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 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现一些灰烬层遗迹,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被放在限定区域反复使用。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北京人(  )
A. 懂得了人工取火 B. 已经学会保存火 C. 能够种植农作物 D. 过着群居的生活
2. 今天我们的餐桌上菜品丰富,米饭更是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主食,这是勤劳的先民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以下能发现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痕迹的遗址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山顶洞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半坡人遗址
3. 钱穆说过,各民族最先历史断难脱离“传说”与带有“神话”之部分。若严格排斥传说,则古史即无从说起。这说明(  )
A. 传说就是真实史实 B. 古代传说不可信
C. 传说具有一定史实成分 D. 古代史都是从传说而来
4. 2022年6月三星堆考古将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考古专家表示“铜人像具有古蜀文明的特征,方座铜器是先周文化的代表,尊是中原文化的代表。”由此可以佐证(  )
A.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 巴蜀大地人才辈出
C. 古蜀文字已经发展成熟
D. 青铜器在四川广为流传
5. 某学习小组要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们收集了“夏朝的建立”“二里头遗址”“武王伐纣”“齐桓公称霸”。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 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诞生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6. 《唐律疏议》记载:“昔(周)武王克商,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封殷氏之后于宋。”《吕氏春秋》记载:“此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上述材料共同反映的是(  )
A. 盘庚迁殷 B. 武王伐纣 C. 西周的分封制 D. 春秋诸侯争霸
7. 1899年,北京的官员王懿荣因病在药店买药时,发现龙骨这味药上刻着符号。他认为这是古文字……这里的“古文字”是指(  )
A. 隶书 B. 甲骨文 C. 铭文 D. 小篆
8. 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仿效。这种情况反映出(  )
A. 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 B. 诸侯间兼并争霸不断
C. 郑庄公获得了霸主地位 D. 西周礼乐制度被破坏
9.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某一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一工程是(  )
A. 大运河 B. 郑国渠 C. 都江堰 D. 灵渠
10. 孔子创办私学,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由此可知孔子的教育主张是(  )
A. 有教无类 B. 仁者爱人 C. 兼爱非攻 D. 因材施教
11.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因此秦朝在地方上实行(  )
A. 设丞相 B. 推恩令 C. 郡县制 D. 统一文字
12. 陈胜起义后虽然只做了六个月的王,司马迁仍评价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这说明陈胜起义(  )
A. 因缺乏后援彻底失败 B. 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
C. 给陈胜带来杀身之祸 D. 鼓舞了后人反抗暴秦
13. 《史记 平准书》:“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描绘了西汉早期国库钱粮富足的景象,这属于汉初政策推行的(  )
A. 原因 B. 经过 C. 影响 D. 目的
14. 历史人物年谱大多是后人根据该人物著述及史籍所载事实考订编写而成,可以帮助我们纵览特定历史人物。下列年谱所指的帝王是(  )
公元前141年 即皇帝位 公元前127年 颁布“推恩令”
公元前136年 置五经博士 公元前118年 下令铸造五铢钱
公元前129年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公元前87年 崩,葬于茂陵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15. 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导致(  )
A. 百家争鸣出现 B. 东汉走向衰亡 C. 民族政权并立 D. 光武中兴形成
16.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神圣不可侵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是(  )
A. 修筑万里长城 B. 设置西域都护 C. 张骞通往西域 D. 漠北战役大捷
17. 某历史学习小组的同学正在整理黄帝时期阪泉之战的相关史料,下面最具参考价值的历史文献是(  )
A. 《诗经》 B. 《黄帝内经》
C. 《中华上下五千年》 D. 《史记》
18.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国家采取了注射疫苗、定期核酸等诸多预防措施来防止疫情的蔓延,在预防疫情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东汉时就有名医发展了“治未病”思想,提倡预防疾病,他是(  )
A. 张仲景 B. 华佗 C. 祖冲之 D. 扁鹊
19.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回望历史,中国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可追溯到(  )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三国时期 D. 南北朝时期
2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220-589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长期分裂时期,其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这个全国短暂统一的时期是(  )
A. 三国 B. 西晋 C. 东晋 D. 北魏
21. 《宋书》记载,晋永嘉大乱,淮北流民相率过淮,迁徙到江南并设立侨县定居下来,此地人口大增。可见流民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 造成了人们的流离失所 B. 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
C. 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内迁 D. 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
22. 图片中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内地,影响了汉族士大夫的日常生活。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 古代商业繁荣发展 B.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 民族隔阂彻底消除 D. 民族之间交融加强
23. 有部农书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体现中国古代农业注重(  )
A. 顺应天时地利 B. 采用先进工具 C. 进行商品生产 D. 大力发展水利
24. 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著名的云冈石窟位于今天的(  )
A. 河南洛阳 B. 四川成都 C. 江苏南京 D. 山西大同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25. 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光辉灿烂,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也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让我们一起感受他们非凡的气质和杰出的历史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为解决军队战斗力“低下”,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重要作用?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王扫六合”完成的时间是哪一年?这一年可以换算为多少世纪?指出“秦王”统一全国后创立的政治制度。
材料三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的某条路线示意图。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条路线的具体名称,填写出A、B两处的地理位置。请用史实说明此条道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
材料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在农学、数学、书法、绘画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请任选上述一个领域,列举一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可以从这些人物身上汲取哪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上表中的农具是属于文献材料、口述材料还是实物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们分别出现的历史时期。
(2) 有同学认为“生产工具的革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你赞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至少选择两个相关史实加以说明,史论结合,表述清楚,符合逻辑)。
27.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下面是某班同学以“民族共同体”为主题设计的活动探究方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活动一【华夏一统】
材料一
材料二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战国到秦朝的历史发展趋势。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完成统一的重大意义。
活动二【民族认同】
材料三(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戊午,诏改长尺大斗,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
——魏收《魏书》卷七《高祖纪下》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改革的具体名称,写出一项具体的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活动三【多元一体】
材料四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3) 综合上述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由材料“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现一些灰烬层遗迹,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被放在限定区域反复使用”可知,题干材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故B符合题意;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排除A;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C;题干材料反映北京人已经学会保存火,不能说明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北京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2.【答案】C
【解析】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故C符合题意;元谋人、山顶洞人不会种植水稻,排除AB;半坡人种植粟,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3.【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传说具有一定史实成分,传说经过考古史料验证就是史实。故C符合题意;传说就是真实史实说法错误,排除A;古代传说不可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题干材料说明远古历史从传说而来,不是说明古代史都是从传说而来,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传说与史实的区别,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传说与史实的区别,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传说具有一定史实成分,传说经过考古史料验证就是史实。
4.【答案】A
【解析】“铜人像具有古蜀文明的特征,方座铜器是先周文化的代表,尊是中原文化的代表”由此可以佐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是由各地的不同文明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发展而来的。故A符合题意;巴蜀大地人才辈出、古蜀文字已经发展成熟、青铜器在四川广为流传说法片面,题干材料还体现了先周文化、中原文化,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青铜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青铜器,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中华文明的特点是多元一体。
5.【答案】B
【解析】“夏朝的建立”“二里头遗址”“武王伐纣”“齐桓公称霸”都属于夏商周时期的史实,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故B符合题意;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诞生反映的是史前时期,排除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反映的是秦汉时期,排除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夏商周的更替,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夏商周的更替,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6.【答案】C
【解析】上述材料共同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故选:C。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知道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B
【解析】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这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清朝末年,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在田地里挖到的兽骨和龟甲,卖给药店,这些兽骨和龟甲被称为“龙骨”,是一种中药。19世纪末,著名学者王懿荣在买回来的药材里,发现了龟甲和兽骨上刻有符号,他认为这是古文字,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字的演变的相关史实。
8.【答案】D
【解析】A.诸侯僭越行为说明周天子的权威受到冲击,排除A。
B.材料未体现诸侯间兼并争霸不断的信息,排除B。
C.材料信息不能得出“郑庄公获得了霸主地位”的结论,排除C。
D.据材料“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诸侯势力崛起,分封制逐渐瓦解,礼乐制不断遭到破坏,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相关内容,西周礼乐制遭到破坏的表现。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相关内容,认识西周礼乐制遭到破坏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答案】C
【解析】据“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工程是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故选:C。
本题以据《华阳国志 蜀志》记载为切入点,主要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
10.【答案】A
【解析】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故题干“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体现了有教无类,A符合题意;仁者爱人是孔子的思想观点,与教育思想无关,排除B;兼爱非攻是墨家墨子的思想观点,排除C;因材施教是针对受教育者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与题意无关,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孔子的教育思想。
11.【答案】C
【解析】在地方上,秦朝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故C符合题意;设丞相是秦朝在中央采取的措施,排除A;推恩令是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排除B;统一文字是秦朝在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12.【答案】D
【解析】由材料“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可知,其大体意思是陈胜、吴广虽在起义后不久身死,但各地纷起响应的起义部队终于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这是由于陈涉首先起义反秦的结果。这说明了陈胜起义鼓舞了后人反抗暴秦,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意思相违背,排除;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了,没有推翻秦朝残暴统治,排除B;C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
注意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的背景、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13.【答案】C
【解析】材料“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初政策推行的影响。西汉前期经济状况由西汉初年的残破荒凉到文景时期的经济发展,国家富足。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C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汉朝的休养生息政策。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汉朝的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本题考查了汉朝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4.【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颁布‘推恩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根据“下令铸造五铢钱”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根据“派卫青等北击匈奴”可知,公元前119 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大胜而归,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根据“置五经博士”可知,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故题干年谱所指的帝王是汉武帝,故D符合题意;ABC与题干表格不符,排除AB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15.【答案】B
【解析】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实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靠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导致东汉走向衰亡,选项B符合题意;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民族政权并立出现在三国时期与南北朝时期,排除C;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初期,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相关史实。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的主要原因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汉中期以后形成的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相关史实。
16.【答案】B
【解析】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地区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B符合题意;秦朝时期修筑万里长城,与题干无关,排除A;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排除C;漠北战役发生在汉武帝时期与新疆无关,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域都护的设置以及作用等知识。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的广大地区。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域都护的设置以及作用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7.【答案】D
【解析】最具参考价值的历史文献是《史记》。《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故D符合题意;《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排除A;《黄帝内经》是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中华上下五千年》是后人编写的历史书,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18.【答案】A
【解析】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题干中的“他”是张仲景,A项正确;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排除B项;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排除C项;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张仲景的医学成就的相关史实,“东汉时就有名医发展了‘治未病’思想,提倡预防疾病”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张仲景的相关史实。
19.【答案】C
【解析】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祖国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230年吴国将军卫温奉命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C是正确的选项;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没有中国大陆与台湾联系的记录,排除AB;南北朝时期不是中国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三国鼎立。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三国时期大陆与台湾联系的史实,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20.【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短暂的统一指的是西晋时期,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时期都没有完成国家统一,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西晋统一全国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的相关史实。
21.【答案】B
【解析】根据“晋永嘉大乱,淮北流民相率过淮,迁徙到江南并设立侨县定居下来,此地人口大增”可知,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故题干流民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B符合题意;造成了人们的流离失所,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A;流民南迁与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内迁无关,排除C;题干材料反映了流民南迁,没有涉及到流民南迁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北人南迁的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北人南迁以及影响。
22.【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图片中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内地,影响了汉族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可知,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D符合题意;题干现象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商业、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AB;民族隔阂彻底消除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反映的是民族交融。
23.【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顺应天时,衡量地利,那么可以花很少的力气而获得最大的成功。(如果)放纵情感违反规律,将徒劳而一无所获。这体现中国古代农业注重顺应天时地利,A项正确;采用先进工具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B项;进行商品生产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C项;大力发展水利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贾思勰《齐民要术》提出的观点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贾思勰《齐民要术》提出的观点的相关史实。
24.【答案】D
【解析】为了宣传佛教,南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排除A项;四川成都与云冈石窟无关,排除B项;江苏南京与云冈石窟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云冈石窟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我国的石窟艺术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的相关史实。
25.【答案】【小题1】目的: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措施:奖励军功(或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作用: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小题2】时间:公元前221年。世纪:公元前3世纪。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小题3】名称:丝绸之路。位置:A长安;B西域。史实:汉朝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小题4】成就: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创制《大明历》,著有《缀术》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顾恺之绘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郦道元著有《水经注》。精神力量:自强不息,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敢于创新,不懈追求,遵循规律,勇于实践,以民生为本,严谨治学等。
【解析】本题以四则文字、图示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意义、秦朝的统一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丝绸之路的开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等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以及意义、秦朝的统一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丝绸之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以及体现的民族精神。
26.【答案】【小题1】根据图片信息可知,表中的农具属于文实物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骨耜是河姆的原始居民的农业生产工具,所属时期是远古时期(或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时期、原始社会时期、距今约7000年等)。铁制农具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耧车属于汉朝时期的播种工具。翻车属于三国时期的灌溉工具。
【小题2】根据题干“生产工具的革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及所学可知,我赞同这一观点。结合所学可知,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粗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或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楼车,以人或畜为动力,一人扶楼,可将开沟、播种、掩土等三道工序一次完成,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翻车可以连续将低处的水提升到高处,便利灌溉,提高了抗旱能力;遇到涝灾,也可以用来排水。注意论证充分,史实正确。
故答案为:
【解析】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汉代的耧车,三国时期的翻车,生产工具革新和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工具,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识记汉代的耧车,识记三国时期的翻车,认识生产工具革新和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27.【答案】【小题1】趋势:由分裂到统一。重大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小题2】名称: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措施: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采汉礼、通汉婚。(任答一点即可)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题3】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或许多民族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统治者的推动(改革)。
【解析】本题以四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战国到秦朝的历史发展趋势、秦完成统一的重大意义、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统一的意义、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