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1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1.1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资源简介

必修第一册 教案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知能素养对标
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学考对标 高考对标 高考考向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学习理解能力 观察和记忆 比较和关联 概括和归纳 应用实践能力 解释和实践 计算和技能 综合和推论 迁移创新能力 迁移和探究 区域判断和定位 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 水平1 水平3 【考查内容】 1.天体的类型; 2.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4.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考查题型】选择题、综合题
行星地球 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地理实践力 水平2 水平4
第一部分:本节教材解析—走近学科素养
【必备知识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理事实
1.天体
晴朗夜空下,仰望星空,可以看到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以及相对星空背景有明显位移的行星;有时还可以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体、拖着长尾的彗星。这些都是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它们连同通过天文望远镜或其他空间探测手段才能探测到的星际空间物质,统称为天体。
2.天体系统
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
(1)地月系由地球和月球组成。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围绕地球运动,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月地距离约为38.4万千米。
(2)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构成。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并以其强大的引力,约束其他天体按照一定的轨道绕着它运转。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约为1.5亿千米。
太阳系中已知有八颗行星,按照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银河系是由太阳和众多恒星组成的庞大恒星系统。在银河系中,有1000亿颗以上的恒星。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2.6万光年。
(4)目前,在银河系外,天文学家观测到许许多多同银河系类似的星系,统称它们为河外星系。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统称为可观测宇宙。
核心概念
天体: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行星的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
卫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卫星的大小差很大。
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必备知识二:行星地球】
地理事实
1.八颗行星分类
在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更靠近太阳,有固体表面,体积较小,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远离太阳,主要由气体构成,其中木星、土星因体积巨大,称为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因与太阳相距很远,称为远日行星。
2.八颗行星运动特征
八颗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而且公转方向具有同向性,公转轨道面具有共面性,公转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
3.地球的普通性
无论是从距日远近、自身的体积,还是从公转方式来看,地球都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4.地球的特殊性
根据人类目前所掌握的宇宙信息,地球是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地球上具有适宜高级智慧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温度、水、大气等条件,这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自身的体积和质量有关也与地球有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有关。
核心概念
公转:指一物体以另一物体为中心,沿一定轨道所做的循环运动;所沿轨道可以为圆、椭圆、双曲线或抛物线。在天文学上,一般用来形容行星、彗星等星体环绕恒星;卫星、人造卫星等环绕行星;小规模星系、星云、宇宙尘埃等环绕大规模星系,以及更大规模的天体间环绕的运动。
第二部分:本节典例设计—落实学科素养
【本节内容分析】
本节落实的课标要求内容是“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依据课标的内容要求,本节分两部分内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行星地球。
第一部分,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分别说明宇宙之大。从古代对宇宙的定义、现代科学技术对宇宙的探测范围很广,但仍然十分有限的事实,表明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包容性。同时理性描述了天体系统的概念分层、范围以及各层级的关系。天体系统等级示意图有助于学生直观认识天体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学生之前接触过太阳系的知识,分内容结合相关数据表,分析太阳系八颗行星的特征以及存在状态,注意地球和其他七颗行星的比较分析。接下来,从太阳系教授到我们最熟悉的地球,着重分析地球上为什么存在生命。
本节包含的核心知识和体现的学科核心素养如下:
核 心 知 识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行星地球 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 核 心 素 养
【学情整体分析】
本章标题为“宇宙中的地球”,很明显,强调从宇宙空间格局中去认识地球。应注意两点,第一,认识地球必须先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多注重地球知识本身。第二,学生对宇宙的认识,往往处于感性认识的层面,知识的发散度零散程度比较髙,对宇宙、天体、天体系统等概念的理解也比较模糊。
【教学活动准备】
实践活动设计
活动名称:观察星空。
活动目标:借助望远镜等光学仪器,观察星空,并试着初步认识常见的天体和天体系统
活动准备:
1.搜集天文学的发展资料;
2.准备必要的星空观测设备;
3.选择合适的星空观测时间和地点;
4.以小组的形式对星空进行观测,初步认识常见的天体和天体系统。
任务专题设计
任务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活动1:宇宙 活动2:天体 活动3:天体系统
任务二 行星地球
活动1:地球的普通性 活动2:地球的特殊性
教学目标设计
1.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含义,掌握天体系统的层次性。
2.能够运用资料,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了解太阳系结构及各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
4.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5.运用资料解释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教学策略设计
1.本节课以“卫星拍摄的地球图和航天员杨利伟回忆从太空看地球的感受”为情境材料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任务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分为宇宙、天体、天体系统,任务二“行星地球”分为地球的普通性、地球的特殊性,共五个活动分别进行讲解。每个活动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和图表,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3.教师通过情境、问题、探究、归纳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掌握每个活动的重难点知识,从而使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环境。
教学方法建议
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实践活动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天体的主要类型;2.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3.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难点: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材料准备
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太阳系模式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八颗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教学活动设计】(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导入
我国载人飞船工程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在回忆从太空中俯瞰地球的感受时,这样写道:“地球真的太漂亮了,漂亮得无可比拟!……在太空的黑幕上,地球就像站在宇宙舞台中央那位最美的大明星,浑身散发出夺人心魄的、彩色的、明亮的光芒,她披着浅蓝色的纱裙和白色的飘带,如同天上的仙女缓缓飞行。”
教师:地球真的会发光吗 如果不是,那么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为什么是明亮的 这与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小组1:地球不会发光。
小组2: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明亮的原因是地球反射的太阳光。
小组3:地球位于宇宙中的太阳系中。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她在茫茫宇宙中只是沧海一粟,我们保护好这个家园,就要了解她所处的宇宙环境。
(设计意图)教师以我国首位航天员在太空俯瞰地球的感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求知欲,驱动学习动机。
教学精讲
◆ 任务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整体设计、分步落实)教师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分解为宇宙、天体、天体系统三个活动,分别讲解,并设置一系列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以利于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活动1:宇宙
教师展示我国古籍中关于宇宙的记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宇宙的概念和特征
我国战国时期的《淮南子·原道训》中指出:“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1.什么是宇宙 2.宇宙的特征是什么
小组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小组2:宇宙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所以具有运动性;宇宙是一个物质世界,所以具有物质性。
教师总结:《淮南子·原道训》所说的宇,是指四方上下,即空间;而宙,是指古往今来,即时间。所以,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与此同时,宇宙又是一个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宇宙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2.特征:(1)物质性;(2)运动性。
(设计意图)教师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有关宇宙的材料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然后教师归纳,引出宇宙的概念和特征。为探究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做好铺垫。
活动2:天体
教师:宇宙是物质世界。在这个无限时间和无限空间的宇宙中都有哪些物质呢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2相关内容,并展示各种天体图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少教精教)教师展示各种天体图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设置问题,学生自主归纳出天体的概念、类型以及不同类型天体的主要特征。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天体
1.什么是天体 2.天体类型主要有哪些 3.不同类型天体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学生1:天体是宇宙中多种多样的物质。
学生2:天体类型分为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
学生3: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等。
教师总结: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对天体的概念和类型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对本部分知识进行一下总结归纳。
【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天体
1.概念:独立存在于宇宙空间中的物质,包括微小的尘埃物质等。
2.类型: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1)自然天体包括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
(2)人造天体包括太空中运行着的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等。
一般情况下,所说的天体均为自然天体。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有关天体的内容,并独立思考作答教师设置的问题,然后教师归纳有关天体的重要知识点。
活动3:天体系统
教师:此外,宇宙还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具有运动性。那么宇宙的运动性是怎么体现的呢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3-4,展示天体系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设活动、深探究)教师展示天体系统示意图和相关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要求学生独立从教材中查找所列问题的答案。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天体系统
1.光年是计量什么的单位
2.天体系统是如何形成的
3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是哪些天体形成的天体系统
4.自主设计天体系统层次图,通过多种方式表示并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学生1:光年是计量天体间距离的单位。1光年即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约为94605亿千米。
学生2: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学生3: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二者构成了以地球为中心天体的地月系;地月系是行星系。在距地球约1.5亿千米处的太阳,质量巨大,并以其强大的引力,约束其他天体按照一定的轨道绕着它运转,构成了以太阳为中心天体的太阳系;太阳系是恒星系。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系统构成了一个直径约10万光年的银河系,它极其宏大,当我们在夜间仰望苍穹,能看到银河呈现一条光带横跨天际,但这只是它的一部分;我们将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统称为可观测宇宙。
(整体学习)通过对天体系统部分的整体学习,学生对天体系统的成因和层次有了初步的认识。
【多媒体展示】(地理图表)天体系统等级示意图
教师总结: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对天体系统的层次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以学校、班级、小组为例来形容天体系统的关系吗
学生:班里的小组就是地月系,班级是太阳系,年级组是银河系,其他年级组是河外星系,学校是可观测宇宙。
(解释和实践能力)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指导学生以身边的实例类比天体系统,加深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
教师:常见天体系统分为四级,每级的包含关系如下。在这里要注意一下,可观测宇宙是人类所能观测或感知到的宇宙空间,并不是全部的宇宙空间。
【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天体系统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教师讲解,自主归纳出各级天体系统的组成和特征。
◆ 任务二:行星地球 ◆
活动1:地球的普通性
(整体设计、分步落实)教师展示太阳系行星相关示意图表,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步分析太阳系八颗行星的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从而归纳出地球的普通性。
教师:太阳系作为一个恒星系统,有哪些行星 它们又有哪些特点
教师展示太阳系示意图,组织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太阳系八颗行星
1.太阳系中心天体是哪个
2.按照距太阳由近及远,八颗行星如何排列
3.小行星带位置在哪 地球位置在哪
4.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天体、行星分别是哪个
学生1:太阳系中心天体是太阳。
学生2:按照距太阳由近及远,八颗行星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学生3:小行星带位置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地球位置在金星和火星之间。
学生4: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天体、行星分别是太阳、月球、金星。
(自主学习)教师展示太阳系结构示意图和相关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要求学生独立从教材中查找所列问题的答案。
教师:刚才,我们明确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那么,地球和其他行星在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方面是否相似呢 接下来,我们根据以下图表资料进行探究。
教师展示太阳系八颗行星的质量和体积数据表,引导学生探究太阳系行星的结构特征。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太阳系八颗行星结构特征
行星的质量和体积数据表
行星名称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与地球质量比 0.05 0.82 1.00 0.11 317.94 95.18 14.63 17.22
与地球体积比 0.06 0.86 1.00 0.15 1316.0 745.0 65.20 57.10
1.水星、金星、火星和地球在质量和体积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2.木星、土星和地球相比,在质量和体积上有什么不同
3.天王星、海王星与其他行星相比,在质量和体积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1:水星、金星、火星和地球在质量和体积上相似,都比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体积小、质量轻。
学生2:木星、土星和地球相比,体积、质量都很大。
学生3:天王星、海王星的体积与质量比木星、土星小;天王星、海王星的体积与质量比水星、金星、火星和地球大。
(比较和关联能力)教师展示太阳系八颗行星的质量和体积数据表,学生根据八颗行星的结构特征进行比较分类,对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的结构特征关联记忆。
教师总结:我们把体积和质量与地球相似的水星、金星、火星称为类地行星;把体积和质量比地球大得多的木星、土星称为巨行星;把距离地球最远的天王星、海王星称为远日行星。由此可知地球的结构特征和水星、金星、火星等类地行星相似。下面我们再一起探究太阳系行星的运动特征。
教师展示太阳系结构示意图和行星轨道倾角和偏心率表。
【多媒体展示】(地理图表)太阳系八颗行星运动特征
行星轨道倾角和偏心率表
行星名称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轨道倾角 7.0° 3.4° 0° 1.9° 1.3° 2.5° 0.8° 1.8°
偏心率 0.206 0.007 0.017 0.093 0.048 0.054 0.047 0.009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从公转方向、公转轨道面和公转轨道形状三个方面分析八颗行星的运动特征。
小组1:八颗行星的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教师:轨道倾角是指其他行星公转轨道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夹角越小,则与地球公转轨道面越接近。
小组2:八颗行星的轨道倾角→几乎在同一平面内。
教师讲解:偏心率是椭圆焦点到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的长度之比,它决定椭圆的形状。比值越小,椭圆越接近圆。
小组3:八颗行星的偏心率→接近圆形。
(整体学习)教师展示太阳系结构示意图、行星轨道倾角和偏心率表,学生对八颗行星的运动特征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总结归纳出八颗行星运动特征的相似处。
教师总结:八颗行星的运动特征为同向性、共面性(几乎在同一平面内)、近圆性。由于地球与其他行星的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相似,所以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综合和推论能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八颗行星的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的比较分析,推导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地球的普通性
1.运动特征:八颗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几乎在同一平面内)、近圆性。地球与其他七颗行星相似。
2.结构特征:地球在质量、体积、密度和组成物质等方面与水星、金星、火星有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通过教师讲解,分步归纳出地球的普通性。
活动2:地球的特殊性
教师:根据人类目前掌握的宇宙信息,地球是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行星,所以地球又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下面,我们一起分析地球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条件。
引导学生读教材P3图1.4太阳系结构示意图并结合教材P6内容,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深度学、重推理)教师展示太阳系相关示意图表,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逐步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从而归纳出地球的特殊性。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1.太阳对地球存在生命有什么样的作用
2.为何说“地球有个安全的宇宙环境”
3.日地平均距离对地球温度有何影响
4.地球上存在大量的液态水与地球所处的位置有何关系
5.地球的体积、质量对地球上存在大气有何影响
6.地球的自转、公转周期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小组1:太阳为地球提供稳定的光照,利于地球生命的存在。
小组2: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减少了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风险,使地球有个安全的宇宙环境。
小组3: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接受的光热适量,地球温度适宜。目前,地球陆地表面平均温度约为22℃,近地面平均气温约为15℃。
小组4:地球所处的位置使地球温度适宜,使地球表面的水以液态形式存在。
小组5: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使适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小组6:地球的自转、公转周期适中,地球表面温度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都不太大,适宜于生命的新陈代谢,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发育。
教师总结:通过大家的探究讨论,我们可以得知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自身条件是适宜生命生存的。
(深度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读太阳系结构示意图,列出与“地球存在生命条件”相关的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1.外部原因: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
2.内部原因:
(1)日地距离适中—太阳光热适量—温度条件适宜—液态水。
(2)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引力适中,原始大气圈形成,经过漫长的大气演化过程,逐渐形成了以氮和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自转、公转周期适中—表面温度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都不太大,适宜于生命的新陈代谢,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发育。
教师:目前,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唯一的家园,随着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深入,航天活动日益频繁,留在太空中的垃圾越来越多。地球的宇宙环境亟待保护,这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概括和归纳能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地球存在生命条件的分析探究,概括归纳出地球的特殊性—生命存在的原因,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知识点进行记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通过教师讲解,分步归纳出地球的特殊性。
实践活动
(方向与建议)现代天文观测越来越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宇宙间的天体,只要条件合适,就可能产生原始生命,并逐渐进化为高等生物。假如你承担了寻找类地外星人的任务,你将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方向
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的思考
1.生命的出现需要哪些条件 2.寻找一颗什么样的恒星 3.在这颗恒星周围的什么地方找一颗行星 4.这颗行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5.……
(解释和实践能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地球存在生命条件的分析,迁移、类推寻找类地外星人的方向,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天体与天体系统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教学评价目标和水平要求做出准确的教学评价。
评价目标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水平4
天体与天体系统 只能说出一两个天体与天体系统 能说出常见的天体与天体系统 能够判断天体和不同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只能说出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内容的一两个 只能说出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能够全面准确地说出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只能说出一两个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能够从地球的外部和自身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并说出部分条件 能够从多角度多方面归纳出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并说出部分条件 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全面、准确地分析某行星存在生命的条件
(设计意图)在天体、天体系统、地球普通性和特殊性的学习基础上,结合教学评价目标和水平要求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精准、全面地评价,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阶段教学活动的展开提纲挈领。
板书设计
(以学定教)中学生求知欲强,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日常生活中很多天文现象与本节内容相关,学生对此有一定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利用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梳理本节的重要知识,应用所熟知的事物设问,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更容易。
教学反思
本节为高中地理第一课,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既加入了故事环节,也引入了讲述宇宙的视频;既有丰富的资料,也有学生自由探讨……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既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也提升了本节课的趣味性,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针对宇宙知识抽象难以理解的特点,视频的运用非常到位,既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又化抽象事物为具体,增强了教学效果。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天体系统的等级,以学生所熟悉的学校为例,以他们熟悉的班级、年级组为载体,形象地解释了天体系统的层次之间的包含关系,化难为易。针对本节课的难点: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采用探究法、案例法、师生互动法等多个方法攻克,达到让学生理解的效果。由于学生基础有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调动课堂气氛,加强语言的引导性和感染力。
(以学论教)通过情境教学、问题教学、合作探究、实践活动等教学方式,例如绘制天体系统等级示意图、寻找类地外星人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本节课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等重要知识点理解得比较透彻,掌握得较好。
第三部分:本节学习评价—巩固学科素养
【学习目标分析】
学科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1.天体和天体系统; 2.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1.结合相关实例,进行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比较和关联,能判断天体类型和天体系统层次,学会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通过分析太阳系各天体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能综合推论出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学会迁移应用于分析地外生命存在的条件 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地理实践力
【深度学习建议】
1.学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时,要把握宇宙、天体、天体系统之间的联系,天体是宇宙物质性的表现,天体系统是宇宙运动性的表现;同时,要掌握判断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方法。
2.学习“行星地球”时,通过对太阳系八颗行星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的分析,能推论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通过对“地球是目前太阳系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的行星”的原因分析,要归纳出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并能以此为基础对宇宙中的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进行探究。
【学习评价任务】
任务一 知-能迁移评价:在常见天体及其主要特点、主要天体系统比较的必备知识的探究分析中,提高综合和推论能力、比较和关联能力,巩固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任务二 能-知渗透评价:运用综合和推论能力,综合分析天体判断方法、“四看法”分析地外生命存在的条件,巩固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学科素养。
任务三 学科素养评价:在天体和天体系统、太阳系八颗行星的运动特征、存在生命的条件等高考常见的知识情境中,运用观察和记忆能力、比较和关联能力、综合和推论能力、迁移和探究能力解决问题,巩固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素养。
【典型评价设计】
◆ 任务一:知-能迁移评价 ◆
必备知识深度探究
(探究点1)常见天体及其主要特点
天体类型 组成 体积和质量 能否自己发光 观察到的现象
恒星 炽热气体,主要由氢和氦组成 大 能 球状或类球状,明亮闪烁
行星 岩石、气体等 大 不能 近似球状,明亮不闪烁,有明显位置移动
星云 由气体和尘埃组成 很大 多数不能自己发光 云雾状天体
流星体 岩石等 很小 不能 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在天空中有一道明亮的“光迹”(流星)
彗星 主要由冰物质组成 很小 不能 发光的“扫帚”形天体
卫星 岩石等 较小 不能 如月亮的圆缺变化
(探究点2)主要天体系统比较
天体系统 组成 其他
地月系 由地球和月球组成,月球是地月系中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地月距离约为38.4万千米
太阳系 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 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约为1.5亿千米
银河系 太阳和众多恒星组成的庞大恒星系统 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为2.6万光年
可观测宇宙 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 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
(技巧)图示法记忆各级天体系统
◆ 任务二:能-知渗透评价 ◆
学习能力深度探究
(综合和推论能力)天体判断方法
1.看位置:它是不是位于地球的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进入大气层或落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
2.看实质:它是不是天体的一部分,其他天体上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月球上的环形山。自然现象也不属于天体。
3.看运转:它有没有独立的运行轨道。
(综合和推论能力)“四看法”分析地外生命存在的条件
1.该行星所处的宇宙环境是否安全稳定。
2.该行星是否有适宜的温度。从距恒星的远近、自转和公转周期长短、大气层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有适宜的温度。
3.该行星周围有无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从该行星的体积、质量和大气演化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具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4.该行星是否有液态水存在。从温度高低和水体运动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有液态水存在。
◆ 任务三:学科素养评价 ◆
(考情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行星地球。在高考中,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于说明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根据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分析某星球是否存在生命;从考核形式上看,多以各类有关太空探测观测的图表、数据为背景材料来考查某星球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是否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从能力考查上看,注重考查综合分析能力。
【深度学习】彗星概况
1.概念
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 由冰物质组成。
2.彗星尾
当彗星接近太阳时,核中的冰物质升华,形成云雾状的彗发,彗发中的气体和尘埃,通常在背向太阳的一面形成一条很长的扫状的尾巴。
第四部分:本节教学论坛—提升学科素养
◆ 本节知识点: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
【教学片段】
(教学导入)目前人类正利用各种办法寻找“地外文明”。2016年9月25日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绿木村“大窝凼”注地正式建成,距平塘县城约84千米。2018年FAST发现神秘星球,与地球相似度高达的99%,或有“第二人类”。
中国“天眼”发现的有可能存在“第二人类”、与地球相似度高达99%的神秘星球,在哪些方面与地球相似 本节课我们就来揭密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设计意图)依托科学发现,创设情境,让学生类比分析生命存在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关联能力、综合和推论能力,落实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素养和探究兴趣。
【论坛】
1.该教学导入片段基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这一知识点设计,运用了哪些教学策略和方法
2.该教学导入片段如何体现学科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
3.该教学导入片段有哪些不足 如何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