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资源: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2.1认识地球 3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优质资源: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2.1认识地球 3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四课时《经纬网的判读》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说出经纬网的特点和作用。
2.在经纬网地图上指出任意地点的经纬度位置。(重点)
3.在地图上能够通过经纬网坐标找到对应的位置。(重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勇于向未知困难挑战。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利用经纬网确定任意一点的位置。
(2)教学难点:熟练运用不同透视的经纬网地图。
【教学方法】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情特点,教学适宜采用利用图像、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方法。还要注意启发性和趣味性,尤其要多练习,以达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公元5000年由于地球环境脆弱,全体人类早已移居另一个类地行星。经历了1000年的休养生息,目前地球环境已逐渐恢复,接到联合国“重返地球”的任务,所有学生担任本次任务的指挥官。
新课讲授
活动一:指挥官请就坐
展示[指挥控制中心]图片
各位指挥官,在发射指挥控制中心每个人有自己的座位,如何能够快捷的在图中找到相应的位置呢?
通过排与列准确定位坐标,了解定位的方法,引出经线、纬线组成的经纬网定位的方法。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说说经纬网中的经线和纬线各有什么特征。
活动二:前往联络点
各位指挥官,先行部队已经建立了几个临时联络点。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利用标注的度数,读出经度和纬度的度数。
展示[联络点位置]图片,请各位指挥官将写出联络点经纬网坐标,写入飞船目标程序。
活动三:急速救援
先驱部队前往联络点,突发异常,接到多个求救信号后消失,请指挥官全力搜救。
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划分搜救区域,通过划分让学生找到自己所负责的区域,增强体验感。第二部分,信号恢复正常,就收到各个经纬网坐标的求救信号,负责该区域的指挥官急速救援。
通过急速救援,达到学生能够通过经纬网坐标准确找到地图上相应的位置。
活动四:环境探索
指挥官成功营救了探索者,各个联络点开始探索地球环境,并发来探查资料。资料中有不同投影的经纬网,需要指挥官来分析。引出多种多样的经纬网。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将其呈现在平面上会有所变形。
展示各种类型的经纬网地图,请小组合作写出图中各点的经纬网坐标。
展示[经纬线呈弧形的地图],请小组讨论如何在经纬线呈弧形的地图判断方向。
【课堂练习】
见课件。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指挥官请就坐、前往联络点、急速救援、环境探索四个活动,学习了经纬网及其作用,并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及方向,也能够熟练运用不同变形形式的经纬网地图。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2.1认识地球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经纬线和经纬度》
【学习目标】
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重点)
2.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并根据经纬度找位置。 (重难点)
3.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重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纬线的特征以及经纬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1.通过经纬度来确认某地的位置。
2.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点拨、设疑提问、画图指导等教法。学生主要以对比学习、动手绘图、分析归纳等学法为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世界政区图展示纬线与经线
2.复习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知识。
(2)新课讲授
1. 纬线
(1)纬线的概念及特征
纬线的概念
活动一 沿着纬线走一走
分析归纳纬线特点
这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活动,本活动的设计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总结能力、有利于空间思维的形成。
(2)不同视角的纬线
活动二 画一画
赤道侧面图
极点俯视图
2. 纬度
(1)纬度的概念及纬度的标定
纬度的概念
纬度的标定
(2)纬度的变化规律
活动三 画一画
小结:向南增大为南纬S、向北增大为北纬N
3. 南北半球的划分
4. 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5. 五带的划分
6.经线
(1)经线的概念及特征
经线的概念
活动一 沿着经线走一走
分析归纳经线特点
这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活动,本活动的设计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总结能力、有利于空间思维的形成。
(2)不同视角的经线
活动二 画一画
赤道侧面图
极点俯视图
7.经度
(1)经度的概念及经度的标定
经度的概念
经度的标定
(2)经度的变化规律
活动三 画一画
0°在中间
180°在中间
小结:向东增大为东经E、向西增大为西经W
8.东西半球的划分
活动四 小组讨论 0°,180°和20°W,160°E哪一组适合作为东西半球分界线
教师明确东西半球的划分及分界线
活动五 练一练 及时反馈
(3)课堂练习
1.下列各线中指示南北方向的是( )
A.本初子午线 B.赤道
C.北回归线 D.南极圈
2.与15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经线是 ( )
A.50°W B.50°E
C.30°W D.30°E
3.划分东西半球的经线圈是( )
A.0°和180°经线圈 B.任何一个经线圈
C.20°E和160°W经线圈 D.20°W和160°E经线圈
4.经度的变化规律( )
A.自西向东逐渐增大 B.自南向北逐渐增大
C.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 D.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增大
5.写出A、B的经度
6.①判断甲、乙、丙、丁分别位于东西哪个半球?
②甲在戊的什么方向?
③一架飞机从乙点向南出发,可以飞回原点吗?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利用乒乓球制作简易地球仪,方法参见课本P22活动题2
(六)板书设计
经线和经度
1、经线
1.经线的概念
2.经线特征
3.不同视角的经线
二、经度
1.经度的概念
2.经度的标定
3.经度的变化规律
三、东西半球的划分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习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重点)
3.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北极点、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重点)
【教学重难点】
1.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意义。
2.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归纳地球的形状。
【教学方法】
谈话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茫茫的宇宙浩瀚无际,它不断的吸引着我们人类去探索,你知道人类目前了解的宇宙中生命物质只存在于哪个星球吗?
  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知道古人对地球形状有哪些看法吗?
  学生交流介绍、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小结:老师可根据情况做适当的补充(结合相关投影图片):
  1.印度人认为世界是由几只巨象的背撑着,世界的中央是高耸的山脉,巨象站在一只大乌龟的龟背上,乌龟则骑在一只盘踞的眼镜蛇身上(书中有插图,可让学生自己看图叙述)。
  2.埃及人认为天被高高的山撑着,星星则从天上垂下,太阳乘着一艘小船,顺着一条大河流到各地。
  3.中国人则认为天像一只圆圆的大锅盖,盖在方形的土地上,天是由八根柱子支撑的,形成了“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的说法,后来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平,于是人们臆想的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于是又有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
在今天看来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在古人却一直是一个难解的迷,你认为古人只能观察到“天圆地方”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地球的形状
  请你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够看到地球的全貌?你能进一步总结出观察巨大物体形态特征的方法吗?
  人类是直到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到地球照片后才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吗?
  那你知道人类都通过观察哪些现象,完成哪些活动开始逐渐认识地球是个球体的吗,你能提出一些证据吗?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老师结合相关投影图片根据情况做适当补充:
  1.两千五百年前,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坐在海边的高山上,看着海上的船,他发现船桅杆会先出现,然后船身才出现,所以他认为地球的表面应该是弯曲的。
  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发现月食时,月亮上地球的影子是圆弧形的,因此他推测地球是圆的。
  3.在哥伦布之后,过了二十多年,麦哲伦率领一支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他向西航行经过大西洋,再绕过南美洲南端,越过太平洋,他的船队终于回到了西班牙,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创举,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实验验证
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人们观察到“在海边看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桅杆顶最后消失,观驶向岸边的船只,先看到桅杆顶,后看到船身”这一现象能说明地球是弯曲的。
  (承转)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认知过程后人们终于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板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观察:观察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描述地球的面貌。
地球的大小
  (承转)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了地球是个球体,可通过科学测量人们又有了新发现。
  (学生观察)“地球大小”的图片,说出地球赤道半径、极半径的长度,描述地球形状。
  (练习)计算出地球赤道半径和极半径二者的差值,体会“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说法的含义。
  (学生观察)“精确测量的地球”图片
  (介绍)通过科学测量人们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且经过更精密的测量发现地球也不是一个规则的椭球体,北半球稍微细长一些,南半球稍微短粗一点,夸张的说,有点像“梨”,称为“梨形体”,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没有穷尽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测和计算精度的提高,人们对地球形状将会有更新的认识。
  (小结)现代测量显示,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是中国陆地面积的50多倍,它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太阳系中论大小地球排列老五,与太阳比,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109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地球与太阳比起来又显得十分渺小,在宇宙中就更是沧海一粟了,它只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
  (学生计算一人日行40千米,绕地球赤道一周需要走多少天?多少年?
  (板书)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意义
  (学生讨论)你认为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有什么意义?
  老师可做适当的引导(以下内容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不必涉及过多、过深):
  绘制精度较高的地图,首先就要详细而准确地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研究地球气候、植被、生物等资源的分布规律,探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自然现象的规律、成因都离不开对地球形状的研究。
  进行雷达探测、火箭、卫星的发射,无线电通讯的转播等人类活动时都不能忽视地球形状对其的影响。(见上图)
  研究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时,离不开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
(小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能正确的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循序渐进、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并体会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的需求。
地球仪
1.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地轴、南极、北极、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
2.制作地球仪模型:
自制地球仪:
1.在乒乓球上画出南、北极和赤道,并每隔30 °画一条经线和纬线。
2.标出0°经线和180 °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以及西经20 °和东经160 °组成的经线圈。
3.用不同颜色表示低、中、高纬度地区的范围。
4.在南、北极点各钻一个小孔,用铁丝为地球仪作一个支架。
(三)课堂小结
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地球仪——赤道、地轴、南北极点、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课堂练习
【教学反思】
  教会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观察图片、设计实验验证等多种方法了解前人对地球形状、大小的认识过程,感受人类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完善的,使学生从小就有敢于质疑的勇气,这比教给学生现在人们认识的地球是什么形状更重要;而对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提出:“现在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还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利于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体会知识的有用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