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世界的地形》 第二课时《世界主要地形区》【学习目标】1.根据图文资料说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学会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2.结合图文资料,运用海拔和相对高度比较五种陆地地形及其形态特征。3.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两大著名山脉带,并指出世界上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4.结合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海底的主要地形。【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图文资料认识五种陆地地形。难点:结合图文资料识别五种陆地地形的形态特征。【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对比分析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的海陆分布,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世界的海陆分布是不均衡的,地球陆地表面的形态像我们每个人的面孔一样,凹凸不平,形态多样。地球上海陆错落,高低起伏,形态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继续认识地球的面貌。新课讲授:【一、基础概念】地形自学指导:阅读教材P.33,思考:什么是地形?学生回答: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教师解读,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形态,地形包括“高低”和“起伏”两方面的内容。【承转】那怎样衡量地形的“高低”和“起伏”呢?(二)海拔与相对高度【活动】展示学习清单01:阅读课本P33,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海拔? 2.什么是相对高度?[区别概念]展示课件,根据图示讲述“海拔”和“相对高度”,海拔:地面某一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地面某一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最后归纳:“海拔”描述地形的“高度”,“相对高度”描述地形的“起伏”。[小试牛刀]完成P33活动:①A、B、C、D、E各点的海拔大约是多少?②A、B两点和D、E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分别是多少?【承转】根据地形的“高低”和“起伏”不同,我们可以把地形分为不同的类型,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地表常见的地形类型(地形/地形区)【二、陆地地形】展示图片: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图片,让学生说出五种基本陆地地形的名称。【活动】展示学习清单02:阅读课本P34,思考以下问题:1.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2.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3.盆地有怎样的特点?(1)平原和高原:展示平原和高原的景观图引导学生归纳平原和高原的形态特征:平原:地表起伏较小,海拔低,一般200米以下。高原:地表起伏较小,海拔较高,一般500米以上,边缘比较陡峭。归纳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地表起伏较小。展示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找出“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大概位置,和结合“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和“青藏高原”的景观图,加深学生对它们的认识。(2)山地和丘陵展示山地和丘陵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归纳山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山地:地表崎岖不平,海拔较高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丘陵:地表崎岖不平,海拔较低,大致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归纳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地表崎岖不平。展示世界地形图,先引导学生找出“洛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及“科迪勒拉山系”,并说明山脉和山系的关系。(解释其含义:山脉是成行列的群山向一定方向延伸形成脉络。山系是沿一定走向若干相邻山脉的总体。)再找一找“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阿特拉斯山脉”,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世界的主要山脉带:一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结合“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的景观图,加深学生对它们的认识。(3)盆地:展示盆地景观图及盆地示意图,描述盆地的地形特点:四周多高山或高原环绕,中部地势低平,中部低,四周高。展示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找出“刚果盆地”、并描述其特点。结合“刚果盆地”的景观图,加深学生对它的认识。【总结】课件展示表格,由学生总结对比五种陆地地形的特征。地形类型 主要特征 共同点海拔高低 地面起伏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小试牛刀]判断:A、B、C、D、E 各点年在地形区分别属于哪一种地形类型?【承转】陆地地形的起伏是可以目测的,由于被深厚的海水掩盖,海面以下200米漆黑一片,人们很难直接观察海底地形的变化。海底地形究竟是怎样的呢?【三、海底地形】【活动】展示“海底地形示意图”,完成学习清单03:阅读课本P36,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大陆架、大陆坡、大洋中脊、海沟、洋盆?2.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哪里?引导学生找出主要的海底地形,并介绍他们的位置及特点: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资源丰富;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水深急剧增加;洋盆、海沟、大洋中脊分布在大洋底,其中大洋中脊是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强烈;海沟是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在世界地形图上找一找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结合教材P37阅读“马里亚纳海沟”加深学生对它的认识。课堂练习:课件展示随堂检测课堂小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世界的地形,包括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她还有很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作业布置:完成配套课后练习。【板书设计】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学习目标】1.通过观看动画,理解等高线的绘制原理,说出等高线和等高距的概念;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指图总结等高线的特征,观察说出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3.在景观图和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会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教学重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指图总结等高线的特征,观察说出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2.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会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读图指导、小组讨论【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户外登山现已成为越来越多人休闲度假的一种方式,老师也喜欢登山,可这次在登山探险前我遇到了一些小小的疑惑,想请大家帮我解惑释疑。一位朋友在我出发前送给我一张奇怪的图,他告诉我我登的山就在图上,那么人们是如何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山绘制成平面图的呢?(二)新课讲授教学板块一:登山探险之初发现这一板块我们主要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三个环节来实现。环节一:看一看知原理请同学们观看等高线绘制的视频,知道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环节二:想一想明概念请同学们看课本39页等高线示意图,想一想,试着说出等高线和等高距的概念。环节三:议一议得特征请大家对照等高线地形图,小组讨论,总结等高线的特征:①同一等高线上任意一点的高度都________;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等高距________。等高线的水平间距越大,即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越______,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越_______。③等高线一般___________(相交/不相交)。承转:现在老师知道了这张山的平面图是怎么来的,也知道了这张图是等高线地形图,但老师还有个问题,想请大家指点迷津。朋友告诉我,这张图上标有三条到达最高峰的路线,这三条路线分别代表了山地的不同部位,那么怎样才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看出山地的不同部位呢?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板块——登山探险之再发现。教学板块二:登山探险之再发现活动1:请大家自学课本39页“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内内容。山地部位 等高线形态特征山顶 海拔中间______,四周______。请估算图中山顶的高度。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_______(高/低)处凸出。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_______(高/低)处凸出。鞍部 两个相邻_______之间的低地。陡崖 等高线重合处。活动2:拳头上的秘密教师形象演示:请大家握紧拳头,拳心向下,放于胸前,假如我们的拳头是一座山,结合我们刚学的各个山地部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做最后总结。承转:通过大家的努力,三条路线所经过的山地部位我都清楚了,但究竟选哪一条路线上山,我还有些犹豫,请大家继续努力,帮老师出谋划策。从而过渡到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板块——登山探险之实战演习。教学板块三:登山探险之实战演习任务一:对照等高线地形图,说出你要选择的登山路线。任务二:说出你选择这条路线登山的理由。(三)课堂练习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中标注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2)A点海拔是多少米?你估计山顶C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3)从A点和B点出发,分别沿图中虚线爬到山顶C,哪条登山线路较陡?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要求:小组合作,利用沙土、萝卜、橡皮泥等材料制作一座山地模型,要求做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地形部位;等高线要表示出来。【板书设计】等高线和等高距的概念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的特征五种山地部位及其等高线形态特征结束语:同学们,学习如登山,在登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疲惫、会痛苦,也许还会摔跤。 但我们要记住,困难和挫折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努力攀登了, 每个人都会登上不同的高度,看到不同的美景。让我们一起努力,不断攀登知识的高峰吧!【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在课堂设计上,为提高学生的趣味性及降低学习的难度,创设了登山的情境主线、观看了等高线的绘制原理、设置了小组合作、解开了拳头上的秘密,让学生有了从平面到立体、从立体到平面的转换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小组合作时分工应该细化,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所以,如何使教学有效地面对全体学生,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等高线:指在地图上将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等高距:指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海拔高度之差。等高线和等高距1.同一等高线上任意一点的高度都相同;学看地形图2.相邻等高线之间的等高距相同。等高线的水平间距越大,即等高线越稀疏,表明坡越缓,等高线越密集,表明坡越陡;等高线的特征:3.等高线一般不相交。山顶:海拔中间高,四周低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鞍部:两个相邻山顶之间的低地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五种山地部位及等高线的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3世界的地形第二课时 教案.docx 2.3世界的地形(第1课时) 教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