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第3单元1_5的认识和加减法内容安排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第3单元1_5的认识和加减法内容安排

资源简介

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这一单元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二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材的具体安排是:先学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学习0的认识和加减法,最后进行整理和复习(如下图)。
这部分内容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内容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此阶段,要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数的口算,使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材编排特点
(1)1~5各数的认识集中编排。
将1~5各数的认识相对集中编排,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其一是数小,抽象程度较低,学生容易理解;其二是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已对5以内各数有一定的认识;其三是可以缩短教学时间,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认数与加减计算穿插进行,适当结合。
认数与加减计算穿插进行、适当结合,这是本册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而这一特点在本单元有着明显的体现。
本单元的纵线结构是:1~5的认识一1~5的加减法一0的认识和加减法一整理和复习。这样的编排有以下几点好处。首先是有利于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分散写数的难点。在认数的时候,学生可以有比较多的时间练习写数字,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字的写法。其次是有利于加深学生对5以内数的认识,熟练掌握5以内数的加减法。最后,这样安排拉长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生整体掌握本单元的知识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3)加强了数概念的教学。
数概念教学的基本结构是:数的基数含义、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比大小)和数的组成(分与合)。
基于这样的基本结构,教材的编排注重了以下几点。
其一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逐步展开学习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
其二是把醒目的标题摆放在“书卷”中呈现给学生,不仅使本部分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还具有文化感。如在第17页以“比大小”为标题、第20页以“第几”为标题、第21页以“分与合”为标题,将一个个知识点单列出来,便于学生把握学习重点。
其三,从2的认识起,教材利用箭头动态地展现了在前一个数上添上1就得到下一个数:1添上1是2,2添上1是3…4添上1是5。这样做,可以形象地再现添加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支撑。
其四,“比大小”中安排了“>”“<”“=”的写法,使学生有机会更早地接触到大于、小于、等号这三个符号,认识其形状、适时地进行书写活动,有助于学生逐步清晰、正确地认识。
其五,写数字内容的编排既齐全又开放。教材提供了书写范例、实体黑字、虚体字以及让学生练习的空格,让学生利用这些素材观察、模仿(描红)、自主书写,方便学生进行对比,有利于规范学生的书写。
其六,教材中将“数的组成”内容用“分与合”的标题出示,是因为分与合是数的组成的直观表现,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同时,教材选取了“把4个葵花盘放到两个筐里”“5个玉米放在两个盘子里”这两个素材,既有趣味性,又有现实意义,巧妙地避开了把4分成0和4、把5分成0和5这样的情况。
(4)加强了加减法含义的教学。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教材加强了加减法含义的教学。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减法概念的建立从“小丑图”入手,内容单一、直观、切入口小,有利于学生直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其次,在“小丑图”下面,分别增加了表示“合并”或“去掉”含义的点子图,既便于学生在观察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到初步抽象的认识过程。
最后,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的练习,在练习五中安排了“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下面算式的意思”的练习,均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认识,强化学生对于加减法含义的理解。
(5)适当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数数、比较数的大小都离不开集合、对应、统计等理论,这些内容不能抽象地向学生解释,但在认数、比多少以及计算时都以这些重要思想为基础。因此,教材采取适当渗透的办法,通过数数、数的分与合等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既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
比如,数数时我们从1开始,拿一个物体说“1”,再拿一个物体说“2”,再拿一个物体说“3”…….这样的数数过程,实际上就渗透了集合思想一—把要数的物体看作一个集合,然后依次指着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分别和自然数中的1,2,3,4,5,…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与集合中最后一个元素对应的自然数就是这个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也就是物体的总数。
再如,第17页“比大小”这个内容,教材先呈现3只猴子和一些随意摆放的水果,再将3只猴子与3种水果对应排列,用学生能接受的象形统计图呈现,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思想。学生通过分析,获得了“猴子与桃子的数量同样多”“猴子比香蕉多”“猴子比梨少”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学习用符号“>”“<”“=”表达这3条信息,并在表达的过程中理解“>”“<”“=”这三个符号表示的是两边的数的大小关系。
(6)注意将数和形、式和图适当联系。
本单元的内容在编排时注重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培养学生看待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具体体现为通过以下3种方式将数与形、式和图适当联系起来。
第一种方式是结合认数和加减法计算,呈现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等实物教具。
第二种方式是尽可能直观地反映出某些图形的特征。例如,认识3和4时,让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和正方形,初步感受三角形有3条边,正方形有4条边。
第三种方式是用自己喜欢的图表达对算式的理解,既为抽象的算式提供丰富的表象支撑,又促进学生自我内化、自主建构。
(7)素材的选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教材每引入一个概念都精心设计了学生身边的、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具体的事物中感受数学,并逐步抽象出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如学习1~5各数时,教材呈现了一幅农家小院图,让学生通过数各种各样的事物抽象出1~5各数。又如,通过第20页的“排队购票”图和“全家福”照片,帮助学生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
(8)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是本册教材编排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特点的主要思想基础是承认学生间的思维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示教师因材施教。
例如,计算3+2=囗时,教材呈现了3个小学生的3种不同算法:一个学生用“点数”的方法算出得数(1、2、3、4、5);一个学生从一个加数“3”开始数,添上1个一得4,再添1个一得5;另一个学生根据数的组成(3和2组成口)算出得数。3种算法体现了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体现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不同视角,体现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学生的这些表现都是非常好的、宝贵的,是可以利用的、有效的教学资源。
又如,计算5-3=口时,教材呈现了2个小学生的不同算法。不管哪种算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9)加强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这个单元内容丰富,又是学生首次系统地学习认数与计算,故在本单元最后安排了“整理和复习”的内容。这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数学知识,因此,对它的有效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教材分两部分安排:一部分是对知识的整理;另一部分是供练习用的习题。在知识的整理中,教材将所要整理的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些综合性的题目,以这些题目作为学生整理知识的线索。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这些线索全面再现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所有知识,另一方面根据这些线索将分散学习获得的数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综合起来,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