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第六章 设计图样的绘制第二节 常见的技术图样课程目标理解投影法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掌握正投影的方法、基本特征2掌握三视图的成图原理和规律3掌握三视图的一般绘制规则和步骤46.2.1 正投影与三视图投影方法中心投影法平行投影法正投影法斜投影法一、投影的基本知识2、投影法分类1、投影: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在地面或墙面上产生的影子。一、正投影2.1 中心投影法投射线投射中心物体投影面投影物体位置改变,投影大小也改变2.2 平行投影法投射线互相平行且垂直于投影面投射线互相平行且倾斜于投影面 正投影法斜投影法常用的正投影法就是当投影光线互相平行与投影平面垂直时,在投影平面上得到物体投影视图的方法。3、正投影的基本特征(1) 真实性。当物体上的平面(或直线)与投影面平行时,其投影反映实形(或实长),这种投影特性称为真实性。如图2–3(a)所示。(2) 积聚性。当物体上的平面(或直线)与投影面垂直时,则在投影面上的投影积聚为一条线(或一个点),这种投影特性称为积聚性。如图2–3(b)所示。(3) 类似性。当物体上的平面(或直线)与投影面倾斜时,其投影的面积变小(或长度变短),但投影的形状仍与原来形状类似,这种投影特性称为类似性。如图2–3(c)所示。图2–3 正投影的基本特征单一正投影能不能完全确定物体的结构形状?思考单一正投影不能完全确定物体的形状和大小那两个正投影呢?为了确定物体的结构形状,需要采用多面正投影。一般采用三面正投影二、三视图a.正面投影面用“V”标记;b.侧面投影面用“W”标记;c.水平投影面用“H”标记;三投影面之间两两的交线称为投影轴,分别用OX、OY、OZ表示;三根轴的交点O称为原点。1、三视图的三投影面体系2、三视图的形成现将物体放在三投影面体系中,并尽可能使物体的各主要表面平行或垂直与其中的一个投影面,保持物体不动,将物体分别向三个投影面作正投影,就得到物体的三视图。3、三视图的名称C、从上向下看,即得在H面上的投影,称为俯视图。A、从前向后看,即得V面上的投影,称为主视图;B、从左向右看,即得在W面上的投影,称为左视图;4、三投影面的展开:x0yzy俯视主视左视XVWHYZO规定 : V面保持不动,H面向下向后绕OX轴旋转900,W面向右向后绕OZ轴旋转900。长对正 高平齐宽相等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5.三视图的投影规律:这个“三等”关系就是物体三视图的投影规律。它们对于物体整体是如此,同时对于物体上的直线和点也都是适用的。铅笔:三角板圆规:图板比例尺分规丁字尺三、三视图的绘制1、一般画图工具图板丁字尺1、一般画图工具图板丁字尺1、一般画图工具2、步骤a、结构分析(分析物体的基本形体组成及其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分析物体上的面、线与三个投影面的位置关系,再根据正投影特性判断其投影情况)b、确定图幅和比例。根据物体上最大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及物体的复杂程度确定绘图的图幅和比例。2、步骤c、选择主视图的投影方向。(主视图反映物体的主要形状特征)d、布图、画底图。画作图基准线、定位线;画三视图底图。从主视图画起,三个视图配合着画。不可见部分的轮廓线用虚线画出,对称线、轴线和圆的中心线均用点划线画出,使每个部分符合“长对正(用竖直辅助线画标准)、高平齐(用水平辅助线画标准)、 宽相等(用45°斜线画标准)”的投影规律。e、检查、修改底图;用B或2B铅笔加粗可见轮廓线,擦去辅助线,完成三视图。模型房的构成特征为:(1)由一个长方体和一个三棱柱共同构成,前后对称;(2)在长方体的正中央开设门洞,其结构左右对称。案例:模型房的结构与三视图作图:(1)根据模型的尺寸,选择绘图比例为1:1,使用A4号图纸(横放),用H型铅笔画底图。(2)在离图框底线100mm处,绘制一条XY线,作为主视图和左视图的底线。(3)根据模型的尺寸,确定主视图的对称中心线(点画线)位置,画出主视图的轮廓。(4)在主视图右下角处,画出一条与XY水平线成45 °角的斜参照线。(5)在XY线以下10mm处,画出俯视图的背面投影线,再依据45 °角的斜参照线确定左视图上背面投影的位置。X(6)根据模型的总高,画出模型顶线作为水平构造线。(7)从主视图画铅垂线,完成俯视图轮廓。(8)根据模型前后对称特征,在俯视图中确定模型房屋脊的位置。(9)依据45°斜参照线确定左视图上房屋脊的位置。(10)在主视图正中位置,根据尺寸画出门洞,再根据俯视图、左视图与主视图的对应关系,分别用虚线画出门洞的投影(门洞的半圆柱面轴线为点划线)。(11)检查各视图是否绘制准确,再用削制成铲形的B型铅笔,勾勒出轮廓线。X30183020课后练习:画出图示形体的三视图2008年10月浙江省统一考试通用技术试题三视图的应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