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导学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导学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简介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本土化历程及影响
(1)历程
①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 佛教 传入中国。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 本土化 。
④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
①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③中国的 建筑艺术 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2.西学东渐
(1)明清时期
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几何原本 》《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②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2)鸦片战争后
时期 向西方学习 影响
洋务运 动时期 设立 京师同文馆 ,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创办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 近代西方文明,如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传入中国
维新运 动时期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张学习西学,实行君主立宪制 推动维新运动的展开
辛亥革 命时期 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 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新文化 运动早期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主张吸收 民主与科学 的思想 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
五四运 动前后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 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中华文化对亚洲的影响
(1)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 汉字 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2)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 儒学经典 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3)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
①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②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③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4)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5)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郑和下西洋 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1)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造纸术 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火药 推动了欧洲 火药武器 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创造了条件
指南针 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印刷术 大大推动了 文艺复兴 运动和 宗教改革 ,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 儒家经典 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3)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随堂训练
1.西方史学家孟席斯在其著作《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燃起文艺复兴》中声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此说法可用以佐证( )
A.达.芬奇模仿中国科技成果 B.东方文化点燃文艺复兴之火
C.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于西方 D.东学西传影响西方科技发展
【答案】D
2.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
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C.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 D.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答案】D
3.敦煌壁画较多取材于佛教故事。以下壁画形成于北朝时期,描绘了佛教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故事叙述的是佛陀弟子目连拯救其母出地狱的事,其意在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据此可知( )
A.佛教与本土文化逐渐融合 B.“三教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
C.儒学借佛教强化社会影响 D.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答案】A
4.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软实力”理论首倡者约瑟夫·奈曾评论说:“孔子学院是中国展示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工具。”下列说法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B.儒家思想所体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普遍性
C.有利于复兴中华文明、构建和谐世界
D.是对西方文明价值的有效冲击和抵制
【答案】D
5.17-18世纪,中国商人在海外贸易中主营的瓷器等商品引发了欧洲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异国风情的装饰风格。这种“中国风”的形成主要体现了( )
A.西学东渐的趋势 B.全球贸易网形成
C.商品的文化价值 D.殖民扩张的影响
【答案】C
6.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 )
A.《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C.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 D.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
【答案】C
7.如图所示是波斯人仿明朝青花瓷制造的釉下彩青花陶壶,从史料价值看,它可以( )
A.折射波斯帝国陶瓷工艺
B.佐证伊朗高原民族也有饮茶风尚
C.证实海上丝绸之路可以通航波斯湾
D.反映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中华文化影响
【答案】D
8.中古时期,亚洲地区出现许多“撞名”的地点,如朝鲜有江西郡、延安郡,日本有“东京洛阳”“西京长安”的说法。这反映了( )
A.中华文化的辐射传播 B.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
C.周边国家的生搬硬套 D.华人移民的辛勤开拓
【答案】A
9.唐朝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
A.儒学出现危机 B.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C.道教突破发展 D.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答案】B
10.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 )
A.体现了明朝专制的外交风格 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C.成就了近邻国家的文化渊源 D.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
【答案】D
二、材料分析题
11.下图为唐初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展现了“汉武帝(前131年—前87年在位)部下击败匈奴后带回战利品‘祭天金人’”和“汉宣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不知祭天金人名号故派张骞出使西域问佛”的场景。
《张骞出使西域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该幅壁画的史料价值。
【答案】价值:西汉宣帝时张骞已经去世,佛教也尚未传入中原,可知此壁画并非真实场景,对于研究张骞出使西域史料价值不高;但壁画为唐代艺术家人为突显佛教地位而进行的虚构场景,对研究初唐时期时代风貌(艺术、宗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12.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4 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3- 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摘编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 火药、 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德]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东亚、东南亚各国的中华文化元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答案】(1)汉字;儒学思想;政治、经济和教育制度;文学、艺术、风俗和审美;
(2)火药:促使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为资产阶级革命发挥重要作用;指南针:对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造纸术、印刷术: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文化教育起到重要作用。总之,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的积累叠加,发展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民族精神状况的内容和活动方向。到了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不同,佛教的传入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汉文化的区别如此之大,以至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其间经历了近百年。
——摘编自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并简析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点:南北文化统一;文化统一依赖于政治统一;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融入外来宗教思想;具有包容性、开放性。(任答3点即可)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社会转型的精神需求(或思想需求)儒学内容本身的吸引力(任答2点即可)。
影响: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