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实验中学等两校中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实验中学等两校中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3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实验中学等两校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1. 如图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陶艺的进步 B. 音乐的诞生 C. 艺术的起源 D. 畜牧业兴起
2. 如图是西汉时期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据统计图,据此可知(  )
A. 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B. 行政效率日益低下 C.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 割据势力持续膨胀
3. 《后汉书》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推动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
A. 汉武帝北击匈奴获胜 B. 丝绸之路的通畅
C. 孝文帝改革成效卓著 D. 遣唐使多次来华
4. “以往强调唐太宗、魏征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魏征长期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三省制关系密切,其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该学者认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得益于(  )
A. 统治者励精图治 B. 国家疆域的广阔 C. 制度体系的优化 D. 中外交往的频繁
5. 唐代后期,国家财政收入几乎全部来自江南各道,形成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而在人口分布方面,北宋末年首次出现南北均衡,此后,南方的人口优势逐步确立。材料可以用来探究(  )
A. 科举制度的兴起 B. 君主集权的强化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民族交融的影响
6. 观察示意图,其涉及历代中央政府管辖的区域是(  )
A. 新疆 B. 西藏 C. 台湾 D. 辽东
7. 《齐民要术》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孟子》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农政全书》提出“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材料强调农业生产应(  )
A. 注重循环利用 B. 调动农民积极性 C. 得到统治者重视 D. 遵循自然规律
8. 乾隆年间,辰州旧邑新厅居民,“相率垦山为陇争种之(玉米),以代米……山家岁倚之,以供半年之粮…故数十年来种之者日益多。”这可以用来探究清代(  )
A. 君主集权强化 B. 闭关锁国弊端 C. 疆域不断巩固 D. 人口迅速增长
9. 持续到1894年,我国在近代军事、民用企业中的工人数量已经飙升到3.6万人。这得益于(  )
A. 洋务运动的开展 B. “实业救国”的推动
C. 《辛丑条约》的签订 D. 一战的刺激
10. 1895年,谭嗣同在信中说道:“昨晤陈伯严(即陈三立),亦云已令子弟改业西学矣。”1896年,经学大师俞樾云:“方今新学(指西洋学术)日兴,斯文(指儒家旧学)将废!”由此可见甲午战争(  )
A.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B. 使维新变法成为时代潮流
C. 刺激中国学界思想转变 D. 摧毁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11. 20世纪30年代,在南京国民政府的倡导下,国内各研究机构展开了诸如防治毒气武器、钢铁、光学玻璃、高空气象、航空工程实验等国防科学专项研究。此举在于(  )
A. 支援北伐战争 B. 应对日本侵华战争
C. “围剿”中共根据地 D. 实现国家工业化
12. “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这“分水岭”是指(  )
A. 遵义会议 B. 洛川会议 C. “八七”会议 D.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3. 观察如图图片,与之相符的场景是(  )
A.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B. 唇亡齿寒安危系,义旗跨江助友邻
C.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 一夜东风满塞边,包干号角动山川
14. 南方谈话“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扭曲的方向摆正”指的是(  )
A. 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B. 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C.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D. 开创“一国两制”方针
15. 如表是古埃及季节及农民主要活动分布表,从中可知古埃及(  )
季节 泛滥季(7-10月) 生长季(11-2月) 干旱季(3-6月)
农民主要活动 服劳役,如建金字塔 经营庄稼,又称播种季 忙于秋收,又称收获季
A. 重视农业生产 B. 王权十分强大 C. 天文历法发达 D. 民生比较困难
16. 该古代帝国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宗教本位、承上启下、连贯东西的特点。以下成果与其有关的是(  )
A. 《汉谟拉比法典》 B. 《荷马史诗》 C. 阿拉伯数字 D. 种姓制度
17. 1499年,当某航海家完成一次旅行后,支持这次航海的国王接受了“几内亚之主,及对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半岛、波斯和印度的征服、航海与贸易之主宰”的称号。由此可见开辟新航路(  )
A. 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B. 为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
C. 使西欧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D.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交流
18. 英国内战后,克伦威尔认为人民是拥有“真正或永久利益”的人,即“财产”的所有人;法国大革命后,《人权宣言》标榜“人生而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二者都(  )
A. 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B. 推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C. 维护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 D. 废除资产阶级的经济垄断地位
19. 如图为德国的一幅时政漫画,漫画描绘了一位德国士兵两只手分别掐住法国和俄国士兵,脚下还踩着一个英国水兵。此时的四国分属于(  )
A. 拿破仑帝国与反法同盟 B. 同盟国与协约国
C. 轴心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国 D. 北约与华约
20. 某电影描述臭氧层产生了一个大洞,臭氧层上方的冷空气因为比重较大的缘故便源源不断地下沉到海面并四处扩散,巨型寒潮给人类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这警示我们要关注(  )
A. 地区冲突 B. 贫困问题 C. 人口问题 D. 生态问题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1. 请你从如图四幅图片中任意选取一幅或两幅,依据该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历史规律或两幅图片之间的联系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不局限于题干中的内容)加以论证。(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80-120字。)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4.0分)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服饰自先秦就被纳入“礼”的范畴,其形制与政治,伦理密不可分。西周以后各王朝多以“定正塑、易服色”宣示政权的正统,服饰成为政治权力话语的外化表达。战国中期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是较早的改易服饰的事件。北魏孝文帝推尊汉族章服制度,推行汉族衣冠,以期将鲜卑贵族的北魏皇权纳入华夏正统文化序列。明朝在推翻蒙元之后立国,一统河山巾、六合一统帽在全国推行。清朝的灭亡标志着强调王权至上和阶级差异的古代服饰符号功能的终结。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中山装凝聚了现代民主政治理念,旗袍则凸显了新女性的平权意识和自由精神。
——摘编自白岚玲《中国古代服饰变迁的文化折射》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影响中国服饰发展的因素。
(2)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再列举一例(除材料中的)你所了解的中国服饰现象,并说明原因。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钱玄同(1887-1939)是近代思想家,他于1906年留学日本,认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文一一推翻而复于古”。到了1919年,他提出“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弃如土苴(糟粕之意)”。
材料二
时间 人物 作品
1915年9月 陈独秀 《敬告青年》
1916年 《新青年》杂志开辟“女子问题”专栏
1917年1月 李大钊 《孔子与宪法》
1918年 《新青年》第4卷第1号开始用白话文出版
1918年11月 李大钊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20年5月 陈独秀 《新青年》开辟“劳动节纪念号”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钱玄同对传统文化所持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3) 综上探究,概述近代化探索应秉承的原则。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953年7月 《朝鲜停战协定》签署
1953年底 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1964年 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1969年 中苏爆发珍宝岛冲突
1970年 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升空
1971年 开展乒乓外交,邀请尼克松访华
材料二: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我国外交事业发展的因素。
(2)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内容之间的联系。
(3) 根据材料二,列举我国在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重大成就。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独立宣言》发表后,各州先后制定了州宪法。美国建立后,各州各行其是,矛盾重重,代表国家的中央政府软弱无力。1787年,各州派出代表齐聚费城,由华盛顿主持召开了制宪会议,经过争论和妥协,最终制定出美国宪法。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
材料二:明治政府打败幕府之后,取消幕府的封建领地,接着又逐步收回了各藩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1871年,政府废除全国所有的藩国,把全国划成3府72县,由中央政府派官员直接进行管理,大名得到优厚的补偿,迁到东京定居。这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建立起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 根据材料一,分析从《独立宣言》到1787年美国宪法,美国人民面临的时代任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这一变迁中,华盛顿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当局是如何减轻改革阻力的。
(3) 综上探究,就国家的发展你可以汲取哪些智慧?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图二与陶艺无关,排除A;图一、图三与音乐无关,排除B;图一、图三是陶器,图二是骨笛,都属于艺术方面,故C符合题意;图二与畜牧业兴起无关,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半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半坡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艺术的起源。
2.【答案】C
【解析】由图表可以看出,西汉时期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这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项符合题意;西汉时期经济重心没有南移,排除A项;材料中看不出行政效率的高低,排除B项;割据势力持续膨胀说法错误,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说法割据势力不断削弱,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西汉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图表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要重点掌握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3.【答案】B
【解析】A.汉武帝北击匈奴发生西汉时期,排除A项。
B.根据材料“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少数民族的文化对“京都贵戚”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开通后,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族的交往,文化交流频繁,故B项正确。
C.孝文帝改革发生在北魏,晚于东汉,排除C项。
D.遣唐使多次来华发生在唐朝,晚于东汉,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影响。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它促进了中国与西亚和西欧的经济、文化交流。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历史意义。
4.【答案】C
【解析】“常常忽略魏征长期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三省制关系密切,其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说明该学者认为贞观之治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运行机制”,即制度体系的优化,C符合题意。A内容不能反映魏征等人的作用,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国家的疆域和中外交往,排除BD。
故选:C。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的原因。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唐太宗重用人才的相关史实。
5.【答案】C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唐宋经济和人口方面的信息,与科举制的兴起无关,科举制兴起于隋炀帝时期,排除A。
B.材料体现不出唐宋君主专制强化的信息,排除B。
C.据材料“唐代后期,国家财政收入几乎全部来自江南各道,形成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及所学可知,唐代后期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江南地区,这说明此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逐渐超过了北方地区,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故C正确。
D.材料未涉及唐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内容,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内容,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答案】A
【解析】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故A符合题意;图片内容涉及的是新疆,与西藏、台湾、辽东无关,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历代王朝加强对新疆的管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历代王朝加强对新疆的管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历代王朝加强对新疆管辖的措施及作用。
7.【答案】D
【解析】据“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可知,《齐民要术》《孟子》《农政全书》中都强调农业生产应遵循自然规律,顺天时、不违农时、不误地利,D项正确;“注重循环利用”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A项;“调动农民积极性”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得到统治者重视”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生产应遵循自然规律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古代在农学方面的成就的相关史实。
8.【答案】D
【解析】“相率垦山为陇争种之(玉米),以代米……山家岁倚之,以供半年之粮…故数十年来种之者日益多。”反映清朝农民争相种植高产的玉米,这能够反映人口增多,人们必须种植高产作物。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农业有关的现象,不能反映AB中的政治内容和C中的疆域的巩固,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清朝农业的发展。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清朝农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
9.【答案】A
【解析】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大量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进了工人数量迅速增长。故A符合题意;“实业救国”的推动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排除B;《辛丑条约》的签订是190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大量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进了工人数量迅速增长。
10.【答案】C
【解析】据题干“已令子弟改业西学矣”“方今新学(指西洋学术)日兴,斯文(指儒家旧学)将废!”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中国学界思想转变,促使人们学习新学(指西洋学术)。故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中国学界思想转变,与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无关,排除A;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中国学界思想转变,不能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使维新变法成为时代潮流,排除B;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中国学界思想转变,不能体现甲午中日战争摧毁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中国学界思想转变。
11.【答案】B
【解析】自“九一八”事变到日本全面侵华之前,中日民族矛盾不断深化,面对日本侵华的不断扩大,国民政府也积极进行国防科学研究,目的是做好应对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准备,故B正确;A错误,1926年北伐战争;CD错误,南京国民政府国内各研究机构的国防科学专项研究不是为了“围剿”中共根据地、实现国家工业化。
故选:B。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依据材料“全面抗战爆发前,在南京国民政府倡导下,国内各研究机构展开了诸如防治毒气武器、钢铁、光学玻璃、高空气象、航空工程实验等专项研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抗日战争,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2.【答案】A
【解析】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到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这“分水岭”是指遵义会议。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
13.【答案】B
【解析】如图图片反映的是人民志愿军跨国鸭绿江,抗美援朝,“唇亡齿寒安危系,义旗跨江助友邻”意思是由于美国的侵略,战火烧到中国边境,为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B符合题意;A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排除;C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排除;D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
故选:B。
本题以图片为切入点,考查抗美援朝。
本题以抗美援朝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4.【答案】A
【解析】1992年陪同邓小平视察的陈开枝这样比喻:“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扭曲的方向摆正”的含义是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的中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A是正确的选项;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开创“一国两制”方针,都不是“扭曲的方向摆正”。
故选:A。
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体系形成。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邓小平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5.【答案】A
【解析】由材料“泛滥季(7-10月)”“生长季(11-2月)”“干旱季(3-6月)”可知,工期安排在泛滥季,不影响农业生产。故题干表明古埃及重视农业生产,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金字塔是王权的象征,排除B;材料未直接反映天文历法,排除C;材料体现不出民生比较困难,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古埃及的相关知识。埃及是一个重视农业和农业繁盛的国家,这些丧葬习俗反映了农业的繁盛。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古埃及的相关知识。
16.【答案】C
【解析】据材料“具有宗教本位、承上启下、连贯东西的特点”可知,这个帝国是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是以伊斯兰教立国,在东西方之间起了桥梁的作用,与阿拉伯有关的成果是阿拉伯数字,古代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了这一计数法,并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由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被欧洲人误以为是阿拉伯人所创造的,因此称之为“阿拉伯数字”。C项符合题意;《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的文明成果,排除A项;《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的文明成果,排除B项;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文明成果,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并区分古代重要的文明古国及其文明成就。
17.【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支持这次航海的国王接受了“几内亚之主,及对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半岛、波斯和印度的征服、航海与贸易之主宰”的称号。”由此可见,新航路的开辟为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故B符合题意;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使西欧成为世界商贸中心没有涉及,排除C;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交流,况且题干也没有涉及“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交流”的相关信息,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掠夺之间的关系。
18.【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故排除AB;英法资产阶级革命都保护资产阶级的财产和经济地位,C符合题意;D的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英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掌握英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19.【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漫画“德国士兵两只手分别掐住法国和俄国士兵,脚下还踩着一个英国水兵”可知,英、法、俄都是德国的敌人,结合所学可知,1882年,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20世纪初,英国分别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起三国协约。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故B符合题意;英国、德国、俄国都曾是反法同盟成员国,与题意不符,排除A;反法西斯同盟国有英国、法国、苏联,但没有俄国,排除C;德国、英国、法国都是北约成员国,与题意不符,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漫画反映的是德国与英、法、俄处于敌对状态。
20.【答案】D
【解析】“巨型寒潮给人类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警示我们要关注生态问题。随着全球范围内工业化的推进,生态环境恶化成为严重的问题。大气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但化学污染破坏了臭氧层,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生态问题,与地区冲突、贫困问题、人口问题无关,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警示我们要关注生态问题。
21.【答案】本题是小论文题。写小论文,史实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楚。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选择图一、图三。提炼观点为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故答案为:
观点: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论述: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苏俄新经济政策等相关史实。
22.【答案】【小题1】因素:政治理念;民族关系;制度变革;社会等级(阶级差异)。
【小题2】现象及原因:唐朝时期服饰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这与开放的社会风气、宽容的民族政策有关;近代西装、婚纱在沿海大城市流行,缘于近代西方文化的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流行苏联的布拉吉、列宁装,缘于苏联专家援华支持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流行牛仔裤等,缘于对外开放。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中国服饰发展的因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中国古代服饰变迁的表现及其原因。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影响中国服饰发展的因素,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识记理解中国古代服饰变迁的表现及其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3.【答案】【小题1】由支持复古到反对复古。原因:先用复古反清,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清王朝;后来新文化运动兴起,反对帝制复辟,批判儒家文化。
【小题2】促进青年觉醒;促进女性解放;批判封建专制;推动文学革命;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推动工人运动发展。(符合题意,两条即可)
【小题3】与时俱进;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民众诉求;等等。(符合题意的一条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钱玄同对传统文化所持态度的变化及原因、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和近代化探索应秉承的原则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的相关史实。
24.【答案】【小题1】抗美援朝的胜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中美关系的缓和等。
【小题2】我国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小题3】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抗美援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美关系、两弹一星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抗美援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美关系、两弹一星等相关史实。
25.【答案】【小题1】从反对殖民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到反对分裂。领导独立战争;主持制定宪法。(一条即可)
【小题2】废除藩国的同时给予藩国领导人(大名)补偿。
【小题3】顺应时代主题;不断改革创新;协调社会矛盾;等等。(符合题意的两条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宪法、华盛顿的功绩、日本当局减轻改革阻力方法的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美国和日本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美国独立战争、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史实。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