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必修第一册 教案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1.4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能素养对标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学考对标 高考对标 高考考向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学习理解能力 观察和记忆 比较和关联 概括和归纳 应用实践能力 解释和实践 计算和技能 综合和推论 迁移创新能力 迁移和探究 区域判断与定位 评级规划 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 水平1 水平3 【考查内容】 1.地球的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突出特征;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结构特点; 3.人类与地球的各个圈层和谐相处。 【考查题型】选择题、综合题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水平2 水平4第一部分:本节教材解析—走近学科素养【必备知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理事实1.地震波—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类型 传播速度 特点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纵波(P) 较快 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一致 固、液、气 传播速度都随通过物质的性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横波(S) 较慢 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垂直 只能通过固体2.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地震波波速变化莫霍界面 平均33km(大陆部分) P波和S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 约2900km P波速度明显下降,S波消失3.地球的内部圈层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特征地壳 莫霍界面 ①地球表面一层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②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km;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km,高大山脉更厚地幔 上地幔 上地幔顶部 ①占地球总体积的80%;②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③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板块运动与之相关;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上地幔下部下地幔地核 外核 古登堡界面 ①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②根据地震波的变化,可分为内核和外核两部分;③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④内核是在超压力下,铁原子和镍原子紧紧挤压在一起形成的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内核核心概念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作地震波。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地震波的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界面。地壳:莫霍界面以上至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地幔:从莫霍界面至古登堡界面。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软流层:地幔上部80-400km的一个薄层,这里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衰变生热,温度很高,使岩石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发生熔融流动。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岩石圈: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合称为岩石圈。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的部分。根据地震波的变化,可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必备知识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地理事实1.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2.各圈层的基本特征(1)大气圈大气圈包围着地球,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水圈水圈是由地球上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地循环运动之中。(3)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结果。3.各圈层的关系: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核心概念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水体的总称。水体指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水,如河流水、湖泊水、土壤水等。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第二部分:本节典例设计—落实学科素养【本节内容分析】本节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重在落实“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这一课标内容要求。本节分为两部分内容: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地球的外部圈层。第一部分,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部分,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节要求从宏观角度出发,在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本节包含的核心知识和体现的核心素养如下:核 心 知 识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 核 心 素 养【学情整体分析】学生对“地球圈层”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较为初步的认识,而且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为学习本节课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但是很多学生对基本的地理原理、基本的空间概念认识模糊,理解、分析、归纳和读图能力依然很薄弱,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和个人经验的结合。【教学活动准备】实践活动设计活动名称: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活动目标:探究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划分。活动准备:一个煮熟的鸡蛋,将其剖开,结合对比教材,类比画出蛋壳、蛋清、蛋黄所对应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任务专题设计任务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活动1 地震波 活动2 地球内部圈层任务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活动1 地球的外部圈层 活动2案例探究—认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及其相互联系教学目标设计1.了解并能说出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能区分横波与纵波。2.能结合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变化示意图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3.掌握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能用图表对其进行归纳总结4.了解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组成、空间分布及其与人类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教学策略设计以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导入,引出地球内部空间结构的探测难度;进而类比西瓜熟生的挑选,引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探测手段—地震波,进而结合图表、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探究,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教学方法建议讲授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圈层具体特征;2.地球外部圈层间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难点:1.地震波类型及其变化特征;2.岩石圈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区别和联系教学材料准备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自然景观照片图。【教学活动设计】(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导入教师引用教材开篇材料: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 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与此照应的,地球的外部特征又是怎样的呢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内容。(设计意图)教师以《地心游记》创设情境,提出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问题,引出本节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求知欲,驱动学习动机。教学精讲◆ 任务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活动1 地震波教师展示挑选西瓜的图片,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并组织学生思考问题:我们买西瓜时,用手指敲击西瓜,敲击声较清脆的是生瓜,敲击声相对沉闷的是熟瓜,这是一个生活小常识,其原理是什么呢 (设情境巧激趣)教师设置听音辨瓜生熟的案例,将难以理解触摸不到的地震波类比为接触到的声波,化难为易,降低学习难度,同时也创设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的知识情境。【多媒体展示】(地理资料)听音辨瓜学生1:熟瓜和生瓜的音色不同。学生2:熟瓜和生瓜内部的结构特征、组成成分不一样,敲击西瓜产生的振幅不一样,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不打开西瓜,而是利用声波在西瓜内部的音色反馈来简单地判断西瓜的生和熟。那么,在探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时候是否也有类似的原理可以利用呢 (情境学习)教师以拍西瓜为情境引出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方法—地震波。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21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地震波1.什么是地震波 2.地震波有哪些类型 3地震波在探寻地球内部圈层的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迁移和探究能力)教师对听音辨瓜生熟的生活案例进行迁移,引出探测地球内部结构的手段—地震波,培养学生的迁移和探究能力。学生1: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的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地震波。学生2: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又称P波,横波又称S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学生3:借助地震波,可以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教师:利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是我们目前技术最成熟,使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探测方法。地震波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依据。(设计意图)本活动以地震波为主要内容,但是此概念较为生涩陌生,借助于生活中的实际小常识,降低难度,深入了解地震波的相关知识。【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地震波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的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地震波。2.类型:(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2)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3.在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时的重要价值: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活动2 地球内部圈层教师:结合教材,我们简单了解了地震波的概念、类型以及其在地球内部结构研究过程中的作用。那么,地球内部圈层是怎么划分出来的呢 (先学后教)教师简单地设置地球内部圈层的问题,组织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寻找答案,然后有针对性地解答疑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1: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随着通过物质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进而可以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研究地球的内部圈层。学生2:地震波的两种波型,能够通过的介质不同,也可以据此判断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教师:结合教材P21内容以及P22图1.34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出,地震波的两种波型,传播速度不一,通过的介质不一,且有明显的速度变化节点,或者说是界面,据此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震波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界面就是地质研究中常说的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观察和记忆能力)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对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的观察,明确地震波在不同深度的速度变化,借此引出不连续面的知识,加以学习、记忆。【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不连续面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莫霍界面 平均33km(大陆部分) P波和S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 约2900km P波速度明显下降,S波消失教师:以两个不连续面为界面,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那么,这三个圈层的范围包括哪些 又具备怎样的特征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22内容,结合下表,回答问题。(自主学习)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地球内部圈层的空白表格,自主研读教材内容,根据表格表头的内容提示,完成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征的学习。【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范围厚度特点学生1: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是地壳,其厚度不一,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由各类岩石组成。学生2:位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中间的部分,是地幔。地幔占地球总体积的80%,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地幔分为上下地幔两部分。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学生3:古登堡界面以下的部分,是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厚度约3400多千米。根据地震波的变化,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比较和关联能力)学生对比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的范围、厚度和特点,在比较和关联中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特点。教师: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这部分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除了三大圈层以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圈层存在,即岩石圈,这一点大家需要注意。岩石圈,是上地幔顶部与地壳的合称,由坚硬的岩石组成。(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表格的形式对地球内部圈层进行梳理和概括归纳,对各圈层的范围、厚度、地震波速度变化、特征进行总结归纳,深刻地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知识。【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范围 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中间的部分 古登堡界面以下的部分厚度 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最厚可达70千米 占地球总体积的80%,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地幔分为上、下地幔两部分 厚度约3400多千米,根据地震波的变化,分为内核和外核特点 固态,由各类岩石组成 固态,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熔融状态),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都很大。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任务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活动1 地球的外部圈层教师: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相比较而言,在地球外部还存在着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更紧密的外部圈层,他们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地球外部可以分成哪些圈层。(少教精教)教师展示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设置外部圈层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并加以归纳。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3相关内容,并展示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组织学生回答问题:地球的外部圈层由哪几个圈层构成 圈层之间有无明显的界线 地球的外部圈层具有怎样的特征,又具有怎样的作用呢 (概括和归纳能力)学生结合教师的设问,观察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自主学习地球外部圈层的教材内容,并加以概括和归纳。【多媒体展示】(地理图表)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和观察图示,结合教师的设问,明晰地球外部圈层的构成及其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归纳能力。学生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各圈层之间并无明显的界线。学生2: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学生3:水圈是一个连续且不规则的圈层,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学生4: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相对于界限鲜明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相互渗透,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每一个圈层既与其他圈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自身又具有鲜明的特点,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解释和实践能力)学生从概念、分布、组成和特点四个角度对比关联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学习地球外部圈层的相关知识。(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以及设置一系列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地球外部圈层的构成及其特点。【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圈层 概念 分布 组成 特点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 地球大气上界至地表 气体和悬浮物质,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主要作用是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提供生物生存的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圈 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地表、地下、大气和生物体中 地表水、地下水、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水是最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在地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主要作用是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变地表形态等活动2 案例探究—认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及其相互联系教师:自然环境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等构成。阅读教材P24的活动内容,思考问题。(设活动深探究)结合教材活动内容—认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及其相互联系,探究地球外部圈层以及岩石圈之间的相互关系。【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及其相互联系1.将照片中的主要事物,如山、云、山顶积雪、河流、草、树木,按照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进行分类。2.思考各事物之间的联系。学生1:山属于岩石圈,云属于大气圈,山顶积雪、河流属于水圈,草、树木属于生物圈。学生2:图中的主要事物分属四个圈层,但是他们相互联系,并不是单独存在的。教师:图中的几种主要事物,分属四个圈层,体现了四个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各圈层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迁移和探究能力)通过自然景观具体要素的分类认识,迁移探究地球外部圈层以及岩石圈之间的相关关系。(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教材设置的活动内容,明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关系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个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各圈层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实践活动(方向与建议)科学家把地球生物圈称作“生物圈1号”。为了更好地研究生态失衡的现象,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花费巨资建造了一个模拟地球生物圈的完全封闭的实验基地,这就是著名的“生物圈2号”。最终,“生物圈2号”失败了,试着结合本节知识,查询资料,探究其失败的原因。(解释和实践能力)通过课后对“生物圈2号”的资料探寻,明确地球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教学评价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于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教学评价目标和水平要求作出准确的教学评价。(设计意图)结合教学评价目标和水平要求对本节课作出准确的教学评价,了解学生对于地球圈层结构的掌握程度,为课后的巩固以及温习做好准备和计划,注重学生综合和推论能力、比较和关联能力、观察和记忆能力的培养,落实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素养。评价目标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水平4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只能说出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界限和范围 能说出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 能够分析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的成因 能够利用地震波全面准确地分析地球内部岩层结构和矿产分布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只能说出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界限和范围 能说出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特点和作用 能够分析地球外部各圈层相互间的关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板书设计(以学定教)梳理本节知识结构明确本节的知识特点,针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巧妙地利用挑西瓜的案例来类比讲述地震波这一陌生难懂的概念,进而展示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教学。教学反思本节内容主要讲解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地球的内部圈层难以直接观测和亲身体验,这部分教学设计是一个难点,本教案借助于西瓜的挑选,较为亲和地引入地震波,进而展开教学,颇为巧妙。对外部圈层的讲述,略显传统呆板,应作出进一步的改进。(以学论教)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优势和不足的反思,明确在地球圈层结构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避免程式化的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丰富课堂内容。第三部分:本节学习评价—巩固学科素养【学习目标分析】学科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结合相关实例,进行地壳、地幔、地核的比较和关联,能判断内部各圈层的界限和范围,学会将地震波迁移应用于分析地球内部结构和石油等矿产的勘探; 2.结合相关实例,进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比较和关联,学会描述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和作用;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人类与地球的各个圈层和谐相处的途径 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外部圈层的学习,提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素养【深度学习建议】1.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时,要理解利用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界限、组成物质状态、特征,会区分地壳与岩石圈范围的差异。2.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时,要掌握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范围、组成、作用,能深刻理解生物圈的特殊性。同时,能体会感悟人类赖以生存的四大圈层的联系。【学习评价任务】任务一 知-能迁移评价:通过对地震波的应用,地壳、岩石圈、软流层之间的关系,生物圈是一个特殊的外部圈层等必备知识深度探究,并结合关键能力深度训练,能够强化观察和记忆能力、比较和关联能力、综合与推论能力,初步形成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素养。任务二 能-知渗透评价:在对“利用波速判定地震波类型的方法”的比较和关联,以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判读技巧”的综合和推论的过程中,并结合典型例题练习巩固,逐渐增强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素养。任务三 学科素养评价:在地震波、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外部圈层等高考常见的题型知识情境中,运用综合和推论能力、观察和记忆能力、迁移和探究能力解决相关问题,巩固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典型评价设计】◆ 任务一:知-能迁移评价 ◆必备知识深度探究(探究点1)地震波的应用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根据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规律,除了可以划分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以外,还可以用来探测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的分布,研究与大型工程建设相关的近地表地层的复杂结构。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1)莫霍面:地面以下平均约33千米处(大陆部分),纵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2)古登堡面:地面以下约2900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2.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人们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岩石中的传播规律,来确定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含气性,从而为油田开发提供决策支持。3.工程探测在实际工程当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环境恶劣、施工工艺不规范、工序不严格等诸多因素,可能导致混凝土构件存在振捣不实、存有孔洞、出现蜂窝等问题,从而给隧道、桥梁,以及其他土木项目中的结构体带来质量隐患。因此在土木工程中常用地震CT对工程进行探测。另外,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地震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地震波的利用也会越来越广泛。(探究点2)地壳、岩石圈、软流层之间的关系1.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它厚薄不一,大陆部分约33千米,大洋部分约7千米,平均厚度约17千米。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顶部。3.软流层,又称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由塑性物质组成,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上界约80-250千米,下界约400千米。4.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项目 厚度 范围 联系地壳 平均约17千米 地表至莫霍面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软流层以上部分)岩石圈 约80千米 地表至软流层之上(探究点3)生物圈是一个特殊的外部圈层1.组成成分特殊生物圈由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有机圈层,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2.空间分布范围特殊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唯一不占独立空间的圈层。3.形成过程特殊生物圈寓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中,离开了它们,生物圈将不复存在。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圈层才能紧密联系在一起。◆ 任务二:能-知渗透评价 ◆学习能力深度探究(比较和关联能力)利用波速判定地震波类型的方法1.看波速大小根据在地球表面,纵波速度大约为8-9千米/秒,横波速度大约为4-5千米/秒,可判断纵波速度总比横波快。2.看波速变化根据纵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在地下(陆地部分)平均33千米处,纵波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至2900千米处,横波速度增加至7千米/秒左右,纵波速度增加至约13千米/秒左右,之后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突然下降至8千米/秒左右,可判断为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经过的介质发生了变化。(综合和推论能力)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判读技巧1.根据位置确定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向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和地核。据此可以确定下图中Ⅰ为地慢,Ⅱ为地核。2.根据界面(不连续面)确定地球内部圈层是以不连续面为界来划分的,因此在识别地球内部圈层时,可以借助不连续面判断。例如下图所示,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据此可以确定此界面以上的甲为地壳,此界面以下的乙为地幔。软流层也是重要分界面,软流层以上的丙为岩石圈。3.根据特征确定例如地壳厚度不均,大陆较厚,海洋较薄,这是地壳的突出特征。◆ 任务三:学科素养评价 ◆(考情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在高考中,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于说明地震波的应用、岩浆的发源地等;从考核形式上看,多以各类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示意图、地震中人们的感受等为背景材料,考查地震波的类型及其传播速度、传播介质的差异,地球的圈层结构等;从能力考查上看,注重考查综合和推论能力。【深度学习】地球的特殊圈层—岩石圈1.范围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层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如下图所示:2.组成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按照岩石的成因分类,这些坚硬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1)岩浆岩①形成②常见岩石:花岗岩和玄武岩。③特点:花岗岩结晶颗粒大,质地坚硬,强度高;玄武岩结晶颗粒小,常见流纹和气孔。(2)沉积岩①形成②常见岩石:石灰岩、砂岩、页岩。③特点: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3)变质岩①形成②常见岩石第四部分:本节教学论坛—提升学科素养◆ 本节知识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教学片段】(教学导入)有人说,地球的内部,就像一个半熟的鸡蛋,如果把这半个鸡蛋分层,可以分几层 与地球内部圈层有何对应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半熟鸡蛋,导入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贴近生活的场景,降低了知识的讲授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论坛】1.该教学导入片段基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这一知识点进行设计,运用了哪些教学策略和方法 2.该教学导入片段如何体现学科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 3.该教学导入片段有哪些不足 如何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