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温故知新1、列举辽、金、元的政治制度?2、元朝如何加强地方管理的?(地方制度?)3、元行省制的作用?4、元朝实行的民族政策?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标要求:1.掌握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情况;2.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3.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的变化。这方面的变化,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一、农业:耕作制度、经济结构、棉花、人口、边疆地区二、手工业:制瓷业、矿冶业、印刷业、纺织业四、城市:三座城市五、经济重心南移:原因、过程、影响三、商业:贸易、货币一、农业的发展1.耕作制度成熟、粮食产量增加: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一年两熟或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2.经济结构出现变化: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3.棉花的种植和推广:在宋朝,棉花开始在内地种植,并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黄道婆)。4.户口增长:北宋末年人口突破1亿。5.边疆地区进一步开发。北宋自越南引进良种——占城稻(高产、早熟、耐旱)二、手工业的发展1.制瓷业:①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汝、官、定、哥、钧)为代表的众多特色瓷器;②元朝烧出了青花瓷和釉里红;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汝窑 官窑 定窑 哥窑 钧窑你哥一定当军官 汝哥一定当钧官行业 时期 成就制瓷业 商朝 原始瓷器东汉 成熟的青瓷北朝 成熟的白瓷唐朝 “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三彩、秘色瓷宋朝 五大名窑(汝、哥、定、钧、官)元朝 青花瓷明清 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粉彩),宣德年间青花瓷很有名;瓷都“景德镇”知识补充:制瓷业的发展二、手工业的发展2.矿冶业:①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东京居民普遍用煤作燃料。②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提高。P61 史料阅读3.印刷业:①宋朝以雕版印刷为主,出现了活字印刷术(毕昇-胶泥活字)②元朝王祯创制木活字,发明转轮排字盘,提高了印刷效率。作用:印刷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4.棉纺织业: ①棉花的普遍种植,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②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毕昇-胶泥活字)二、手工业的发展黄道婆三、商业的繁荣(1)国内贸易:①打破了坊和市的限制。 ②出现夜市、草市。(不受时空限制)③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1.贸易:外 郭 城外卖医疗美容算命玩三、商业的繁荣1.贸易:(2)辽宋夏金间的经济往来: ①官方设榷场进行互市贸易;②民间走私贸易十分活跃。南宋、金、西夏榷场分布示意图榷场:是宋辽夏金元各在边境所设的互市交易的场所。榷场贸易管制较严,地点、货物、交易方法都有限制,而且兴废无常。它与民间走私贸易共同成为各政权之间经济交流的途径。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丝织品、瓷器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设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三、商业的繁荣——(3)海外贸易元朝时的“世界第一大港”三、商业的繁荣2.货币:(1)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货币需求量剧增。(2)北宋(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3)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P65 学习拓展元朝铜钱:种类多,数量少蒙文大元通宝大朝通宝元贞通宝四、城市的繁荣1.宋朝:出现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市场活跃,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如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2.元朝:杭州,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说书猴戏木偶戏瓦子勾栏五、经济重心南移1.主要原因:(同江南开发的原因)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②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较安定。③南方自然地理条件优越。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⑤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五、经济重心南移朝代 表现 特征 规律魏晋南北朝 (永嘉南渡)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江南得到开发,开始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一是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二是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唐朝中期开始 (安史之乱后) ①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②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③户口分布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 经济重心 逐渐南移 南宋时期 (靖康之变后)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苏湖熟,天下足”, “国家根本,仰给江南”。 经济重心 完成南移 元朝时期 ①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于江南地区;②政府重开大运河以将南方财赋北运;③开辟长途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粮食。 南北经济差异 继续扩大 2.过程五、经济重心南移3.影响:积极:①推动南方文化教育的进步江浙一带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②推动南方城市的迅速发展; ③促进海上贸易的发展;④促进南方户口的增长,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⑤促进南方各民族的交融。消极:⑥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北宋籍贯可考的进士9630人,南方9164人,两浙、两江和福建五路7038人,占总数的73%。——刘海峰《中国科举史》如何认识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 P63 思考点答:消极:从南方考生的角度看,南北分卷的做法不是完全公平。积极:①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的平衡,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②体现了区域公平的原则,影响深远。【难点】认识辽宋夏金元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社会新变化 具体表现 原因唐... 宋...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①贱民数量减少,奴婢更多来自雇佣;②无地农民租种土地,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①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政府干预;②“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③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更为松弛。 ①经济的发展;②世家大族的衰落;③科举制的实行。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堂小结经济:社会:农业发展:耕作制度成熟、粮食产量增加、经济结构变化、棉花种植并得到推广、户口增加、边疆地区发展手工业发展:制瓷业(五大名窑;青花瓷、釉里红;出口海外)、矿冶业(采煤、冶铁)、印刷业(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纺织业(棉纺织技术)城市繁荣: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杭州);元大都经济重心南移:原因、过程、影响商业繁荣:贸易(国内、各政权、海外)、货币(纸币)变化: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原因:经济的发展;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实行。小结:活动探究宽松和谐繁荣富足公正平等“宋以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钱穆结合所学,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角度列举史实论证上述观点。繁荣富足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质丰富宽松和谐门第观念淡化贱民阶层减少,社会成员趋于平等科举制度完善公正平等人身束缚减少国家控制松弛商业环境较为宽松P64-P65 问题探究答:糊名:又称“弥封”。科举考试时将考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封贴,使考官无法得知考生身份,以保证阅卷公平。誊录:科举考试中“糊名”的后续措施。将原卷封存,另抄副卷交考官批阅,以防考官辨认考生笔迹。区别:唐代科举制在公平性方面有明显缺陷,考生的个人背景、关系、印象等会对考试结果产生影响。而宋朝科举的考试手段比唐朝更加严格,采取了糊名、誊录等防弊措施,力图保证仅凭考卷决定成绩,做到公平竞争。关系:与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加强以及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积贫积弱 冗官冗费 靖康之耻 北亡南退繁华下危机四伏千古一宋商贾云集奇珍荟萃坊市林立早晚叫卖看大宋盛世繁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