,不含Fe3+,原固体M中可能含有Fe,与稀硫酸反应生成Fe2+和H2,也可能含有Fe2(SO4)3,被亚硫酸根还原为Fe2+;原固体中可能含有AgNO3,酸性条件下的硝酸根具有氧化性,被Fe或亚硫酸根全部还原成NO,银离子则转化成氯化银沉淀,部分可能会转化成硫酸银沉淀。综上可知固体M中一定有BaCl2,Fe和Fe2(SO4)3二者至少含有一种,可能有AgNO3和K2SO3,一定没有KBr;气体X可能是H2,可能是SO2,可能是H2和SO2混合,可能是H2和NO混合,可能是SO2和NO混合,可能是H2、SO2和NO混合;白色固体Z可能是BaSO4,可能是BaSO4和AgCl,还可能是BaSO4、AgCl和Ag2SO4。【解析】A.气体X可能是H2,可能是SO2,可能是H2和SO2混合,可能是H2和NO混合,可能是SO2和NO混合,可能是H2、SO2和NO混合,A错误;B.M中一定有Fe和Fe2(SO4)3二者至少含有一种,B错误;C.根据分析M中一定有BaCl2,一定没有KBr,C正确;D.白色固体Z可能是BaSO4,可能是BaSO4和AgCl,还可能是BaSO4、AgCl和Ag2SO4,D错误。故选C。3.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和结论A 检验某溶液中可能含有的、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先加溶液(若有沉淀则滤去),再加溶液 若加入溶液有沉淀则有,过滤后加溶液后有沉淀则有B 探究速率的影响因素 金属钠与浓盐酸、与水反应进行对照实验 金属钠与浓盐酸反应比金属钠与水反应速率更慢,则浓盐酸中较小C 检验火柴头中的氯元素 摘下几根火柴头,将火柴头浸于水中,片刻后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稀 若观察到白色沉淀,则含氯元素D 检验某未知溶液中是否有蛋白质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 溶液出现紫玫瑰色,该溶液不一定含有蛋白质A.A B.B C.C D.D【答案】D【解析】A.检验溶液中是否存在和Cl-应先加入Ba(NO3)2,再加入AgNO3 ,Ag2微溶,若先加入AgNO3会干扰的检验,A项错误;B.金属钠与浓盐酸的反应比与水的反应更快,所以浓盐酸中的c(H+)浓度更大,B项错误;C.火柴头中含有氯元素的物质是KClO3,检验氯元素需加NaNO2将转化为,然后加入硝酸和硝酸银溶液,C项错误;D.双缩脲反应的实质是在碱性环境下铜离子与双缩脲()发生的紫色反应,而蛋白质中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所以也可以发生相似的反应,所以能使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的不都是蛋白质,D项正确。答案为D。4.某溶液中由H+、、Mg2+、Al3+、、Cl-中的某几种离子形成的溶液。若加入锌粒,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若加入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与加入NaOH的物质的最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中的阳离子只有H+、Mg2+、Al3+B.溶液中n()=0.1molC.溶液中一定不含,一定含有Cl-D.n(H+):n(Mg2+):n(Al3+)=1:1:1【答案】C【分析】若加入锌粒,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说明气体是氢气,因此溶液显酸性,则不能大量共存;加入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根据产生的沉淀量与加入NaOH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图可知,溶液中一定含有Mg2+、Al3+,又因为当沉淀达到最大值时,继续进入氢氧化钠,沉淀不变,这说明溶液中还存在NH,由于溶液中还必须存在阴离子,所以一定含有Cl-,据此分析解答。【解析】A.溶液中的阳离子有H+、NH、Mg2+、Al3+,故A错误;B.根据当沉淀达到最大值时,继续进入氢氧化钠,沉淀不变,氢氧化钠与铵根反应得到一水合氨的阶段,即NH+OH-=NH3 H2O,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0.7mol-0.5mol=0.2mol,所以溶液中n(NH)=0.2mol,故B错误;C.由分析可知,溶液中一定不含HCO,一定含有Cl-,故C正确;D.根据图象特点可以知道:加入氢氧化钠,先与氢离子反应,再与镁、铝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物沉淀,再与铵根反应得到一水合氨,再与氢氧化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根据第一段是氢氧化钠中和氢离子的阶段,所以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是0.1mol,根据第四段是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的阶段,即Al(OH)3~OH-~,则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0.8mol-0.7mol=0.1mol,根据第二段是将铝离子和镁离子反应生成沉淀的阶段,根据Al3+~3OH-~Al(OH)3,Mg2+~2OH-~Mg(OH)2,生成0.1mol氢氧化铝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是0.3mol,所以镁离子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是:0.5mol-0.1mol-0.3mol=0.1mol,所以镁离子的物质的量是0.05mol,所以n(H+):n(Al3+):n(Mg2+)=2:2:1,故D错误。答案选C。5.已知某100溶液中含有的部分离子的浓度大小如图所示,该溶液呈无色、透明、均一状态,可能还含有、、、。为了进一步确认,加入足量溶液,生成23.3g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对原溶液说法错误的是A.肯定不存在、B.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C.加入含0.2的溶液时,沉淀质量达到最大量D.加入少量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答案】B【分析】①该溶液呈无色、透明、均一状态,说明溶液中一定不含;②加入足量溶液,生成23.3g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白色沉淀为硫酸钡,物质的量为0.1mol,原溶液中一定含有,浓度为1mol/L,推出原溶液中一定不含;③已知的阳离子(和)所带正电荷浓度总和为,阴离子(Cl-和)所带负电荷浓度总和为,根据溶液呈电中性,原溶液中一定含有H+,浓度为;结论:原溶液中一定存在Na+、Mg2+、Cl-、H+、,一定不存在、。【解析】A.原溶液中肯定不存在、,故A正确;B.原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故B错误;C.原溶液中一定含有H+,浓度为,物质的量为0.1L×3mol L-1=0.3mol,镁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1L×0.5mol L-1=0.05mol,硫酸根离子物质的量为0.1mol,向100原溶液中加入0.2的溶液时,钡离子过量,硫酸根全部沉淀,0.4mol氢氧根先与0.3mol氢离子反应生成水,余下0.1mol正好将0.05mol镁离子沉淀完全,生成的成质量刚好最大,故C正确;D.溶液中含氢离子,向原溶液中加入NaHC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D正确;故选B。6.某无色溶液可能含有①Na+ ②Ba2+ ③Cl- ④Br- ⑤SO ⑥SO中的若干种,依次进行下列实验,且每步所加试剂均过量,观察到的现象如下:(已知Br2易溶于CCl4呈橙红色)步骤 操作 现象(1) 向溶液中滴加氯水,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 下层呈橙红色(2) 分液,向水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和稀HNO3 有白色沉淀产生(3) 过滤,向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和稀HNO3 有白色沉淀产生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肯定含有的离子是①④ B.肯定含有的离子是③④⑥C.肯定没有的离子是②⑥ D.不能确定的离子只有⑤⑥【答案】A【解析】由步骤(1)可知,推测溶液中一定存在④;由步骤(2)可知,白色沉淀为BaSO4,但能被氧化为,则推测⑤⑥至少有一种,因⑤⑥均与②结合生成沉淀,则一定没有②;由步骤(3)可知,白色沉淀为AgCl,由于步骤(1)中会引入Cl-,不能确定原溶液是否含有Cl-,又溶液为电中性,一定存在阳离子,则一定存在①,综上所述,一定存在①④,⑤⑥至少有一种,一定不存在②,不能确定的离子为③。综上所述,本题答案A。7.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A 向NaHS溶液中滴入酚酞 溶液变红 HS-水解程度小于电离程度B 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FeCl3、CuCl2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 出现红褐色沉淀 Ksp[Fe(OH)3]>Ksp[Cu(OH)2]C 向Na2CO3溶液中加入浓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硅酸钠溶液中 产生白色浑浊 酸性:盐酸>碳酸>硅酸D 向盛有KI3溶液的两试管中分别加入淀粉溶液和AgNO3溶液 前者溶液变蓝,后者有黄色沉淀产生 KI3溶液中还含有I2和I-A.A B.B C.C D.D【答案】D【解析】A.向NaHS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显碱性,说明HS-水解大于电离,A错误;B.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FeCl3、CuCl2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出现红褐色沉淀,说明氢氧化铁的溶度积小于氢氧化铜,B错误;C.向Na2CO3溶液中加入浓盐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说明盐酸酸性大于碳酸,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硅酸钠溶液中,产生白色浑浊,不能说明是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硅酸的,故不能比较碳酸和硅酸的酸性强弱,C错误;D.向盛有KI3溶液的两试管中分别加入淀粉溶液和AgNO3溶液,前者溶液变蓝,说明溶液中有碘单质,后者有黄色沉淀产生,说明溶液中有碘离子,D正确;故选D。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向AlCl3溶液中滴加氨水,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盐酸,沉淀消失B.向铜粉中加入稀硫酸,铜粉不溶解;再加入Cu(NO3)2固体,铜粉溶解C.向BaCl2溶液中加入Na2SO3溶液,产生沉淀,再加入硝酸沉淀全部溶解D.向MgCl2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FeCl3溶液,沉淀逐渐变为红褐色【答案】C【解析】A.涉及的反应分别为 AlCl3+3NH3·H2O==Al(OH)3↓+3NH4Cl,Al(OH)3+3HCl=AlCl3+3H2O;B.不活泼金属铜与稀硫酸不反应,但在酸性环境中加入硝酸盐Cu(NO3)2后就形成了硝酸的强氧化环境,所以会有反应3Cu+ 2NO3-+8H+= 3Cu2++4 H2O+ 2NO↑,铜溶解了;C.考查硝酸的强氧化性,BaSO3中+4价S有还原性遇到HN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BaSO4沉淀,所以沉淀不会溶解;D.沉淀之间的转化,开始时生成Mg(OH)2沉淀,其存在着沉淀溶解平衡,溶液中会有一定浓度的OH-,又由于Fe3+在溶液中OH-浓度较小时就会沉淀析出,所以有对应的现象出现。答案选C。9.某无色透明溶液与铝反应放出氢气,该溶液中可能含有Mg2+ 、Cu2+ 、Ba2+、H+、Ag+、SO、 SO、HCO、OH-、NO十种离子中的若干种,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当溶液中有Al3+生成时,溶液中可能存在:SO、NO、H+、Mg2+B.当溶液中有A13+生成时,溶液中一定存在:H+、SO;可能存在 Mg2+C.当溶液中有AlO生成时,溶液中一定存在:OH-、Ba2+ 、NOD.当溶液中有AlO生成时,溶液中可能存在: OH-、Ba2+ 、NO、SO【答案】B【分析】某无色透明溶液与铝反应放出氢气,Cu2+为蓝色,一定不存在,当溶液中有Al3+生成时,则该溶液为酸溶液,含有大量的H+,当溶液中有AlO生成时,则该溶液为碱溶液,含有大量的OH-,据此分析解答。【解析】A.当溶液中有Al3+生成时,含有大量的H+,NO在酸性条件下与金属不会产生氢气,因此NO也一定不存在,A错误;B.当溶液中有Al3+生成时,含有大量的H+,SO、HCO、OH-一定不存在,由A可知,NO也一定不存在,则根据溶液呈电中性,SO一定存在,根据离子共存,Ba2+、Ag+一定不存在,再根据电荷守恒,可能存在Mg2+,B正确;C.当溶液中有AlO生成时,含有大量的OH-,Mg2+、Cu2+、Ag+、H+一定不存在,根据电荷守恒,Ba2+一定存在,而NO可能存在,C错误;D.当溶液中有AlO生成时,含有大量的OH-,OH-一定存在,所以SO一定不存在,D错误;答案选B。10.下列鉴别方法不可行的是A.用水鉴别乙醇、苯和溴苯 B.用溴水鉴别己烯、苯和四氯化碳C.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苯、乙醇和戊烷 D.用碳酸钠溶液鉴别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答案】C【解析】A.乙醇与水混溶,不分层;苯的密度比水小,分层,有机层在上层;溴苯密度比水大,有机层在下层,可鉴别,故A正确;B.溴水和己烯发生加成反应,溴水褪色;苯和溴水发生萃取,有色层在上层;四氯化碳和溴水发生萃取,有色层在下层,可以鉴别,B正确;C.戊烷、苯均不能使高锰酸钾褪色,现象相同,不能鉴别,C错误;D.乙醇与碳酸钠混溶;乙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气泡;乙酸乙酯与碳酸钠分层,可以鉴别,故D正确;答案选C。11.分别盛有不同无色溶液①②③④四支试管进行如下操作,现象和结论对应且正确的是操作 现象 结论A 向试管①中先滴加BaCl2溶液再滴加硝酸 生成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SO42-B 向试管②中加入AgNO3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Cl-C 向试管③中先滴加少量氯水,后滴加适量苯,振荡静置 溶液分层且上层为橙红色 原溶液中含有I-D 向试管④中滴加浓NaOH溶液,加热,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 试纸变蓝 原溶液中有NH4+A.A B.B C.C D.D【答案】D【解析】A.滴加BaCl2溶液再滴加硝酸,生成白色沉淀,该沉淀不一定是硫酸钡,比如可以是氯化银,也有可能原溶液中有SO32-,硝酸将其氧化成了SO42-,A错误;B.加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沉淀不一定是AgCl,也有可能是Ag2SO4等,B错误;C.溶液分层且上层为橙红色,说明生成了Br2,证明原溶液中含有Br-,C错误;D.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遇到了碱性物质,所以试管口有氨气,所以原溶液中有NH4+,D正确;答案选D。12.下列各组试剂中,能鉴别乙醇、己烷、己烯、乙酸溶液、苯酚溶液等五种无色溶液的是A.FeCl3溶液、NaOH溶液 B.新制的Cu(OH)2悬浊液、紫色石蕊试液C.紫色石蕊试液、溴水 D.酸性KMnO4溶液、新制的Cu(OH)2悬浊液【答案】C【解析】A.苯酚遇FeCl3显紫色,FeCl3溶液可以检验出苯酚,己烷、己烯均不与FeCl3溶液、NaOH溶液反应,且现象相同,不能区分,乙醇、乙酸均会溶于FeCl3溶液、NaOH溶液,现象相同,不能区分,A不符合题意;B.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可以与乙酸反应,可以鉴别乙酸,乙醇溶于水中,无明显现象;己烷和己烯,均不溶于水,现象相同,无法区分,B不符合题意;C.乙醇、己烷、己烯、乙酸溶液、苯酚分别与溴水混合的现象分别为:互溶、分层后有机层在上层、溴水褪色、互溶、白色沉淀,紫色石蕊试液分别与乙醇、乙酸混合的现象为:无现象、溶液变红,现象不同可鉴别,C符合题意;D.酸性高锰酸钾可以将己烯、乙醇、苯酚氧化,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无法进行鉴别三种物质,新制的Cu(OH)2只能检验乙酸,D不符合题意。答案选C。13.通过实验、观察、类比、推理等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化学学习的方法之—。对下列反应实验现象的推断或解释正确的是选项 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A 将少量溴水加入KI溶液中,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 下层液体呈紫色 氧化性:Br2>I2B 铝热剂溶于足量稀盐酸再滴加KSCN溶液 出现血红色 铝热剂中一定含有氧化铁C 向某钾盐中滴加浓盐酸,产生气体再通入品红溶液 品红溶液褪色 该钾盐为K2SO3或KHSO3D 将过量过氧化钠固体投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溶液最终变成蓝色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A.A B.B C.C D.D【答案】A【解析】A.将少量溴水加入KI溶液中,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下层液体呈紫色,说明溴能够与碘化钾反应生成单质碘,依据氧化剂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氧化性可知:氧化性:Br2>I2,A选项正确;B.亚铁离子遇到KSCN溶液不会出现血红色,铝和三价铁能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则可能含Fe2O3,B选项错误;C.氯酸钾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氯气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所以该钾盐可能为氯酸钾,C选项错误;D.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有色物质褪色,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NaOH导致溶液呈碱性,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所以溶液先变蓝色后褪色,D选项错误;答案选A。一轮再回顾易错点精析二轮热点难点突破针对训练突破提升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考点11离子推断与检验-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热点难点突破专题】(通用版) (原卷版) .doc 考点11离子推断与检验-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热点难点突破专题】(通用版) (解析版)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