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二轮专题训练--对接新高考单元专题测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高考二轮专题训练--对接新高考单元专题测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对接新高考 单元专题测试卷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原始文明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元谋人 ②仰韶文化 ③殷商文化 ④龙山文化
A.③②④① B.③①④② C.③②①④ D.①②④③
2.有学者指出:“这个思想体系体现着-种以民生而非以国家政治为关怀目标的价值。它虽然也讨论国家政治哲学,但是却强调人民的生存状况。这个体系在国家间竞争的时代缺乏实用性,但是这种庶民自觉意识的觉醒是值得重视的。”这一论述提及的思想体系主张(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C.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D.爱多则法不立,威寡则下侵上
3.《穀梁传》记载:“朝服虽敝,必加于上;弁冕虽旧,必加于首;周室虽衰,必先诸侯”,“天子至于士皆有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这一观点旨在( )
A.维护传统政治秩序 B.树立君主专制权威
C.改变礼崩乐坏局面 D.强化宗法等级观念
4.对下列材料理解合理的是( )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 ——《史记·孔子世家》
秦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旨守、尉杂烧之
汉 汉武帝时《诗》被儒家奉为经典,始称《诗经》,成为《五经》之一
A.西周以诗为考查官员政绩的依据 B.孔子整理《诗》的目的是为“复礼”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5.春秋时,晋楚等国已开始了县的设置,但县大夫和县公仍大都由卿大夫及其子弟担任。战国逐渐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郡守、县令多由国君自行任免。这说明( )
A.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普遍实行郡县制
B.县的设置早于郡,所以县的地位高于郡
C.郡县制的发展经历了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D.郡县制的推行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6.据史书记载:“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史料所反映这一时期的长城( )
①有效地保护了丝路的畅通 ②已使用砖石结构建筑技术
③首次将秦赵燕长城相连接 ④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孔子有两个“牛”学生,一个是冉耕,字“伯牛”,另一个是司马耕,字“子牛”。据此可推断当时( )
A.铁农具和牛耕已出现并得到推广
B.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畜牧业是国家农业支柱经济部门
D.农耕文化渗透到社会各方面
8.下表是对两汉孝廉家世可考者128人的分类统计,根据此表,对汉代察举制解读最准确的是( )
官僚子弟 富豪 平民 贫民
69.6% 6% 15.7% 8.7%
A.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C.削弱了身份世袭制
D.沿袭了皇位世袭制
9.“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下列选项与汉武帝有关的是( )
A.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B.实行推恩令
C.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 D.焚书坑儒
10.在原始时代,人是非劳动不能生存的,若不联合,其劳动将归于无效。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状况不再出现,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小农经济的出现 B.铁犁牛耕的发展
C.奴隶制度的崩溃 D.井田制度的瓦解
11.《汉书·货殖传》记载,经过秦末战争,到汉朝初年,齐人刀间“逐鱼盐商贾之利”,已“起数千万”;成都的罗裒“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遂殖其货”,亦“訾至巨万”;宛(河南西南部)孔氏“用铁冶为业”,“家致数千金”。材料可用来说明此时( )
A.社会经济出现恢复迹象 B.区域间工商业竞争日趋激烈
C.政府工商税收显著增加 D.商人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12.下图是某同学根据东汉中后期政局变化所作的示意图
图中A、B两处应为( )
A.轻徭薄赋、独尊儒术 B.王莽改制、农民起义
C.光武中兴、党锢之祸 D.外戚专权、宦官得宠
13.周朝的东都洛邑(成周)既成,遂迁曾反对周朝的“殷顽民”于此;同时,封降周的商贵族微子于商朝故都宋地,以代殷商之后;封武王少弟康叔于纣都,成立卫国,赐以殷民七族;封周公长子伯禽以奄国旧地,成立鲁国,赐以殷民六族。西周的这些举措( )
A.扩大西周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密切了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
C.意在加强控制殷商旧势力 D.消除了商朝后代的反抗斗争
14.司马迁认为统治者管理经济,最好的办法是顺应经济发展,其次是以利益来引导,再其次以道德教会,在其次是制定规章来约束,最下策是与民争利。下列选项中,属于司马迁认为是最下策的是( )
A.奖励耕织
B.统一货币
C.与民休息
D.盐铁专卖
15.汉武帝启用盐铁商人为吏,管理盐铁事务。“桑弘羊以贾人子为御史大夫"的现象屡有发生,商人、官僚趋于合流。这一现象( )
A.表明重农抑商政策难以贯彻 B.有助于传统社会结构的稳定
C.说明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 D.反映出商人地位的根本改变
16.“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主张( )。
A.有效地约束君主专制权力
B.强化君主专制,实现“君权神授”
C.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春秋大一统”
D.对君主构成一定的心理或道德压力
二、材料分析题
17.(12分)人物与言论将表格中左侧的言论与下面的人物对应(填写字母)
言论 人物
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A周公
②.“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B韩非
③.“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 C老子
④.“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唐太宗
⑤.“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E.孟子
F.董仲舒
G.唐玄宗
H.孔子
I.荀子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
18.(14分)中国古代各家对教育有着不同的主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是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
——闫志《历史突围:图说春秋战国》
材料二 他(韩非)理想中的境界是,“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在董仲舒看来,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因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民得之于天的未善的性,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变善,君王的天职就是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
——摘编自曹影《“性三品”:董仲舒社会教化的理论根据》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为达目的,他提出了哪些主要主张?
材料二中韩非子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张及理由。为此,汉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
19.(14分)文献与考古中的商周时代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材料二 己巳王卜,贞岁商受(丰收)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
——甲骨卜辞《粹》
材料三 如图为西周早期青铜文物召卣及铭文拓片,铭文记载了周王将毕地的土地“方五十里”赏赐给召的史实。
依据材料一,说明殷商在统治思想上有何特点?
对于研究商代历史来说,材料一、二中历史价值较高的是哪一则?为什么?
根据材料三中铭文,说明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
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论述题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政治制度,相沿日久,一天天地繁密化。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再订一个制度来防制它,于是有些却变成了病上加病。制度愈繁密,人才愈束缚。这一趋势,却使中国政治有后不如前之感。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何以呢 因为他们一切政制,均决定于选举,选举出来的多数党,就可决定一切了。法制随多数意见而决定,而变动,故说它重人、重事实。我们的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这当然只说是法治,是制度化。法治之下,人才就受束缚了。所以明末的黄梨洲要慨然说:“有治人,无治法。”这因一向制度太繁密,故使他太不看重法,太看重人,而要提出此主张。但尚法并非即算是专制,而中国历史上平地拔出的人愈后愈多,而自由展布之才,却愈后愈少了。此后的我们,如果不能把这种传统积习束缚人的繁文琐法解放开,政治亦就很难有表现。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政治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①元谋人遗址距今170万年;②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开始;③殷商文化从公元前16世纪开始,距今约3600年;④龙山文化距今4000多年前。通过分析可知按照距今时间顺序为①②④③,答案为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2.C
【详解】根据材料“这个思想体系……虽然也讨论国家政治哲学,但是却强调人民的生存状况……这个体系在国家间竞争的时代缺乏实用性,但是这种庶民自觉意识的觉醒是值得重视的”,可得出这一思想体系是战国时期的墨家思想,墨家代表平民小生产者利益,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故C项正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孟子的主张,属于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老子的主张,属于道家思想,故B项错误;“爱多则法不立,威寡则下侵上”是韩非子的主张,属于法家思想,故D错误。
3.A
【详解】根据材料“朝服虽敝,必加于上;弁冕虽旧,必加于首;周室虽衰,必先诸侯”“天子至于士皆有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可知,材料强调礼乐制度和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政治等级,即维护传统政治秩序,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维护传统政治秩序,没体现改变礼崩乐坏局面,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维护传统政治秩序,而不是强化宗法等级观念,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春秋时期孔子收集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三百多篇诗歌而编著《诗经》,到后来西汉汉武帝时期《诗经》被奉为儒家经典,成为《五经》之一,可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正确;题干材料中“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指的是帝王自己观察民俗风情,了解自己的得失,自我考察与纠正,与官员政绩无关,A排除;题干材料中“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意思是孔子根据礼仪的标准选取了三百多篇诗篇,而未涉及其目的,B排除;儒学在西汉时期再次受到重视,因此秦始皇的焚书并没有断绝儒学,D排除。故选C。
5.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设置的县,官员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卿大夫及子弟担任,而战国时期郡县官员则由国君自行任免,不再依血缘关系为依据,体现的是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开始设置县,体现不出普遍推行,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县隶属于郡,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郡县官员的任命,不是郡县制的作用,故D项错误。
6.C
【详解】根据材料“(匈奴)攻之,而不能害”“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可知,长城抵御了游牧民族南下,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而且从辽东到敦煌,将燕赵秦长城相连接,绵延一万一千五百里,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①④正确,C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是砖石结构,②错误,排除A、B;③错在“首次”,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其学生中有以牛、耕命名,说明当时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得到推广,选项A正确;材料并未对不同耕作形式进行对比,而且这一时期铁犁牛耕刚出现,因此不可能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选项B排除;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当时国家农业哪一部门是支柱部门,选项C排除;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时代特征是铁犁牛耕的出现。
8.C
【分析】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察举制下,平民子弟、贫民子弟与官僚贵族子弟和富豪子弟均有机会得以跻身孝廉,参加到统治阶级中来,可见察举制度削弱了官僚贵族的身份世袭制,故C项正确;由该制度下官僚贵族子弟据了69.6%,故AB项错误;材料和皇位世袭制无关,故D项错误。
【详解】
9.B
【详解】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AD项是秦始皇,C项是唐太宗,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在原始时代,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是集体劳动,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发展,出现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经济,故B正确;ACD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11.A
【详解】“刀间”“罗哀”“孔氏”通过经营“鱼盐”“盐井”“铁冶”积累了巨额财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秦末动乱,社会经济凋敝,而这些工商业者对财富的积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经济已出现恢复迹象,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显示的是不同类型的行业.因而难以体现其竞争激烈,B项错误;题干中未出现汉初税收的信息,也未显示商人对中央集权的威胁,CD两项错误。
12.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幼主继位,母后临朝,导致外戚专权,君权旁落,A是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打败外戚,夺回军权,结果导致宦官得宠,把持朝政,D项正确;“轻徭薄赋、独尊儒术”属于西汉时期的事件,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公元8年王莽改制,公元25年东汉建立,B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光武中兴,不符合“东汉中后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材料的核心信息是西周的四项举措全是针对商朝后代的,可知是对商人后代采取了分割方式,以此消除殷商残余势力叛周的隐患,C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角度无关,没有涉及到不同阶级与阶层,排除;B项错在材料无法体现分封制与宗法制度的关系,排除;D项错在消除了一词太过绝对化,排除。故选C。
14.D
【详解】依据材料“最下策是与民争利”。西汉实行盐铁专卖显然是不想让百姓获取商业利益,显然是与民争利的举措,D正确;奖励耕织、统一货币和与民休息都是顺应经济发展的举措,不符合题意,A、B和C排除。
15.B
【详解】依据材料“汉武帝启用盐铁商人为吏,管理盐铁事务”,“商人、官僚趋于合流”,得出汉武帝重用商人来发展垄断经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对于传统的四民结构起到了巩固作用,B项正确;汉武帝执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豪强地主,排除C项;“根本改变”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材料中论述的是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思想,该思想就是要求君主不要实行暴政,否则会遭到上天惩罚,因此对君主构成一定的心理或道德压力,故选择D;“有效地约束”的说法具有片面性,不符合史实,排除A;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君权神授”,排除B;加强中央集权指的是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符合题干的描述,排除C。
17.①H②D③I④F⑤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是H孔子的名言;②“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是D唐太宗的名言;③“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是I荀子的名言;④“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是F董仲舒的名言;⑤“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是B韩非的名言。
18.(1)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从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
主张:仁、礼
(2)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作用: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变法。
(3)主张:社会教化理由:人民有善质而未实现,君主有教化人民的责任;
措施:设立太学和郡国学;
教育服务于政治、以儒学教育为主、私学和官学并存。
【详解】(1)根据“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可得出目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强调“仁”和“礼”。
(2)主张:根据“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可直接得出结论;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在当时相对其它思想派别来讲具有加强统治的实用性,同时也推动了秦国等国变法的出现。
(3)主张:根据材料“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 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可以知道结论是“社会教化”;理由:根据材料“因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等可以得出结论;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兴办学校加强儒学教育;特点:从目的、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分析挤得出。
19.(1)特点:崇尚神灵和祖先,实行礼治。
(2)材料二。因为材料二是甲骨卜辞,是一手史料;材料一是后世文献。
(3)分封制。
(4)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20.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事实准确,能充分支持观点;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事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事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表述不清。
【详解】试题分析:第一层:提炼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中国传统政治偏重“法治”,忽视“人治”;第二种观点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法治束缚了人才的发展。(2分)
第二层:亮明自己的观点。(1分)
第三层:围绕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展开论证,要求,史论结合、多角度。(建议:古今中外法论证)(8分)
第四层:总结升华。(1分)
考点:本题以钱穆对中国传统政治的评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探讨论证问题的能力。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归结出材料中的观点,后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对接新高考 单元专题测试卷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面年代尺的空白处应填写的正确史实是
A.西晋统一 B.蜀国灭亡 C.东晋建立 D.北朝开始
2.近代学者梁启超在评价某人壮举时说:“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此人应是( )
A.法显 B.玄奘 C.空海 D.鉴真
3.唐朝曾经强盛一时,8世纪中期之后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
A.农民起义 B.武则天当政
C.唐玄宗即位 D.安史之乱
4.南朝时期学校流行的是文化士族喜尚的儒、玄、文、史四学。北魏时期的学校则重视提升行政能力的书学、算学、法学,这些科目在南朝或缺失或不受重视。据此,与南朝相比,北魏
A.正统思想有所不同 B.文化氛围更为浓郁
C.官僚政治相对完善 D.士族势力走向衰落
5.“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由此可知隋朝大运河( )
A.使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B.是中国最早的运河工程
C.保障了隋朝的统一和稳定 D.加速了隋朝政权的衰亡
6.记载北魏历史的《魏书》将南北朝时期与北魏对峙的南朝建国者分别称为“岛夷刘裕”“岛夷萧道成”、“岛夷萧衍”,而南方的齐、梁统治者贬斥同时期的北魏为“索虏”。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是( )
A.五胡乱华造成华夷观念混乱 B.南北对峙使得民族矛盾加剧
C.政权更选加剧了地区的分裂 D.以“正统”为旗号争取民心
7.唐太宗患有气喘病,臣下因其居所潮湿而奏请在宫中为他建立一个暖阁。唐太宗说“破土兴工,花费很多……不可浪费民力”,这说明( )
A.唐太宗勤于政事,善于听取正确意见 B.唐太宗勤于政事
C.唐太宗“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D.唐太宗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8.如下表所示为北魏汉族大臣所占比重变化情况。据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道武帝时 明元帝时 太武帝时 文成帝时 献文帝时 孝文帝时
37.5% 41.4% 50.8% 52.7% 59.5% 68%
A.民族矛盾完全消失 B.汉化改革是发展目的
C.北朝比南朝发展先进 D.汉文化的影响力增强
9.下表所示为两晋南北朝时直接入仕者不同成分的人数及比重。据表中信息判断,这一时期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类别 寒门 父祖无闻者 南人 北方士族
直接从政府入仕 2(0.8%) 9(3.7%) 24(10.0%) 206(85.5%)
直接从军府入仕 6(3.4%) 6(3.4%) 26(14.7%) 139(78.5%)
直接从大州上佐入仕 1(5.3%) 2(10.5%) 4(21.0%) 12(63.2%)
合计 9(2.0%) 17(3.9%) 54(12.4%) 357(81.7%)
A.才学 B.门第家世 C.品德 D.考试成绩
10.据《隋书》记载,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曾表示:“天下之重,非独治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爱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毕举,与时无弃……朕当待以不次,随才升擢。”为此,隋炀帝( )
A.颁布两税法 B.调整三省分工 C.创立科举制 D.推行以庸代役
11.秦和西汉时期,中央实行丞相制;东汉初年,“三公九卿制”的中央职官体系确立;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建立,形成了三公、三省两套各具实权的职官系列。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B.宰相制度名存实亡
C.决策行政职能分离 D.中央职官体制完善
12.钱穆评价科举制度说“必有大批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西北至东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的机会……”钱穆认为科举制度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
C.打破了士族垄断局面
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13.据统计,晚唐科举人士中世族家庭出身者占74%,中等家庭和寒族出身者占6%。而到了北宋初期,世族家庭出身者仅占8%,中等家庭和寒族出身者却占82%.这反映出科举制( )
A.使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B.导致选官标准发生质变
C.促进了重教风尚形成 D.推动了贵族政治的瓦解
14.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是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的划分依据是
A.西汉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B.隋唐科举制的实行
C.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D.明清专制制度的强化
15.魏晋时期,有学者撰文指出,后世所存《春秋》,乃“仲尼因鲁史策成文”,“上以尊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该学者所撰文的主旨是,儒学
A.应博采众长,趋时革新 B.社会影响有待进一步加强
C.政治主张过于理想化 D.难以适应现实政治需要
16.从现有文献看,东晋十一位帝王中,明确与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东晋权力实际掌握者王导与高僧帛尸梨密多罗交往甚厚,琅琊王氏家族中有两名成员出家为僧,其一即为王导之弟释道宝。这一现象表明( )
A.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B.儒教实现了中国化的进程
C.意识形态发生改变 D.世俗政治受佛教影响增强
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
17.(12分)皇帝的苦恼
打油诗《好了歌》:“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烦恼;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问题:
依据诗中所云,中国古代皇帝苦恼折射的矛盾焦点有哪些?
(2)请叙述古代皇帝为消除苦恼解决矛盾的典型举措。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交融。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二,概括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19.(14分)唐前期的生机与活力是300多年“胡汉融合”的成果。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胡人政权的统治者中汉化最积极、最彻底的当属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
——摘编自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二 从制度层面看,隋唐在典章制度上的因袭和创置,主要渊源于三条线索。其一,北魏、北齐系。其二,南朝梁、陈系。其三,西魏、北周系。上述三系对隋唐的影响虽错综复杂,但毋庸置疑的是,隋唐制度传承因革的来源既非纯粹的汉族传统,亦非完全的胡人旧俗,而是在民族融合基础上形成的“混合品”。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唐前期在中央官制和赋税制度上对魏晋南北朝制度的继承和创新。
三、论述题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儒家文化能够在几千年间不曾中断地沿袭下来,与科举考试以其作为主要内容是密不可分的。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把儒家经典作为考试主要内容,孔颖达《五经正义》的颁行,是儒学定于一尊的标志,而其具体内容又要依赖于学校教育和考试。明清的科举考试主要以理学为主要内容,这为有效地抵御佛、道,巩固儒学在封建文化中的主体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自从唐朝以后,儒学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演变,唐代的注疏经学,宋代的理学,明清之际的实学,以及清代乾嘉时期的汉学,等等,这些学术思想的兴起使中国文化呈现出绚烂的色彩。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科举考试促进了这些演变结果的传播。另外,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们在承担起儒家文化传承重任的同时,也是儒家文化的创造者。
——朱效梅、郑国民《科举考试与独尊儒术封建文化的互动关系》
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以“科举考试与儒家文化的关系”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80年西晋统一,故A正确;蜀国灭亡是在263年,东晋建立是在317年,北朝开始是在4世纪末,故BCD错误。
2.A
【详解】根据“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结合所学可知,东晋高僧法显是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著《佛国记》,故选A;玄奘是唐朝高僧,不符合“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排除B;空海是日本佛教僧人,鉴真东渡日本弘传佛法,CD不符合题意,排除。
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D项正确;唐末农民起义是878年黄巢起义,安史之乱发生于755年,排除A项;武则天当政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排除B项;唐玄宗即位后,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中“南朝时期学校流行的是文化士族喜尚的儒、玄、文、史四学”、“北魏时期的学校则重视提升行政能力的书学、算学、法学”可知,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侧重于教授学生思想文化,北魏学校教育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行政能力,说明北魏官僚政治相对完善,C项正确;南朝与北魏时期的正统思想都是儒学,排除A项;从南朝与北朝学校教育的内容来看,南朝的文化氛围更为浓郁,排除B项;从学校教育的内容不能得出“士族势力走向衰落”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可知,隋朝灭亡是因为这条运河,即隋朝大运河加速了隋朝政权的衰亡,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长途贩运贸易,排除A项;“最早”一说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强调隋朝大运河加速了隋朝政权的衰亡,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依据材料“岛夷刘裕”、“岛夷萧道成”、“岛夷萧衍”、“索虏”等,可以看出北朝统治者以自己为华夏正统,将南朝贬低为“夷狄”,以此来争取百姓支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夷夏观念混乱,排除A项;材料中不能体现民族矛盾的尖锐,排除B项;政权的更迭,民族融合的加强,长远看是有利于国家统一进程的,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材料“破土兴工,花费很多……不可浪费民力”体现的是唐太宗“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是民本思想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与勤于政事的说法无关,排除AB项;材料与任用贤才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北魏时期的汉族大臣的比重显著上升,这说明北魏政权统治者在拉拢汉族势力,进而巩固统治,也从侧面说明当时汉文化的影响力增强,D项正确;魏晋时期的民族矛盾仍然很尖锐,排除A项;巩固统治才是其目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南北朝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显示,直接入仕者中北方士族占绝对比重,而寒门、父祖无闻者占的比重很小,这说明在当时九品中正制下选官主要看门第家世,B项正确;科举制以才学为标准选拔人才,排除A项;察举制以品德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C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根据“爱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毕举,与时无弃……朕当待以不次,随才升擢。”可得是出隋炀帝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认为要广罗人才,因此创立科举,通过科考收罗人才,C项正确;ABD项都是唐朝的,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从丞相制、三公九卿制再到魏晋时期三省三公两套制度并存,从三省制中各职能部门的职掌来看,其更偏重具体的事务性工作,说明随着官僚制度的发展,负责决策和具体执行的两种职能逐渐分离,C正确;题干涉及的是中枢官制的变化,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三省制中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排除B;D中“完善”表述绝对,排除.
12.B
【详解】材料反映了科举制一方面使中央汇集了大量人才,另一方面也使全国各地文化“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的机会”,即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了使中央汇集了大量人才而非加强中央集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D在材料中均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3.A
【详解】从材料中的“到了北宋初期,世族家庭出身者仅占8%,中等家庭和寒族出身者却占82%”等信息来看,社会中下层通过科举为官的比例越来越大,说明科举制使社会阶层流动加强,A项正确;B项中的“质变”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一现象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排除C项;依据血缘世袭为官的现象仍然存在,贵族政治的瓦解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是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回潮”的划分依据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依据。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15.B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借孔子撰《春秋》一书的目的,突出了《春秋》“明将来之法”的价值,期望后世遵守。可见,该学者意在进一步发挥儒学的社会影响,B正确;孔子以“鲁史策”为基础,编撰《春秋》,没有体现儒学“博采众长”的特点,排除A;C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依该学者撰文所说,孔子尊重史实,其创立的学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指导后世的政治实践,并非“过于理想”,排除D。
16.D
【详解】东晋时期,僧尼与帝王、权臣交往增多,甚至有名门大族成员出家为僧等,说明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D项正确;东晋时期儒学依然占据正统地位,排除A项;B、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C项。故选D项。
17.(1)宰相专权、选官制度的变化、官吏的贪污腐化、地方造反
(2)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刺史制
【详解】(1)从材料信息中可以看出主要涉及到了宰相专权、选官制度的变化、官吏的贪污腐化、地方造反等几个方面。
(2)结合所学可回答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刺史制等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8.(1)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北方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化发展流入了新鲜血液。
(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相同点:①政治上:重视人才,善于用人,吏治清明。②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③文化上:重视科学与教育,尊崇儒学。
【详解】(1)由材料“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可归纳为顺应潮流和对民族矛盾的缓解;由材料“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归纳为北方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化发展流入了新鲜血液;另外结合所学可从当时和后世两种角度入手分析;对当时来说,孝文帝改革缓解了民族矛盾,这必然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对后世来说,孝文帝改革遗留下的改革成果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2)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和唐玄宗的年号分别是贞观和开元,他们所开创的盛世也就被称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相同点:由材料“善于用人、虚心纳谏”“重用贤能,整顿吏治”可知,盛世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执政者都重视人才,善于用人,吏治清明;由材料“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可知,盛世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统治者在经济上都非常重视发展生产;由材料“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注重文教”可知,盛世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统治者在文化上都非常重视科学与教育,尊崇儒学。
19.(1)迁都洛阳;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改说汉话;改用汉姓;仿照汉族士家门第;迁到洛阳鲜卑贵族改籍贯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2)中央官制:①魏晋南北朝三省形成;②唐代设立政事堂或将“宰相”赋予更多的人。
赋税制度:①魏晋南北朝租调制②唐代租庸调制(或答“庸”)或以庸代役。
【详解】(1)“汉化措施”,依据材料一信息“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得出:迁都洛阳;由材料信息“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得出:改穿汉服;由材料信息“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得出:与汉族通婚;结合所学从改说汉话;改用汉姓;仿照汉族士家门第;迁到洛阳鲜卑贵族改籍贯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等方面补充。
(2)“中央官制”,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得出:魏晋南北朝三省形成;唐代设立政事堂或将“宰相”赋予更多的人。“赋税制度”,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得出:魏晋南北朝租调制;唐代租庸调制。
20.示例
论点方面 论据方面
科举考试与儒家文化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科举考试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巩固了儒学在封建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不断传播。 儒家思想的传播有赖于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这有利于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从而推动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由于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的确立,这也导致科举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和伦理政治化,尤其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在抑制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儒家思想日益僵化,忽视实际问题的解决。 两者的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对接新高考 单元专题测试卷03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元代杂剧多采用“曲白相生电的表演形式,即以唱曲抒情、宾白(说话)叙事,交代故事情节。据此可知,曲白相生”( )
A.迎合了市民阶层价值取向 B.标志了杂剧表演走向成熟
C.有助于塑造舞台艺术形象 D.明确了杂剧表演角色分工
2.“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文中“世祖”是
A.秦始皇
B.李世民
C.忽必烈
D.努尔哈赤
3.2014—2019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北镇名山”医巫闾山的辽帝陵进行了考古勘察,下图是发掘的部分文物图片,据此可知,辽国
图1玉册(古代皇帝祭祀用的册书) 图2手工艺品
A.为记录契丹语创造了契丹大字 B.手工业技术发展水平较高
C.汉民族与契丹族出现文化融合 D.皇帝经常祭祀于医巫闾山
4.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
A.商品经济 B.农业经济 C.资本主义萌芽 D.官营手工业
5.元朝时,不属于行中书省管辖的是
A.陕西
B.湖北
C.河北
D.河南
6.钱锺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是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数得到宋代。”关于宋元绘画正确的表述是( )
A.元代文人山水画表达了南方士人恢复故土的思想
B.宋代文人山水画写实逼真,技艺成熟
C.宋代风俗画反映了市井风情,鲜活生动
D.宋元文人山水画沿革了宫廷画风写意的特点
7.图1、图2是宋朝小品(小尺寸)花鸟画。该类作品状物精微,力求构思新奇,营造格调优雅而隽永的意境,表现出独特的趣味,在中国花鸟绘画史上达到了一个高峰。据此可知,这类绘画( )
A.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B.具有科学求真的精神
C.体现了文化世俗化趋势 D.承载文人的价值追求
8.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
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9.明清时期,地方士绅通过修家谱、建祠堂、立族规、行族约、选族长、明赏罚、设族田、兴族学等方式,达到“重宗义,讲世好,上下六亲之施,无不秩然有序”的目的。这反映出当时
A.儒家伦理渗透乡间治理 B.文官政治依旧存在
C.士绅群体掌控基层权力 D.民间文化形式多样
10.《家礼》为其根据,并且明确作出诸如“祭用文公《家礼》”,“元旦渴祖、团拜及春秋二祭,悉遵朱子《家礼》”之类的规定。这体现出( )
A.儒学重建信仰理论的完成 B.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
C.儒学开始影响民众的生活 D.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
11.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961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这一建议有利于
A.削弱中央集权 B.增强地方实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削弱皇帝权力
12.宋朝时,佃户租种地主的土地,都需要缔结契约,契约一般都分画疆畎,写明田主、租田人和见知人,并规定地租的数量、交纳形式,以及租佃的期限等。租佃契约制的施行反映出当时
A.农民生产活动受到限制
B.生产者积极性受到重视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13.图一和图二分别是唐朝的长安和北宋的东京。和图一相比,图二最大的特点是

图一 图二
政府对城市建设的规划不重视
B.商业活动的范围和时间受到官府的严格限制
商业活动打破了空间和时间限制
D.城市规模小得多
14.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科技发展到宋朝,呈现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已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英国的水平。为论证该观点,你选择的论据应该是
① 用薄铁叶剪裁,首尾锐如鱼型,置炭火中烧之,侯通赤。……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
② 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③ (1)神卫水军队长唐福献所制火箭、火球、火蒺藜。 (2)有火箭,施火药于箭首,弓弩通用之,其傅药轻重以弓力为准。
④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5.《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赵匡胤即位之初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问道于赵普。赵普对曰:“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其中与“稍夺其权”相关的举措是
A.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 B.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C.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D.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16.下表是北宋两位史学家写的《唐鉴》。他们共同认为唐代祸乱的根源是
人物 内容摘要
石介 后之为国者鉴于李氏之覆车,勿专政于女后,勿假权于中官,勿委任于奸臣。
范祖禹 逼父而压其位者,谓之受内禅,此其闺门无法,不足以正天下,乱之大者也。
A.藩镇割据,地方权大
B.不重儒家的伦理纲常
C.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D.君权与相权严重对立
二、材料分析题
17.(12分)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两则材料
甲 乙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战国时期的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锌等一整套铁农具。 春秋时期铁器有很大发展。战国时期已普遍普遍使用铁器,当时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都有多种铁工具,无论种地、做工,还是妇女纺织缝衣,都离不开铁工具。铁农具有犁、钟、铲、镰、锄等。——历史学家张岂之
材料二 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该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根据材料一,进行该课题研究时应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请说明理由。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史实说明陈寅恪观点的正确。
1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唐代租庸调制,务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抽出余暇,为国家义务服役;农业社会里的家庭工业,最要的是织丝织麻,国家征收他一部分的赢余,也不为病。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为民制产,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四 在宋代,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土地买卖、典当也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松弛。与此同时,瓦肆、勾栏等场所的兴起为市民阶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生活。
——摘编自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等
材料一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面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最早始于何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说明“租”、“调”的内容,并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两税法的推行产生了哪些影响。
(3)根据材料四,概括宋代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并结合所学指出其与宋代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19.(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 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娃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 《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秦) 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
——李治安 《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三 有天下者, 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成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宋濂 《元史》卷五八《地理志》
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是什么 有何影响
根据材料三,说出元朝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的最大创新之处。
(4)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趋势。
三、论述题
20.(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注重给人起名字。下表是我国几个历史时期名人或普通人的姓名(有的含字)
时期 姓名(字)
西汉 班超班彪(史学家)扬雄(文学家)韩延寿(画家) 卫青霍去病
宋代 周敦颐(字茂叔)欧阳修(字永叔)陆游(字放翁) 岳飞(字鹏举)韩世忠(字靓臣)
晚清与近代 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黄兴陈独秀李大钊叶挺邹韬奋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中名字所含信息进行概括,提炼出一个观点,并予以分析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合理、表述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材料反映了元代杂剧通过“曲白相生”的结合,让观众更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有助于塑造舞台艺术形象,C项正确;元杂剧的“曲白相生”可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但与市民价值取向无关,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说明,排除B项;“曲白相生”无法说明杂剧表演的角色分工,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材料“中统”年号是元代忽必烈的年号,“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反映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省,这符合元代的政治制度,故C符合题意;秦始皇时期无中书省和行省,故A不符合题意;李世民时期没有行省,故B不符合题意;明代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而清承明制,故D不符合题意。
3.C
【详解】根据图示中的玉册、手工艺品等文物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些文物都与汉民族文化有一定的联系,说明汉民族与契丹族出现了文化融合,C项正确;图示文物无法体现契丹大字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手工业技术发展水平较高,更无法体现皇帝经常祭祀,排除B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繁荣,A正确;农业经济在封建社会相当于自然经济,排除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中叶以后,排除C;官营手工业不属于“新型经济”,排除D。
5.C
【详解】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所谓的行省指的就是行中书省。在所给的选项中,陕西、湖北和河南都属于行中书省,而河北当时处于中书省的管辖范围,并不是行中书省,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6.C
【详解】根据所学,宋代以后反映民间风情的风俗画兴起并发展起来,风俗画的特点是面向生活,反映市井风情,鲜活生动,C项正确;南宋时,北方中原地区被少数民族政权占据,宋代文人山水画表达了南方士人恢复故土的思想,排除A项;宋代风俗画描绘了宋朝市井中人们的生活面貌,写实逼真,技艺成熟,排除B项;宫廷画端庄富丽、细腻逼真,符合帝王权贵们的欣赏口味和宫廷屏壁装饰的需要,宋元文人山水画则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文人山水画沿袭宫廷画风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宋代小品花鸟画重视观察自然状态下花鸟的形貌神态及生活习性,用笔精工,设色优美,形象生动,画风典雅,画家亦将花鸟的高洁品性融于笔端,表达文人的理想追求。根据材料,宋朝小品花鸟画通过细致的笔法“营造格调优雅而隽永的意境,表现出独特的趣味”,据此可知,该类绘画承载了文人淡雅高洁的价值追求,D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宋代小品花鸟画在对自然物的描绘中寄托抒发画家的情趣追求,也即借物抒情,“人与自然和谐”说法不如D项更贴近题意,排除A项;宋代小品花鸟画不是要绝对写实,而是在逼真描绘的同时写意,追求神韵意趣,排除B项;宋代小品花鸟题材高雅、工笔精细、意境清新,体现文人文采情趣和价值追求不能体现文化世俗化,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是宋代话本剧出现的主要原因,故B正确。
9.A
【详解】“重宗义,讲世好,上下六亲之施,无不秩然有序”是儒家伦理的体现,修家谱、建祠堂、立族规、行族约、选族长、明赏罚、设族田、兴族学是乡间治理的方式,因此A项正确。地方士绅有退休官员、落第士人,或有名望的乡间人士,与文官政治无关,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士绅群体通过一系列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教化,不能得出他们掌控了基层权力,C项不选。材料不是民间文化形式,D项错误。
10.D
【详解】根据“祭用文公《家礼》”,“元旦渴祖、团拜及春秋二祭,悉遵朱子《家礼》”可得出,理学的内容变成更为世俗的《家礼》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相关,体现出其世俗化的趋势,D项正确;A项是心学的建立,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理学发展的原因,排除B项;“开始”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是宋朝初期地方实力强,君权弱的表现,而“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材料内容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削弱中央集权,A错误;材料内容是削弱地方实力,B错误;材料内容是加强中央集权,增强了皇帝的权力,D错误。
12.B
【详解】材料“缔结契约”“规定地租的数量、交纳形式,以及租佃的期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约对主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作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租佃契约制使佃户拥有更多的自由,提高了佃户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农产品的商品化,故C项排除;租佃制是封建生产关系形式,故D项错误。
【点睛】“缔结契约”“规定地租的数量、交纳形式,以及租佃的期限”是关键信息。
13.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图一中唐朝长安市场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与民居分开,图二中宋朝坊市界限不复存在,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夜市的出现说明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限制,客观反映了宋代商业的繁荣,故C项符合题意;通过图片无法判断出北宋政府对城市建设规划不重视,排除A项;北宋时期商业活动的范围和时间不再受到官府的严格限制,排除B项;通过图片无法判断出北宋时期东京城市的规模大小,排除D项。故选C。
14.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①项中描述的是创制于北宋时期用于指示方位和辨别方向的指南鱼,符合题意;③项描述的是北宋时期火药武器的发展,符合题意;④项描述的是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符合题意。因此B选项正确。②项描述的是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5.A
【详解】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北宋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这一措施属于材料中的“稍夺其权”,故答案为A项;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是“制其钱谷”的措施,排除B项;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是“收其精兵”的措施,排除C项;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是为了削弱宰相权力,不是针对藩镇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
16.B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勿专政于女后,勿假权子中官,勿委任子奸臣”“逼父而压其位者,谓之受内禅”可以看出北宋这两位史学家批判唐代政治,指出其根本弊端是不重儒家的纲常伦理,致使女后专权、奸臣乱政等现象的出现,B选项符合题意;AD这两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君主专制制度”材料无体现,C选项排除。
17.(1)答:优先选择材料甲。
理由:材料甲是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历史研究价值高;材料乙是现代历史学家对各种史料的整理和阐释或历史解释,属于第二手史料。
(2)宋代理学崛起,儒学复兴(思想)。宋词繁荣(文学)。书法绘画艺术昌盛,说书表演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是早期的白话小说(艺术)。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科技)。汉字影响下契丹、女真文字的出现等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在历史形成过程中的多元性(文字)。
18.(1)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均始于春秋战国时代。
(2)内容:“租”即缴纳粮食,“调”即征收帛或布。
影响: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
(3)新气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生活(或娱乐生活、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联系:(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且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19.(1)西周疆域广大,兵力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
(2)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显著标志,对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及加强中央集权具有重大意义。
(3)行省制。
(4)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不断加强。
20.示例一:
人的名字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折射镜。
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强盛时期,当时名人名家的名字起得威武雄壮,如班超的“超”字,扬雄的“雄”字,这些名字是当时大一统政治趋势的反映;宋代是我国儒学发展、理学勃兴时期,理学特别强调人的自身修为,爱国忠君,给人起名也反映了这一文化特点,如“敦颐”“修”“世忠”等名字;人的名字虽然是一个符号,但或多或少与当时的社会有一定的关联。
示例二:
人的名字是一个文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主要文化思想。
宋代是我国儒学发展、理学勃兴时期,理学特别强调人的自身修为,爱国忠君,给人起名也反映了这一文化特点,如“敦颐”“修”“世忠”等名字;晚晴与近代,面对列强侵,振兴中华成为当时主要思想,人的名字中就出现了“有为”“兴”“挺”“韬奋”等字;总之,中国人的名字虽然字数不多,但文化含量却非常丰富。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对接新高考 单元专题测试卷0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以下评价,最适合康熙帝的是
A.修建长城,抵抗侵略 B.巩固统一,维护主权
C.缔造统一,实行民主 D.述而不作,万世师表
2.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 )
A.工商皆本 B.经世致用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天下为主,君为客
3.“说不尽得红楼里有视仕途为粪土,反对封建制度的富家少爷贾宝玉;有孤高自许、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林黛玉;有遵奉妇道、恪守妇规的封建淑女薛宝钗……他们都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请问此段材料所描述的作品出现在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民国
4.据记载,清朝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挑帘军机”的出现(  )
A.说明了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B.表明了皇帝故意显示威严
C.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 D.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
5.清朝初期,实行贵族共议大事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中“诸王大臣签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之后,改变了这一局面的措施是
A.设军机处 B.设立内阁 C.废除丞相 D.权分六部
6.明朝“嘉庆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材料中的“本”是指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服务业
7.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应该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8.“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是梁启超对中国古代某一机构的比喻。这一机构是
A.汉朝的“中朝” B.宋朝的中书门下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9.元代水浒杂剧《黑旋风双献功》中,宋江出场唱词为“家住梁山泊,平生不种田。刀磨风刃快,斧蘸月痕圆”。明代水浒戏《梁山七虎闹铜台》中,则为“报国忠心如皎月,杰士丛中把姓标”。这一形象变化折射出
A.戏曲艺术发展成熟 B.世俗文化张扬个性
C.明朝阶级矛盾缓和 D.传统伦理更趋强化
10.清朝统治者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罗织罪状,制造了大量冤狱,是为“文字狱”。对其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的表现 B.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C.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D.有利于科技文艺事业的快速发展
11.王阳明提出“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黄宗羲提出“君之与臣,名异而实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二者都破除了权威崇拜,意味着思想启蒙
B.二者都质疑程朱理学,但所属的范畴不同
C.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批判与否定
D.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2.明代的厂卫组织拥有侦缉、审判、执行的权力,甚至可以干预行政、军事、立法事务,他们直接对皇帝负责,除了皇帝之外,不受任何部门制约。厂卫制度
A.体现君臣共治、分权制衡 B.彻底解决了君权相权的矛盾
C.行使了与内阁相同的权力 D.通过特务制度加强封建皇权
13.古代一思想家指出,天理就在人的心中,抛开人的内心向外求理会不得要领,欲求得事物之理,只能向心内来求,求得“本然之良知”。该思想家
A.认为人“性本恶” B.倡导创建“天下之法”
C.提倡“知行合一” D.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14.下列叙述,不符合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状况的是( )
A.引进了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
B.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
C.明中叶以来,社会上广泛使用白银
D.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15.“它使得官员之间相互监督,彼此存有戒心,从而不敢胆大妄为,不敢欺下媚上,只能甘心做忠顺的奴才。而最令人忌讳的是……把官员秘密言事变成官员的一项本职工作,因而亦具有特务性质。”这里的“它”指的是( )
A.内阁制度 B.司礼监 C.奏折制度 D.理藩院
16.清前期设立台湾缺、烟瘴缺、沿边缺、苗疆缺等"边缺",由当地督抚就近拣选"熟悉风土"的官员,在提请吏部后调补地方各缺,且俸满后可不拘泥于辈分和资历,遇缺"即加优升"。这一举措
A.解决了吏部铨选官员的弊端 B.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C.顺应了边疆民族自治的需求 D.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二、材料分析题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在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罢融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使儒学登上了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王座。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
——摘编自王永样《董仲舒评传》
材料三 (上古君王)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后世君主)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根据材料一,判断两位思想家所处的历史时期,并指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在思想上实行大一统的措施,简述这一措施对儒学地位产生的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各机关奏事文书多达1660件。就是说,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文书。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一册
材料二: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提到的大量文书直接送达给皇帝处理的原因是什么?之后的明成祖是如何解决皇帝政务繁忙问题的?
根据材料二,归纳出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中枢秘书机构是由哪一个皇帝设立的?
综合上述两则材料,指出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哪一个发展趋势?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做法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逼迁沿海居民,尽毁沿海民房物资和船只,在沿海地区挖界沟、筑界墙、设警戍,其目的是制造出一个无人区以作为隔离地带,即所谓“立界移民”,又称迁界。
一次对话
(《康熙起居注》记录了1684年康熙与大臣席柱的一次对话。)
康熙曰:“先因海寇,故海禁未开为是。今海寇既已投诚,更何所待 ”
席柱曰:“据彼处总督、巡抚云,台湾、金门等处系新得之地,应相其机宜,然后再开。”
康熙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今议海上贸易不行者,皆由总督、巡抚自图射利故也。”
一些规定
1683年 “(迁民复归故土)甚为紧要,应察明原业,各还其主。”
1686年 “外国船只在四海关中之一交了进口税,其他三关不得再重复征税。”
1689年 “采捕鱼虾船只及民间日用之物并糊口贸易,俱免其收税。”
1715年 禁止将船只卖给外国,禁止水手超额,禁止海员出海多带米粮等。
1717年 “凡商船照旧东洋贸易外,其南洋、吕宋、噶罗吧等处不许商船前往。”
——据韦庆远《明清史新析》
对康熙时期(1622-1722年)的海疆治理进行评析。
三、论述题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是明太祖制造的“胡(丞相胡惟庸)蓝(立功众多的凉国公蓝玉)之狱”概况。
狱名 祸首 祸起年月 被株连者 被株连时间 被杀者总人数
胡党之狱 胡惟庸 洪武十三年正月 汪广洋 洪武十二年十二月 三万余人
陈宁、涂节等一万五千余人 洪武十三年正月
李善长、陆仲亨、费聚、赵庸、陆聚、黄彬、胡美、郑遇春等 洪武二十三年四月
叶升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
蓝党之狱 蓝玉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 张翼、陈恒、曹震、朱寿、何荣、詹微、傅友文等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 一万五千余人
傅友德、王弼 洪武二十七年十月
冯胜 洪武二十八年二月
——摘编自王桐龄《中国史》(下册)
围绕材料中“胡蓝之狱"现象拟定-个相关的主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阐释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即位后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故B选项正确;康熙帝时期没有修建长城,故A选项错误;康熙帝时期加强专制主义,故C选项错误;康熙帝在位时期巩固统一,维护主权,而不是述而不作,万世师表,故D选项错误。
2.A
【详解】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这种经济现象在思想上的反映就是认为“工商皆本”,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故选A;B强调学以致用和务实的精神,排除;C、D强调政治变革,这是经济发展的政治要求,而非经济本身的发展趋势,故排除。
3.C
【详解】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他们都是清朝小说中批判现实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故选择C;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4.D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在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因为太监都要退出,才有了“挑帘军机”。由此可知,“挑帘军机”的出现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C项正确;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并没有实际权力,而且材料本身不是强调军机大臣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皇帝故意显示威严,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军机处的等级森严,排除D项。故选D项。
5.A
【详解】题干描述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了皇权,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使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A正确;内阁是在明成祖时期设立的,排除B;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举措,排除C、D。
6.A
【详解】封建王朝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也称重本抑末,本业是指农业,末业是指工商业。故答案为A项。综上所述,手工业、商业、服务业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7.D
【详解】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外来高产作物玉米、甘薯传入中国,D正确;秦汉、隋唐时期民营手工业发展缓慢,排除A、B;宋元时期玉米尚未传入中国,排除C。
8.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可见军机大臣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力。因此选择D。A项是决策机构;B项掌握行政权;C项皇帝的辅助机构。
9.D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元代杂剧中宋江的唱词体现的是草莽侠义精神,而明代水浒戏则追求的是为国尽忠。这说明明代社会传统伦理更趋强化,D项正确;元杂剧标志着戏曲艺术发展成熟,排除A项;这体现不出张扬个性,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明朝阶级矛盾缓和,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字狱”不利于科技文艺事业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文字狱”是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的表现符合史实,A项不符合题意;“文字狱”的确对文化造成了严重的摧残,B项不符合题意;“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说法属实,C项不符合题意。
11.D
【详解】王阳明的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不能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故A项错误;两者的思想均属于儒家思想范畴,故B项错误;黄宗羲继承了王阳明破除权威的精神,故C项错误;王阳明提出“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表明圣人与凡人无异,破除了权威崇拜,黄宗羲在此基础上提出君臣平等,是对王阳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正确。
12.D
【详解】材料“厂卫组织拥有侦缉、审判、执行的权力,甚至可以干预行政、军事、立法事务”的信息说明明代特务机构的职能之大,实质上是皇帝通过该组织加强皇权的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A不符合中国君主专制特点;材料中没有论及君权和相权的问题,故B错误;厂卫组织属于特务机构,内阁是中枢机构,故C错误。
13.C
【详解】由材料中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向心内来求”“良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思想家为王阳明,他提出“知行合一”学说,C项正确;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排除A项;黄宗羲倡导创建“天下之法”,排除B项;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ABC项中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使得官员之间相互监督,彼此存有戒心,从而不敢胆大妄为,不敢欺下媚上,只能甘心做忠顺的奴才。而最令人忌讳的是……把官员秘密言事变成官员的一项本职工作,因而亦具有特务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部分官员可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环节,这就是奏折制度,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C项正确;内阁是明朝时期设立,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排除A项;司礼监是明朝时期设立的宦官机构,行使皇权、掌管厂卫,与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B项;理藩院是清朝时处理外藩事务的部门,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依据边疆地区的地理、社会状况,“量地定缺,因缺授官”,使得清朝边疆治理更具灵活性、实效性,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项正确;地方督抚根据“边缺”就近拣选官吏,“解决了”吏部铨选官员弊端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灵活甄选与任用边疆官员,不能直接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B项;明清时期并未实行“边疆民族自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7.(1)时期:春秋战国创始人:孔子
(2)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评价:反对君主专制,符合社会进步潮流。
18.(1)原因: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直接领导六部
解决:明成祖设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2)职能: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负责承命拟旨;传达皇帝谕旨
皇帝:雍正
(3)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加强)
19.治理政策经历从禁海到开海再到限海(或从禁海到有条件的开海)。
前期,台湾收复后,海疆局势稳定,禁海弊端日益凸显,影响沿海人民生活,于是开海。通过回迁海民、建立海关、整顿税制等措施加强海疆管理,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促进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等。
后期,因为外来侵扰及走私等不法行为,政府加强了对海外贸易的规模、范围等方面进行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交流受到影响。
综上,康熙时期的海疆治理政策阶段性明显,这与海疆时局变动、统治理念和统治者的主观判断有关。同时,海疆治理的不同方式对沿海人民和国家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
20.示例一主题: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呈加强趋势。
论证:
自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以来,皇权至高无上,皇位至尊、世袭。为巩固皇权,历代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秦始皇设立三公,以御史大夫为副丞相牵制丞相;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建立中朝,由此限制了相权;唐宋分散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明初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强化了皇权。明朝设立的内阁和清朝设立的军机处,均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是皇帝专制的工具。因此,整个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
示例二主题:中国古代皇帝集权的方式和影响。
论证:
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皇帝集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集权是通过皇帝制度、宰相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等实现的。通过这-系列制度,地方的权力集中于中央,而中央的权力集中于皇帝个人。这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皇帝集权极易形成暴政.腐败,阻碍历史的发展。
(“示例"仅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对接新高考 单元专题测试卷05
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影响是
A.初次实践了“师夷长技”的思想
B.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
C.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D.开始了中国早期的工业化历程
2.台湾人民表示要“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与倭人”。以下与之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A.《天津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3.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A.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B.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C.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它代表自鸦片战争后六十年来增长的愤怒和仇恨,代表了他们一种爱国的努力,是要把他们的国家从外来侵略和可能发生的瓜分中拯救出来。这一段话评价的是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5.林则徐指出:“烟不禁绝,国日贫,民日弱,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这句话的用意是
A.说明鸦片危害主张禁烟 B.抨击军备匮乏要求扩军
C.指出钱粮匮乏建议收税 D.阐释西方先进从而学习
6.正如学者所言,“康有为遵循着旧学—西学—纳入新内容的儒学这一条线索形成的思想体系”,“致力于使儒学适应现代的需要”。康有为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改造传统儒学
B.减少变法阻力
C.传播民主思想
D.维护封建体制
7.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IV)》一书中提到,《海国图志》“在当时实为国人自编最详备的世界史地参考书,对于当时思想界产生极大影响。……其“师夷人之长技’‘坚船利炮’等说,实自是而起”。这主要说明《海国图志》( )
A.改变了国人传统观念 B.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C.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 D.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8.下表为太平天国的出版和宣传机构(部分)及其职能。由此可知,太平天国出版和宣传机构的成立
A.以毁灭儒家文化为主要目标 B.旨在宣传洪秀全的宗教思想
C.推动了中国舆论宣传近代化 D.有助于其思想和政策的宣传
9.甲午中日战争前,日本海军官兵及海军学校学员在见面打招呼时狂叫“打沉定远!打沉镇远!”连儿童玩耍都在做“打沉定远”“打沉镇远”的游戏。这说明日本( )
A.民众意愿左右了政府决策 B.已经做好武力侵华的准备
C.与清王朝的军事摩擦升级 D.为掌握战争主动权而蓄力
10.美国人亨特夫在1852年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今天,我陪同夫人、新加坡约翰斯顿公司的瑞德、旗 昌洋行的奥恩以及吉布-利文斯顿洋行的吉布参观了广州城的五仙观,观赏了五羊石。”据这段记载可知 ( )
A.政府还未认清列强侵华本质 B.不平等条约客观上促进文化交流
C.说明清政府放开了外贸限制 D.列强已经获取了在华永久居住权
11.1874年至1894年20年间,中国洋布进口值增长88.4%,洋纱进口值增长将近986.7%。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B.中国织布业有较快发展
C.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顽强抵制 D.外商获得在中国设厂的特权
12.军权、财权、人事行政权等集中于君主为核心的中央是秦汉以来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晚清时期,地方督抚权力坐大,使这一基本态势发生重大改变发生在
A.鸦片战争时期 B.太平天国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清末新政时期
13.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否定以儒家封建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在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的命运却不尽相同。造成康梁维新派对待儒家不同态度的原因是
A.利用儒家思想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B.为减少维新变法运动开展的阻力
C.宣传资产级思想文化的需要 D.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14.洋务派认识到“挖煤一事,借外国开挖之器,兴中国永远之利,似尚可试办”,“官为设厂”,“由官督令试办,以裕军需而收利权”,于是兴办了煤铁开采局。由此可知,煤铁开采局的创办( )
A.引进了西方大量先进科技 B.使洋务派的初衷得以实现
C.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D.有利于抑制外国经济侵略
15.19世纪上半叶,耶稣教传教士马礼逊的中文教师,每次去授课的时候,身旁必须随带一只鞋子和一瓶毒药,鞋子表示他是去买鞋子的,而不是去教书的,毒药是预备万一官府查出,可以自尽。清朝防范国人接触西方思想的原因是
A.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B.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犯
C.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 D.专制统治下民众怯懦
16.和约签订之后,洋人南返。切身感受西方“舰炮”的湘淮军将领有着仿效西方军事建设的冲动,清政府面对强敌,主张“以和好为权宜,以战守为实事”,寻求挽救危机之策。这些认识( )
A.引发了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 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C.推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D.反映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材料分析题
1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期,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大炮打开国门,丧失了大量主权。
鸦片战争爆发于哪一年?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这个条约是什么?战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对华贸易维持英国航船十万吨,而这又是可能大为扩张的,中国为英国制造业提供了一个销量庞大而又迅速扩张的市场,同时又为印度的出产提供销路,……。中国输出茶叶和生丝,……没有生丝,我们这一门极重要的,迅速增长的制造业便将大大地瘫痪了。……【因此,备忘录提呈人】以最迫切的心情恳请不列颠政府施展保护【英商的】威力,【我们认为】如果直接和中国政府接触,将会比通过广州那批低级官吏的迂腐而又腐化的中介更有效得多。”
——曼彻斯特商会上首相和外交大臣备忘录。1836年2月
当时“对华贸易”中“印度的出产”指什么?这一“出产”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
当时中国确实“为英国制造业提供了一个销量庞大而又迅速扩张的市场”了吗?为什么?
根据以上材料,英国商人认为“对华贸易”除了为“英国制造业”和“印度的出产”提供市场之外还有哪些价值?(不得照抄原文)
英国政府后来是怎样“施展保护英商的威力”并“直接和中国政府接触”的?
据你所学知识,英国商人由此从中国具体得到了哪些利益?
19.(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国图志》中的许多论述已经超出一般的海防范畴,而把眼光放到了整个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魏源在《海国图志》卷首开宗明义说明,此书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提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他指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通过对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研究,指出:“外夷惟利是图,惟威是畏,必使有可畏怀,而后俯首从命。”国家之间的较量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军事实力的对抗。他说:“使人不暇顾廉耻,则国必衰,使人不敢顾家业,则国必亡。”因此,更确切地说,该书反映了魏源的国家安全观。
——摘编自亦真《<海国图志>与魏源的国家安全观》
材料二 美国安全思想和理论的主要阐述人是保罗·尼采和迪安·艾奇逊等人。1947年7月“国家安全法”通过后,“国家安全”的地位迅速攀升,在美国外交政策的审议过程中位居“绝对压倒一切”的高度。1950年的国家安全委员会NSC一68号文件成为美国国家安全的“大宪章”,“战略思维”成了政府一级官员们讲话的时髦方式。此时,“国家安全”正式成为日益重要的美国安全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家安全的内外因素联系非常紧密,以致于艾森豪威尔总统认为安全问题与外交问题实为一回事。在70年代初之前,美国的国内安全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其国家安全多表现在对外政策上,意识形态色彩非常浓厚。此后,特别是1971年美元贬值后,对美国统治者来说,传统的敌友观已不再是国家安全中首要的内容,经济等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逐渐占据国家安全的核心地位。
——摘编自孟庆龙《美国国家安全思想和战略的演变》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源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谈一谈你对其观点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变化,并归纳其变化的原因。
三、论述题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资政新篇》这一太平天国文件,研究者众多,其撰写论文的角度多种多样,如《资本主义色彩——简评<资政新篇>》《农民 中的“资产阶级”——洪仁汗》《反封建性质——简评<资政新篇>》《中国最早近代化观——<资政新篇>的理念》等等,这些论文名称反映了作者对该文件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天朝田亩制度》内容特征的论文名称,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兴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民族工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故D项正确;洋务运动是对“师夷长技”的思想具体实践,海军的建设推动了中国国防的近代化,兴办近代工业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但均不是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影响,排除ABC。故选D。
2.C
【详解】材料信息明确表示台湾人民誓死与“倭人”决一死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割占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台湾人民反对日本侵占,进行了顽强抗争。因此,正确答案选C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签订后没有割占台湾,《辛丑条约》签订时台湾已经被割占,排除ABD项。
3.A
【详解】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故A正确;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维新派主张资产阶级改良,不主张革命,排除B;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排除C;问题与主义之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符合题意,排除D。
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5.A
【详解】材料“烟不禁绝,国日贫,民日弱,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体现的是林则徐认为鸦片流入中国对国家实力、群众健康、财政收入和军事实力产生巨大的危害,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扩充军队、扩大税收和学习西方无关,BCD选项排除。
6.B
【详解】根据题干“纳入新内容的儒学”“致力于使儒学适应现代的需要”并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的情况下,将西学有关思想引入儒学中并使之更能适应当时的需要即救国的需要,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减少变法的阻力。故答案为B项。改造传统儒学不是康有为举措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传播民主思想的表述过于笼统,排除C项;康有为是维新派,其举措的目的不是维护封建体制,排除D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其师夷人之长技”、“坚船利炮”可知,《海国图志》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促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B项正确; 材料只是强调《海国图志》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并体现对国人观念改变的影响,排除A项;《海国图志》主要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书籍,并没有介绍政治制度,排除C项;魏源是地主阶级代表,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排除D项。 故选B项。
8.D
【详解】太平天国成立诏书衙、镌刻衙、刷书衙、删书衙、宣诏衙等机构,分别负责对诏旨、谕告、书籍等各种文书的撰写、刊刻、印刷和分送等,合作完成各种文书的出版和分送,有利于思想和政策的宣传,D项正确;删书衙作为五衙门之一,负责“删改”孔孟、诸子百家书籍中与太平天国理念不符的部分,不能说明太平天国宣传机构以“毁灭”儒家文化为“主要目标”,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这些宣传机构的成立旨在宣传洪秀全的“宗教思想”,B项错误;推动了中国舆论宣传近代化与“衙门”式管理、“雕版印刷”技术刊印等不符, C项错误。
9.D
【详解】甲午战争前,日本的海军部队甚至儿童都将打败中国海军视为目标,这说明当时的日本为掌握战争主动权而蓄力,D正确;A不符合史实,民众受到政府的蛊惑,排除;根据题干无法判断当时日本的军事力量是否足够侵华,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中日两国的军事摩擦,排除C。
10.B
【详解】从材料可得出,美国人亨特夫及家属可到中国内地进行参观,这说明不平等条约客观上促进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外有所交流,没有体现政府还未认清列强侵华本质,排除A项;这一时期,清政府并未放开外贸限制,排除C项;列强并未获取在华永久居住权,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根据题干“洋布进口值增长88.4%,洋纱进口值增长将近986.7%”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机器纺纱生产率高,与手纺纱相比,其价格便宜,所以中国大量进口机纱,而洋布进口量增长相比较少,可见是因为满足生活需要的布匹主要还是家庭传统手工业进行生产的,洋纱进口量增长远高于洋布进口量增长,体现了传统手工业仍有抵制能力,即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顽强抵制,故C项正确;A项中“完全”一词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B项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外商获得在中国设厂的特权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中规定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12.B
【详解】鸦片战争时期,地方督抚权力没有坐大,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崛起,体现地方督抚权力坐大,故B项正确;甲午战争时期,地方势力已经崛起,故C项错误;清末新政时期,地方势力已经崛起,故D项错误。
1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康有为宣扬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贤,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变法减少阻力,B项正确;利用儒家思想论证变法的合理性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A项;康梁维新派对待儒家不同态度主要原因是减小变法阻力,排除C项;康梁没有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洋务派引进外国机器,创办煤铁开采局,目的是“兴中国永远之利”,体现了“与洋人争利”,有利于抑制外国经济侵略,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引进大量科技,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洋务派创办煤铁开采局的初衷是要“兴中国永远之利”,使中国富强,但洋务运动失败,没能实现它富国的目的,排除B项;材料只说了创办煤铁开采局的目的、方式和运作,没有刺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清朝防范国人接触西方思想,是受到华夷之辨传统观念的影响,体现的是统治集团民族狭隘性,故选C;A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防范国人接触西方思想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排除。
16.C
【详解】根据材料“以和好为权宜,以战守为实事”,可知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与和约的签订,清王朝与湘淮军将领的认识发生重大变化,这为洋务运动的展开提供了契机,C项正确;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发生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材料与之无关,排除A项;《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清政府统治阶层对于民族危机的认识,无法展现国人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C项。
17.(1)1840年
(2)《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清政府腐败无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列强的对手。
18.(1)印度的出产:鸦片。危害:社会道德破坏;社会经济破坏;损害人民健康。
(2)没有。原因:中国自然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特征,英国大量商品受到小农经济的抵制。
(3)价值:促进英国航运业发展;提供英国人生活必需的茶叶;提供丝织业的原料。
(4)措施:英国对华发展鸦片战争并逼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
(5)利益:获许进入五个通商口岸;中英协定关税。
19.(1)内容:利用外交手段保障国家安全思想;把学习西方作为保障国家安全的手段;要有情报意识;要有强大的国力、军力。
认识:魏源的国家安全观是深刻和富有远见的,有些内容对当时的统治阶级上层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如“师夷长技”的主张,就受到洋务派人士的重视,成为指导洋务运动的理论依据。而更多的观点则是经过时代的发展检验,使人们认识到他思想的深邃。
(2)变化:由意识形态浓厚到国家利益为核心。原因:大国之间关系的变化;第三世界的崛起;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
20.《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性和局限性。论述:《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革命纲领。它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要求,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斗争的最高峰,体现了其革命性。但《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在当时无法实现,这种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 生产者的本性,也不能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体现了其空想性。《天朝田亩制度》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体现了其落后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