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稿件名称 《谣言的力量》教学设计课程信息 包括准备道具、场地要求、学生年龄段等 (1)收集有关网上谣言的材料、图片及视频并制成幻灯片 (2)准备六个生活中的可能会存在的谣言误区 (3)适用年级:七、八年级设计理念 包括设计理念,可支持的心理学理论等 在对当前的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大部分内容可能是“谣言”,根据谣言公式,可知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这个公式说明,谣言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比,而公众的判断水平在谣言传播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七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思维的发展期,自我意识也开始觉醒,处于“半成熟”阶段,极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本节课的设计目前社会热点话题导入,视频体验谣言的传播,小实验感受从众效应和冲动行事的影响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如何去辨别信息,培养一类好的性格品质。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了解谣言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谣言传播的因素。 【行为目标】 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方式,能够理性辨别生活中的各类信息,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情感目标】 做一个理智且勇敢的发声者。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谣言产生产生的原因,掌握面对信息时的理性思维模式。 【难点】培养理性思维,正确辨别生活中遇到的各类信息。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时政热点导入(可二选一) 案件一:彭鑫宇案 呈现当前热点信息胡鑫宇事件的相关信息,简要介绍前期网络上对于这件事的看法,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①背后可能存在非个人因素,应该立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 ②支持警方发布的结论:为个人的出走行为 案件二:粉红少女网暴案 呈现“粉红少女”网暴案的相关信息,简要介绍谣言造成的网暴,危害有多大。而各方对事件本身的解读有多重角度和理解,并非全部基于事实。 1. 提问互动: 你怎么看?你会支持其中哪一种观点? (请1-2名同学站起来分享自己的观点) 例举一些借这件事的炒作行为及相关警情通报,引出网络世界信息泛滥,很多东西真假难辨。 思考: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真的可以准确辨别各类信息嘛? 呈现主题:理性思维 团体工作阶段:了解谣言 谣言是如何产生的? (播放视频片段,学生根据视频内容总结谣言产生的原因) 总结谣言产生的原因: ①描述者过分夸大事实(起因) ②碎片化信息引发的丰富想象 ③情绪化的判断 ④受众对于信息不具备准确的辨别力 科研数据佐证 2018年《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包含虚假内容的信息传送到1500人的速度,比传播真实内容给1500人的速度快6倍,而且虚假信息获得首次转发的可能性比真实信息高出70%。 小组讨论思考:影响谣言传播的因素是什么? (以胡鑫宇事件为例,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分享) 教师总结: ①是否制造了热点(性侵、体罚等) ②群众的好奇心理(信息比较模糊,想要进一步探究) ③大众的从众心理 总结谣言公式 谣言的强度=事件的重要性×信息的模糊程度÷个人对谣言的辨别力 这个公式说明,谣言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比,而公众的判断水平在谣言传播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公众的判断水平越高,谣言的影响力越低。 过渡语:从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事件的重要性和信息的模糊程度是我们个人不能控制的,但个人的辨别力是我们自己可以决定的,提高个人辨别力,同样可以减弱谣言的影响力,接下来在老师的手里有六个真假不辨的信息,我们请六位同学来辨一辨。 转换阶段:培养理性思维 谣言辨析实验室 ①规则:提前准备好六条可能存在误解的生活常识,并在下面标注作答方式, 请六位同学上台进行判断,并按照规定作答方式将答案写在黑板上, 其中三个同学的作答方式是“真”或“假”,另外三名同学还需要写下“真”或“假”并画上圈。 (目的:切实感受身边的从众效应。) ②公布答案后,请同学观察观察黑板上的作答方式的规律,并指出,其实只要求三位同学画圈,那为什么会不止三个圈呢? 讲解从众效应 (视频讲解)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产生的原因: ①群体中易产生责任分散 ②情境的影响力 ③服从大众更易获得支持 (讲解后,补充几个从众效应的例子,表明从众效应的普适性,避免答题的同学因为自己从众而产生不良情绪反应) “慢思考”小实验 一张照片以不同的速度呈现三次,请同学判断图片上的内容是什么?同一张照片,速度不同呈现三次 过渡语:所以不盲从是我们提高个人辨别力的第一步,那第二步是什么呢?就考验大家的观察力,接下来老师会在白板上呈现一张图片,速度比较快,如果你确定判断准确图片内容了,就举手告诉老师。 (结果大概率是出来一堆稀奇古怪的答案) 总结:第二步就是应该要思考,而且多一点时间去思考,“慢思考”就是我们提高个人辨别力的第二步! 总结理性思维的要点 ①不盲从(避免从众效应的消极影响) ②慢思考 ③冷情绪(当情绪冲动时,我们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思考 你觉得发生的网友错了吗? 如果你被打脸了,下次还会继续发声吗? 总结升华 发生没有错,我们都要用于去发声,但前提是我们有了理性的思维模式,可以做一个理智的发声者、正确的发声者,保持一颗赤字之心,理智又勇敢! 本节课的设计主题灵感与思路来源于在2020年听的长沙市广益中学的一节心理课,结合当前的一些实际情况所设计。课程反思 包括课程亮点、自我评价、实际教学后的感悟等 这节课的亮点在于以寒假期间的热点话题作为导入,紧跟时事,让同学们有所思考,同时课程环节设计比较有趣,学生参与度高。答案需要在从众实验中需要注意保护学生个人的自尊心,注意班上舆论,避免出现伤害学生的情况出现。成果展示 包括学生成果展示,或课件配图、视频等;请以附件压缩包形式和课件一起发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