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三节《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学习目标】1.说出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2.学会阅读“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总结出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教学重难点】重难点: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教学方法】启发式、分层次教学。【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研究天气和气候的时候,除了要掌握气温的资料,数据外,还要知道降水的情况。新课讲授:降水顾名思义就是天空中水分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水分有可能是雨水,还有可能是雪或冰雹。1.形成条件: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②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补充:水的液、气、固三态;水分的蒸发、凝结、凝固过程及温度条件;热涨冷缩原理;热空气与冷空气的性质对比;地表一定范围内高度越高、温度越低事实。2.主要类型:结合图示,学习降水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空气上升原因和形式,所区分的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并分析分布地区。①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对流雨。发生在太阳辐射强列的地区,空气强烈对流时(如赤道地区)②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山的迎风坡产生降水叫地形雨。沿海、沿湖河等较湿润地方的迎风坡(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台湾火烧寮等地。)③锋面雨:当冷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锋面雨。主要分布在海洋陆地的交界处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根据降水类型形成条件,联系家乡的实际,判断家乡主要属于那种降水类型,为什么?3.降水量的测量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推算:月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月中每一天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年中每一月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地多年中每一年的降水量的平均值)。4.降水量的分布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启发学生根据等高线、等温线的定义推断等降水量线的定义(训练学生知识的横向迁移)等降水量线: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同的各个地方连接而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指导学生根据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和书上的活动学会怎样看图。学生从图中总结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教师总结点拨(1)赤道地区降水多(气温高、蒸发强烈、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气温低、蒸发弱、空气下沉)。(2)沿海地区降水多(迎风处受海洋湿润空气的影响),内陆地区降水少。(3)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大陆西岸(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比东岸(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少。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根据分布图列举世界之最。②世界之最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印度东北部乞拉朋齐,夏威夷群岛卡维金尼山世界上降水稀少的地区:南北两极和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地区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南美洲5.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①绘制方法事先在黑板上画好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坐标底图为学生讲解坐标图的各个部分,使学生明白其含义根据书66页的“美国西海岸洛杉矶的气温和降水量表”逐月绘制表示气温的点在示范几个月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并找学生示范。用同样的方法逐月绘制表示降水量的条形。最终完成整张统计图表,并让学生总结其中的关键。(承接)统计图表是绘制出来了,怎么用呢?我们不光要会画,还要会用!②阅读方法学生合作利用书66页乌兰巴托和昆明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做练习活动(1)乌兰巴托的最高气温约19℃,最低气温约-22℃,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昆明的最高气温约28℃,最低气温约16℃,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乌兰巴托的温差为41℃,昆明的温差为12℃。补充:乌兰巴托的年平均气温约为-2℃,昆明的平均气温约为23℃。(2)乌兰巴托的年降水量约300mm;昆明的年降水量约1100mm。(3)冬夏季气温的高低不同,温差不同,降水量不同等等。教师总结:分析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的方法。夏季气温热还是凉爽?冬季气温冷还是温和?温差较大还是较小?平均气温较高还是较低?降水量较多还是较少?分配平不平均?内容小结:学生复述、强调分析气候的方法课堂练习:见课件。作业布置:1.实践:去气象站参观气象站,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测量,完成一次调查报告。2.完成配套课后练习。【板书设计】4.2.2 降水一、条件1.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2.空气气温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二、类型1.对流雨2.地形雨3.锋面雨三、分布1.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2.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3.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四、表示【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要注意合理分配时间,同时气象资料的表示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如果有时间,尽量让每个学生都绘制。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学习目标】1.读P71、P72文字,说出气温的概念及气温测定的方法。2.阅读等温线模式图,总结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3.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教学重难点】重难点: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读图指导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夏天、冬天你穿的衣服一样吗?引入气温的学习。新课讲授:一、气温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71图文、P72活动,完成下列问题。1.什么是气温?2.气温是如何测定的?3.一天当中的平均气温如何计算?一个月、一年的平均气温又如何计算?学生自学找到问题答案,计算日平均气温时,先让学生准确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数,然后再计算,小组之间交流计算结果并及时纠正错误,最后引导学生推导出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计算。过渡:同一时间内,世界各地的气温是否相同呢?它们的分布有规律吗?(引入世界气温的分布)要想知道各地平均气温的状况,就需要借助等温线。二、世界气温的分布(一)等温线的判读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读出A、B的温度。2.比较C、D温差的大小。3.图中E、F温度是否相同。4.16°C所在的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什么方向存在气温差异。[归纳总结]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等温线像这样呈闭合形状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的地区,气温差异小。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南北方向存在差异。学完等温线判读后,指导学生完成P72活动1:世界年平均气温大于20°C的地区:南北回归线之间。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大洲:南极洲。(二)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结合图4-9“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采用发现法教学,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得出结论。1.观察从赤道向两极等温线的数值变化,你发现了什么?2.自西向东描出北半球20°C等温线,你发现了什么(等温线弯曲还是平直)?如果等温线弯曲,观察弯曲的位置在哪里?这说明了什么?3.自西向东描出北半球10°C等温线,观察等温线出现巨大弯曲的位置,说明了什么?[归纳总结]规律一: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规律二: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规律三:同纬度的陆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想一想阅读教材P73图4-10“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4-11“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结合P74活动,完成下列问题。1.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是否也同样适用1月和7月的世界气温分布状况呢?2.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1月、7月分别是哪里的气温高?[归纳总结]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二同纬度范围内,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教师简单介绍原因:海洋与陆地性质不同,海洋升温慢、降温慢;陆地升温快、降温快。(可以做个海陆热力差异的实验)课堂练习:见课件。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气温的概念、测定及简单的计算;通过读图,学会了等温线模式图的判断,又通过读图、讨论,总结出了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同纬度的陆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作业布置:完成配套课后练习。【板书设计】4.2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课后反思】本节课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同学们如果能借助图理解记忆更好,气温的垂直变化(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C)没有深入展开讲,为后面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2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 教案.docx 4.2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 教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