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八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12月份联盟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八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12月份联盟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八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12月份联盟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读图《某大洲沿23.5°S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甲水域是(  )
A.大西洋 B.印度洋 C.北冰洋 D.太平洋
2.下列描述与该大洲实际相符的是(  )
A.黑色种人主要集中在该大州
B.佛教主要分布在该大洲
C.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
D.陆地面积最小的洲
3.寒冷的冬天,能坐在热乎乎的灶炕上取暖。他们是哪种远古时期的居民,房屋样式是怎样的(  )
A.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B.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栏式房屋
C.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D.半坡原始居民、干栏式房屋
4.下面结构图中①②处应填(  )
A.世袭制、禅让制 B.禅让制、世袭制
C.分封制、郡县制 D.郡县制、分封制
5.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贵族特权打击最大的一项是(  )
A.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C.确立县制
D.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6.(2018八上·泰顺期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相互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
7.《史记》中能查到的史实有(  )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②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③蔡伦改进造纸术
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⑤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8.《三国演义》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故事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桂陵之战
9.关于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对应不正确的是(  )
A.贾思勰——《齐民要术》 B.祖冲之——圆周率
C.王羲之——《兰亭集序》 D.吴道子——《洛神赋图》
10.年代尺是记录历史上所发生大事的工具。下列年代尺中哪一选项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  )
A.
B.
C.
D.
二、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30分。)
11.读下面两幅图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左图,写出A点的地理坐标   ,A点在五带中的   带。
(2)A、B两点的时间相差   小时,A点在B点的   方向。
(3)此图所用的定向法是   
(4)判断A、E的地形部位名称。A   ;E   
(5)C点的海拔范围是   。小河流过桥后的流向是   。
(6)某班学生组织一次春游登山活动,计划安全登上C地,线路①②该选择的是   线路,理由是   。
(7)为了缓解缺水状况,拟从山谷的河流中引水到王庄,图示中甲、乙、丙、丁四地为引水源地,综合多种因素,水源地   最合适,理由是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周室笼络天下的时候,尚且害怕外界的袭扰;抵御袭扰的措施,没有比亲近亲属更好的了,所以用亲属作为周室的屏障。
——译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竟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
——译自《左传·宣公三年》
材料三: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武帝以后,地方上的诸侯越分越小,实力大减,无力和中央抗衡。
材料四:“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
——张岱年等的《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五: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一涉及的是什么制度?谈谈“周室”实行该制度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楚庄王问鼎中原是以什么名义号令诸侯的?这段材料又反映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特征?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为了解决分封王国带来的弊端,秦朝和西汉王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据材料四、五,指出秦汉两朝在实行思想控制的具体方式上有何差异 分析秦朝、汉朝采取这些思想措施的根本目的。
(5)综合以上材料,请简要概括周代至秦汉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刘向《战国策 蔡泽见逐于赵》
材料二:高祖曰:“……(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摘编自魏收《魏书》
(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是什么改革措施?“商君”的改革起到了什么积极的效果?
(2)材料二中的“魏主”指谁?请根据所学知识再列举一项其改革的措施。材料二中的改革在民族关系方面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次改革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知识点】大洲和大洋;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世界主要宗教及分布
【解析】【点评】 南美洲,位于西半球、南半球。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加勒比海。北部和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南部和南极洲隔德雷克海峡相望。南美洲是陆地面积第四大的大洲,南美洲大陆地形可分为东西两个纵带:狭长的安第斯山脉几乎纵贯整个南美洲西部,南美洲东部呈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1.据图 《某大洲沿23.5°S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分析,该大洲属于南美洲,地形区是安第斯山脉,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甲水域是太平洋。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2.该大洲是南美洲,人种比较复杂的一个大洲,黑色人种主要集中在非洲;佛教主要分布在亚洲,南美洲主要信仰天主教;南美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在巴西的亚马孙平原上;陆地面积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最大是亚洲。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3.【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
AD两项存在知识性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栏式房屋错误,南方地区冬天温度也比较高,不需要灶炕取暖,故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里不会出现灶炕取暖的情景,不符合题意;
C项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半坡原始居民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4.【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之间更替部落联盟首领采用的是禅让制,故①处应填禅让制;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故②处应填世袭制。
ACD三项和题干结构图中①②处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禅让制、世袭制是结构图中①②处应填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禅让制和世袭制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示意图信息。
5.【答案】B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商鞅废除旧贵族特权,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这样就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这项措施对旧贵族特权打击最大。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对贵族特权打击最大,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相关措施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
6.【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墨子的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ABD三项涉及人物代表的学派观点均与题干的观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老子是题干提及的思想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
7.【答案】B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后世编写史书的范例。③蔡伦改进造纸术⑤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东汉。《史记》中能查到的史实①②④。
B项①②④《史记》中能查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记》及学生解读题干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汉科技、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成就。
8.【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又挥师南下,想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而孙权和刘备则联合抗曹。公元208年,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今湖北省咸宁的赤壁市),双方展开了激战。“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都与这场战役有关。最终,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战后,逐渐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赤壁之战和题干信息相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赤壁之战,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9.【答案】D
【知识点】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较大的发展,著名画家很多,以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佛家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无所不画。他擅长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他一生创作的画很多,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ABC三项对应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D项吴道子——《洛神赋图》对应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理解并识记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顾恺之的绘画作品的相关史实。
10.【答案】A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示意图和所学可知,“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初期,“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初期,黄巾起义出现在东汉末期,淝水之战出现东晋十六国时期。
A项年代尺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符合题意;
B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示意图信息。
11.【答案】(1)北纬30度,东经150度(或者30°N150°E);北温
(2)6;西北
(3)指向标定向法
(4)鞍部;山谷
(5)700-800;自西南向东北流
(6)①;该线路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平缓,比较安全省力
(7)丙;丙地位于山谷集水区,水源充足,加上海拔较王庄高,无需动力,方便引水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方向
【解析】【分析】(1)、向北增大是北纬,向南增大是南纬,向东增大是东经,向西增大是西经。根据左图,写出A点的地理坐标北纬30度,东经150度(或者30°N,150°E),A点在五带中的北温带。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度相差15度,时间相差1小时。A、B两点的经度相差是90度,时间相差6小时。本图采用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A点在B点的西北方向。
(3)、根据给出的等高线地形图可知 ,此图所用的定向法是指向标定向法。
(4)、根据给出的等高线地形图,判断A、E的地形部位名称。A是鞍部;E是山谷
(5)、等高距是100米,C点的海拔范围是700-800米。小河流过桥后的流向是自西南向东北流
(6)、某班学生组织一次春游登山活动,计划安全登上C地,线路①线路,理由是该线路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平缓,比较安全省力。
(7)、为了缓解缺水状况,拟从山谷的河流中引水到王庄,图示中甲、乙、丙、丁四地为引水源地,综合多种因素,水源地丙最合适,理由是丙地位于山谷集水区,水源充足,加上海拔较王庄高,无需动力,方便引水
【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12.【答案】(1)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尊王攘夷;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秦朝:实行郡县制。
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
(4)秦:采取焚书坑儒等方式来禁绝其它学说。
汉: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或者通过设立太学等学校采取教化的方式,加强思想控制。)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5)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领导。(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没有比亲近亲属更好的了,所以用亲属作为周室的屏障”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前代贵族的后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保障周王室的安全,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斗争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楚庄王是其中之一;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号令。春秋时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这反映了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逐步瓦解。
(3)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为了解决分封王国带来的弊端,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4)公元前213年,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束缚了思想。汉武帝把各地学者召集到长安,询问治国方法,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建议汉武帝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位治国的指导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这个主张,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秦朝、汉朝采取这些思想措施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5)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领导等。
故答案为:(1)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尊王攘夷;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秦朝:实行郡县制。
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
(4)秦:采取焚书坑儒等方式来禁绝其它学说。
汉: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或者通过设立太学等学校采取教化的方式,加强思想控制。)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5)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领导。(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先秦及秦汉时期的地方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13.【答案】(1)商鞅;统一度量衡;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迁都洛阳;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由材料“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可知材料一中的商君指的是商鞅;材料“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指的是商鞅变法中统一度量衡的措施。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顺应历史潮流,实行改革。494年迁都洛阳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一步推行含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经过孝文帝改革,民族之间思想情感日益沟通,“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之间的偏见逐渐减少,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故答案为:(1)商鞅;统一度量衡;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迁都洛阳;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八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12月份联盟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读图《某大洲沿23.5°S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甲水域是(  )
A.大西洋 B.印度洋 C.北冰洋 D.太平洋
2.下列描述与该大洲实际相符的是(  )
A.黑色种人主要集中在该大州
B.佛教主要分布在该大洲
C.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
D.陆地面积最小的洲
【答案】1.D
2.C
【知识点】大洲和大洋;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世界主要宗教及分布
【解析】【点评】 南美洲,位于西半球、南半球。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加勒比海。北部和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南部和南极洲隔德雷克海峡相望。南美洲是陆地面积第四大的大洲,南美洲大陆地形可分为东西两个纵带:狭长的安第斯山脉几乎纵贯整个南美洲西部,南美洲东部呈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1.据图 《某大洲沿23.5°S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分析,该大洲属于南美洲,地形区是安第斯山脉,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甲水域是太平洋。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2.该大洲是南美洲,人种比较复杂的一个大洲,黑色人种主要集中在非洲;佛教主要分布在亚洲,南美洲主要信仰天主教;南美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在巴西的亚马孙平原上;陆地面积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最大是亚洲。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3.寒冷的冬天,能坐在热乎乎的灶炕上取暖。他们是哪种远古时期的居民,房屋样式是怎样的(  )
A.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B.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栏式房屋
C.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D.半坡原始居民、干栏式房屋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
AD两项存在知识性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栏式房屋错误,南方地区冬天温度也比较高,不需要灶炕取暖,故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里不会出现灶炕取暖的情景,不符合题意;
C项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半坡原始居民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4.下面结构图中①②处应填(  )
A.世袭制、禅让制 B.禅让制、世袭制
C.分封制、郡县制 D.郡县制、分封制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之间更替部落联盟首领采用的是禅让制,故①处应填禅让制;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故②处应填世袭制。
ACD三项和题干结构图中①②处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禅让制、世袭制是结构图中①②处应填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禅让制和世袭制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示意图信息。
5.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贵族特权打击最大的一项是(  )
A.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C.确立县制
D.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答案】B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商鞅废除旧贵族特权,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这样就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这项措施对旧贵族特权打击最大。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对贵族特权打击最大,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相关措施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
6.(2018八上·泰顺期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相互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
【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墨子的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ABD三项涉及人物代表的学派观点均与题干的观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老子是题干提及的思想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
7.《史记》中能查到的史实有(  )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②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③蔡伦改进造纸术
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⑤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答案】B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后世编写史书的范例。③蔡伦改进造纸术⑤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东汉。《史记》中能查到的史实①②④。
B项①②④《史记》中能查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记》及学生解读题干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汉科技、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成就。
8.《三国演义》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故事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桂陵之战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又挥师南下,想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而孙权和刘备则联合抗曹。公元208年,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今湖北省咸宁的赤壁市),双方展开了激战。“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都与这场战役有关。最终,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战后,逐渐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赤壁之战和题干信息相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赤壁之战,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9.关于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对应不正确的是(  )
A.贾思勰——《齐民要术》 B.祖冲之——圆周率
C.王羲之——《兰亭集序》 D.吴道子——《洛神赋图》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较大的发展,著名画家很多,以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佛家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无所不画。他擅长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他一生创作的画很多,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ABC三项对应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D项吴道子——《洛神赋图》对应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理解并识记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顾恺之的绘画作品的相关史实。
10.年代尺是记录历史上所发生大事的工具。下列年代尺中哪一选项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示意图和所学可知,“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初期,“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初期,黄巾起义出现在东汉末期,淝水之战出现东晋十六国时期。
A项年代尺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符合题意;
B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示意图信息。
二、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30分。)
11.读下面两幅图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左图,写出A点的地理坐标   ,A点在五带中的   带。
(2)A、B两点的时间相差   小时,A点在B点的   方向。
(3)此图所用的定向法是   
(4)判断A、E的地形部位名称。A   ;E   
(5)C点的海拔范围是   。小河流过桥后的流向是   。
(6)某班学生组织一次春游登山活动,计划安全登上C地,线路①②该选择的是   线路,理由是   。
(7)为了缓解缺水状况,拟从山谷的河流中引水到王庄,图示中甲、乙、丙、丁四地为引水源地,综合多种因素,水源地   最合适,理由是   。
【答案】(1)北纬30度,东经150度(或者30°N150°E);北温
(2)6;西北
(3)指向标定向法
(4)鞍部;山谷
(5)700-800;自西南向东北流
(6)①;该线路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平缓,比较安全省力
(7)丙;丙地位于山谷集水区,水源充足,加上海拔较王庄高,无需动力,方便引水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方向
【解析】【分析】(1)、向北增大是北纬,向南增大是南纬,向东增大是东经,向西增大是西经。根据左图,写出A点的地理坐标北纬30度,东经150度(或者30°N,150°E),A点在五带中的北温带。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度相差15度,时间相差1小时。A、B两点的经度相差是90度,时间相差6小时。本图采用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A点在B点的西北方向。
(3)、根据给出的等高线地形图可知 ,此图所用的定向法是指向标定向法。
(4)、根据给出的等高线地形图,判断A、E的地形部位名称。A是鞍部;E是山谷
(5)、等高距是100米,C点的海拔范围是700-800米。小河流过桥后的流向是自西南向东北流
(6)、某班学生组织一次春游登山活动,计划安全登上C地,线路①线路,理由是该线路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平缓,比较安全省力。
(7)、为了缓解缺水状况,拟从山谷的河流中引水到王庄,图示中甲、乙、丙、丁四地为引水源地,综合多种因素,水源地丙最合适,理由是丙地位于山谷集水区,水源充足,加上海拔较王庄高,无需动力,方便引水
【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周室笼络天下的时候,尚且害怕外界的袭扰;抵御袭扰的措施,没有比亲近亲属更好的了,所以用亲属作为周室的屏障。
——译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竟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
——译自《左传·宣公三年》
材料三: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武帝以后,地方上的诸侯越分越小,实力大减,无力和中央抗衡。
材料四:“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
——张岱年等的《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五: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一涉及的是什么制度?谈谈“周室”实行该制度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楚庄王问鼎中原是以什么名义号令诸侯的?这段材料又反映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特征?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为了解决分封王国带来的弊端,秦朝和西汉王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据材料四、五,指出秦汉两朝在实行思想控制的具体方式上有何差异 分析秦朝、汉朝采取这些思想措施的根本目的。
(5)综合以上材料,请简要概括周代至秦汉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
【答案】(1)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尊王攘夷;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秦朝:实行郡县制。
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
(4)秦:采取焚书坑儒等方式来禁绝其它学说。
汉: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或者通过设立太学等学校采取教化的方式,加强思想控制。)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5)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领导。(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没有比亲近亲属更好的了,所以用亲属作为周室的屏障”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前代贵族的后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保障周王室的安全,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斗争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楚庄王是其中之一;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号令。春秋时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这反映了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逐步瓦解。
(3)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为了解决分封王国带来的弊端,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4)公元前213年,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束缚了思想。汉武帝把各地学者召集到长安,询问治国方法,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建议汉武帝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位治国的指导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这个主张,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秦朝、汉朝采取这些思想措施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5)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领导等。
故答案为:(1)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尊王攘夷;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秦朝:实行郡县制。
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
(4)秦:采取焚书坑儒等方式来禁绝其它学说。
汉: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或者通过设立太学等学校采取教化的方式,加强思想控制。)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5)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领导。(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先秦及秦汉时期的地方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刘向《战国策 蔡泽见逐于赵》
材料二:高祖曰:“……(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摘编自魏收《魏书》
(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是什么改革措施?“商君”的改革起到了什么积极的效果?
(2)材料二中的“魏主”指谁?请根据所学知识再列举一项其改革的措施。材料二中的改革在民族关系方面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次改革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
【答案】(1)商鞅;统一度量衡;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迁都洛阳;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由材料“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可知材料一中的商君指的是商鞅;材料“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指的是商鞅变法中统一度量衡的措施。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顺应历史潮流,实行改革。494年迁都洛阳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一步推行含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经过孝文帝改革,民族之间思想情感日益沟通,“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之间的偏见逐渐减少,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故答案为:(1)商鞅;统一度量衡;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迁都洛阳;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