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稿件名称+作者 日常沟通二三事 杨丹课程信息 多媒体设备、55张白纸、打印有6句话的纸张、学习单(1人/份)、分为6个小组 初中生设计理念 初一学生进入青春期,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开始显现出一些较典型的特点:与父母、老师的沟通出现明显的反叛性和闭锁性,部分学生会出现对老师、家长的管教不认可、不理解的心理或行为,做事开始疏远、避开父母,有问题不愿与父母交流沟通。 实际教学发现,大部分中学生在与父母的沟通中存在问题,认为与父母沟通无用,或没必要就自己的事情与他们交流。本节课通过团体活动,让学生体会沟通的重要性,掌握沟通的要素,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减少因沟通带来的与父母、老师的冲突。 有理论认为沟通包括七个要素:信息、信息源、受众(沟通对象)、目标、沟通策略、反馈、情景。 本节课将以沟通的这七个要素为切入点,对日常沟通问题进行思考及改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沟通的七个要素,认识到沟通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情感目标:认可沟通的必要性,学会用沟通解决问题; 3.行为目标: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沟通要素达成有效沟通。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沟通的七个要素。 教学难点:学会将七要素运用于日常沟通,做到有效沟通。教学设计 一、课程导入(5分钟) 1.目的:通过小活动“雪花片片”,初步认识到沟通之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引入沟通话题。 2.内容: (1)规则:每位同学发一张A4纸,闭上眼睛,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任务,活动过程中不能说话,不能提问、更不能相互讨论; 3.指令:(1)把纸水平对折:(2)把纸垂直对折;(3)再次对折;(4)撕下折叠过一侧的一个角;(5)翻转90度,再撕去一个角;(6)睁开眼睛,把纸展开,和组内同学的做对比。 4.问题:有和你一样的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回答:指令不清晰,不能提问,无法确认...... 过渡:(可提问学生:用一个词概括问题的症结)出现以上问题的症结在于沟通。 二、沟通问题知多少(10分钟) 1.目的:带领学生认识沟通的几个要素,初步认识有效沟通的注意事项。 1.(过渡)写一写:你和谁更容易在沟通中出现问题,具体表现是什么?并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内容(使用学习单记录) 2.沟通的定义: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3.沟通七要素 (1)信息源:是指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即沟通者。沟通者的概念是相对的,在整个沟通活动中,沟通双方往往互为沟通者和信息接收者; (2)受众:信息接受者,沟通对象 (3)目的:沟通的目的各有不同,可能只是为了提供信息,或为了影响别人,或为了与人建立某种联系等。 (4)信息:是指沟通者试图传达给别人的内容。这种内容往往附加有沟通者的观念、态度和情感。 (5)沟通策略:是指沟通信息传递的方式。人们常用的沟通的方式既包括面对面的直接沟通,也包括网络沟通、电话(语音沟通)、书信(文字沟通)、托人捎话(间接语音沟通)等间接沟通方式。心理学研究发现,在所有的沟通方式中,影响最大的仍然是原始的面对面的沟通方式。 (6)反馈:沟通过程中沟通双方的互动,根据对方反应做出适时调整。 (7)情景:沟通发生的场所或环境,沟通的时间和每个沟通参与者的个人特征,如情绪、经历、知识水平等。 三、流言蜚语(10分钟) 1.目的:通过活动,带领同学们感受沟通各要素的具体表现,及对有效沟通的重要意义。 2.流程:A、准备6句话作为传话内容,分别请每组第一位同学上台,将准备好的传话内容拿给他们,请他们记住内容; B、老师收回纸条,同学回到各自小组,按照座位顺序进行一对一单向传话游戏:向自己后面的同学讲自己看到的内容,注意讲的过程中不可以让其他同学听见,且只能说一次,听得同学只可以听,不可以和讲的同学交流,不可与询问确认,后面的同学再向下一位同学讲,直到所有同学都听完为止,每组结束后由最后一位同学举手示意。 C、活动结束后,每组最后一名同学将自己听到的内容讲出来; D、以速度+准确率为标准,看哪个组速度最快、内容最接近原始句子。 注意:活动开始前可先进行演示,确保每位同学都了解规则,活动进行时应注意巡查,保证规则的落实,有没有人偷听,有没有人不遵守规则。 3.传话内容 一组:今天是星期三,英语老师宣布星期五下午进行语文测验。 二组:小良赶着一群羊,半路遇到一只狼,后面还跟着一只狐狸。 三组:请你下午告诉班长,通知全班同学明天上午9点到会议室排节目。 四组:那把锁一捅就开,一包方便面不能开整个小区。 五组:相声大师不一定会说相声,歌星不一定识谱,影星不一定长得漂亮。 六组:麻烦告诉小明,今天下午不下雨,不要忘了带上伞。 4.分享:请每组最后一名同学分享你听到的内容,然后依次呈现正确的内容。 5.各组讨论: (1)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导:失真——谣言的产生 (2)活动中,你所在小组的沟通在那个环节、哪些要素中出了问题? 引导:信息源(第一个看的人看错了,表达有歧义不准确);策略(沟通方式有问题,接受者不能说话);反馈(只有一方说,无法形成有效反馈);受众(听错了);情景(环境嘈杂);信息(信息本身不易理解) 有效沟通(10分钟) 目的:巩固沟通的七个要素,将活动中学习到的、感受到的内容延伸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启发学生思考运用到相关生活事件。 2.讨论:回到之前的问题:日常的沟通问题,是哪些要素出问题导致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讨论:如何避免在这些要素上出问题,从而达到有效沟通。 4.有效沟通 (1)信息:(沟通者试图传传达给别人的内容)甄别信息的真实性; (2)信息源:传递时不要再次加工信息内容; (3)策略:选择当下最有效的方式互动模式,可以在一种轻松、有效的状态下完成沟通; (5)反馈:沟通双方形成良好效的传递方式,及时反应、调整; (4)受众:认真倾听,及时确认,保证自己接收到的信息是准确的; (6)目标:沟通双方明确沟通的目的; (7)情景:减少客观条件(个人特质、当前状态、人文环境...)对沟通的影响,根据对方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如对方情绪激动时不适宜沟通,与人沟通时要结合对方的特征来;) 五、回顾总结 巩固沟通的七个要素,将活动中学习到的、感受到的内容延伸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启发学生思考运用到相关生活事件。课程反思 本节课课程逻辑性较强,全程贯穿沟通的七个要素,并从对活动的思考转移到对现实沟通问题的思考,能很好的将活动的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活动中,学生呈现了自己和父母、和同学的沟通问题,也能在本课中找到一些方法,寻求到解决沟通问题的方法; 不足之处:课程内容较多,40分钟时间不够,导致学生思考、分享的时间不足。成果展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