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青春有格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青春有格 教案

资源简介

3.2 青春有格
一、核心素养目标
1.道德修养:把握青春,追求“至善” 的人生境界,明善恶、知廉耻、懂荣辱,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道德品质;
2.健全人格: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含义。培养做到知廉耻、懂荣辱,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3.政治认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要求。
4.责任意识:青春期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行己有耻;
难点:止于至善。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思考:“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你如何理解这些句子中的“格”
提示:格是正确、形式、规矩的意思。引出课题
教师讲述:放飞梦想的青春时代,我们可以张扬、放纵、探险、自由、任性、哭闹,但是做起事来我们要遵守规矩,我们要让青春有风格。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青春有格”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行己有耻
多媒体播放图片和资料:
很多时候,公交车上年轻人们“镇定”地坐在老弱病残孕的座位上,经毫没有意识到身旁站着的老人,如果换成是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呢
思考:如何理解“行己有耻”
提示:学生分组讨论,注意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行己有耻”简单地说是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正如朱熹所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这就告诉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多媒体呈现图片:勾践卧薪尝胆
思考:越王为什么“置胆于坐,饮食尝之”
(4)教师讲述:“行己有耻”的要求。
“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正如孟子所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教师总结:“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它在我们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提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规则,这些规则让我们的生活安全而富有意义。例如:不伤害别人;不说谎,不欺骗;遵纪守法;相互尊重;信守承诺……
(5)思考: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
纪律、规章、法律、道德
教师追问: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要遵守道德、法律等规则以外,我们还要遵守纪律规章制度等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这些规则的约束,不管我们的行动是否被发现我们都应该遵守。“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追反法律的事情坚决微。
多媒体呈现一个片段:
今天我们实行无人监考的考试方式考数学,考完后排名。老师发完卷子走了,刚开始大家在认真做题。一会儿,我遇到一道难题怎么算也不行,看到邻座的同学已经做出来,而老师又没在,我就想抄袭他的。我心里还是纠结“这是考试,不管老师在不在,都要遵守考试纪律”“这次考试完,老师排名次,如果这道题写错了,名次我有可能就排在后面,回家妈妈又得唠叨我”。
思考:我”该怎么办 帮“我”出出主意
提示:看吧,没有老师监督;不看,不管有没有老师我们都要遵守考试纪律。教师讲述:同时“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掌握增强自控力的方法和技巧:增强“我不要”的力量;增强“我想要”的力量
加强自我监控。
目标导学二:止于至善
多媒体呈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选自《大学》
思考:《大学》这本书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大学》的主旨在于使人的美德得以彰显,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多媒体呈现阅读感悟““微尘”
本世纪初,印度洋突发海啸灾难。一对中年夫妇走进青岛市红十字会,他们说是要替朋友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的灾民捐款五万元,当工作人员问其姓名时,他们留下了“微尘”的化名。在青岛市红十字会记录中,“微尘”在非典期间捐款两万元,在新疆喀什地震时捐款五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一万元,向湖南灾区捐款五万元……这位热心公益事业、化名“微尘”的好心人,多次捐款且数额较大,却一直不愿露面。于是,青岛市民开始了寻找“微尘”的行动。有人认为,“微尘”是个值得尊重的人,不为名、不图利,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做善事,那么人们就该尊重其选择,也希望“微尘”这两个字成为青岛公益事业的一个符号。在青岛,“微尘”正在凝聚更多的爱心,越来越多的市民在捐款后也留下了“微尘”“小小微尘”“微粒”的名字。现在,“微尘”已经超越了一种称谓,成为不留姓名无私奉献公益事业的群体、诠释爱心的精神符号和青岛公益事业的固定品牌。
思考:谈谈你对材料的感悟,并说一说以后的打算?
表明厦门大学应该始终如一、永无止息地探寻“事理之极致”,抵达科学真理和人格精神的最高境界,在启智与道德上达到完美至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人格理想,蕴含着生命对于至善至美理想的追求与践行。
提示:行善在于心,在于行动。我们要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3)探究与分享
童小勇每周都抽空儿去敬老院做志愿者,为几位老人读书读报,陪老人聊天,坚持两年不间断。敬老院给学校发来一封感谢信。学校号召大家向童小勇学习。对此,几位同学有如下议论。
向童小勇学习
A、他能坚持一辈子 ,虽然我没做过,不过童小勇
B、我才不相信呢! 他能做到,我也可以试试
C、我也当过志愿者 童小勇真棒。换成
D、我去了好多次呢 我 不一定能做到
思考:你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议论
提示:应看到小勇同学的优点,鼓励他的行为并向他学习。
(4)教师追问:看到这封感谢信,你会怎么想 怎么做 学生畅所欲言
提示:我会替小勇感到高兴,并将小勇作为我的“榜样”向他学习。
教师总结:我们应该把童小勇作为榜样,向他学习。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他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我们要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加美好。A、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
(5)多媒体呈现案例:
小明这学期又被选上“三好学生”,这是他连续三次当选了。当有同学问他时,他说:我每天晚上都要对自己今天的行为进行思考、检查,看看是否有不足之处,今后注意自己的言行。
思考:小明的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提示:止于至善要求做到“自省”慎独,平时我们要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多媒体呈现探究与分享:
观点一:独善其身,方能“止于至善”。一个人以宽广的胸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行事处世,始终对自己拥有信心、自我激励,无论何种境遇都不弃善从恶,即使他普普通通,我们能说他一事无成吗
观点二:仅仅独善其身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一切社会的完善,都是从个人做起,但如果只独善其身而不能“兼济天下”,那么,独善其身的结果未必靠得住,独善其身的价值也未必保得稳。
思考: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提示:观点结合实际情况,举例说明。教师追问:“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教师总结:要做到独善其身,以宽广的胸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行事处低。始终拥有信心、不断激励自己,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在社会中还要关心,帮助周圈的人。
师生共同总结知识点
四、板书设计
青春有格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青春有格,就是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也就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让我们做一名有志青年,张扬自己的青春,放飞自己的梦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