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世界的气候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4 世界的气候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资源简介

世界的气候 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世界的气候》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学生年级 七年级
一、教学分析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点内容是在学完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要素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气候分析的知识。是对全章内容的归纳、综合应用,居本章的核心地位,其中气候特征的分析与描述为本章重难点,突破重难点为今后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气候的要素气温和降水时间和空间分布,具备了阅读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并且知道影响气温降水的因素,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让学生通过判读各地气温降水曲线柱状图描述各地的气候特征,感受各地的气候差异。
教学方法 图示法、比较法、探究讨论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目标 1.掌握气候特征描述方法。 2.学会阅读分析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 3.通过读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某一区域气候特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阅读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和描述气候的特征。
教学实施设计
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引入 学生对比图片,感受气候的差异。 图片展示: 为什么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情况不一样,气候就很不相同。 在这一环节里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思考,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同学们参与复习的积极性。
二、温故知新 1、结合图表,理解气候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 2、回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方法。 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情况不一样,气候就很不相同。你知道如何根据气温和降水分析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吗? 本节课我们先回顾气候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降水量的变化与分布,均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来探究气候的两大要素。 活动任务:教师出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方法。 指导读图步骤 气温特征描述方法:时间+特点 降水量特征描述方法:时间+特点 读图分析和运用原理是地理学习的重要一步,要强化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重视归纳总结能力的提升。
三、精雕细琢 学生对于气候图的判读有了初步的理解。精雕细琢,读图分析气候的特征,感知气候的地区差异。 图片展示:教师给出某一地区的气候直方图,指导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第一步:读气温曲线图,分析一地的冷热状况。 分析可知:该地最冷的月份(1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最热的月份(7月)平均气温在23℃以上。由此得出:该地冬季温和,夏季炎热。 第二步:读降水量柱状图,分析一地的干湿状况。 该地降水量12、1、2 月在100mm 以上, 6、7、8 月在30mm 以下。由此得出:该地冬季多雨,夏季少雨。 第三步:综合该地冷热和干湿的状况,归纳该地气候特征: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紧扣课标和考试要求,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充分利用板图和多媒体课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通过读图、指图、说图三个环节,建立地图的空间概念,掌握学习地理的最基本的方法,强化复习重点。 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导向作用,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读图中去感知、发现、归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4、归纳总结方法步骤,巩固记忆。
四、学以致用 学生掌握了分析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学以致用。 教师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读图填表,比较中温带大陆西岸的A地与大陆东岸的B地的气候差异。 归纳总结气候特征: A全年温和湿润; B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1、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2、感知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