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一轮复习调研(一模)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海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一轮复习调研(一模)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3年海南省高三年级一轮复习调研考试
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单项选择题两部分。单项选择题I: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陶寺遗址的墓地三区中部,五座随葬鼍鼓、特磬的大型墓集中在一片,其中出土了许多重型礼器,而死者似乎是同一家族中的几代人。由此可知,陶寺文化时期( )
A.音乐演奏技艺高 B.私有制已经形成
C.已出现早期国家 D.宗法制开始萌芽
2.下图所示为纵38厘米、横44厘米的凤阙画像砖(东汉)。成书于东汉的《白虎通义》认为:“阙者,所以释门,别尊卑也。”阙是宅院的脸面,彰显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富有程度。此类画像砖的历史研究价值是( )
A.反映豪门贵族的生活 B.考察坞堡的军事功能
C.证明礼乐制度的重建 D.揭示农民的劳役负担
3.唐代,官学教育鼎盛,私人办学也因政府鼓励而得到发展。地处“荒服之表”的海南所在的岭南州,“县学仅四五十人”,见诸史籍记载的第一间黎族子弟学校,也于贞观末年在儋州吉安(今昌江县境内)由当地县承设立并主持讲学。由此可见,唐代兴办教育的目的之一是( )
A.敦行社会教化 B.推广诗词歌赋 C.促进民族交融 D.扩大科举规模
4.下表为(苏州织造局志)中记载的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苏州织造局工匠人数表(单位:人)。据此可知,清初官营作坊在生产组织上( )
拣绣匠 挑花匠 倒花匠 提花匠 织绸匠 画匠
织染局 8 14 15 5 6 1
总织局 6 6 10 6 — 1
A.追求规模效益 B.已引入标准化的流水线
C.注重分工合作 D.强调对成本的精细控制
5.有学者提出,近代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但这个“深渊”有一个“底”。这个“底”就在20世纪的头20年,且中国历史发展到“谷底”的时候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在该学者看来,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应是( )
A.“屈辱”与“迷茫” B.“沉沦”与“上升”
C.“革命”与“西化” D.“团结”与“觉醒”
6.下表所示为中国共产党人主办的《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至2月所刊登的有关“蒋委员长”的报道。这些报道( )
日期 版面 标题/图像/讲话
1月11日 第四版 《蒋委员长告国民书》
1月17日 第二版 《蒋委员长坚决抗战》
1月19日 第二版 《蒋委员长表示绝不接受敌要求》
2月6、7、8、9、10、11日 第二版 2月6日,在报眼位置刊载蒋介石头像,旁边写着:拥护蒋委员长抗战到底;同时从6日到10日连载蒋介石的《抵抗外辱与振兴民族》;2月10日刊载《八路军迭胜敌军蒋委员长传电嘉奖》
2月20、21日 第二版、第三版 2月20日,第二版刊载《蒋委员长昨主祭殉职空军,各界热烈慰劳将士》;20、21日连续刊载《蒋委员长昨晚广播讲稿》
2月27日 第二版 《粤汉路员工爱国可风,蒋委员长昨传电嘉奖》
2月28日 第三版 《意大利幼童函蒋委员长致敬》
A.加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旨在凸显中国共产党的抗战领导权
C.有利于营造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氛围 D.是对国民政府书报检查制度的妥协
7.据统计,1958年第一季度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57年同期增长26%;同年6月13日的《人民日报》刊出诗句“英雄志气冲破天,一天等于二十年”,并认为“一天等于二十年”是马克思早已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社会发展作出的科学预判。这说明当时( )
A.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估计不足 B.我国已建成独立而完整的工业体系
C.经济的增长助长了文化创作的浪漫色彩 D.人民群众为工业化作出了重大牺牲
8.下图所示为位于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统计(1987~2010年)。这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反映出( )
A.中国的文化遗产门类较齐全 B.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不均衡
C.中国人的文化素养普遍提高 D.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增强
9.综合下图所示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应是( )
SHAPE \* MERGEFORMAT
A.古代西亚的法治文明 B.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C.古代美洲的宗教神学 D.古代日本的幕府统治
10.据统计,拜占庭帝国1000余年的历史中共发生过65次夺取皇位的叛乱,107位君主中仅有34人寿终正寝,8人死于战场或意外事故,其余君主自愿或被迫让出了皇位。由此可知,拜占庭帝国( )
A.赓续罗马尚武风气 B.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政治内耗影响深刻 D.君权受到教会钳制
11.15世纪以前,西亚北非、欧洲的许多人主要通过瓷器、丝绸等商品认识中国,极少数到过中国的人,也多倾向于描述中国的富庶,这导致中国文化在异域人眼中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中国文化的神秘感在欧洲消散主要得益于( )
A.启蒙运动的高涨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三角贸易的兴起 D.世界市场的形成
12.1927~1928年,苏联同西方国家签订了不同类型的技术转让协定。苏联“一五”时期的第聂伯河水电站、哈尔科夫拖拉机制造厂、下诺夫哥罗德汽车厂、顿巴斯煤矿等工程,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从西方引进的新技术。这说明( )
A.西方对苏联的外交孤立被打破 B.经济危机成为苏联发展的机遇
C.技术交流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具有显著优越性
13.有学者对冷战时期美国的发展战略思维逻辑总结道:“任何苏联的优势都会导致苏联方面的侵略和美国方面的退让。如果苏联领先,美国必须用双倍的努力赶超:如果美国领先,还应该用双倍努力扩大这种领先地位。美国的领先意味着稳定。”这种思维逻辑( )
A.缘于美国处于守势地位 B.间接导致苏联产业失衡
C.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D.折射出国际局势的紧张
单项选择题II: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两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
14.在海南《文氏族谱》等谱牒中,记载了不少生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往番”“客洋"(移民海外)之人,其中往往只有这些人的“生时”,而没有其“忌日”。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海南族谱中有关迁往国外的移民的记载则广泛涵盖了人口、职业、婚姻、家庭等内容。这一变化深刻反映出
A.信息记录手段的进步 B.近代社会的转型印记
C.航海安全保障的提升 D.民族产业的更新迭代
15.“(在人类文明早期)要共享一条大河的利益,要进行大范围的灌溉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要抗御大河不可避免的水旱灾害,要建设和维护大型水利工程,这些都需要氏族、部落、小群体之间的协调和联..-因此(古埃及地区)早期就出现了联合,氏族联合为公社,公社又结合为40多个州......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最终形成上埃及、下埃及两个王国。”这段历史解释重在说明( )
A.地理环境对文明产生具有巨大的影响 B.治理尼罗河是古埃及王国的重要工作
C.古埃及国家具有自下而上的政治结构 D.早期人类文明的特性与共性相互交织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题14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3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北宋时期,“儒医”群体及“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理念兴起。宋神宗时,官方专门培养医生的医学得以创立;宋徽宗时,医学仿照太学体制,被纳入儒学教育体系,“使习儒术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时人称之为“儒医”,并评价说:“自唐以前,医者多守专门授受之学,其人皆今草泽铃医之流......其有以士大夫而好研方术(者)......代不数人耳。自宋以后,医乃一变为士夫(士大夫)之业,非儒医不足见重于世。”宋代的优秀儒医善于总结历代医药理论和方剂,编撰了一大批里程碑式的医药学著作,多为继往开来之典籍。据文献资料估计,北宋末期官医约10000人,遍布城乡的民间医生约25000人。
——摘编自程民生《宋代医生的文化水平和数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医”群体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儒医”兴起的背景和影响。(1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制定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脱贫大事记
时间 主要事件
1984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提出实施“以工代贩”“三西”农业建设等专项扶贫政策
1986年 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统一领导和组织全国扶贫工作
1987年 《国务院关于加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工作的通知》出台,针对我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带划定了331个国家重点扶贫县,确立以县级行政单元为地域单元的扶贫方式
1994~1996年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出台,计划集中力量用7年时间基本解决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2001年 国务院制定《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为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作部署
国家确定14.8万个贫困村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工作”
同年年底,国家“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
2011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总体目标
2015年 《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
2020年 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性贫困
——摘编自史志乐、张琦《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摆脱贫困的百年实践探索》等
(1)根据材料,指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中国共产党脱贫目标的共通点和不同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能够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脱贫目标的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31年,马志尼在法国马赛创立了青年意大利党,希望以发动起义的方式建立一个统一的意大利共和国。尽管起义失败,但它唤起了意大利人的民族意识。1848年,西西里爆发的起义揭开了意大利1848年革命的序幕。同年,撒丁王国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并出兵支持北意大利的独立运动,与奥地利开战,但独立运动遭到奥地利的镇压。1852年,加富尔被任命为撒丁王国宰相,他依靠灵活的外交手腕,使撒丁王国成为意大利统一的主导力量。1860年,西西里再次爆发起义,加里波第率领远征军前往支援,解放了西西里岛和那不勒斯:基于民族统一的理想,加里波第等人决定让独立的南意大利并入撒丁王国(次年改称意大利王国)。1866~1870年.意大利借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之机,从奥地利手中收复了威尼斯等地,并攻占了受法国保护的罗马,完成了国家的统一。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长篇连载,将马志尼、加富尔和加里波第合称为“意大利建国三杰”。
——摘编自袁鸿宇、秦方《“意大利建国三杰”形象在近代中国的塑造及演变》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意大利建国三杰对近代意大利统大业的贡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意大利统-的历史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
(1)在下面的资料夹中选择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国人对“孔子”评价的变化。(要求:写出变化趋向并用具体材料加以验证。)(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说明人们对“孔子”评价变化的因素。(6分)
[资料夹]
①《史记》中写道:“(战国时)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汉)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②唐高祖李渊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释迦佛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
③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为孔子加谥“元圣文宣王”;五年后又改谥“至圣文宣王”。
④元成宗特诏命孔子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于大德十一年(1307年)刻《大成至圣文宣王追封碑》。
⑤康熙皇帝亲题“万世师表”献于孔庙。
⑥1917年,陈独秀发文强调:“旧教九流,儒居其一耳。阴阳家明历法,法家非人治,名家辫名实,墨家有兼爱节葬非命诸说,制器敢战之风,农家之并耕食力,此皆国粹之优于儒家孔子者...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此文在当时“批孔”思潮中颇具代表性。
⑦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曾对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说:“(为说服一个青年军官加入国民党)我向他解释我是从孔子到现在的中国伟大的改革家的直接继承者,如果在我生前不发生重大的变革,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将推迟六百年。”一位国民党政要也回忆说:“(孙中山答复一位俄国革命家)中国有一个正统的道德思想,自尧、舜、禹、汤、文、式、周公,至孔子而绝。我的思想,就是继承这一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的。”
⑧2004年3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批示,将孔子出生地建成“中华文化标志城”,并将对外汉语传播机构命名为“孔子学院”。
⑨据张岂之等现代学者的研究,隋唐以前的崇儒政策以尊周公为主,但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周公的地位是不断下降的,孔子的地住是不断上升的。
2023年海南省高三年级一轮复习调研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陶寺文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从随葬品和墓葬规格判断,陶寺文化时期已经出现部分家庭世代占有难以平均分配的贵重产品(礼器)的现象,这说明陶寺文化时期私有制已经形成,故选B项;仅凭出土乐器不能说明音乐演奏技艺的高低,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有关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故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陶寺文化时期具体的继承关系,故排除D项。
2.A【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经济生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在汉代,阙是家族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之一,这类画像砖对于研究豪门贵族生活具有重要价值,故选A项;军事功能并非汉阙的主要功能,故排除B项;仅凭画像砖等实物史料不足以证明汉代礼乐制度的重建,故排除C项;画像砖的制作属于豪强家族内部事务,无法用于说明农民的劳役负担状况,故排除D项。
3.A【解析】本题考查唐代海南教育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唐朝时海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由官方主导,地方官员亲自设立并讲学授课,可见当时兴办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敦行教化,强化当地民族的政治认同,故选A项;材料并未涉及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科举规模,故排除B、D两项;从材料中的办学规模看,唐代教育对民族交融的影响非常有限,故排除C项。
4.C【解析】本题考查清初官营手工业,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清初,苏州织造局将完成一件纺织成品的流程分为若干道工序,并配置了相应的人员,这体现了生产组织上对分工合作的重视,故选C项;从表中的工匠人数可知,苏州织造局的生产规模不大,故排除A项;标准化的流水线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生产成本状况,故排除D项。
5.B【解析】本题考查清末民初中国历史发展趋势,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1901年至1920年,《辛丑条约》的签订、袁世凯部分接受“二十一条”、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等,均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沉沦”特征,辛亥革命推翻君主制度、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则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上升”特点,故选B项;“迷茫”与新文化运动不符,故排除A项;C、D两项都只看到了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侧面,不够全面,故排除C、D两项。
6.C【解析】本题考查全民族抗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1938年,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报刊对国民革命军的总指挥和国民党最高领袖展开密集地正面宣传和报道,这有利于巩固国共合作局面,进而营造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氛围,故选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9月已经形成,故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判断,中国共产党无意与国民党争夺抗战的领导权,故排除B项;当时正处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这些报道符合国共两党的共同利益,并非对国民政府书报检查制度的妥协,故排除D项。
7.A【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1958年,官方媒体的一些报道对我国经济增长预期过于乐观,具有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倾向,这说明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估计不足,故选A项;我国建立独立而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在“四五”计划完成后,故排除B项;材料引用的诗歌的浪漫色彩,主要来自当时政治运动的影响和人们的建设热情,并非经济增长的助推,故排除C项;材料中并无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直接相关的信息,故排除D项。
8.D【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得到国际认可的世界遗产数量不断增加,这一方面是缘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加深,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文化遗产门类,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故排除A、B两项;中国人的文化素养提高与文化遗产数量争夺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C项。
9.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种姓制度的形成和雅利安人的迁徙密切相关,雅利安人通过宗教手段将社会等级固定下来,材料信息正是这些特点的印证,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法治文明和幕府统治(武士专权)的特征,故排除A、D两项;美洲宗教神学的产生时间与材料所示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
10.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拜占庭帝国政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拜占庭帝国超过半数的皇位更替,不是正常的权力交接,这表明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内耗产生了深刻影响,故选C项;部分以皇位为目标的叛乱只是小规模的政变,不能体现尚武风气,故排除A项;皇位更迭体现的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而非阶级矛盾,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教会无关,且D项表述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11.A【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与中西文化交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中世纪及近代早期,欧洲对中国的了解和兴趣主要集中在物质文明层面,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思想家通过翻译中国经典著作,广泛且较为系统地在欧洲介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使中国文化在欧洲的神秘感得以消散,故选A项;工业革命使欧洲确立了在世界上的经济文化优势,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也从崇拜转向蔑视,故排除B项;三角贸易的开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均未对欧洲人消除对中国文化的神秘感产生直接影响,故排除C、D两项。
12.C【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苏联通过引进并吸纳西方技术建设了一批重要的重工业企业,这说明技术的交流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期间,已通过租让制等做法与西方国家建立了联系,故排除A项;此时,西方国家还处于经济发展繁荣期,尚未发生经济危机,故排除B项;苏联“一五”计划开始于1928年,当时计划经济体制还在构建阶段,其优越性尚未凸显,故排除D项。
13.D【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美国冷战思维,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反映了美国为保证自己对苏联的战略优势,不计成本地“努力”压制苏联的思维逻辑,这种逻辑直接助推了美苏军备竞赛白热化,折射出当时国际局势的紧张,故选D项;这种思维逻辑贯穿整个冷战时期,并非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居于守势状态时,故排除A项;苏联产业失衡是苏联模式长期实施的结果,并不是由美国冷战思维导致的,故排除B项;美国受霸权思维的影响,先后挑起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支持以色列进行中东战争,破坏了世界和平,故排除C项。
14.
B A C D
3分 1分 1分 0分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海南移民,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19世纪中叶,从海南迁往国外的移民在家谱中的记载较为简略,二战期间,从海南迁往国外的移民则在族谱上具有相对详细,具体的记载,这主要缘于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华工的自由权利得到越来越多的保护,中外交流更为便利,海南与移民输出地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故B项为最佳项;与19世纪中叶相比,20世纪中叶中国的近代化学工业(含材料技术、造纸工业)取得一定发展,信息记录的手段、方式、载体都有明显的进步,近代航运业的发展以及国际人权事业的进步,提升了华工的航海安全保障,A、C两项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均不是导致这一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故A、C两项不是最佳项;民族产业的发展与海南移民外迁没有直接联系,故排除D项。
15.
D A B C
3分 1分 1分 0分
【解析】本题考查早期人类文明的共通性和多样性,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早期人类文明普遍诞生于大河流域,受自然条件限制不得不重视水利工程的兴建,古代埃及文明兴起于尼罗河下游,从氏族公社到州再到两个王国的形成体现了古代北非文明的特性,故D项为最佳项;A项的说法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未能揭示古埃及文明的特性,故A项不是最佳项;从材料信息可以推知,作为大河流域文明代表的古埃及王国,必定将建设和维护水利工程作为重要工作,B项虽是合理推论但并不符合整段材料的主旨,故B项不是最佳项;材料无法说明古埃及国家的政治结构,且C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
16.(1)特点:社会地位较高;与官学教育和儒生队伍关系密切;数量庞大;贡献突出。(4分,答出两点即可)
(2)背景:统治者对医学发展的重视;宋代官学教育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印刷技术进步,知识传播便利化;社会上的尊医重医观念的兴起。(6分,答出三点即可)
影响:推动了中华传统医学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提升社会健康卫生水平;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传播了儒家的济世情怀。(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关于“特点”,提取材料信息,可从“儒医”的地位、产生方式、数量和贡献等角度进行概括。第(2)问,关于“背景”,根据材料信息,可从政府重视(支持)、官学教育发展以及社会对医生的尊重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社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印刷技术进步以及儒学(理学)的发展且地位得到巩固等角度加以补充。关于“影响”,可从对学术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影响、民生的影响以及思想观念的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
17.(1)共通点:以消除贫困和饥饿为核心目标;重视发展教育;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和人口的生活条件;通过经济发展进行开发式扶贫。(4分,答出两点即可)
不同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涉及领域广泛(涉及人的身体健康、社会群体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中国共产党脱贫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点突出、领域集中;联合国的目标具有全面性、宏观性特点,中共的目标更具阶段性、具体性特点,一步一步推进;联合国的目标重视加强国际合作,中共的脱贫目标重视自更生。(6分,答出两点即可)
(2)原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适合国情的脱贫政策和规划;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新发展理念的形成和传播。(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2030年联合国发展目标和新中国脱贫事业,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关于“共通点”,比较材料中图片与表格的相关信息,可发现联合国2030年发展目标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脱贫历程,不难发现二者在消除贫困和饥饿、发展教育、完善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共性。关于“不同点”,对比材料中图片与表格的相关信息,可从二者涉及的具体领域,目标的广泛性、针对性以及完成目标主要依靠的力量等角度进行归纳。第(2)问,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领导力量、科学的规划(指导思想)、国力保障、根本依靠以及国际条件等角度进行分析。
18.(1)贡献:
马志尼:组建以统一意大利为目标的资产阶级政党;策划民族民主革命;激发同胞民族精神。(2分,答出两点即可)
加富尔:推动撒丁王国主导意大利统一进程;通过外交手腕减少意大利统一的国际阻力。(2分)
加里波第:支援南意大利的人民起义;推动南、北意大利统一。(2分)
(2)影响:推动了意大利民族复兴进程;改变了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客观上助推了列强对世界的瓜分;为其他国家(尤其是文明古国)的近代民族民主运动提供了借鉴。(6分,答出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意大利的统一,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关于“贡献”,提取材料信息,将马志尼、加富尔和加里波第的事迹分别列出即可。第(2)问,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对意大利民族、欧洲、西方世界(资本主义文明)、亚非拉地区(破坏性和建设性两方面)的影响等角度展开分析。
19.(1)变化:战国至汉初,孔子作为重要思想家受到统治者和儒生的祭祀和礼遇,资料①中《史记》的记载可验证这一点。汉武帝时期至唐前期,孔子的地位有所提升,但总体上地位不及周公,资料②⑨可验证这一点。宋元至清前中期,孔子的地位大为提升,专制统治者不断对其加以追封,资料③④⑤可验证这一点。民国初年,孔子遭到批判,但仍作为中华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代表人物,资料⑥⑦可验证这一点。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孔子作为中华文脉的延续者、世界文化名人,成为中外交往的重要名片,资料⑧可验证这一点。(7分,答出三点给6分,四点给7分)
(2)因素:春秋战国思想史研究的深入;国家建构思想“大一统”和传承中华文化谱系的需要;知识分子对儒家思想的解读;人民群众思想解放程度;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孔子的国际形象。(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
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对孔子的评价,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究历史问题、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关于“变化”,答案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指出变化的趋向,另一个是引用资料夹中的资料加以验证;通读资料夹可知,资料贯穿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又可以根据历代王朝统治者对孔子看法的变化,分为汉武帝以前、汉武帝至唐前期、宋元至清前中期三个阶段,分阶段指出趋向并列举资料夹中对应时期的资料序号即可。第(2)问,关于“因素”,根据唯物史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到动机、主体(立场或能力)、方法、对象以及外在环境(国内和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再结合对孔子评价的具体历史信息,从以上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时间: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
特点:等级森严;带有强烈的神权色彩相关谚语:“贵族永远是贵族,永远享受特权,贱民永远是贱民,永远活在最底层”“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