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质量检测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质量检测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质量检测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2021七上·临海期末)下面一组图片是我国早期人类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据此推断,该遗址最有可能是(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北京人遗址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
ABD三项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河姆渡遗址和题干图片内容相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2.(2021七上·临海期末)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
A.利簋 B.毛公鼎 C.四羊方尊 D.司母戊鼎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司母戊鼎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注意识记商朝青铜器的有关史实。
3.下图中,该人物的贡献是(  )
A.制作生产工具 B.教民开垦桃种
C.教人挖掘水井 D.带人治水除患
【答案】D
【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仔细观察,图中人物是禹。相传,上古时期,洪水肆虐,大禹带人们采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消除了水患。
ABC三项和题干图片人物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带人治水除患是题干图中人物的贡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禹治水的知识及学生的识图能力。注意掌握大禹治水的传说。
4.《礼记》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见谓小康。”材料“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分别是(  )
A.分封制 禅让制 B.分封制 世袭制
C.禅让制 世袭制 D.禅让制 郡县制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材料中“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分别是禅让制和世袭制。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禅让制 世袭制分别是材料“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材料中“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分别是禅让制和世袭制。
5.“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它”是指(  )
A.故宫 B.灵渠 C.大运河 D.都汇堰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据“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可知,余秋雨笔下的“它”是指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都汇堰是题干材料描述的对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都江堰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
6.西安霸陵出土的文物,进一步印证了汉文帝亚视“以德化民”,下列史实中能说明汉文帝“德"的是(  )
①在位20多年,宫室、团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
②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
③吸取秦因暴政而速亡的教训,下令“兵皆罢归家”
④拒绝接受进献的千里马,还下诏表明不接受献礼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史书记载,汉文帝在位23年,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他为自己预修的陵墓,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这说明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汉文帝时期,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 “汉文帝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诏表明不接受献礼。对于自己陵墓的修建,汉文帝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了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了,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C项①④能说明汉文帝的“德”,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文帝的休养生息政策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
7.请你仔细观察下图,据图指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往中原 B.中原汉族人民大量迁往江南
C.江南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D.南朝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
【答案】B
【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分析图片可知,东汉末年,北方战乱,为躲避战乱,人口开始南迁,西晋后期,匈奴等族乘汉族统治者集团内乱之机起兵,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人手,而且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使本来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的江南地区迅速发展起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初步开发。
ACD三项题干图片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中原汉族人民大量迁往江南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因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初步开发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北人南迁的原因和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8.(2021七上·临海期末)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取得了突出成就。下列关于文化成就对应正确的是(  )
时期 人物 著作(成就)
A 西汉 司马迁 《史记》
B 西晋 蔡伦 总结前人的经验,改进造纸术
C 东晋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D 南北朝 祖冲之 《齐民要术》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项A对应正确,符合题意;
B项B对应错误,蔡伦生活于东汉时期,不符合题意;
C项C对应错误,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时期,不符合题意;
D项D对应错误,《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贾思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取得了突出成就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2021七上·临海期末)下图为浙江某山区地形图。据图判断该山区可能孕育河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 读图可知,图中①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②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山谷处容易形成河流;③处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④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河流发育于山谷,山谷的等高线凸向高处,水往低处流,由此可以推断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河流发育于山谷,河流的流向是从高处流向低处。一般来说,地势的高低决定了河流的流向,反过来,河流的流向也反映了地势的高低状况。
10.(2021七上·临海期末)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决定了黄河、长江的河流流向是(  )
A.向东流 B.向北流 C.向西流 D.向南流
【答案】A
【知识点】母亲河———长江黄河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决定了黄河、长江的河流流向是向东流。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受地势的影响,我国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注入太平洋 。
11.下图为台州某地降水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读图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答案】B
【知识点】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解析】【分析】根据给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可知,当地最低气温在0度以上,说明是亚热带气候类型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再观察降水,属于夏季多雨,由此可以判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在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中,一般横坐标轴表示月份,纵坐标轴左侧表示气温,右侧表示降水量,气温年变化用平滑的曲线表示,降水年变化用长方形柱状表示;观察气温曲线图,可以知道气温最高月和气温最低月,气温最高值和气温最低值,观察降水柱状图,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然后根据规律“以温定带,以水定型”进一步确定其气候类型。
12.下图为某飞机在甲、乙、丙间沿地球大圆周飞行轨迹示意图。据图确定,飞机沿甲、乙、丙飞行,其飞行方向是(  )
A.一直都向东飞 B.一直向东北飞
C.先西北后西南 D.先东北后东南
【答案】D
【知识点】经纬网;方向
【解析】【分析】 由图可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丙地位于甲地的东边,高纬度地区的最短航线方向是先向高纬(向北)飞行,即先向东北再向东南。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 经纬网地图上,用经纬网定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30分)
13.“大一统”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某班同学以“大一统”为主题开展三个层面的探究活动,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请你参与。
[百家争鸣]
材料一:
学派 ①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吴起 孙膑
[制度创新]
材料二:秦始皇采纳了法家的主张,建立了一套新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也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摘编自谌旭彬《泰制两千年》
[思想抉择]
材料三:汉武帝问策贤良,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升、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1)表格中①处应该填写什么学派?并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这套“新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3)依据董仲舒的观点,汉武帝在思想领域采取了什么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采纳其观点的原因。
【答案】(1)儒家。思想核心:仁。
(2)中央集权制度。
(3)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原因:大一统思想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百家争鸣;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2)根据材料二“秦始皇采纳了法家的主张,建立了一套新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联系所学,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3)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思想文化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汉武帝之所以采纳其观点,因为大一统思想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故答案为:(1)儒家。思想核心:仁。
(2)中央集权制度。
(3)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原因:大一统思想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大一统措施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百家争鸣,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相关知识。
14.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民族交融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斗争中的融合]
材料一: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 了各自利益,展开激烈的争斗。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与周边少数民族长期交往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摘编自统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沟通中的融合]
材料二:
[相处中的融合]
材料三: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杂居相处……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也向北方各放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少数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也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北朝的统治者,与汉族人士合作,研习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道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材料一体现了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2)图1反映了西汉时期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图1与图2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方式,并结合所学闸明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作用。
【答案】(1)诸侯争霸;民族交融。(一点即可)
(2)张骞出使西域(或张骞通西域)。联系:张骞出使西域有利于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或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人口迁徙(或杂居相处);相互交流;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汉化改革等。(两点即可)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两点即可)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 了各自利益,展开激烈的争斗。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体现了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诸侯争霸。材料一中的“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与周边少数民族长期交往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体现了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交融。
(2)仔细观察材料二图片可知,图一反映了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图二反映了丝绸之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之间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3)根据材料三中的“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杂居相处......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也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少数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也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北朝的统治者,与汉族人士合作,研习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可知,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方式有杂居相处,相互交流,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汉化改革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1)诸侯争霸;民族交融。(一点即可)
(2)张骞出使西域(或张骞通西域)。联系:张骞出使西域有利于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或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人口迁徙(或杂居相处);相互交流;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汉化改革等。(两点即可)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两点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民族交融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图1中重要洲界名称:①是   (山脉),②是   (海);该地区的居民多   (人种),信奉   (宗教)。
(2)图1中的这些古城主要分布在半岛的   ,其选址受   因素影响。
(3)根据图2,分析甲所在半岛“传统民居墙比较厚,窗子比较小”的原因。
【答案】(1)大高加索山脉;红海;白色人种;伊斯兰教
(2)西部;地形
(3)该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沙漠广布,昼夜温差大);墙厚可以隔热,窗小可以阻风、防风沙。”
【知识点】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图1中重要洲界名称:①是大高加索山脉(山脉),②是红海(海);该地区的居民多是白色人种(人种),信奉伊斯兰教(宗教)。
(2)、图1中的这些古城主要分布在半岛的西部,其选址受地形因素影响。
(3)、根据图2,分析甲所在半岛“传统民居墙比较厚,窗子比较小”的原因是该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沙漠广布,昼夜温差大);墙厚可以隔热,窗小可以阻风、防风沙。”
【点评】在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中,一般横坐标轴表示月份,纵坐标轴左侧表示气温,右侧表示降水量,气温年变化用平滑的曲线表示,降水年变化用长方形柱状表示;观察气温曲线图,可以知道气温最高月和气温最低月,气温最高值和气温最低值,观察降水柱状图,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然后根据规律“以温定带,以水定型”进一步确定其气候类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质量检测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2021七上·临海期末)下面一组图片是我国早期人类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据此推断,该遗址最有可能是(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北京人遗址
2.(2021七上·临海期末)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
A.利簋 B.毛公鼎 C.四羊方尊 D.司母戊鼎
3.下图中,该人物的贡献是(  )
A.制作生产工具 B.教民开垦桃种
C.教人挖掘水井 D.带人治水除患
4.《礼记》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见谓小康。”材料“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分别是(  )
A.分封制 禅让制 B.分封制 世袭制
C.禅让制 世袭制 D.禅让制 郡县制
5.“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它”是指(  )
A.故宫 B.灵渠 C.大运河 D.都汇堰
6.西安霸陵出土的文物,进一步印证了汉文帝亚视“以德化民”,下列史实中能说明汉文帝“德"的是(  )
①在位20多年,宫室、团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
②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
③吸取秦因暴政而速亡的教训,下令“兵皆罢归家”
④拒绝接受进献的千里马,还下诏表明不接受献礼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请你仔细观察下图,据图指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往中原 B.中原汉族人民大量迁往江南
C.江南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D.南朝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
8.(2021七上·临海期末)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取得了突出成就。下列关于文化成就对应正确的是(  )
时期 人物 著作(成就)
A 西汉 司马迁 《史记》
B 西晋 蔡伦 总结前人的经验,改进造纸术
C 东晋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D 南北朝 祖冲之 《齐民要术》
A.A B.B C.C D.D
9.(2021七上·临海期末)下图为浙江某山区地形图。据图判断该山区可能孕育河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2021七上·临海期末)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决定了黄河、长江的河流流向是(  )
A.向东流 B.向北流 C.向西流 D.向南流
11.下图为台州某地降水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读图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12.下图为某飞机在甲、乙、丙间沿地球大圆周飞行轨迹示意图。据图确定,飞机沿甲、乙、丙飞行,其飞行方向是(  )
A.一直都向东飞 B.一直向东北飞
C.先西北后西南 D.先东北后东南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30分)
13.“大一统”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某班同学以“大一统”为主题开展三个层面的探究活动,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请你参与。
[百家争鸣]
材料一:
学派 ①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吴起 孙膑
[制度创新]
材料二:秦始皇采纳了法家的主张,建立了一套新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也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摘编自谌旭彬《泰制两千年》
[思想抉择]
材料三:汉武帝问策贤良,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升、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1)表格中①处应该填写什么学派?并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这套“新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3)依据董仲舒的观点,汉武帝在思想领域采取了什么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采纳其观点的原因。
14.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民族交融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斗争中的融合]
材料一: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 了各自利益,展开激烈的争斗。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与周边少数民族长期交往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摘编自统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沟通中的融合]
材料二:
[相处中的融合]
材料三: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杂居相处……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也向北方各放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少数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也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北朝的统治者,与汉族人士合作,研习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道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材料一体现了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2)图1反映了西汉时期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图1与图2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方式,并结合所学闸明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作用。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图1中重要洲界名称:①是   (山脉),②是   (海);该地区的居民多   (人种),信奉   (宗教)。
(2)图1中的这些古城主要分布在半岛的   ,其选址受   因素影响。
(3)根据图2,分析甲所在半岛“传统民居墙比较厚,窗子比较小”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
ABD三项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河姆渡遗址和题干图片内容相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2.【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司母戊鼎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注意识记商朝青铜器的有关史实。
3.【答案】D
【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仔细观察,图中人物是禹。相传,上古时期,洪水肆虐,大禹带人们采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消除了水患。
ABC三项和题干图片人物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带人治水除患是题干图中人物的贡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禹治水的知识及学生的识图能力。注意掌握大禹治水的传说。
4.【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材料中“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分别是禅让制和世袭制。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禅让制 世袭制分别是材料“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材料中“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分别是禅让制和世袭制。
5.【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据“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可知,余秋雨笔下的“它”是指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都汇堰是题干材料描述的对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都江堰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
6.【答案】C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史书记载,汉文帝在位23年,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他为自己预修的陵墓,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这说明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汉文帝时期,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 “汉文帝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诏表明不接受献礼。对于自己陵墓的修建,汉文帝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了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了,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C项①④能说明汉文帝的“德”,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文帝的休养生息政策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
7.【答案】B
【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分析图片可知,东汉末年,北方战乱,为躲避战乱,人口开始南迁,西晋后期,匈奴等族乘汉族统治者集团内乱之机起兵,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人手,而且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使本来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的江南地区迅速发展起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初步开发。
ACD三项题干图片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中原汉族人民大量迁往江南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因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初步开发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北人南迁的原因和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8.【答案】A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项A对应正确,符合题意;
B项B对应错误,蔡伦生活于东汉时期,不符合题意;
C项C对应错误,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时期,不符合题意;
D项D对应错误,《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贾思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取得了突出成就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 读图可知,图中①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②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山谷处容易形成河流;③处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④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河流发育于山谷,山谷的等高线凸向高处,水往低处流,由此可以推断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河流发育于山谷,河流的流向是从高处流向低处。一般来说,地势的高低决定了河流的流向,反过来,河流的流向也反映了地势的高低状况。
10.【答案】A
【知识点】母亲河———长江黄河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决定了黄河、长江的河流流向是向东流。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受地势的影响,我国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注入太平洋 。
11.【答案】B
【知识点】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解析】【分析】根据给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可知,当地最低气温在0度以上,说明是亚热带气候类型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再观察降水,属于夏季多雨,由此可以判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在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中,一般横坐标轴表示月份,纵坐标轴左侧表示气温,右侧表示降水量,气温年变化用平滑的曲线表示,降水年变化用长方形柱状表示;观察气温曲线图,可以知道气温最高月和气温最低月,气温最高值和气温最低值,观察降水柱状图,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然后根据规律“以温定带,以水定型”进一步确定其气候类型。
12.【答案】D
【知识点】经纬网;方向
【解析】【分析】 由图可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丙地位于甲地的东边,高纬度地区的最短航线方向是先向高纬(向北)飞行,即先向东北再向东南。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 经纬网地图上,用经纬网定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
13.【答案】(1)儒家。思想核心:仁。
(2)中央集权制度。
(3)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原因:大一统思想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百家争鸣;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2)根据材料二“秦始皇采纳了法家的主张,建立了一套新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联系所学,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3)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思想文化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汉武帝之所以采纳其观点,因为大一统思想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故答案为:(1)儒家。思想核心:仁。
(2)中央集权制度。
(3)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原因:大一统思想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大一统措施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百家争鸣,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相关知识。
14.【答案】(1)诸侯争霸;民族交融。(一点即可)
(2)张骞出使西域(或张骞通西域)。联系:张骞出使西域有利于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或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人口迁徙(或杂居相处);相互交流;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汉化改革等。(两点即可)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两点即可)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 了各自利益,展开激烈的争斗。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体现了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诸侯争霸。材料一中的“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与周边少数民族长期交往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体现了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交融。
(2)仔细观察材料二图片可知,图一反映了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图二反映了丝绸之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之间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3)根据材料三中的“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杂居相处......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也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少数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也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北朝的统治者,与汉族人士合作,研习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可知,魏晋以来民族交融的方式有杂居相处,相互交流,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汉化改革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1)诸侯争霸;民族交融。(一点即可)
(2)张骞出使西域(或张骞通西域)。联系:张骞出使西域有利于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或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人口迁徙(或杂居相处);相互交流;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汉化改革等。(两点即可)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两点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民族交融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15.【答案】(1)大高加索山脉;红海;白色人种;伊斯兰教
(2)西部;地形
(3)该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沙漠广布,昼夜温差大);墙厚可以隔热,窗小可以阻风、防风沙。”
【知识点】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图1中重要洲界名称:①是大高加索山脉(山脉),②是红海(海);该地区的居民多是白色人种(人种),信奉伊斯兰教(宗教)。
(2)、图1中的这些古城主要分布在半岛的西部,其选址受地形因素影响。
(3)、根据图2,分析甲所在半岛“传统民居墙比较厚,窗子比较小”的原因是该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沙漠广布,昼夜温差大);墙厚可以隔热,窗小可以阻风、防风沙。”
【点评】在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中,一般横坐标轴表示月份,纵坐标轴左侧表示气温,右侧表示降水量,气温年变化用平滑的曲线表示,降水年变化用长方形柱状表示;观察气温曲线图,可以知道气温最高月和气温最低月,气温最高值和气温最低值,观察降水柱状图,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然后根据规律“以温定带,以水定型”进一步确定其气候类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