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一下第4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策略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一下第4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策略

资源简介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 使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3. 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 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抓住基本概念,切实掌握数的意义。
本单元教学中所体现的基本概念是十进制、位值制,通用的计数法是“印度-阿拉伯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简称“十进制计数法”。“十进计数法”是当今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它有3个特点:(1)采用0 9这10个数字(简称阿拉伯数字)符号;(2)十进制;(3)位值原则,即每个数字所在的位置(数位:横向看,从右向左,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不同,其所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即一个数字所表示的大小取决于该数字所在的位置,当某一位置没有数字时用“0”占位。也就是说,每一个数字除了本身的值外,还有一个位置值。
100以内数的认识,尽管还处在认数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但它的基本原理始终是“十进位值制计数法”,贯穿整个数概念的始终(注意:分数的符号表示比较特殊,它既不是十进制的,也不是位值制的)。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核心就是“满十进一”的进位制和位值制,这是引领本单元内容的两个概念。其他的概念如计数单位“一”“十”“百”及数的组成、数的读写、比较大小等都是由这两个概念来确定它们的含义的。因此,在教学中应突出“满十进一”的进位制和数位意义的教学,使学生理解计数单位“一”“十”“百”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数位的基本内涵,并能根据位值的意义正确读数和写数。
2.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数数是本单元的重要活动。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几个几个地数。一个一个地数是最基本的数数方法,是计数的实质,在数的过程中既可以体会“满十进一”的十进制思想,也可以感受数的顺序与大小。教材在这方面进行了加强,如:一个一个地数,99的下一个数是100;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100——从这两个角度揭示了100的组成,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
读数、写数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其中,读数更能体现出“十进制”思想, 例如“98”读作“九十八”,写数更能体现出“位值制”的思想,例如“98”“89”,虽然都写了两个数字“8”“9”,但由于所在位置不同,这两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不同的“位置”体现出了不同的“计数单位”,这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有3个方面:一是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就是教师们常说的“拐弯数”);二是数位的意义;三是探索例7的百数图中有哪些有趣的排列。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切实结合相应的内容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增加教学的实效性。
3.用好直观化、结构化的学具。
认识数离不开直观的学具。好的学具有两个基本特点:齐性、结构性。学具的齐性是指表示同一数学概念含义的每一种材料的物理特征都是相同的,表示的意义也相同。如用小棒表示个、十、百,每一根小棒都是木质的或塑料的。学具的结构性是指学具材料经过结构设计,能体现数学知识的某一含义。教材为本单元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具。
首先是直观的、齐性的学具。例如,例1中呈现的一堆“小棒”“第纳斯木块”等,直接用眼睛看不出有多少,但可以把这些学具“结构化”:10根一捆、10个一列,强调“十进制”,这样的直观“结构化”的学具就能使学生一眼看出小棒(木块或其他)的数量,感受“十进制”。
其次是齐性、逻辑结构化的学具,即教材在例3中使用的计数器。在计数器中,“珠子”相同,但珠子所在的位置不同,每个珠子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计数器的使用利于学生逐步地掌握数的内部结构。
从散乱的学具到齐性、直观、结构化的学具再到齐性、逻辑结构化的学具,这些学具的作用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地运用它们,从而使学生深入地认识数概念。
4.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结合现实素材,认识100以内各数,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并能估计物品的个数;把握100以内数的相对大小;喜欢“数”,并愿意在日常生活中用“数”表达和交流。
长期研究培养学生数感的英国学者茱莉娅 安吉莱瑞指出:“数感是高度个性化的产物,它不仅和孩子们已有的数概念相联系,也和怎样形成这些概念相联系。”因此,在认识100以内数的教学中就要关注学生的认数过程,帮助学生在认数过程中构建数本身以及数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数感。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首先是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是抽象的,对于学生来说将数的符号与视觉材料相联系,建立心理表象最重要。茱莉娅 安吉莱瑞指出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视觉图形”在抽象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形成心理表象奠定了直观的基础。本册教材为了让学生建立数感,提供了较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第33页的百羊图,就可以使学生对100有整体的感知;第36页的纽扣图、第38页的夹子图和糖果图等,都可以使学生直观感受相应数的多少。教师要用好这部分素材,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其次是充分利用认数工具培养学生的数感。为了帮助学生深入地认识数,除了用好“计数器”等可以展示数的内部结构的教具外,还可以运用半形象半抽象的“数尺”“百数表”“数轴”等来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外部结构。这样就可以换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来认识“数”,帮助学生建立数之间的逻辑关系、体验自然数个数的无限性。例如,可以让学生在数轴上给数“找家”,将“数”和“形”紧密结合起来,从“形”的角度来进一步感知数,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5.切实组织好实践活动。
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掌握本单元中的诸多抽象概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经历每一个概念的形成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重要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为此,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如下服务。
首先,应选取、提供每次活动的素材。如数数活动中的曲别针(或其他类似的替代品)、小棒和小木块,读数和写数活动中的计数器等。
其次,应设计有价值的实践活动。有思维含量的数学活动才有价值,因此教师必须在活动前对活动的目的了然于胸,明确活动的目的,避免学生盲目地“动”和低效地“动”,做到“一动一得”或“一动多得”。
最后,应及时引导学生将具体的活动抽象为相应的数学方法。例如,教学“比大小”时应让学生经历“用实物比一用计数器比一用抽象的数比”这样的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比较数的大小的基本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6.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健康发展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尽量做到沟通生活,选好数据,激发情感。从而在关注学生100以内数的认识中相关概念的获得的同时,关注到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活动的情绪、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态度等方面。
此外,可以结合本单元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爱护学习资源的教育。例如,应教育学生适时地整理和收捡活动时使用的各种素材(物品、图片等):如果是一次性使用的学具,可以让学生课后统一放入垃圾箱内;如果是多次操作的学具,应让学生整理、收捡好;如果是阶段性、有使用价值的学具,可将这些学具收藏好,留给下一轮的学生使用。从而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7.建议用9课时教学。在教学中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