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表格式)2022-2023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表格式)2022-2023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教师:年级:八年级 科目:地理 二次备课教师: 教案编号:
课题: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全面说出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特征。 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的地形、气候对农牧业产生的影响。 3.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意义。
预学反馈 重点:1.塔里木盆地自然特征以及与人口、城镇、交通线分布的关系。 2.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意义。
难点:分析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意义。
易错点、常考点:1.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特征。 2.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主备人教学设计(初次备课) 二次备课(反思、改进)
导入 新课 出示新疆地形图和塔里木盆地景观图 复习导入: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 省区,三山夹两盆,在这里分布着我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
学习新课 问题设计(重要知识点问题化) 师生活动 (问题解决措施办法) 二次备课(反思、改进)
创设 情境 问题 引领 自主 学习 合作 探究 任务一:沙漠和戈壁广布 活动1:出示塔里木盆地地形图,找出塔里木盆地的位置和范围。
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新疆___部,_______山脉和______山脉之间,是我国面积_____的盆地。 出示气温分布图,找出塔里木盆地气候类型及特点。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沙漠广布 活动2:出示塔里木盆地景观图,地形图,气候图,分析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的原因(气候、地形、海陆) 海陆因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地形因素:周围高山环抱,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不易到达 气候因素: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活动3:出示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探究塔里木盆地城镇,交通线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找出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城镇,说出它们的分布特点。 主要分布在绿洲上,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交通与水源、绿洲分布的关系。 主要分布在有水源的绿洲上,交通线串联起各座城镇,沿着塔里木盆地缘呈环状分布。 3.图中有两条纵贯塔克拉玛沙漠的公路,猜测修建这两条公路的原因。 主要为了开发利用塔里木盆地中的油气资源。 过渡: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西部油气资源逐渐被开发,目前塔里木盆地已经建设了十几座油气田。 任务二:油气资源的开发 活动1:塔里木盆地为什么被称为干旱的宝地? 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储量丰富,尤其是天然气储量占全国陆上储量的1/4左右。 活动2:出示西气东输工程资料和图片。 问题1:找出西气东输工程的两条线,每条线的起始点,途径的地形区。 一线:轮南油气田—上海 地形区: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途径省区: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沪 二线:霍尔果斯口岸—广州。 地形区: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珠江三角洲 途径省区:新甘宁陕鄂赣粤 问题2:西气东输工程为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东西部) 西部: (1)使得西部地区天然资源得到开发,增加西北地区的财政收入 (2)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3)增加就业机会 东部: (1)缓解东部能源短缺问题; (2)改善东部地区环境。 问题3:西北地区资源开发利用中,如何做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塔里木盆地环境脆弱,在开发利用油气资源的同时,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避免破坏环境,并加强绿洲的环境保护。 我国面积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最大内流河—塔里木河 塔里木河位于塔里木盆地边缘,其水源主要来自天山、喀喇昆仑山的冰雪融水,7-9月水量大增,是汛期。但本区灌溉、蒸发、渗漏等现象严重,使河流的水量大减;加之本区地形封闭,故塔里木河水流不出盆地、山地,形成内流河。 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分布着星星点点的绿洲。它们的水源主要来自山地和冰雪融水。当地的人们生活在这些绿洲中。城市、公路和铁路集中分布在盆地边沿点状的绿洲地带。 在西气东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严格规定沿线28米宽的施工区域,尽量避免破坏地表植被,废弃物全部回收处理,土石方全部回填。这些做法有利于保护沿线脆弱的生态环境。
限时 检测 当堂 达标 同步练习册
本课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塔里木盆地的相关知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同时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建设西气东输工程就是为了把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输送到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部地区。但是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因此,我们在开发这里的油气资源的同时必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板书 设计 一、沙漠和戈壁广布降水稀少(干旱) 二、油气资源的开发
教学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