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资源: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 2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优质资源: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 2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世界的地形》 第二课时《世界主要地形区》
【学习目标】
1.根据图文资料说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学会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结合图文资料,运用海拔和相对高度比较五种陆地地形及其形态特征。
3.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两大著名山脉带,并指出世界上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
4.结合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海底的主要地形。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图文资料认识五种陆地地形。
难点:结合图文资料识别五种陆地地形的形态特征。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的海陆分布,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世界的海陆分布是不均衡的,地球陆地表面的形态像我们每个人的面孔一样,凹凸不平,形态多样。地球上海陆错落,高低起伏,形态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继续认识地球的面貌。
新课讲授:
【一、基础概念】
地形
自学指导:阅读教材P.33,思考:什么是地形?
学生回答: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教师解读,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形态,地形包括“高低”和“起伏”两方面的内容。
【承转】那怎样衡量地形的“高低”和“起伏”呢?
(二)海拔与相对高度
【活动】展示学习清单01:阅读课本P33,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海拔? 2.什么是相对高度?
[区别概念]展示课件,根据图示讲述“海拔”和“相对高度”,海拔:地面某一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地面某一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最后归纳:“海拔”描述地形的“高度”,“相对高度”描述地形的“起伏”。
[小试牛刀]完成P33活动:①A、B、C、D、E各点的海拔大约是多少?
②A、B两点和D、E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分别是多少?
【承转】根据地形的“高低”和“起伏”不同,我们可以把地形分为不同的类型,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地表常见的地形类型(地形/地形区)
【二、陆地地形】
展示图片: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图片,让学生说出五种基本陆地地形的名称。
【活动】展示学习清单02:阅读课本P34,思考以下问题:
1.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2.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3.盆地有怎样的特点?
(1)平原和高原:
展示平原和高原的景观图引导学生归纳平原和高原的形态特征:
平原:地表起伏较小,海拔低,一般200米以下。
高原:地表起伏较小,海拔较高,一般500米以上,边缘比较陡峭。
归纳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地表起伏较小。
展示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找出“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大概位置,和结合“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和“青藏高原”的景观图,加深学生对它们的认识。
(2)山地和丘陵
展示山地和丘陵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归纳山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
山地:地表崎岖不平,海拔较高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丘陵:地表崎岖不平,海拔较低,大致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归纳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地表崎岖不平。
展示世界地形图,先引导学生找出“洛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及“科迪勒拉山系”,并说明山脉和山系的关系。(解释其含义:山脉是成行列的群山向一定方向延伸形成脉络。山系是沿一定走向若干相邻山脉的总体。)
再找一找“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阿特拉斯山脉”,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世界的主要山脉带:一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结合“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的景观图,加深学生对它们的认识。
(3)盆地:
展示盆地景观图及盆地示意图,描述盆地的地形特点:四周多高山或高原环绕,中部地势低平,中部低,四周高。
展示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找出“刚果盆地”、并描述其特点。结合“刚果盆地”的景观图,加深学生对它的认识。
【总结】课件展示表格,由学生总结对比五种陆地地形的特征。
地形类型 主要特征 共同点
海拔高低 地面起伏
平原
高原
丘陵
山地
盆地
[小试牛刀]判断:A、B、C、D、E 各点年在地形区分别属于哪一种地形类型?
【承转】陆地地形的起伏是可以目测的,由于被深厚的海水掩盖,海面以下200米漆黑一片,人们很难直接观察海底地形的变化。海底地形究竟是怎样的呢?
【三、海底地形】
【活动】展示“海底地形示意图”,完成学习清单03:
阅读课本P36,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大陆架、大陆坡、大洋中脊、海沟、洋盆?
2.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哪里?
引导学生找出主要的海底地形,并介绍他们的位置及特点: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资源丰富;
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水深急剧增加;
洋盆、海沟、大洋中脊分布在大洋底,其中大洋中脊是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强烈;
海沟是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
在世界地形图上找一找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结合教材P37阅读“马里亚纳海沟”加深学生对它的认识。
课堂练习:课件展示随堂检测
课堂小结: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世界的地形,包括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她还有很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
作业布置: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
【学习目标】
1.通过观看动画,理解等高线的绘制原理,说出等高线和等高距的概念;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指图总结等高线的特征,观察说出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3.在景观图和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会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教学重难点】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指图总结等高线的特征,观察说出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2.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会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读图指导、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
户外登山现已成为越来越多人休闲度假的一种方式,老师也喜欢登山,可这次在登山探险前我遇到了一些小小的疑惑,想请大家帮我解惑释疑。
一位朋友在我出发前送给我一张奇怪的图,他告诉我我登的山就在图上,那么人们是如何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山绘制成平面图的呢?
(二)新课讲授
教学板块一:登山探险之初发现
这一板块我们主要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三个环节来实现。
环节一:看一看知原理
请同学们观看等高线绘制的视频,知道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环节二:想一想明概念
请同学们看课本39页等高线示意图,想一想,试着说出等高线和等高距的概念。
环节三:议一议得特征
请大家对照等高线地形图,小组讨论,总结等高线的特征:
①同一等高线上任意一点的高度都________;
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等高距________。等高线的水平间距越大,即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越______,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越_______。
③等高线一般___________(相交/不相交)。
承转:现在老师知道了这张山的平面图是怎么来的,也知道了这张图是等高线地形图,但老师还有个问题,想请大家指点迷津。朋友告诉我,这张图上标有三条到达最高峰的路线,这三条路线分别代表了山地的不同部位,那么怎样才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看出山地的不同部位呢?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板块——登山探险之再发现。
教学板块二:登山探险之再发现
活动1:请大家自学课本39页“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内内容。
山地部位 等高线形态特征
山顶 海拔中间______,四周______。请估算图中山顶的高度。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_______(高/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_______(高/低)处凸出。
鞍部 两个相邻_______之间的低地。
陡崖 等高线重合处。
活动2:拳头上的秘密
教师形象演示:请大家握紧拳头,拳心向下,放于胸前,假如我们的拳头是一座山,结合我们刚学的各个山地部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做最后总结。
承转:通过大家的努力,三条路线所经过的山地部位我都清楚了,但究竟选哪一条路线上山,我还有些犹豫,请大家继续努力,帮老师出谋划策。从而过渡到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板块——登山探险之实战演习。
教学板块三:登山探险之实战演习
任务一:对照等高线地形图,说出你要选择的登山路线。
任务二:说出你选择这条路线登山的理由。
(三)课堂练习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标注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A点海拔是多少米?你估计山顶C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
(3)从A点和B点出发,分别沿图中虚线爬到山顶C,哪条登山线路较陡?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要求:小组合作,利用沙土、萝卜、橡皮泥等材料制作一座山地模型,要求做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地形部位;等高线要表示出来。
【板书设计】
等高线和等高距的概念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的特征
五种山地部位及其等高线形态特征
结束语:同学们,学习如登山,在登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疲惫、会痛苦,也许还会摔跤。 但我们要记住,困难和挫折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努力攀登了, 每个人都会登上不同的高度,看到不同的美景。让我们一起努力,不断攀登知识的高峰吧!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在课堂设计上,为提高学生的趣味性及降低学习的难度,创设了登山的情境主线、观看了等高线的绘制原理、设置了小组合作、解开了拳头上的秘密,让学生有了从平面到立体、从立体到平面的转换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小组合作时分工应该细化,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所以,如何使教学有效地面对全体学生,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等高线:指在地图上将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
等高距:指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海拔高度之差。
等高线和等高距
1.同一等高线上任意一点的高度都相同;
学看地形图
2.相邻等高线之间的等高距相同。等高线的水平间距越大,即等高线越稀疏,表明坡越缓,等高线越密集,表明坡越陡;
等高线的特征:
3.等高线一般不相交。
山顶:海拔中间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
鞍部:两个相邻山顶之间的低地
陡崖:等高线重合处
五种山地部位及等高线的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