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案

资源简介

必修第一册 教案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知能素养对标
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学考对标 高考对标 高考考向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学习理解能力 观察和记忆 比较和关联 概括和归纳 应用实践能力 解释和实践 计算和技能 综合和推论 迁移创新能力 迁移和探究 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 区域认知 水平1 水平3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区域太阳辐射量差异的原因; 3.太阳大气层结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4.太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方式。 【考查题型】 选择题、综合题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水平2 水平4
第一部分:本节教材解析—走近学科素养
【必备知识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地理事实
1.太阳辐射
太阳是一颗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其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约为6000K。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能量尽管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是对于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除了直接被吸收、转化成热能外,还可以被捕获并存储转换成热能、电能等。人们大量使用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
地球不同纬度地带接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使得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呈现纬度地带的差异。
核心概念
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的现象。
【必备知识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理事实
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
人类能观测到的太阳的部分是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个圈层。
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可以延伸到几个太阳半径,甚至更远。它的亮度仅为光球的百万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时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用肉眼看见。
光球是太阳大气的最底层。它发出的可见光最强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
色球位于光球之外。由于色球发出的可见光总量不及光球的千分之一,因此人们平常看不到它,只有在日全食时或者用特殊的望远镜才能看到。
同太阳半径相比,光球和色球都非常薄,但日冕一直向星际空间延伸。太阳大气不断释放高速带电粒子流,这种带电粒子流被称为太阳风。正常情况下,地球的磁场能够阻挡太阳风,使地球免受太阳风的危害。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的变化称为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现象较多主要有太阳黑子、太阳耀斑、日珥、日冕物质抛射等。
(1)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是出现在光球层上的黑斑点。太阳黑子区域温度比周围低,因此颜色看上去深一些。太阳黑子数量具有周期性变化,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
(2)太阳耀斑
太阳耀斑是色球表面忽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一个大的太阳耀斑在短期能释放巨大的能量。大多数太阳耀斑和太阳黑子活动相关。
(3)日珥
日珥是在色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剧烈太阳活动现象喷射的气体呈弧状,像太阳的耳朵一样。日全食时,可用肉眼观测火红的日珥。日珥爆发时会喷射大量带电粒子。
(4)日冕物质抛射
日冕物质抛射表现为日冕结构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发生明显变化,向外抛射大量带电粒子。它使大范围日冕受到扰动,破坏了太阳风的流动,是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有显著的影响。太阳黑子活动会影响地球上气候变化,黑子活动的峰年和谷年,地球上出现异常气候的概率增大。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风变得强劲,会扰动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产生磁暴、极光等现象。当这种扰动足够强烈时,还会对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产生灾害性的影响。
核心概念
日冕:太阳大气最外层,只有在日全食时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用肉眼看见。
光球:太阳大气最底层可见光最强,肉眼可见。
色球:光球之外,只有在日全食时或者用特殊的望远镜才能看到。
太阳风:太阳大气不断释放高速带电粒子流;地球磁场能够阻挡太阳风,使地球免受太阳风的危害。
太阳黑子:光球层上的黑斑点,太阳黑子区域温度比周围低,太阳黑子数量具有周期性变化。
太阳耀斑:色球层表面大而亮的斑块,大多数太阳耀斑和太阳黑子活动相关。
日珥:发生在色球层;喷射的气体呈弧状,喷射大量带电粒子;日全食时,可用肉眼观测。
日冕物质抛射:向外抛射大量带电粒子;扰动日冕,破坏了太阳风的流动;是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第二部分:本节典例设计—落实学科素养
【本节内容分析】
本节落实的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是“运用资料,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两个方面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介绍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的概念、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二是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包括太阳的大气层结构、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本节教材按照由易到难、由熟悉到陌生、由表象到实质的顺序安排,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本节重点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其他知识,如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与放射形式、太阳的大气结构、太阳活动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等,可以作为铺垫知识学习。
本节内容与前后章节的内容联系密切。如: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与“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联系密切;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与“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植被”联系密切;太阳辐射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量与“能源”联系密切;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与“能源、地球的历史”联系密切。在对本部分内容讲解时,可以适当前连后引。
本节包含的核心知识和体现的学科核心素养如下:
核 心 知 识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 核 心 素 养
【学情整体分析】
高一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已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学习地球科学知识、更深入地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还有待加强,学生对于地理研究方法的掌握还有待提高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贴近日常生活,易于理解。因此,教师应注意运用直观的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此外,学生逻辑思维空间思维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地球和地理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地理学科的知识储量有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远离日常生活,内容综合性很强,学生较难理解。教师不能简单地运用讲授法进行知识传授,应配合多媒体、图示、案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活动准备】
实践活动设计
活动名称:探究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活动目标:明确太阳活动对人们生活的具体影响
活动准备:1.查阅历年来太阳活动强烈爆发的记录。2.查阅太阳活动强烈爆发年份,通讯中断的记录、极光产生的频次和全球降水的异常情况。
任务专题设计
任务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活动1 太阳的基本概况 活动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任务二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活动1 太阳的大气层 活动2 太阳活动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活动3 分析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教学目标设计
1.结合相关实例,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运用示意图,理解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学会分析区域太阳辐射量差异的原因。
3结合生产、生活实例,了解太阳大气层结构,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4.通过观察日食、极光等现象,查阅相关资料,判断太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方式。
教学策略设计
本节课主要包含两个知识点:一是说明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影响;二是阐述太阳活动的表现及其对地球表面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教学时,将课堂内容设计为两个任务。任务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分为太阳的基本概况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活动;任务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分为太阳大气层、太阳活动类型、分析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三个活动。每个活动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和图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通过情境、问题、探究、归纳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掌握每个活动的重难点知识,从而使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和推论能力、观察和记忆能力、比较和关联能力等。
教学方法建议
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难点: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教学材料准备
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示意图,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示意图,家庭太阳能供热系统示意图,柴达木盆地中的太阳能光伏电站景观图,太阳大气层结构示意图,太阳风示意图,太阳活动类型图,太阳活动强烈对地球影响示意图。
【教学活动设计】(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导入
我国西藏阿里地区的冈底斯藏医学院,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地理位置偏远,过去学校的电力供应一直比较紧张,每天最多只能供电三小时,学生们早晚读书受到很大影响。2015年,学校建成太阳能光伏电站,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供电。
【多媒体展示】(地理资料)冈底斯藏医学院太阳能光伏电站
教师提问:除了利用太阳能发电,你知道太阳对我们的生存环境,以及生产、生活还有哪些影响吗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小组1:绿色植物的生长靠太阳。
小组2:煤、石油、天然气的能量也来自太阳。
教师:太阳作为太阳系中唯一的、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持续且稳定地为其他星球提供光和热,尤其是对我们的家园—地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节课我们主要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两方面来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设计意图)教师借助于冈底斯藏医学院的太阳能光伏电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充满期待。
教学精讲
◆ 任务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
(先学后教)教师讲述太阳辐射的概念,引出太阳辐射能量来源的问题,进而组织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学习太阳的基本概况。
活动1 太阳的基本概况
教师:自然界中的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能量。同样的太阳也在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太阳辐射。
【多媒体展示】(地理概念)太阳辐射的概念
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的现象。
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据估算,每分钟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当于燃烧4亿吨煤产生的热量,而这仅仅是太阳辐射能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那么,太阳为什么能产生这么大的能量呢,这些能量来源于哪儿呢 这就需要我们对太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自主学习)学生依据教师的设问,从组成成分、能量来源、表面温度三个方面来学习太阳的基本概况。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8的相关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太阳的概况
1.太阳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什么 2.太阳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3.太阳表面的温度是多少
学生1:太阳的主要组成成分是氢和氦。
学生2:太阳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学生3: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6000K。
教师总结:太阳是一颗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其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核聚变产生的能量,以目前聚变的速率来看,太阳正处于稳定的壮年期。太阳是地球及整个太阳系光和热的主要源泉,其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自主学习的师生互动方式,掌握太阳作为一颗恒星的基本概况。
【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太阳的概况
项目 内容
大小 体积、质量巨大
形状 气体球
温度 炽热,表面温度约6000K
成分 主要为氢和氦
能量来源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活动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教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自然界中一切绿色植物都有赖于太阳提供的光以及能量进行光合作用,是太阳为地球营造了一层绿色的被子,使得我们的周围总是欣欣向荣、充满生机。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少教精教)教师简单地介绍日常生活中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文字以及图片内容,阐述太阳辐射对地球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8-9的相关内容,分小组阐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小组1: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地表温度。
小组2: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小组3:太阳辐射为我们提供生产、生活的能量。
教师总结:太阳辐射不仅对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除了同学们回答的两点,还有一点是大家有所遗漏的,教材中的表述是“地球不同纬度地带接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使得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呈现纬度地带的差异”。
自然地理现象的纬度地带差异,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热量条件的影响。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根据不同纬度的热量条件,全球可以分为五个热量带,每个热量带的植物、动物等都是不一样的。大家阅读教材P图1.12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图1.13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思考: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具有怎样的分布规律 在全球来看,生物量又具有怎样的分布规律 生物量与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学生1:从图1.12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来看,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随纬度的增加年总辐射量逐渐减小。
学生2:从图1.13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中可以看出,热带雨林生物量较大,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较小。
学生3:低纬度地区太阳年总辐射量大,热带雨林植物生长旺,生物量大。中高纬度地区太阳年总辐射量相对较小,植物生长较慢,生物量相对较小。
教师总结:图1.12和图1.13体现的规律具有相关性。生物量与太阳年总辐射量呈正相关,总体来说,太阳辐射量决定生物量。太阳年总辐射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植被的生长情况,植被的生长情况又是对不同地理环境的反映。
(迁移和探究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于教材中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图、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图,深度探究全球生物量的纬度分布与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所存在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太阳辐射的影响
1.对地球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1)为地球上生物的生长提供了光热资源。
(2)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3)使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呈现纬度地带差异。
2.太阳辐射为生产、生活提供能量
(1)太阳辐射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2)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设计意图)通过本任务的学习,使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探究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
◆任务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活动1 太阳的大气层
教师:我们在任务一学习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大气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太阳活动。首先,我们来简单地了解一下太阳大气的相关知识。
(先学后教)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教师在太阳辐射的基础上引入太阳活动的概念,进而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太阳大气的相关内容。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10太阳大气层的相关内容以及图1.16太阳大气层的结构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太阳大气的分层
1.太阳大气层可以分为哪几层 由内而外,依次是哪些圈层划分
2.太阳大气层在温度、亮度、厚度方面具有怎样的变化特征
3.太阳大气层的不同圈层,其各自的观测方法是怎样的
学生1:太阳大气层分为三层,由内而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学生2:温度方面,由内而外升高;亮度方面,由内而外减弱;厚度方面,由内而外增厚。
学生3:光球只有在日全食时或者用特殊的望远镜才能看到;色球是用肉眼就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日冕只有在日全食时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用肉眼看见。
教师总结:是的,同学们对于教材内容的阅读非常认真,信息提取也非常到位,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太阳大气层的相关知识。
(概括和归纳能力)根据教材文字叙述以及太阳大气层的结构示意图,掌握太阳大气层的分层、特征及其观测方法。
【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太阳大气的分层
教师:相比于光球层和色球层,日冕层具有更高的温度,气体的动能更大,因此可克服太阳的引力向宇宙空间膨胀,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粒子流,即太阳风。太阳风是一种连续存在的来自太阳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正常情况下,地球的磁场能够阻挡太阳风,使地球免受太阳风的危害。但是,当太阳风很强劲的时候,也会扰动地球的磁场,引起一些异变现象,比如两极地区产生的极光现象,就是太阳风轰击两极的高层大气造成的。
【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太阳风
1.概念:太阳大气不断释放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
2.来源:日冕层。
3影响:当太阳风很强劲的时候,会扰动地球的磁场,引起一些异变现象,比如两极地区产生的极光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太阳大气分层以及太阳风的学习,为接下来学习的太阳活动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奠定基础
活动2 太阳活动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教师:太阳活动是指太阳大气的变化。了解了太阳大气的分层、特征及其观测,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10—12的太阳活动的相关内容以及P10图1.17吹向地球的太阳风、P1l图1.18太阳活动现象举例,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先学后教)教师组织学生结合太阳活动的问题提示,阅读教材图文内容,按照问题提示概括、归纳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太阳活动类型
1.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有哪些
2.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是什么
3.太阳活动类型各自发生在哪一层
4.太阳活动类型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学生1: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有太阳黑子、太阳耀斑、日珥和日冕物质抛射
学生2: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是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
学生3:太阳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太阳耀斑和日珥发生在色球层,日冕物质抛射发生在日冕层。
学生4: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显示为一些黑斑点;太阳耀斑是色球层上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日珥在色球层上呈现弧状;日冕物质抛射是规模最大、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教师总结:太阳活动现象较多,主要的是太阳黑子、太阳耀斑、日珥和日冕物质抛射等,它们之间常有密切的联系。比如,太阳黑子活动增强的年份也是太阳耀斑频繁爆发的年份,太阳黑子所在区域之外也是太阳耀斑出现频率出现最高的区域。太阳耀斑随太阳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在此,我们对太阳活动的特征做一个总结。
(概括和归纳能力)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提示以及教材的内容,对太阳活动的类型、分布位置及其特征进行一个清晰的概括和梳理。
【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太阳活动的特征
类型 位置 活动特征
太阳黑子 光球层 ①温度比周围低,颜色看上去深一些;②数量有周期性变化
太阳耀斑 色球层 ①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②时间较短(几分种到几十分钟)释放巨大能量;③抛出大量带电粒子流;④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珥 色球层 ①一种剧烈的太阳活动:②喷射的气体呈弧状,像太阳的耳朵一样:③日全食时肉眼可见;④爆发时会喷射大量带电粒子
日冕物质抛射 日冕层 ①日冕结构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发生明显变化;②向外抛射大量带电粒子;③使大范围日冕受到扰动,破坏太阳风的流动;④是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教师:了解了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其活动特征,那么其对于地球具有怎样的影响呢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ll的相关内容以及P12图1.19太阳活动强烈时对地球的影响,回答此问题。
学生1: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风变得强劲,会扰动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产生磁暴和极光等现象。
学生2:太阳活动强烈时,还会对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产生灾害性的影响。
学生3:太阳活动强烈时,还会干扰海底光缆通信、损坏输油管道。
教师总结: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高能带电粒子流实现的。太阳活动发出的带电粒子流对空中、地面和地下均可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太阳活动的影响
1.对空中的影响:主要是扰动地球大气中的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此外,还会对航空、航天等电子设备造成破坏;再者,高能带电粒子流与两极大气摩擦,会在两极上空产生极光现象。
2.对地面的影响:主要是电磁脉冲对电网发生冲击,使电网瘫痪,大面积停电
3.对地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高能带电粒子流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磁暴”发生时,带电粒子在地球磁场中运动可能产生强大的感应电流,影响海底光缆通信,干扰输油管道保护装置,进而损坏输油管道。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使学生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高能带电粒子流实现的,太阳活动增强了正常状态下的高能带电粒子流进而对地球产生一定的影响,既包括空中,也包括地面和地下的影响。
活动3 分析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教师:人类注意到太阳黑子变化的历史久远,我国古代史书中就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载。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预报,力图把太阳活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一般被认为是太阳活动的周期。那么,太阳黑子数具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
(设活动深探究)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教材活动—分析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锻炼学生的观察、计算能力,从而引出教材潜藏的知识点—太阳活动的周期即11年。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l3活动内容—分析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以及图1.20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在图1.20的图a中找出相邻的两个波谷的时间间隔。
2.在图1.20的图b中找出最左侧和最右侧波谷的年份,数出这两个年份间波峰的个数,计算相邻两个波谷间的平均时间间隔。
3.对比1、2两题的计算结果,总结太阳黑子数的变化规律。
学生1:对照图a中波谷在横坐标上的位置,可计算出两个相邻波谷的时间间隔大约为11年。
学生2:读图b可知,图b中最左侧波谷约在1710年,最右侧波谷约在2010年;这两个年份间波峰一共27个,从1710年到2010年共300年,因为一个波峰左右各一个波谷,所以我们用300除以27就可大致算出相邻两个波谷间的平均时间间隔约是11年。
学生3:由上面的计算可总结出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
(设计意图)通过教材活动内容的学习以及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图的分析和探究,掌握太阳活动的周期—11年。
教师总结:通过本活动的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是11年,此数据也可以看作是太阳活动的周期,需要同学们掌握。
实践活动
(方向与建议)
1.查阅有关太阳能能源的资料,了解太阳能能源的优点和缺点,让学生懂得怎样合理、科学地使用太阳能
2.搜集有关利用太阳能开发的产品及该产品的图片和工作原理,掌握家用太阳能装置和一些基本的太阳能系列产品的使用方法。
(解释和实践能力)通过对太阳能资源特点及其应用的了解,理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影响。
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教学评价目标和水平要求做出准确的教学评价。
(设计意图)结合教学评价目标,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从而对本节课的教学做出客观地评价
评价目标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水平4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只能说出一两个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能说出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能够分析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只能说出太阳活动类型 只能说出一两个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能说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能够全面准确地分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设计意图)在天体、天体系统、地球普通性和特殊性的学习基础上,结合教学评价目标和水平要求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精准、全面地评价,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阶段教学活动的展开提纲挈领。
板书设计
(以学定教)用板书展示本节课学习的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主要知识点,便于学生梳理掌握。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涉及一些生涩难懂的理化知识,较为抽象。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既加入了故事环节,也引入了形象直观地讲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视频;既有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有学生的合作探究……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既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也提升了本节课的趣味性。
讲解太阳活动及其影响时,视频和图像的运用既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将抽象事物具体化,增强了教学效果。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影响因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采用探究法、案例法、师生互动法等帮助学生学习。由于学生基础有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调动课堂气氛,加强语言的引导性和感染力。
(以学论教)通过情境教学、问题教学、合作探究、实践活动等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理解得比较透彻,掌握得较好。
第三部分:本节学习评价—巩固学科素养
【学习目标分析】
学科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结合相关实例,综合推论出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通过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学会分析区域太阳辐射量差异的原因; 2.通过对太阳大气层结构和太阳活动的类型的比较和关联,综合推论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地理实践力
【深度学习建议】
1.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学会判断不同区域的太阳辐射量大小。
2.识记太阳活动类型,掌握太阳风暴的形成过程及产生的影响;掌握太阳活动的周期的推算方法。
【学习评价任务】
任务一 知-能迁移评价:通过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等必备知识深度探究,强化观察和记忆能力、综合与推论能力,有利于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素养的提升。
任务二 能-知渗透评价:运用解释和实践能力、观察和记忆能力、综合和推论能力判读太阳辐射等值线图,巩固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素养。
任务三 学科素养评价:在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太阳活动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等高考常见的知识情境中,运用综合和推论能力、观察和记忆能力、比较和关联能力解决相关问题,巩固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素养。
【典型评价设计】
◆ 任务一:知-能迁移评价 ◆
必备知识深度探究
(探究点)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
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的年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赤道向两极地区,太阳辐射大致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此外,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强弱还与地势、天气、日照时数等因素有关。
因素 影响
纬度 纬度越高,太阳辐射越弱;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
海拔 海拔越高,太阳辐射越强;海拔越低,太阳辐射越弱
云量 云量越多,太阳辐射越弱;云量越少,太阳辐射越强
大气透明度 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强;大气透明度低,太阳辐射弱
穿过大气层的路程 穿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太阳辐射强;穿过大气层的路程长,太阳辐射弱
日照时间 日照时间越长,太阳辐射越强;日照时间越短,太阳辐射越弱
坡向 阳坡太阳辐射强于阴坡;背风坡太阳辐射强于迎风坡
◆ 任务二:能-知渗透评价 ◆
学习能力深度探究
(综合和推论能力)太阳辐射等值线图的判读
太阳辐射等值线图是用来表示年太阳辐射量分布状况的等值线图,最常用的是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除此之外,还有能够体现太阳辐射分布的其他相关要素分布图,如云量日均值分布图、日照时数图、光合有效辐射图等。
判读技巧:
(1)读图名,明确宏观区域
图名反映了图示主题内容,如上图图名说明了图示区域位于我国,图中的主要构图要素是太阳辐射总量等值线的分布状况
(2)读定位信息,定图示位置
等太阳辐射量线分布图往往与经纬网图联合使用通过经纬度信息可进行区域定位,从而能进一步联系区域地理知识,可分析气候、地形的影响,如上图中②地所在地形区应为四川盆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3)读数值,判断丰富程度
等太阳辐射总量等值线的数值能反映岀某地太阳辐射量的丰富程度。如上图中①地数值最大,为6000—6500,太阳能丰富;最小值为②地,数值最小,为3000—3500,太阳能相对贫乏。
(4)读线条分布,判断变化特点
看等值线的走向、弯曲方向、闭合及疏密,关注等值线数值大小的分布趋势,分析其数值变化规律(增大、减小方向),如上图中①、②两地等值线闭合,为极值区。
(5)析成因
与太阳辐射相关的等值线图在成因分析上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①等值线的走向多与纬度、地势高低、山脉走向(迎风坡、背风坡)、海陆位置有关。
②等值线的弯曲多与地形有关,如上图中②地。
③等值线的闭合与地势高低(如高原、盆地)、山脉走向(如迎风坡、背风坡)等有关
④等值线的疏密更多与地势起伏大小有关。
【注意】等值线图判读的一般方法
1.读数值
等值差(每相邻的两条线数值差相等或为0);变化规律(这是做题的基础)。
2.看疏密状况
了解影响因素,密表示差值大,疏表示差值小。
3.看走向和形态,了解影响因素。
4.注意等值线的弯曲处,可添加辅助线,变抽象为直观。
◆ 任务三:学科素养评价 ◆
(考情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在高考中,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于结合相关生产生活实例,考查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分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从考核形式上看,多以各类图表、数据为背景材料,分析区域太阳辐射量差异的原因。从能力考查上看,注重考查综合分析能力。
【深度学习】极光之谜
当太阳活动强烈时,色球层的太阳耀斑放出了巨大的能量,并以光速或接近光速向宇宙空间喷射出强烈的Ⅹ射线、γ射线和大量粒子、β粒子等高能带电粒子。这些射线或粒子有可能进入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大气层上部的稀薄大气中,激发大气组成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跃迁而放出美丽的光幕,形成极光。地球的极光,是来自地球磁层和太阳的高能带粒子流(太阳风)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
为什么极光大多出现在极地附近呢 这与地球磁场有关。地球的南北两极附近,存在着地球的南北磁极,南极附近的地磁北极放岀的磁力线最终将跨越地球外部进入北极附近的地磁南极。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来到地球赤道附近和中低纬地区的上空,受磁场力作用而发生偏转,很难进入到地球的上空大气层,因而很难形成极光。而来到南北两极附近上空的高能带电粒子,几乎沿着磁力线方向运动,几乎不受磁场力作用,从而可以进入到大气层而激发大气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跃迁并形成极光。由于地球磁场的作用,这些高能带电粒子转向极区,所以极光常见于高磁纬地区。在南极被称为南极光,在北极被称为北极光。
极光不只在地球上出现,太阳系内的其他一些具有磁场的行星上也有极光。极光出现于星球的高磁纬地区上空,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而极光产生的条件有三个:大气、磁场、高能带电粒子,这三者缺一不可。
第四部分:本节教学论坛—提升学科素养
◆ 本节知识点: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 ◆
【教学片段】
(教学导入)近年,沙特正在致力于“去石油化”。2018年3月沙特政府宣布,和日本软银集团在沙特共同开发建设合计装机容量达到200吉瓦(GW)的世界最大规模光伏发电项目。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情境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区太阳辐射量差异的原因,为探究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做好铺垫。提升学生区域判断和定位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论坛】
1.该教学设计片段基于太阳辐射量的影响因素这一知识点进行设计,运用了哪些教学策略和方法
2.该教学设计片段如何体现学科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
3.该教学设计片段有哪些不足 如何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