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浙江省东阳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2七下·东阳期末)下侧思维导图体现的朝代是( )A.西汉 B.隋朝 C.东汉 D.明朝2.(2022七下·东阳期末)下列关于秦始皇的评价或陈述中,属于肯定或揭示他的主要功绩的有( )①司马迁:车同轨,书同文②侯生、卢生:刚愎自用,乐以刑杀为威③毛汉东:百代都行秦政制小托大道④西汉名臣桑弘羊:功如丘山,名传后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2022七下·东阳期末)某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的秦汉时期有“极其重要者四事”,下列属于“四事”的有( )①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②中国版图之确立③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④中国科技之巅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2022七下·东阳期末)下图所示为某同学整理的关于一场历史上发生在洛阳一带战乱的资料图,该战乱是( )A.七国之乱 B.黄巾之乱 C.宦官专权 D.八王之乱5.(2022七下·东阳期末)正确的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准确解读。下列推论中正确的是( )A.赤壁之战奠定了曹操统北方的基础B.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C.官渡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D.曹操称帝,开启三国鼎立时代6.(2022七下·东阳期末)导致西晋政权统治短暂的原因有( )①统治集团腐朽②诸王动乱③中原人口南迁④内迁各族人民反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2022七下·东阳期末)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北方统一 B.文化昌盛 C.中外交流 D.民族交融8.(2022七下·东阳期末)看下图,今京杭大运河(浙江段)在隋代大体属于:( )A.江南河 B.邗沟 C.通济渠 D.永济渠9.(2022七下·东阳期末)隋朝开通的大运河( )A.某些河段至今仍然发挥着灌溉的作用B.加强了南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C.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地势D.成为今天南方、北方最主要的交通要道10.(2022七下·东阳期末)创造唐朝书法空前绝后的辉煌局面的书法家包括( )①颜真卿 ②王羲之 ③李白 ④欧阳询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11.(2022七下·东阳期末)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是( )A. B.C. D.12.(2022七下·东阳期末)南宋抗金将领岳飞的故事千古流传,下列成语故事或典故中,与他有关的是( )A.破釜沉舟 B.草木皆兵 C.投鞭断流 D.精忠报国13.(2022七下·东阳期末)下列能准确概括从宋到元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文明初露曙光 B.封建国家陷入危机C.由分裂走向统一 D.繁荣与开放14.(2022七下·东阳期末)下列关于下侧中国古代民族交融趋势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A阶段的突出表现是北魏孝文帝改革②B阶段时产生了新的民族——回族③民族交融有助于国家的统一④A、B阶段的共同特点是游牧文化兴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5.(2022七下·东阳期末)大一统王朝屡屡被农民起义推翻,一再印证了“舟水之喻”。秦末和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共同点是( )A.以“平等”的口号相号召 B.以宗教为组织形式C.有反对民族压迫的特点 D.以反对苛政而举兵16.(2022七下·东阳期末)五代十国时期的开国君主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A.都是把持大权的奸臣 B.都是掌权的宦官C.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D.都是起义军首领17.(2022七下·东阳期末)据记载,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的陈尧咨陪辽国使者骑射,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的职位。陈尧咨回家请示其母,其母杖责之:“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现在你为了厚禄,使家族蒙羞忍心吗?”这从侧面反映出宋朝( )A.女性居支配地位 B.与辽国战事不断C.重文轻武 D.选官注重家世18.(2022七下·东阳期末)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以下举措中,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国家贫弱问题的是( )A.募役法 B.保甲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19.(2022七下·东阳期末)郑和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今天的( )①亚洲 ②非洲 ③欧洲 ④北美洲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0.(2022七下·东阳期末)清朝前期,统治者非常重视搜集、整理典籍和编纂图书的活动。下列不属于当时编纂的大型典籍的是( )A.《康熙字典》 B.《红楼梦》C.《古今图书集成》 D.《四库全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21.(2022七下·东阳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右图)材料二:汉武帝时期,采纳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材料三: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董仲舒)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1)写出材料一图中①②所表示的制度,并说说②制度的作用。(2)指出材料二汉武帝在政治方面的创新举措,并说明这一举措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写出秦汉统治者在思想方面分别采取的措施,并概括其共同作用。22.(2022七下·东阳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丝绸之路示意图:材料二:唐朝被中国和西方许多历史学家称为最辉煌的朝代……丝绸之路上和平的使团、商队络绎不绝。中国文化那时就传播到了许多国家,同时唐代的音乐、绘画、宗教等也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材料三:公元前60年,西城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汉对西城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管辖。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唐朝也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1)据图写出丝绸之路起点和最远到达的地点,并写出与此路开通相关的史实。(2)根据材料二列举唐朝在文化方面“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史实各一例,并说说其共同作用。(3)根据材料三列举西汉和唐朝对西域管理的措施,写出这些措施对丝绸之路的影响。23.(2022七下·东阳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朝形势图(1330年)材料二:元朝机构设置示意图(1)写出建立元朝的少数民族名称,并根据图一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2)根据材料图中的相关内容, 填写材料思维导图中AB C D的内容。(3)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说一说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24.(2022七下·东阳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古代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重。时间 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1世纪 公元前1世纪-公元400年 401-1000年 1001-1500年比重 50% 62% 71% 58%材料二:英国哲学家培根曾写道:“这三种东西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材料三:英国学者威尔斯在其所著的《世界史纲》一书中这样评价唐朝:“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中国由 于迅速恢复了秩序和统一而赢得了这个伟大的领先……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的。”(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特点。(2)写出材料二中提及的三种发明,及其各自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25.(2022七下·东阳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根据思维导图和所学知识,写出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共同影响。(2)请列举明朝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两例,并对史实中的两位人物进行合理的评价。(3)概括明清时期中外交往的变化趋势,并说说该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联系所学,东汉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特点。题干思维导图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ABD三项和题干思维导图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东汉是题干思维导图体现的朝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汉后期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知道东汉后期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2.【答案】C【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车同轨,书同文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是秦始皇的功绩;“百代都行秦政制指的是秦始皇创立了中央集权制,是秦始皇的功绩;“功如丘山,名传后世”指的是秦始皇的历史功绩,①③④正确。 “刚愎自用,乐以刑杀为威”是秦始皇的“过”,①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①的选项。C项①③④属于肯定或揭示秦始皇的主要功绩,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的主要功绩。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3.【答案】A【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是中国版图确立的时期,也是民族的传承时期,同时秦汉时期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汉朝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①②③属于“四事”。秦汉时期中国科技之巅峰还没有达到,④错误,排除含④的选项。A项①②③属于“四事”,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4.【答案】D【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阶段从291年3月到6月;第二阶段从299年到306年,历时七年。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这次战乱中,许多13岁以上的男子被迫当兵,参战人数多达30万人,死伤约10万人。战乱中,米价飙升。AB两项和题干中的“历时约16年”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宦官专权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原因,不符合题意;D项八王之乱和题干图文相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八王之乱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识记八王之乱的史实。5.【答案】B【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知,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A项赤壁之战奠定了曹操统北方的基础错误,公元208年,曹操带兵南下项统一南北,孙刘联合抗曹,展开赤壁之战,结果曹操大败,退回北方,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不符合题意;B项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正确,符合题意;C项官渡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错误,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在北方和袁绍进行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不符合题意;D项曹操称帝,开启三国鼎立时代错误,曹操没有称帝,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6.【答案】B【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内迁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压迫,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③中原人口南迁与西晋灭亡没有直接关系。B项①②④是导致西晋政权统治短暂的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晋灭亡的原因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需要综合分析运用西晋灭亡的原因。7.【答案】D【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图片中少数民族贵族穿着汉族的服装,汉人吃着少数民族食物,充分反映了当时民族交融的特点。AB两项错误,题干两幅图片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服饰与饮食的变化,与政治统治、文化繁荣无关,不符合题意;C项中外交流错误,胡人是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不符合题意;D项民族交融是题干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民族交融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8.【答案】A【知识点】隋的兴亡【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浙江段在大运河的最南端,大运河的最南端称为江南河。A项江南河正确,符合题意;B项邗沟位于江南河北方,不符合题意;C项通济渠介于永济渠和邗沟之间,不符合题意;D项永济渠在大运河的北段,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朝大运河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识记和理解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9.【答案】C【知识点】隋的兴亡【解析】【分析】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地势。A项某些河段至今仍然发挥着灌溉的作用错误,大运河某些河段,特别是江浙一带,至今仍然发挥着航运作用,不符合题意;B项加强了南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错误,大运河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加强了南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不符合题意;C项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地势正确,符合题意;D项成为今天南方、北方最主要的交通要道错误,今天南方、北方最主要的交通要道是铁路和航空,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10.【答案】B【知识点】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隋唐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当推颜真卿和柳公权。颜真卿创立了端庄劲美、雄浑敦厚的新书体,人称“颜体”,他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柳公权博采众长,别出新意,自成“柳体”。他的字方折俊丽,骨力劲健,笔力险劲,后人把柳书与颜书并称为“颜筋柳骨”。 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还是一位书法家。①③是创造唐朝书法空前绝后的辉煌局面的书法家。王羲之是东晋人,欧阳询是唐朝人,②④和题干信息不符。B项①③是创造唐朝书法空前绝后的辉煌局面的书法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书法家。掌握唐朝的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和影响。11.【答案】A【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南宋与金的和战【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辽建立于916年;北宋建立于960年;西夏建立于1038年;金出现于1115年,其中辽、金均在东北方,西夏在西北方,北宋在南方。此历史时期出现了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A项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局面,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知识迁移、认知与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要理清图中所示朝代出现的先后顺序。12.【答案】D【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他“精忠报国”,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1140年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不断壮大,害怕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以所谓的“谋反”罪杀害了岳飞。A项破釜沉舟和楚汉之争有关,不符合题意;BC两项和淝水之战有关,不符合题意;D项精忠报国与岳飞有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岳飞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岳飞抗金的史实,题干的关键信息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13.【答案】C【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960-1368年,中国先后经历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对峙,以及元朝大一统三个历史阶段。因此从宋到元历史发展趋势的是由分裂走向统一。ABD三项不是从宋到元的历史发展趋势,不符合题意;C项由分裂走向统一能准确概括从宋到元历史发展趋势,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要求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14.【答案】A【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结合图中所给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A段是公元200年到500年,民族融合的相关知识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于485年颁布了均田令,494年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B段是公元1100年到1400年,正处在我国的元朝时期。忽必烈于1279年建立元朝,为巩固统治,在民族融合方面采取了相关措施,最重要的是元朝时波斯人、阿拉伯人大批迁入中国与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所以①②③分析正确。④A、B阶段的相关措施兴盛的是中原文化而不是游牧文化,所以排除。A项①②③分析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5.【答案】D【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明清帝国的兴替【解析】【分析】秦王朝的暴政,繁重的赋税和残酷的刑律,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明末的政治腐败,赋税杂税加上连年饥荒、民不聊生,激化社会矛盾,最终酿成农民大起义。ABC三项都不是秦末和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D项以反对苛政而举兵是秦末和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共同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末和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共同点及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应明确“舟水之喻”是说君主与人民的关系;其次还应弄清秦末和明末农民大起义的概况,尤其是两次起义的主要原因。16.【答案】C【知识点】开元盛世【解析】【分析】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将领。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ABD三项都不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开国君主具有的共同特点,不符合题意;C项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开国君主具有的共同特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五代十国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将领。17.【答案】C【知识点】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后,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统治者提倡文治,大力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抑制武将势力。武将受到多方牵制和束缚,军事指挥权徒有虚名,武将在统治集团中的地位明显下降,因此陈尧咨告诉其母亲自己被皇帝允诺为高级武官时,母亲认为他使家族蒙羞的现象。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重文轻武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18.【答案】D【知识点】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农田水利法是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兴修水利,也可向州县政府贷款。它有利于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与材料中“...... 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可知增加农民收入相符。A项募役法,又称免役法,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与材料中“......生产少而民不福,民不福则国不强....”可知增加农民收入不相符,不符合题意;B项方田均税法是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有利于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与材料中“......生产少而民不福,民不福则国不强....”可知增加农民收入不相符,不符合题意;C项保甲法是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有利于加强对农村的统治,维护农村社会治安; 建立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与材料中解决国家的贫困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农田水利法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国家贫弱问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19.【答案】A【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解析】【分析】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A项①②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郑和下西洋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20.【答案】B【知识点】皇权膨胀【解析】【分析】清朝前期,统治者非常重视搜求、整理典籍和编纂图书的活动。康熙时期编纂的《康熙字典》,是一部大型的工具书,共收字4700多个;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总计8万卷,近8亿字。《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10000卷,目录40卷,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是清朝康熙时期由福建侯官人陈梦雷(1650-1741)所编辑的大型类书。ACD三项都属于当时编纂的大型典籍,不符合题意;B项《红楼梦》不属于当时编纂的大型典籍,《红楼梦》是清朝曹雪芹创作的古典小说的高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前期,统治者非常重视搜求、整理典籍和编纂图书的活动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1.【答案】(1)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2)实行“推恩令”;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3)秦:焚书坑儒。汉: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以儒学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兴办太学等。共同作用: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加强了统治。【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的行政长官称为郡守;郡下设县,西安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2)根据材料二“汉武帝时期,采纳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籍。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称“焚书坑儒”。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 《礼记》 《易经》《春秋》 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土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加强了思想控制,巩固了统一,加强了统治。故答案为:(1)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2)实行“推恩令”;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3)秦:焚书坑儒。汉: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以儒学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兴办太学等。共同作用: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加强了统治。【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和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22.【答案】(1)长安、大秦;张骞出使西域。(2)引进来: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走出去:鉴真东渡日本,把唐朝先进的文化传到日本。共同作用: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3)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唐: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影响: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探究丝绸之路【解析】【分析】(1)根据地图所给提示信息可知,丝绸之路起点是长安,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的地点大秦。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互,相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从长安出发,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的更远的欧洲,这就是“丝绸之路”。(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时,玄奘西行到天竺,在那里他遍访佛教名师,成为了著名的佛学大师;归国时带回来了大量的佛经。唐玄宗在位时,鉴真东渡到日本,在那里辛勤不懈的传播唐朝文化。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3)根据材料“公元前60年,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汉对西城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管辖。”可知,西汉对西域管理的措施是设立西,域都护府。根据材料“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唐朝也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西城地区的管理"可知,唐朝对西域管理的措施是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置都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故答案为:(1)长安、大秦;张骞出使西域。(2)引进来: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走出去:鉴真东渡日本,把唐朝先进的文化传到日本。共同作用: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3)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唐: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影响: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西汉和唐朝对西域管理的措施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西汉和唐朝对西域管理的措施。23.【答案】(1)蒙古族;疆域空前辽阔或元朝的疆域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2)A宣政院; B中书省; C澎湖巡检司; D行中书省。(3)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为以后各朝代保持统一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知识点】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1)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朝代,由地图可知,我国元朝疆域辽阔。(2)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澎湖巡检司是元明时期设,置于澎湖列岛的官署,是中央政权最早管理台湾的行政机构。行中书省是元朝(中统、 至元年间)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民间简称“行省”或“省”。故分别填:宣政院、中书省、澎湖巡检司和行中书省。(3)从国家统一角度来看,元朝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为以后各朝代保持统一局面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从民族关系来看,元朝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答案为:(1)蒙古族;疆域空前辽阔或元朝的疆域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2)A宣政院; B中书省; C澎湖巡检司; D行中书省。(3)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为以后各朝代保持统一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建立的史实,行省制,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及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注意相关史实的识记与理解。24.【答案】(1)居世界领先的地位。(2)第一种: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第二种:火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第三种:指南针,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3)思想开放、包容;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对外开放。(任意两点即可)【知识点】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所给数据分析可知,我国古代科技成果在世界古代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重大,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特点是居世界领先的地位。(2)根据材料“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文学上的是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在战争上的是火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在航海上的是指南针,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3)根据材料“中国由于迅速恢复了秩序和统一而赢得了这个伟大的领先”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根据材料“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的”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思想开放、包容;对外开放。故答案为:(1)居世界领先的地位。(2)第一种: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第二种:火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第三种:指南针,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3)思想开放、包容;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对外开放。(任意两点即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特点,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25.【答案】(1)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他们两位都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3)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近代前夜危机;皇权膨胀【解析】【分析】(1)根据思维导图可知,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实行都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倭寇与东南沿海的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九战九捷打败了倭寇。1661年, 郑成功率军出发台湾海峡,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戚继光和郑成功都为了国家主权、人民利益,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3)根据材料“郑和下西洋 颁布禁海令”可知,明清时期中外交往的变化趋势是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这种变化使中国看不到世界的变化,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故答案为:(1)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他们两位都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3)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共同影响,明朝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闭关锁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浙江省东阳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2七下·东阳期末)下侧思维导图体现的朝代是( )A.西汉 B.隋朝 C.东汉 D.明朝【答案】C【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解析】【分析】联系所学,东汉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特点。题干思维导图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ABD三项和题干思维导图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东汉是题干思维导图体现的朝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汉后期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知道东汉后期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2.(2022七下·东阳期末)下列关于秦始皇的评价或陈述中,属于肯定或揭示他的主要功绩的有( )①司马迁:车同轨,书同文②侯生、卢生:刚愎自用,乐以刑杀为威③毛汉东:百代都行秦政制小托大道④西汉名臣桑弘羊:功如丘山,名传后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车同轨,书同文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是秦始皇的功绩;“百代都行秦政制指的是秦始皇创立了中央集权制,是秦始皇的功绩;“功如丘山,名传后世”指的是秦始皇的历史功绩,①③④正确。 “刚愎自用,乐以刑杀为威”是秦始皇的“过”,①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①的选项。C项①③④属于肯定或揭示秦始皇的主要功绩,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的主要功绩。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3.(2022七下·东阳期末)某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的秦汉时期有“极其重要者四事”,下列属于“四事”的有( )①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②中国版图之确立③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④中国科技之巅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是中国版图确立的时期,也是民族的传承时期,同时秦汉时期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汉朝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①②③属于“四事”。秦汉时期中国科技之巅峰还没有达到,④错误,排除含④的选项。A项①②③属于“四事”,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4.(2022七下·东阳期末)下图所示为某同学整理的关于一场历史上发生在洛阳一带战乱的资料图,该战乱是( )A.七国之乱 B.黄巾之乱 C.宦官专权 D.八王之乱【答案】D【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阶段从291年3月到6月;第二阶段从299年到306年,历时七年。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这次战乱中,许多13岁以上的男子被迫当兵,参战人数多达30万人,死伤约10万人。战乱中,米价飙升。AB两项和题干中的“历时约16年”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宦官专权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原因,不符合题意;D项八王之乱和题干图文相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八王之乱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识记八王之乱的史实。5.(2022七下·东阳期末)正确的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准确解读。下列推论中正确的是( )A.赤壁之战奠定了曹操统北方的基础B.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C.官渡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D.曹操称帝,开启三国鼎立时代【答案】B【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知,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A项赤壁之战奠定了曹操统北方的基础错误,公元208年,曹操带兵南下项统一南北,孙刘联合抗曹,展开赤壁之战,结果曹操大败,退回北方,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不符合题意;B项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正确,符合题意;C项官渡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错误,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在北方和袁绍进行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不符合题意;D项曹操称帝,开启三国鼎立时代错误,曹操没有称帝,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6.(2022七下·东阳期末)导致西晋政权统治短暂的原因有( )①统治集团腐朽②诸王动乱③中原人口南迁④内迁各族人民反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内迁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压迫,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③中原人口南迁与西晋灭亡没有直接关系。B项①②④是导致西晋政权统治短暂的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晋灭亡的原因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需要综合分析运用西晋灭亡的原因。7.(2022七下·东阳期末)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北方统一 B.文化昌盛 C.中外交流 D.民族交融【答案】D【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图片中少数民族贵族穿着汉族的服装,汉人吃着少数民族食物,充分反映了当时民族交融的特点。AB两项错误,题干两幅图片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服饰与饮食的变化,与政治统治、文化繁荣无关,不符合题意;C项中外交流错误,胡人是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不符合题意;D项民族交融是题干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民族交融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8.(2022七下·东阳期末)看下图,今京杭大运河(浙江段)在隋代大体属于:( )A.江南河 B.邗沟 C.通济渠 D.永济渠【答案】A【知识点】隋的兴亡【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浙江段在大运河的最南端,大运河的最南端称为江南河。A项江南河正确,符合题意;B项邗沟位于江南河北方,不符合题意;C项通济渠介于永济渠和邗沟之间,不符合题意;D项永济渠在大运河的北段,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朝大运河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识记和理解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9.(2022七下·东阳期末)隋朝开通的大运河( )A.某些河段至今仍然发挥着灌溉的作用B.加强了南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C.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地势D.成为今天南方、北方最主要的交通要道【答案】C【知识点】隋的兴亡【解析】【分析】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地势。A项某些河段至今仍然发挥着灌溉的作用错误,大运河某些河段,特别是江浙一带,至今仍然发挥着航运作用,不符合题意;B项加强了南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错误,大运河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加强了南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不符合题意;C项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地势正确,符合题意;D项成为今天南方、北方最主要的交通要道错误,今天南方、北方最主要的交通要道是铁路和航空,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10.(2022七下·东阳期末)创造唐朝书法空前绝后的辉煌局面的书法家包括( )①颜真卿 ②王羲之 ③李白 ④欧阳询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B【知识点】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隋唐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当推颜真卿和柳公权。颜真卿创立了端庄劲美、雄浑敦厚的新书体,人称“颜体”,他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柳公权博采众长,别出新意,自成“柳体”。他的字方折俊丽,骨力劲健,笔力险劲,后人把柳书与颜书并称为“颜筋柳骨”。 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还是一位书法家。①③是创造唐朝书法空前绝后的辉煌局面的书法家。王羲之是东晋人,欧阳询是唐朝人,②④和题干信息不符。B项①③是创造唐朝书法空前绝后的辉煌局面的书法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书法家。掌握唐朝的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和影响。11.(2022七下·东阳期末)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是( )A. B.C. D.【答案】A【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南宋与金的和战【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辽建立于916年;北宋建立于960年;西夏建立于1038年;金出现于1115年,其中辽、金均在东北方,西夏在西北方,北宋在南方。此历史时期出现了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A项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局面,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知识迁移、认知与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要理清图中所示朝代出现的先后顺序。12.(2022七下·东阳期末)南宋抗金将领岳飞的故事千古流传,下列成语故事或典故中,与他有关的是( )A.破釜沉舟 B.草木皆兵 C.投鞭断流 D.精忠报国【答案】D【知识点】南宋与金的和战【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他“精忠报国”,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1140年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不断壮大,害怕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以所谓的“谋反”罪杀害了岳飞。A项破釜沉舟和楚汉之争有关,不符合题意;BC两项和淝水之战有关,不符合题意;D项精忠报国与岳飞有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岳飞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岳飞抗金的史实,题干的关键信息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13.(2022七下·东阳期末)下列能准确概括从宋到元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文明初露曙光 B.封建国家陷入危机C.由分裂走向统一 D.繁荣与开放【答案】C【知识点】北宋与辽、西夏并列;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960-1368年,中国先后经历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对峙,以及元朝大一统三个历史阶段。因此从宋到元历史发展趋势的是由分裂走向统一。ABD三项不是从宋到元的历史发展趋势,不符合题意;C项由分裂走向统一能准确概括从宋到元历史发展趋势,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要求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14.(2022七下·东阳期末)下列关于下侧中国古代民族交融趋势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A阶段的突出表现是北魏孝文帝改革②B阶段时产生了新的民族——回族③民族交融有助于国家的统一④A、B阶段的共同特点是游牧文化兴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A【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结合图中所给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A段是公元200年到500年,民族融合的相关知识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于485年颁布了均田令,494年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B段是公元1100年到1400年,正处在我国的元朝时期。忽必烈于1279年建立元朝,为巩固统治,在民族融合方面采取了相关措施,最重要的是元朝时波斯人、阿拉伯人大批迁入中国与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所以①②③分析正确。④A、B阶段的相关措施兴盛的是中原文化而不是游牧文化,所以排除。A项①②③分析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5.(2022七下·东阳期末)大一统王朝屡屡被农民起义推翻,一再印证了“舟水之喻”。秦末和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共同点是( )A.以“平等”的口号相号召 B.以宗教为组织形式C.有反对民族压迫的特点 D.以反对苛政而举兵【答案】D【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明清帝国的兴替【解析】【分析】秦王朝的暴政,繁重的赋税和残酷的刑律,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明末的政治腐败,赋税杂税加上连年饥荒、民不聊生,激化社会矛盾,最终酿成农民大起义。ABC三项都不是秦末和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D项以反对苛政而举兵是秦末和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共同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末和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共同点及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应明确“舟水之喻”是说君主与人民的关系;其次还应弄清秦末和明末农民大起义的概况,尤其是两次起义的主要原因。16.(2022七下·东阳期末)五代十国时期的开国君主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A.都是把持大权的奸臣 B.都是掌权的宦官C.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D.都是起义军首领【答案】C【知识点】开元盛世【解析】【分析】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将领。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ABD三项都不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开国君主具有的共同特点,不符合题意;C项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开国君主具有的共同特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五代十国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将领。17.(2022七下·东阳期末)据记载,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的陈尧咨陪辽国使者骑射,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的职位。陈尧咨回家请示其母,其母杖责之:“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现在你为了厚禄,使家族蒙羞忍心吗?”这从侧面反映出宋朝( )A.女性居支配地位 B.与辽国战事不断C.重文轻武 D.选官注重家世【答案】C【知识点】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后,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统治者提倡文治,大力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抑制武将势力。武将受到多方牵制和束缚,军事指挥权徒有虚名,武将在统治集团中的地位明显下降,因此陈尧咨告诉其母亲自己被皇帝允诺为高级武官时,母亲认为他使家族蒙羞的现象。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重文轻武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18.(2022七下·东阳期末)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以下举措中,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国家贫弱问题的是( )A.募役法 B.保甲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答案】D【知识点】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农田水利法是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兴修水利,也可向州县政府贷款。它有利于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与材料中“...... 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可知增加农民收入相符。A项募役法,又称免役法,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与材料中“......生产少而民不福,民不福则国不强....”可知增加农民收入不相符,不符合题意;B项方田均税法是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有利于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与材料中“......生产少而民不福,民不福则国不强....”可知增加农民收入不相符,不符合题意;C项保甲法是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有利于加强对农村的统治,维护农村社会治安; 建立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与材料中解决国家的贫困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农田水利法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国家贫弱问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19.(2022七下·东阳期末)郑和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今天的( )①亚洲 ②非洲 ③欧洲 ④北美洲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A【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解析】【分析】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A项①②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郑和下西洋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20.(2022七下·东阳期末)清朝前期,统治者非常重视搜集、整理典籍和编纂图书的活动。下列不属于当时编纂的大型典籍的是( )A.《康熙字典》 B.《红楼梦》C.《古今图书集成》 D.《四库全书》【答案】B【知识点】皇权膨胀【解析】【分析】清朝前期,统治者非常重视搜求、整理典籍和编纂图书的活动。康熙时期编纂的《康熙字典》,是一部大型的工具书,共收字4700多个;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总计8万卷,近8亿字。《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10000卷,目录40卷,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是清朝康熙时期由福建侯官人陈梦雷(1650-1741)所编辑的大型类书。ACD三项都属于当时编纂的大型典籍,不符合题意;B项《红楼梦》不属于当时编纂的大型典籍,《红楼梦》是清朝曹雪芹创作的古典小说的高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前期,统治者非常重视搜求、整理典籍和编纂图书的活动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21.(2022七下·东阳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右图)材料二:汉武帝时期,采纳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材料三: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董仲舒)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1)写出材料一图中①②所表示的制度,并说说②制度的作用。(2)指出材料二汉武帝在政治方面的创新举措,并说明这一举措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写出秦汉统治者在思想方面分别采取的措施,并概括其共同作用。【答案】(1)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2)实行“推恩令”;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3)秦:焚书坑儒。汉: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以儒学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兴办太学等。共同作用: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加强了统治。【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的行政长官称为郡守;郡下设县,西安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2)根据材料二“汉武帝时期,采纳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籍。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称“焚书坑儒”。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 《礼记》 《易经》《春秋》 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土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加强了思想控制,巩固了统一,加强了统治。故答案为:(1)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2)实行“推恩令”;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3)秦:焚书坑儒。汉: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以儒学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兴办太学等。共同作用: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加强了统治。【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和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22.(2022七下·东阳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丝绸之路示意图:材料二:唐朝被中国和西方许多历史学家称为最辉煌的朝代……丝绸之路上和平的使团、商队络绎不绝。中国文化那时就传播到了许多国家,同时唐代的音乐、绘画、宗教等也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材料三:公元前60年,西城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汉对西城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管辖。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唐朝也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1)据图写出丝绸之路起点和最远到达的地点,并写出与此路开通相关的史实。(2)根据材料二列举唐朝在文化方面“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史实各一例,并说说其共同作用。(3)根据材料三列举西汉和唐朝对西域管理的措施,写出这些措施对丝绸之路的影响。【答案】(1)长安、大秦;张骞出使西域。(2)引进来: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走出去:鉴真东渡日本,把唐朝先进的文化传到日本。共同作用: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3)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唐: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影响: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探究丝绸之路【解析】【分析】(1)根据地图所给提示信息可知,丝绸之路起点是长安,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的地点大秦。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互,相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从长安出发,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的更远的欧洲,这就是“丝绸之路”。(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时,玄奘西行到天竺,在那里他遍访佛教名师,成为了著名的佛学大师;归国时带回来了大量的佛经。唐玄宗在位时,鉴真东渡到日本,在那里辛勤不懈的传播唐朝文化。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3)根据材料“公元前60年,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汉对西城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管辖。”可知,西汉对西域管理的措施是设立西,域都护府。根据材料“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唐朝也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西城地区的管理"可知,唐朝对西域管理的措施是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置都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故答案为:(1)长安、大秦;张骞出使西域。(2)引进来: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走出去:鉴真东渡日本,把唐朝先进的文化传到日本。共同作用: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3)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唐: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影响: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西汉和唐朝对西域管理的措施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西汉和唐朝对西域管理的措施。23.(2022七下·东阳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朝形势图(1330年)材料二:元朝机构设置示意图(1)写出建立元朝的少数民族名称,并根据图一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2)根据材料图中的相关内容, 填写材料思维导图中AB C D的内容。(3)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说一说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答案】(1)蒙古族;疆域空前辽阔或元朝的疆域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2)A宣政院; B中书省; C澎湖巡检司; D行中书省。(3)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为以后各朝代保持统一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知识点】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1)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朝代,由地图可知,我国元朝疆域辽阔。(2)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澎湖巡检司是元明时期设,置于澎湖列岛的官署,是中央政权最早管理台湾的行政机构。行中书省是元朝(中统、 至元年间)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民间简称“行省”或“省”。故分别填:宣政院、中书省、澎湖巡检司和行中书省。(3)从国家统一角度来看,元朝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为以后各朝代保持统一局面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从民族关系来看,元朝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答案为:(1)蒙古族;疆域空前辽阔或元朝的疆域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2)A宣政院; B中书省; C澎湖巡检司; D行中书省。(3)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为以后各朝代保持统一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建立的史实,行省制,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及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注意相关史实的识记与理解。24.(2022七下·东阳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古代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重。时间 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1世纪 公元前1世纪-公元400年 401-1000年 1001-1500年比重 50% 62% 71% 58%材料二:英国哲学家培根曾写道:“这三种东西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材料三:英国学者威尔斯在其所著的《世界史纲》一书中这样评价唐朝:“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中国由 于迅速恢复了秩序和统一而赢得了这个伟大的领先……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的。”(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特点。(2)写出材料二中提及的三种发明,及其各自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答案】(1)居世界领先的地位。(2)第一种: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第二种:火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第三种:指南针,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3)思想开放、包容;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对外开放。(任意两点即可)【知识点】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所给数据分析可知,我国古代科技成果在世界古代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重大,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特点是居世界领先的地位。(2)根据材料“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文学上的是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在战争上的是火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在航海上的是指南针,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3)根据材料“中国由于迅速恢复了秩序和统一而赢得了这个伟大的领先”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根据材料“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的”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思想开放、包容;对外开放。故答案为:(1)居世界领先的地位。(2)第一种: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第二种:火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第三种:指南针,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3)思想开放、包容;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对外开放。(任意两点即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特点,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25.(2022七下·东阳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根据思维导图和所学知识,写出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共同影响。(2)请列举明朝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两例,并对史实中的两位人物进行合理的评价。(3)概括明清时期中外交往的变化趋势,并说说该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答案】(1)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他们两位都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3)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近代前夜危机;皇权膨胀【解析】【分析】(1)根据思维导图可知,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实行都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倭寇与东南沿海的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九战九捷打败了倭寇。1661年, 郑成功率军出发台湾海峡,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戚继光和郑成功都为了国家主权、人民利益,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3)根据材料“郑和下西洋 颁布禁海令”可知,明清时期中外交往的变化趋势是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这种变化使中国看不到世界的变化,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故答案为:(1)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他们两位都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3)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共同影响,明朝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闭关锁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东阳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检测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东阳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检测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