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2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知识梳理一、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和范围:东起太行山脉,西到乌鞘岭,北抵长城,南连秦岭。主要跨越的省级行政区: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河南省等。二、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1.地形:黄土高原海拔1000~2000米,地势平缓,略有起伏。2.地表特征:无数的沟壑,把这里的地面割裂得支离破碎。3.气候: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干燥寒冷,夏季湿润炎热。4.土壤:黄土土质疏松,便于开垦,使这里很早就成为我国农业发达的地区。三、黄土高原面临的问题、原因、应对措施和现状问题 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原因 ①自然原因:土质疏松,降水多集中在夏季 ②人为原因:由于过度开发,高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裸露的黄土在雨水和河流的冲刷下大量流失应对 措施 和现状 多年持续治理和大规模自然修复、封育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四、黄土高原文化: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影响下,这里的人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黄土高原文化。从传统民居到 艺术形式,处处烙上了黄土地的深深印记。1.信天游:是流行于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它是人们在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的高原上劳动时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2.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安塞腰鼓是其典型代表,气势磅礴。3.窑洞: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塌陷,而且又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作为居所。知识拓展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应对措施:植树种草,建梯田、挡土坝等措施结合;退耕还林、科学放牧,进行合理的生产活动。2.黄土高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窑洞: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塌陷,适应当地冬寒夏热的气候。(2)信天游、安塞腰鼓: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人们用于抒发感情。(3)面食为主:北方地区耕地以旱地为主。(4)白羊肚头巾:防晒、挡沙。3.黄土高原概况:位于北方地区、地势第二级阶梯、东部季风区和北温带。巩固练习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 A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2.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的( B )A.第一、二级阶梯B.第二级阶梯C.第三级阶梯D.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3.对图片内容解说正确的是( D )A.信天游是当地的民歌B.体现山民的粗犷奔放C.是东北人民的传统娱乐项目D.烙上了黄土地的深深印记4.黄土高原与南方地区的重要界线是( B )A.淮河 B.秦岭C.太行山 D.大兴安岭5.与右图剪纸中的建筑有关的因素有( B )①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塌陷②是最坚固耐用的民居 ③隔音、隔热、保暖效果好A.①②③ B.①③C.②③ D.①②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说黄土高原“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岗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据此回答第6~8题。6.材料说明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特征是( B )A.地势平坦 B.沟壑纵横C.崎岖不平 D.奇形怪状7.形成黄土高原上述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是( A )①水土流失 ②生态环境的破坏 ③风力强大 ④退耕还林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④8.针对材料反映的地表现状,采取的治理措施正确的是( C )①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 ②鼓励生育,增加劳动力 ③大力发展畜牧业 ④实施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④《地理·中国》曾报道,著名的“桥上桥”(上下两层)位于黄河中游的支流上,下桥建于公元1667年,上桥建于公元1832年。20世纪70年代,当地居民在河中挖沙将下桥挖出,使“桥上桥”雄姿展现于世。下图示意黄河“桥上桥”,根据资料完成第9、10题。9.“桥上桥”最可能位于( B )A.华北平原 B.黄土高原C.四川盆地 D.河套平原10.“桥上桥”的下桥被泥沙掩埋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C )A.地壳变动 B.过度开垦C.水土流失 D.围河造田二、非选择题11.读图,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1)写出图一中①②③代表的山脉:①秦岭,②太行山脉,③乌鞘岭。(3分)(2)图中A段属于黄河的中游(填“上游”“中游”或“下游”)。此段最大的水文特征是含沙量大,原因是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3分)材料二:(3)写出图二的建筑物名称和图三的文化形式。并选取其中一项说说它们和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4分)【答案】 图二:窑洞,图三:信天游。窑洞具有冬暖夏凉、隔热、隔音、保暖的优点,适应当地冬季干燥寒冷、夏季湿润炎热的自然环境;利用了黄土直立性的特点。(或信天游是当地人们在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的高原上劳动时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