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第6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策略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第6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策略

资源简介

教学目标
1. 借助小棒、计数器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使学生理解100以内加法和减法口算的算理,能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式题。
2. 认识小括号,能口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3. 学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数目比较大的同数连加、连减同数的实际问题。
4. 通过数学学习,感受到10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建议
1.重视从“单一性概念结构”到“多单位概念结构”的过渡。
美国学者富森指出,就学生关于加、减法的概念结构而言,我们首先应当作出关于“单一性概念结构”和“多单位概念结构”的区分:这两者大致地与“单位数的加、减法(或者说,20以内的加、减法)”与“多位数的加、减法”分别相对应,前者主要通过计数来完成运算,后者则表现为竖式计算,同时用到了多个不同的单位。富森同时指出掌握多位数加、减法运算的3个必要条件:第一,认识到只有同一数位的数才能直接进行加、减;第二,同一数位上的数的加、减与个位数的加、减完全相同;第三,“进位”与“退位”。①学生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口算中,尽管还不接触竖式计算,但也不再是通过计数来完成运算,虽然只用到两个计数单位“个”“十”,但确实也显现出“多单位概念结构”的特征。富森指出的3个必要条件,都需要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加以体会,并作为今后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必须首先意识到,这是学生从“单一性概念结构”到“多单位概念结构”的过渡,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实现过渡。
2.运用“齐性”“有结构”的直观学具,帮助学生建立“单位”的概念,理解算理。
由于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中,需要用到两个不同的计数单位,为了避免“机械”“程式化”地计算,需要借助“齐性”“有结构”的直观学具,帮助学生建立“单位”“位值”等概念,理解算理,进行有意义的运算,实现从“单一性概念结构”到“多单位概念结构”的过渡。所谓“齐性”材料,即每一种材料的物理特征都是相同的,表示的意义也相同②;关于材料的“结构化”,可区分为逻辑的和直观的两种观点,数系是用位值逻辑地构造而成的;算盘能模仿出这种位值结构,是一个直观的结构化材料。教材中提供的小棒、计数器,还有第纳斯设计的单位立方体(如右图)等,都是“齐性”“有结构”的直观学具。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直观材料,使学生对计数单位“个”“+”以及它们之间的十进关系有清晰的认识,理解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并熟练地进行“进位”与“退位”。
3.组织好练习,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
学生应做到能正确进行本单元的口算,绝大多数学生到学期末应达到每分钟做3 4题。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外,还需要组织好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练习中,需要注意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讲究练习的形式。练习要以课内为主。注意选择好的练习形式,使每个学生在课内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例如“开火车”“接力”“送信”“对口令”“找朋友”等,都是好的练习形式。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设并运用新颖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
第二,要突出难点,讲究实效。练习不是越多越好。要注意练习的针对性,讲究实效。对较难掌握、容易出错的内容要多练。例如,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中进位和退位的口算比较难,要突出练习这方面的内容。对比较容易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就可以适当减少练习的次数。注意结合学生实际,减少盲目性,提高练习效果
第三,多进行口头练习。口头练习可增大练习容量,减轻学生书写的负担,同时口头练习形式应多样,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让一年级学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离不开情境的支撑。因此,教师应结合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情境明确解题思路,通过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感受引入新的符号的必要性。这时,可让学生自己设计符号,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明先算加法的要求,并通过交流、比较,理解小括号的意义,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性、统一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意识。
5.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教学本单元解决问题的内容时,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经历将这些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并组织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方法与策略解决问题。从而不断让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建议用17课时教学。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