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本章专题知识讲解及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本章专题知识讲解及复习

资源简介

必修第一册 教案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本章专题知识讲解及复习
专题分布 能力素养 命题热点
月相 1.结合月相的相关知识,比较和关联日常生活中的月相印象,掌握月相的变化规律以及判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2.认识我国的太阳辐射分布规律,关联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其成因,落实区域认知的地理学科素养; 3.以地质年代表和化石资料为依托,认识地球环境的演化历史,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4.能够从整体角度出发,依托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图,判读地震波的类型及其特征、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等,落实学生的综合思维。 月相的判读、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地球环境的演化历史、地震波以及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地球环境的演化历史
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图的判读方法
◆ 专题精讲 ◆
专题1 月相
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称呼。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也叫月相变化。
1.月相成因
月球靠反射阳光发亮,它与太阳相对位置不同,便会呈现出各种形状。如下图所示:
2.月相观察
观察月相,主要观察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和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表1为不同月相的月亮出没时刻,表2为不同月相的观察时间。
表1 不同月相的月亮出没时刻表
月相 同太阳出没比较 月出 月没 夜晚见月情形 出现日期 (农历)
新月 同升同落 清晨 黄昏 彻夜不见 初一
上弦月 迟升后落 正午 半夜 上半夜见于西天,月面朝西 初七、初八
下弦月 早升先落 半夜 正午 下半夜见于东天,月面朝东 二十二、二十三
满月 此起彼落 黄昏 清晨 通宵可见 十五、十六
表2 不同月相的观察时间
观测名称 观测时间
新月 初一、初二日落前或日落后
蛾眉月 初三、初四傍晚
上弦月 初七、初八傍晚
凸月 十二、十三傍晚
满月 十五、十六傍晚
凸月 十八、十九日出前
下弦月 二十二、二十三日出前
残月 二十六、二十七日出前
3.月相识别
图1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示意图,图2为农历下半月的月相变化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可见月相)
上半月和下半月的月相实际上是一样的,只是亮面位置不一样。当我们看到的月相外边缘是接近反C字母形状时,那么这时的月相则是农历十五日以前的月相;相反,当我们看到的月相外边缘是接近C字母形状时,那么这时的月相则是农历十五日以后的月相。
一个口诀: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4.月食的形成
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处于地球阴影中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遮挡,导致月球看上去像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月食可以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月食只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而日食只发生在新月前后)。
5.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1)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够反射太阳光线,对地球起到夜晚照明的作用。
(2)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引力的变化,是造成地球上海水周期性涨落的最主要原因。每逢新月和满月时,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相互叠加,形成大潮;每逢上弦月和下弦月时,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相互消减,形成小潮。
(3)月相变化的周期性,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计量时间的尺度,农历月就是以月相变化周期为基础形成的。
(4)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月球将成为人类进行星际航行的中转站。
专题2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1.总体特征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2.我国太阳辐射能的时空分布规律
(1)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太阳高度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2)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大体上自东南向西北递增。大体上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能特别丰富。
3极值特例
(1)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2)四川盆地成为太阳辐射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4.影响我国太阳能分布的因素
(1)东部季风区太阳辐射能贫乏的主要原因:降水多,阴雨天气日数多。
(2)西北内陆地区太阳辐射能较丰富的主要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晴朗天气日数多。
【注意】
1.太阳辐射强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
例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但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长波辐射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故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2.阴天也有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有无太阳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只是阴天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专题3 地球环境的演化历史
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法可知,地球约有46亿年的历史从其形成初期到现在,地球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对地层的研究,认识其环境的演变过程。
1.海陆的演变
(1)地球形成,原始海洋出现,形成最初的海洋陆地分布状况。
(2)古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一块联合古陆。
(3)中生代,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
(4)新生代,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2.大气的演变
(1)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
(2)现代大气: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以氮气为主。
(3)演变原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地球上生命的出现和演化与大气中氧气的增多密不可分。
3.生物的演化
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生物的出现和演化,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导致了环境变迁。环境变迁又促进了生物的演化。生物的演化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特点,在不同的地质年代,有不同的生物。
专题4 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图的判读方法
1.读坐标,了解地震波的类型
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的速度较快,横波传播的速度较慢。
(1)一般情况下,坐标图中如果有两条曲线,速度整体较慢的一条为横波,整体较快的一条为纵波。如果坐标图中只有一条曲线,就要根据波速判断地震波的类型。
(2)一般来说,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小于6千米/秒或不能连续传播(在液体中不能传播)的为横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大于6千米/秒的为纵波。
2.读拐点,判断不连续面
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发生较大变化的地方,为不连续面,说明不连续面上下的物质成分存在显著差异。地震波速度变化较大,可确定此处存在不连续面。
3.读厚度,分析圈层特征
通过计算不连续面到地面的距离,或上下两个不连续面之间的间隔,可以确定圈层的厚度和圈层特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