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新教材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知识点归纳整理第一单元 民事权利与义务第一课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一、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1、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1)法律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地位)①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名成员,都处于社会生活之中。法律是社会生活的重要规范②我们要学习法律常识,增强法治意识,遵守法律规则(2)民法含义: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3)民法典①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由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②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能够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规范了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名词点击 法人 非法人组织◆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例如,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属于营利法人,公立学校属于非营利法人,政府机关属于特别法人。◆非法人组织,是指不具有法人资格但能够依法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的组织,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4)民事法律关系①含义:就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②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主体: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然及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自然人根据其年龄和智力状态,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合法成立时起到终止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名词点击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类型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成年人(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16周岁以上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名词点击 民事权利 民事义务 民事权利能力 民事义务能力民事权利:是指民法赋予的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特定利益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自由。民事义务:是指民事主体/为满足民事权利所保护的利益/而依法应当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约束。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的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有没有)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能不能)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例如,所有权关系的客体是物,侦权关系的客体是行为,知识产权关系的客体是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人身关系的客体是人身利益。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既是相互对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往往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就是另一方的权利,二者通常是对等的。(5)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体现:①我国民法不仅体现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②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2、解析民法基本原则(1)必要性①社会成员的私人利益之间以及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可能形成各种利益冲突。②民法规定一系列基本原则,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作用(2)含义: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3)内容:6个原则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公平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诚信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二、积极维护人身权利1、生命健康俱可贵(1)民法优先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人身自由是自然人真正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的前提,人格尊严是人之为人所必需的人身利益。人们在生活中既要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2)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生命是自然人最高的人生权利;身体是承载生命健康的物质载体;自然人的身心健康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法典把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置于人格权编的前列,侵犯他人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相关链接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一般伤害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残疾的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造成死亡的2、姓名肖像受保护(1)姓名权①含义:是自然人对其姓名享有的人身权利。②民法中有关姓名权的规定:a.自然人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b.一般来说,未成年人由父母决定其姓名,成年后有权自己决定继续使用或者改变姓名,但是应当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c.此外,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众混淆的笔名、艺名、网名、译名、姓名的简称等,参照姓名权加以保护。相关链接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二)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扶养人姓氏;(三)有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少数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可以遵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2)肖像权a.肖像:是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方式在一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自然人享有肖像权。b.民法中有关肖像权的规定:自然人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3、名誉隐私不可侵(1)名誉权和荣誉权相关链接:“英烈条款”《民法典》规定:“对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是民法典在人身权保护的规定中,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看特别设定的“英烈条款”。(2)隐私权法律保护个人隐私权。a.含义: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b.侵权表现: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民法保护隐私权,是对宪法规定的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住宅不受侵犯等公民权利的落实。(3)意义①尊重他人隐私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②法律明确保护个人信息,对于保护自然人的人身与财产权利、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保护个人信息的原因:个人信息与隐私权密切相关,受到法律保护。(5)保护个人信息的要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以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方式处理他人个人信息。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第二课 依法有效保护财产权一、 保障各类物权(一)定分止争——所有权1、国家保护财产权(1)财产制度的意义: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财产关系,是一个社会得以稳定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制度。(2)法律规定财产权意义:有利于确定财产归属,并以此促进财产的流通和使用。保护财产权就是保护劳动、保护发明创造、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国家通过不断完善财产制度,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的财产权,激励人们创业创新。(3)国家保护财产权的法律规定: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保护国有财产、集体财产和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宪法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相关链接2016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指出:“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保护产权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有恒产者有恒心,经济主体财产权的有效保障和实现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2、财产权和物权(1)财产权的含义及分类: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能够给民事主体带来经济收益的权利。(2)物权的含义及类型:a.物权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他物权。物包括动产与不动产。名词点击 不动产 动产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或者虽可移动但移动就会损害其价值的物,一般指土地以及房屋、林木等地上定着物。动产,是指不动产以外的物。3、物权法定制度的基本原则:(1)物权法定原则:物权的种类和内容必须有法律规定,不得任意创设。(2)民法典规定了物权平等保护原则: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平等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相关链接社交媒体账号、数字货币、网络游戏装备等虽然只存在于网络世界,并不是物,但它们越来越广泛地进入我们的生活,也能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它们的价值。民法典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4、所有权a.含义:是权利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b.分类:依据主体的不同,我国将所有权划分为三类:国家所有(全民所有)、集体所有、私人所有。除法律特别规定某些财产只能归国家或者集体所有外,其余财产可以由各类主体享有所有权。4、所有权的取得:所有权的取得方式,因不动产与动产而有所不同。不动产所有权的取得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动产所有权的取得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因此,对于动产,一般来说,所有人按照转让财产所有权的意图,直接把财产交给对方占有,对方就取得了该财产的所有权。对于房屋等不动产,除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形外,必须到不动产登记机构办理登记,才能取得所有权。5、共有关系和共有财产:在生活中可能由多人对同一财产享有所有权,从而形成共有关系以家庭为例,每个家庭成员可能有专属于自己的个人财产,整个家庭则有共有财产,夫妻之间也存在夫妻共有财产。 几个人合伙从事经营活动,可能形成合伙人的共有财产。(二)物尽其用——他物权1、含义与类型:他物权是所有权之外的物权,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两类。2、用益物权:对他人占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1)土地承包经营权(用益物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一项重要的财产权。农村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我国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法律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核心就是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相关链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为完善农村集体产权相关制度,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的要求,民法典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自主决定依法采取出租、入股或者其他方式向他人流转土地经营权。这将有利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和流转交易。(2)宅基地使用权(用益物权)宅基地使用权也是农民的一项重要的财产权,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房及其附属设施,农村村民有权长期占有和使用宅基地。相关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农村村民出卖、出租、赠予住宅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农村宅基地以及承包地被征收、征用的,农民有权获得合理赔偿。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需要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报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权,收回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对土地使用权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3)建设用地使用权(用益物权)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权利人依法利用土地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权利。生活中,这些权利往往与房屋所有权相联系。房地产开发商应当在建造房屋之前,先行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们从开发商那里购买商品房,并且办理转移登记和取得不动产权属证书之后,既拥有商品房的所有权,又合法享有该商品房的所在地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3、担保物权:是为了确保债权的实现,而在他人财产上设立的物权,包括抵押权、质权等。抵押权和质权(担保物权):财产的权利人可以将其财产(例如房屋、汽车、电脑、股票等)抵押或者质押。债权人通过抵押、质押而在他人财产上享有的权利就是抵押权、质权。名词点击 抵押 质押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一种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以该动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动产的价款优先受偿。另外,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也可以进行质押担保。二、尊重知识产权1、知识产权:(1)含义:是权利人依法就作品、发明创造等智力成果或者商标、地理标志等工商业标记享有的专有性权利。(2)内容: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3)意义: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全社会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保护知识产权是促进创新发展的重要法律机制。2、保护创作——著作权(1)含义:权利人针对特定作品依法享有的支配和获取利益的权利。(又称版权)(2)内容:①著作人身权: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②著作财产权:复制权、发行权、改编权、翻译权、表演权、信息网络传播权(3)著作权的侵权: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广泛的权利。他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就可能构成侵权。(3)保护期限:a.著作权属于自然人的,保护期是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后50年。著作权属于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发表权的保护期是作品创作完成后50年;b.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是作品发表后50年,但作品自创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的,法律不再保护。c.著作权保护期届满,该作品就进入公共领域,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但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仍受法律保护。名词点击 作品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作品、戏剧作品、美术作品、建筑作品、摄影作品、视听作品等。3、激励创新——专利权(1)含义:专利权是权利人就特定的发明创造依法在规定期限享有的专有权。(2)意义:专利权是维护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利益、激励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3)获得:a.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完成发明创造后,可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b.国家知识产权局经过审查,认为该申请符合条件的,则颁发专利证书,授予专利权。(4)法律保护:他人未经专利权人同意,不得实施专利权人享有专利的发明创造。相关链接发明人取得专利,是以公开其发明内容为条件,换取国家在限定期限内给予强有力的法律保护;其他人即使独立做出了相同的发明,也不得实施该发明。发明人如果选择以商业秘密方式来保护其发明,则只需要将该发明保密得当,就可以一直得到保护。但是,一旦他人独立作出相同的发明,或者以正当方式获得该技术信息,则他人可以实施该发明,不构成侵权。(5)分类:《中国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规定的专利有三种: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4、点石成金——商标权(1)商标①含义:是经营者用来将自己商品或者服务与其他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相区别的标志。②表现:商标表现为文字、图案等形式,体现的是经营者在商品或者服务上的信誉。③意义:体现的是经营者在商品或者服务上的信誉,经营者信誉良好,其商标往往具有巨大的价值。④注册商标:a.含义:经营者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提出申请并获得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相关链接商标未经注册也可以使用,但是,获得注册的商标才可以依法享有注册商标专用权。商标注册人可以在核定使用的商品或者商品包装上标明“注册商标”字样或者“R”符号。实践中存在使用未注册商标时标注“TM”的做法,还有其他用于标明知识产权的做法,例如,用“C”表示著作权。b.商品注册的条件:①允许注册情形:《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规定,任何能够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商品与他人的商品区别开的标志,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和声音等,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均可以作为商标申请注册。②不得注册的情形:与我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国歌、军旗、军徽、军歌、勋章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或者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一般也不得作为商标。⑤权利及侵权行为:a.权利:商标注册人享有注册商标专用权。b.侵权规定:未经权利人许可,他人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构成侵权;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也构成侵权。⑥保护期限: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10年,注册人可以申请续展。续展注册的有效期也是10年,续展次数不受限制。注册人只要依法续展,注册商标就可以长久地获得法律保护。第三课 订约履约 诚信为本一、订立合同学问大1、生活离不开合同(1)合同:①含义: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②类型:常见的有买卖合同、赠与合同、租赁合同、运输合同等。④自愿订立合同a.内涵:必须由订立合同的各方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即就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终止形成一致的意思表示,以实现各自的利益。相关链接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将其期望发生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愿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的行为。意思表示是民事主体自由意志的体现,对合同的成立和生效具有决定性意义b.意义:一方面可以满足市场交易者的特定需求,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增加整体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自愿订立的合同促成市场交易者相互合作,共同形成社会的信用机制。c.法律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法律鼓励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尊重市场交易者的合同自由,维护诚实守信的履约机制。相关链接由于合同主体的谈判能力与地位可能存在差异,法律对合同自由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以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一方。例如,法律对格式条款的规定。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如火车票背面关于“乘车须知”的规定。格式条款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但也限制了对方当事人的合同自由。民法典规定,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示对方注意 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等与对方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2、要约承诺订合同合同的订立需要当事人各方的平等协商,很多时候需要经历反复协商才能就合同条款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法律将这个过程概括为要约与承诺两个阶段。(1)要约a.含义:要约是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在一项要约中,发出要约的一方为要约人,接受要约的一方为受要约人。b.要求:为了保护受要约人的合理期待,维护稳定的交易秩序,生效的要约具有法律约束力。相关链接在生活中,我们要区分要约与要约邀请。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表示,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拍卖公告、招标公告、商业广告和宣传、寄送的价目表等为要约邀请。商业广告和宣传的内容符合要约条件的,构成要约。(2)承诺a.含义: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应由受要约人及时向要约人作出,并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该意思表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b.要求:承诺到达对方后,立即发生法律效力,订立合同的过程随之结束。俗话说“一诺千金”,当我们接到一项要约,即将作出承诺时,要格外慎重。(3)承诺对要约的变更(协商)在实际协商过程中,受要约人的“承诺”可能增加新的内容,如果对原来的要约内容进行了实质性变更或者超过了要约确定的期限,此时,该项“承诺”转化为新要约,需要原来的要约人作出承诺,才能形成一致的意思表示。相关链接 要约内容的实质性变更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有关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方法等的变更,是对要约内容的实质性变更。(4)有效合同与无效合同(注意:订立合同不等于合同的生效)a.有效合同:有效合同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合法。b.无效合同:①如果合同内容出现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违背公序良俗等情形,仍然可能导致合同全部或者部分无效。②如果合同的主体不适格或者因欺诈、胁迫导致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也会使得合同存在瑕疵或者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不能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约束力。3、立字有据更可靠(1)合同的形式除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取特殊形式外,只要各方当事人形成一致的意思表示,就是订立了合同。采取何种形式订立合同有时会对当事人能否顺利实现其合法权益产生影响。合同的形式:口头形式、书面形式、直接履行的行为相关链接 合同的成立时间、形式民法典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当事人均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时合同成立。当事人采用信件、数据电文等形式订立合同要求签订确认书的,签订确认书时合同成立。(2)口头合同a.含义:是现实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合同形式,是当事人通过口头语言达成意思表示一致所形成的合同。b.适用对象:通常用在一些金额较小、即时清结、权利义务关系相对简单的民事法律关系中。c.优点:充分适应了现代社会对订立合同的快捷性要求。d.缺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多不明确,发生纠纷时难以举证。合同的履行期限越长,当事人忘记约定内容或者条件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当事人对合同的理解和执行就越容易产生争议。(3)书面合同a.含义:是以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订立的合同。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b.适用对象:对于权利义务关系复杂、金额较大以及履行期限较长的合同,应当采取书面形式。c.优点:①内容清晰,有利于督促各方当事人根据确定的义务履行合同,有利于守约方根据约定追究违约责任。②书面合同有据可查,能够为处理合同纠纷提供明确的证据,有利于案件的公正裁决。相关链接 电子合同当事人一方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发布的商品或者服务信息符合要约条件的,对方选择该商品或者服务并提交订单成功时合同成立,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二、有约必守 违约有责1、一诺千金 重在履行(1)合同履行:合同履行是合同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实现各自权利义务的行为(2)合同履行的原则:①诚信履行原则: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②全面履行原则:(又称正确履行原则或适当履行原则)即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等要求,正确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3)履行合同的关键:明确合同内容合同内容就是合同的条款,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合同的条款来体现。合同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相关链接 合同内容的补全民法典规定的合同一般包括的条款,并非合同必须具备的条款。合同缺少价款、履行期限、履行地点、违约责任等内容时并不影响合同的成立和生效。在缺少上述内容时,合同当事人可以签订补充协议或者根据法律规定解释合同,补全意思表示。(4)合同的变更:①原因:合同订立后,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当事人可能会有改变或者解除这种法律约束的想法。②变更要求:a.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如签订补充协议延长合同履行期限。b.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合同的一方当事人不能单方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否则须承担违约责任。2、言而有信 违约有责(1)违约责任①含义:除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免责事由外,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守约方可以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②违约责任意义:违约责任既是违约方应该付出的代价,也是法律给予守约方的救济。相关链接依据民法典,对守约方的损害赔偿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2)承担方式:一方违反合同约定,应当承担违约责任。①法律规定了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适用定金罚则等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②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相关链接违约金:是指当事人一方违约时,根据合同约定向对方支付的一定数额的金钱。如果合同中有违约金的约定,守约方提出请求时,无须就损失的计算承担举证责任。定金:是以确保合同履行为目的,由当事人一方在合同履行前预先交付于另一方的金钱。给付定金一方不履行义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义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当事人交付的保证金、押金或者订金等,没有约定定金性质的,不属于定金。(3)违约免责:①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遇到当事人约定的免责事由或不可抗力时,根据这些情形对合同履行所造成的影响,可全部或者部分免除当事人的违约责任。②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如地震、洪水、火灾、战争等。相关链接民法典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因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交通管制,对很多合同造成履行障碍,构成不可抗力。当事人在履行合同时遇到障碍的,可以到当地的商事证明机构开具不可抗力证明,并以此为据主张减轻或者免除责任。第四课 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一、权利保障 于法有据1、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1)承担侵权责任的依据:法律保护民事主体的各项人身权和财产权。行为人侵害他人的民事权利,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2)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①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②这些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3)诉讼时效①权利人在实现自己的权利、向他人追究法律责任的过程中,要注意诉讼时效。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②当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人应当及时提出相关请求2、侵权责任中的情理法(1)一般侵权责任: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2)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①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②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故意或者过失)。行为人是故意还是过失不影响其承担民事责任,但过错程度对于衡量其责任大小具有法律意义;③该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负责,法律通常要求受害人确定损害结果发生的真实原因。(3)特殊侵权责任:过错推定与无过错侵权责任①过错推定侵权责任: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例如,动物园的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树木折断致人损害的责任。②无过错侵权责任:法律规定无过错侵权责任的,则行为人只要损害了他人的民事权益,不论其有无过错,均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简而言之:无论有无过错,均需承担责任。例如,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生产者产品责任、环境污染责任。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五条 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第一千二百四十八条动物园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 动物园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尽到管理职责的,不承担侵权责任。第一千二百五十条因第三人的过错致使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4)法律规定侵权责任的意义:①个人角度:法律规定侵权责任,旨在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合理确定相关行为人与权利人之间的利益。②社会角度:法律规定在特定情形中适用过错推定与无过错责任原则,对社会某些群体的合法权利给予特别保护,体现了社会公正。③社会角度:侵权责任规则有助于平衡社会各方利益,合理预防损害,促进社会和谐。二、权利行使 注意界限(一)民事权利有限制1、保护民事权利与正确行使民事权利并不矛盾:民法强调对权利的保护,而权利通常意味着人们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实施某一行为的自由。2、合理界限: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时不能超过正当的界限,并且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1)人身权的界定:对经营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就不能认定为侵害名誉权。因为这些行为是保障消费者批评监督权所必需的。但是,借机以诽谤、诋毁、侮辱等方式损害对方利益的,则构成侵权。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典法》——民法典对名誉权的限定第一千零二十五条. 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捏造、歪曲事实;(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2)著作权的界限a.作品的合理使用:在特定的情形中,使用作品不需要著作权人同意,也不必支付使用费。b.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在某些情形中,除非权利人事先声明不许使用,他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同意,直接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使用费,这属于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在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使用的情况下,仍须指明作者和作品出处。相关链接作品的合理使用:a.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b.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c.为报道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d.为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翻译、改编、汇编、播放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科研人员使用。……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a.报刊转载其他报刊已经刊登的作品;b.在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的教科书中,汇编已经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等。……(二)妥善处理相邻关系1、相邻关系(1)含义:相邻关系是对不动产所有权的限制或延伸。(2)主要类型:①相邻用水、排水, ②相邻通行,③相邻不动产利用与管线安设,④相邻通风、采光、日照,⑤相邻有害物质排放,等等。(3)妥善处理相邻关系重要性:法律规定相邻关系,对于保护相邻不动产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稳定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4)原则和依据①原则:民法典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②法律依据:法律、法规对处理相邻关系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可以按照当地习惯。(5)具体要求:相邻关系一方在为自己便利行使权利时,应当照顾到相邻方的利益。a.民法典规定,不动产权利人应当为相邻权利人用水、排水、通行等提供必要的便利;b.不动产权利人因用水、排水、 通行等利用相邻不动产的,应当尽量避免对相邻的不动产权利人造成损害。第二单元 家庭与婚姻第五课 在和睦家庭中成长一、家和万事兴(一)育小职责大1、生活中的亲属关系(1)内容: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2)体现:体现着浓浓的亲情与爱情,但亲情与爱情的背后,还存在着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3)如何处理亲属关系:民法典等法律为处理家庭成员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提供了准则。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既调整夫妻关系,也调整父母子女等家庭成员关系。2、父母对子女的义务与权利(1)不仅有抚养义务,也有教育义务①父母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子女,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有残疾的未成年人,更不得有溺婴、弃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抚养义务,三不得)②父母应当让适龄儿童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阻碍其入学或迫使其中途退学、辍学。(教育义务)③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2)父母必须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①保护未成年子女的人身安全和健康。②在履行监护职责时,父母应当保护未成年子女的财产利益。③未成年子女造成他人损害的,父母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3)父母的权利:①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既是父母的义务,也是父母的权利。②父母有权对子女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引导,并对子女进行批评教育和合理惩戒。(二)敬老是义务(子女的权利与义务)1、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的义务(“两个要求”)(1)要求子女经济上供养父母、生活上照料父母、精神上慰藉父母,照顾父母的特殊需求。(2)要求子女尊重、体贴父母,不干涉父母的婚姻自由,使父母幸福安度晚年。2、成年意定监护制度(1)含义: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事先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2)要求:监护人在该成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履行监护职责。(3)为什么要制定成年意定监护制度①原因:A.法律依据:为防止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损,民法典专门规定了成年意定监护制度,有助解决此类问题。B.自身原因:随着年龄增长,活动能力减弱,老年人容易与社会生活脱节,导致判断力下降。C.制度缺陷:容易限制老年人的自主决定权,故建议选择与老年人的财产没有利害关系的人担任监护人。②意义: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成年意定监护制度可以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3、侵犯家庭成员权利、破坏家庭和睦的行为(1)表现:家庭和睦是幸福生活的基石。但是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家庭暴力、虐待和遗弃等侵犯家庭成员权利、破坏家庭和睦的行为。(2)追责:依据法律,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者遗弃老年人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相关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薪火相传有继承(一)法定继承有顺序1、继承制度(1)继承:是指将自然人死亡后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法转移给他人所有。(2)继承制度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代与代之间爱的延续和传递,是代际传承的重要保障。(3)继承关系中的几组法律名词:被继承人:死者;遗产:被继承人死亡时预留的个人合法财产;继承人:依法承受遗产的人;继承权:继承人享有的财产性权利;(4)遗产认定:继承遗产需要先将个人合法财产从家庭共有财产或者夫妻共同财产中析出,析产以后确定的被继承人的个人合法财产才是遗产。相关链接民法典强调继承权男女平等、婚生子女与非婚生子女平等。在行使继承权时,如有歧视妇女、非婚生子女的行为,当事人有权提出异议,必要时可以诉诸法律。2、继承遗产与债务清偿责任(1)继承人不仅会获得被继承人的遗产,还需要承担被继承人未偿还的债务。(2)本应由被继承人偿还的债务,应由继承人在继承的遗产范围内承担清偿责任,超过部分不负清偿责任,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除外。3、继承权的取得与丧失(1)继承方式:①法定继承: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即基于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扶养关系获得继承权。②遗嘱继承:基于合法有效遗嘱的指定。遗嘱继承只能在法定继承人范围内指定继承人。其法律效力优先于法定继承。(2)继承权的丧失与恢复:相关链接《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五条【继承权的丧失和恢复】继承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丧失继承权:(一)故意杀害被继承人;(二)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三)遗弃被继承人,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四)伪造、篡改、隐匿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五)以欺诈、胁迫手段迫使或者妨碍被继承人设立、变更或者撤回遗嘱,情节严重。 继承人有前款第三项至第五项行为,确有悔改表现,被继承人表示宽恕或者事后在遗嘱中将其列为继承人的,该继承人不丧失继承权。 受遗赠人有本条第一款规定行为的,丧失受遗赠权。(3)法定继承的顺序和范围:(亲属关系的亲疏确定)(4)遗产分配的原则:相关链接《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条 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 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 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4、继承的正确做法及意义:(1)正确做法:继承人应当本着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承问题。(2)意义:有利于继承人的和睦团结和整个家庭的安宁幸福,也是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遗嘱继承重意愿——法律尊重死者生前通过遗嘱处分个人合法财产的意愿。1、遗嘱:是遗嘱人生前依法律规定处分其个人合法财产及与此相关的事务,并于其死亡时发生效力的单方意思表示。2、遗赠:有遗嘱不一定是遗嘱继承。(1)遗赠的含义:自然人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组织、个人,法律上称之为遗赠。遗赠不属于继承。(2)遗赠扶养协议:①含义:自然人可以与继承人以外的组织或者个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按照协议,该组织或者个人承担该自然人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②目的:使孤寡老人的生活得到保障。3、遗嘱继承:是在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内确定具体继承人及份额,其法律效力优于法定继承。4、遗嘱的类型及效力(1)类型:自书遗嘱、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口头遗嘱、公证遗嘱。(2)效力:①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口头遗嘱须有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的见证人在场见证才能生效。②遗嘱人立有内容相抵触的前后数份遗嘱,以最后的遗嘱为准5、遗嘱的意义:通过遗嘱处分财产,既是对遗嘱人意愿的尊重,又有助于减少继承人之间的分歧,有利于整个家庭的和睦。第六课 珍惜婚姻关系一、法律保护下的婚姻(一)珍惜婚姻1、结婚的含义:结婚是夫妻关系的起点,是男女双方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婚姻关系的行为。2、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1)婚姻自由是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2)民法典还规定了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等基本原则。名词点击:一夫一妻,是指一男一女结为夫妻,任何人不得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配偶。法律禁止重婚,也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3、正确对待婚姻(义务)(1)对婚姻的要求:结婚建立的是一种长期的身份关系,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还有相互扶养的义务。(2)对婚姻的态度:严肃对待婚姻、珍惜婚姻,既是对自己负责、对配偶和子女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4、结婚的法定条件:结婚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4个)(1)男女双方完全自愿。(2)男女双方达到法定婚龄。民法典规定的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3)符合一夫一妻制。(4)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世代亲等计算法5、结婚登记程序:(1)为什么要进行结婚登记①必要性:结婚会对男女双方的人身和财产产生强制约束力,因此,法律要求结婚必须履行登记程序。②重要性:进行结婚登记是确立婚姻关系、明确夫妻双方权利义务必经的法律程序。相关链接——结婚登记程序申请:男女双方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办理结婚登记。审查:婚姻登记机关审查结婚登记的当事人出具的证件和证明材料是否真实、合法、齐全,当事人是否具备法律规定的结婚条件。登记:对当事人符合结婚条件的,婚姻登记机关当场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对当事人不符合结婚条件不予登记的,应当向当事人说明理由。相关链接 同居关系没有配偶的男女,未办理结婚登记,但是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按照同居关系处理。夫妻双方离婚后,未履行复婚登记手续,又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也按照同居关系处理。按照同居关系处理,意味着当事人不是夫妻关系,不享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同居期间当事人各自继承的财产,一般按照个人财产处理。(二)离婚要慎重1、离婚自由:(离婚自由,反对轻率离婚)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夫妻之间难免发生矛盾,但双方都应彼此忠诚,珍惜夫妻感情,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法律规定了离婚自由,但反对轻率离婚。离婚冷静期:结婚要慎重,如果婚姻存在问题,离婚也应慎重。民法典规定,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任何一方不愿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该规定中的“三十日”在实践中被成为“离婚冷静期”。相关链接 离婚自由的限制情形在下列情形中,当事人的离婚自由受到一定的限制:凡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应当征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者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2、离婚方式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当事人可以离婚。当事人既可以协议离婚,也可以通过人民法院裁判离婚。(1)协议离婚:要求当事人双方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并就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等问题达成协议。申请离婚登记后三十日届满,当事人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当事人从取得离婚证之时起,解除夫妻关系。(2)裁判离婚:凡由人民法院管辖和处理的离婚都是裁判离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且调解无效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离婚。一审判决离婚的,人民法院在宣告判决时必须告知当事人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前不得另行结婚,当事人违反告知另行登记结婚的,构成重婚。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离婚后, 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二、夫妻地位平等(一)平等的人身关系1、夫妻关系的确立:登记结婚,意味着男女双方在婚姻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正式确立。结婚后,除了两情相悦,男女双方还要遵守法律规定。2、夫妻关系的内容:夫妻关系包括夫妻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3、夫妻关系的核心:夫妻在婚姻家庭中地位平等是夫妻关系的核心。夫妻平等意味着夫妻在生活中平等行使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共同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相关链接:平等不是均等,夫妻在婚姻家庭中地位平等,并非指夫妻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利义务一一对等。夫妻平等需要考虑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异,合理分工,共同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4、人格独立:夫妻人身关系的平等强调夫妻双方的人格独立。(1)夫妻双方都有各自使用自己姓名的权利,不因婚姻生活的具体环境,双方的职业、收入和彼此的扶养关系而发生变化。(2)双方所生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5、夫妻人身自由权:夫妻双方均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这些自由是夫妻双方家庭地位平等的重要标志。6、平等的意义:只有夫妻双方自由平等、相互欣赏、互谅互让,才能成就美满婚姻,构建和谐家庭。(二)平等的财产关系1、夫妻财产关系(1)特点:夫妻财产关系与夫妻人身关系密不可分。(2)内容:夫妻财产主要涉及夫妻共同财产和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3)如何确定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夫妻双方可以约定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的范围,没有约定的,按照法律法规处理。夫或妻在处理夫妻共同财产上的权利是平等的。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条 夫妻一方因家庭日常生活需要而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夫妻双方发生效力,但是夫妻一方与相对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夫妻之间对一方可以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范围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4)夫妻共同财产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工资、奖金、劳务报酬;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但是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除外;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5)夫妻个人财产:下列财产属于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一方的婚前财产;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2、约定财产制①含义:夫妻可以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②形式: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对双方具有约束力。③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夫或者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相对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者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清偿。相关链接 夫妻共同债务的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 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相互坦荡,遇事商量”事处理好夫妻关系财产问题的关键。第三单元 就业与创业第七课 做个明白劳动者一、立足职场有法宝(一)法律守护劳动者: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1、国家保护劳动者的措施: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为了实现宪法赋予公民的劳动权利,我国制定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相关链接:我国的劳动法律、法规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外,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失业保险条例》等。2、国家保护劳动者的意义:为公民的合法劳动权益提供了有利的法律保障,有助于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有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3、劳动关系(劳动法)与劳动者:劳动法: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即劳动关系。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人。劳动者应当达到法定就业年龄,除特殊情况外,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4、劳动法的原则:(1)首要原则——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可以提升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应享有的各项权利,同时规定了用人单位必须履行的义务。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应享有的各项权利,同时规定了用人单位必须履行的义务。(2)劳动者平等竞争的原则。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全社会应当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营造公平就业制度环境。(3)特殊劳动保护的原则除对劳动者的权利进行倾斜保护外,劳动法还注重对未成年工、残疾劳动者(女职工)等特殊劳动者的劳动保护,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相关链接: 特殊劳动保护国家对女职工和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例如,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等高强度劳动,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高强度劳动,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和国家规定的高强度劳动,用人单位应当对未成年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等等。这些规定显示了国家对劳动者的关怀,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二)劳动也要签合同:劳动合同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1、劳动合同的含义: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2、劳动合同的作用:劳动者维权有据,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3、劳动合同的条款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之前应当自习阅读合同的各项条款,全面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必备条款:任何劳动合同必须具备的条款: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等。可备条款:除必备条款外劳动合同中可以规定的条款包括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4、订立劳动合同应遵循的原则(1)合法:合同的主体、形式和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2)公平:内容应当公平、合理(3)平等自愿: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劳动合同的订立完全出于当事人的意愿,任何一方都不得强制对方接受某种条件(4)协商一致:在双方意思表示达成一致的基础上订立劳动合同(5)诚实信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诚实,恪守信用5、劳动合同的效力:劳动合同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才产生法律效力(1)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的情形: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相关链接 无效劳动合同的劳动报酬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2)劳动合同有效劳动合同一旦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即对双方形成约束力,双方当事人应当依法履行,不得随意变更。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对劳动者的各项义务,并且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必须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作,并遵守用人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二、心中有数上职场(一)明明白白工作1、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1)劳动者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劳动报酬就是人们常说工资,它是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劳动报酬是对劳动者付出劳动的回报,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支付报酬。相关链接 工资的形式以及劳动法关于工资支付的相关规定工资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劳动法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不得克扣和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2)劳动者有休息休假的权利休息权是宪法规定的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依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职工每日工作八小时,每周工作四十小时。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工时制度)我国还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带薪休假制度)相关链接:保证劳动者的休息休假并不意味着一律不能加班加点。根据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作为对劳动者牺牲休息或休假时间的(3)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者理应得到全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的关心和保护。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并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4)劳动者有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会出现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可能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为了确保劳动者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国家和社会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这就是社会保险。相关链接 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应当创造条件,改善集体福利,提高劳动者的福利待遇。对少数单位逃避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国家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缴纳单位及其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罚。(5)劳动者还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等。2、劳动者依法履行的义务(1)权利与义务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劳动者在维护自身劳动权益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2)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履行的义务:①都应当完成劳动任务; ②提高职业技能;③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④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相关链接第三十九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二)清清楚楚维权1、劳动争议: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纠纷,就会出现劳动争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和提起诉讼2、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劳动者的维权路协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后,不妨先试试“有话好好说”,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就争议的解决进行友好协商。如果协商一致,可以达成和解协议。调解:当事人也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等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互谅互让的前提下,按照自愿、合法的原则达成调解协议,签订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条 发生劳动争议, 当事人可以到下列调解组织中请调解:(一)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二)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三)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和 企业代表组成。职工代表由工会成员担任或者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企业负责人指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仲裁:劳动仲裁是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第三方的身份居中进行裁决的活动。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仲裁申请,由仲裁委员会依法作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裁决。根据劳动法律、法规、除特定情形外,未经劳动仲裁程序,当事人不得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 下列劳动争议,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一) 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个月金额的争议;(二)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诉讼: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的仲裁申请不予受理的,申请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相关链接劳动者还可以通过劳动行政部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赔偿金:(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四)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规定给劳动者经济补偿的。”第八课 自主创业与诚信经营一、自主创业 公平竞争(一)迈出创业第一步1、创业的第一步,需要考虑创办什么样的经营主体。(1)创业者可以采取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形式。(不同的经营主体形式)(2)不同形态的经营主体在成立条件、出资人的责任承担等方面有所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五十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2、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准备相应的文件例如,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的,必须订立投资人协议、制定公司章程,在章程中规定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公司名称和公司住所、组织机构等。这些文件确立了股东的权利义务关系,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3、办理企业登记,领取营业执照(1)申请人应当对申请文件、材料的真实性负责。(2)未经相关主管部门登记的,不得以企业名义从事经营活动。(3)企业发生变更、终止的,也应当办理相应的登记。4、企业登记的相关信息应当依法及时公示(1)国家实行企业信息公示制度: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信息,以及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能够反映企业状况的信息,应当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开。5、创业之路,法律相伴导致创业失败的原因各种各样,创业者缺乏法律意识是其中之一。因此,创业者有必要在创业之前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学会风险管理。(二)市场竞争讲公平1、市场经济需要公平竞争(1)依据:我国法律确立了有关市场公平竞争和依法经营的规则。(2)要求:经营者应当遵守规则,公平竞争。2、不正当竞争的表现(1)“搭便车”(“混淆行为”)①含义:经营者利用他人已经建立的商业信誉,通过某种假冒或者仿冒手段,使消费者发生误认,这种混淆行为就是“搭便车”。②危害:既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又可能对消费者构成欺诈,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属于不正当竞争。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实施混淆行为,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相关链接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混淆行为主要包括:擅自使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包括简称、字号等)、社会组织名称(包括简称等)、姓名(包括笔名、艺名、译名等),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域名主体部分、网站名称、网页等。(2)虚假宣传:广告是重要的企业营销与产品推广手段,经营者的广告行为应当遵守法律规定。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3)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还规定,禁止实施商业诋毁行为、不当有奖销售行为、商业贿赂行为、妨碍或者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二、诚信经营 依法纳税(一)诚信经营,保护消费者1、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1)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必要性①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上商品种类不断增多,消费者仅凭一己之力很难分辨商品的实际品质。②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呈现一种“信息不对称”状态,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其利益容易受到损害。(2)意义:不仅有利于平衡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助于守法诚信的经营者扩大市场,并最终增进社会整体福祉。(3)法律保护: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要求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相关链接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宗旨都在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国家角度)经营者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合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经营者角度)消费者可以借助多种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个人角度)2、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1)经营者应当保证消费者安全消费的权利①对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说明和标明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发生的方法。②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服务等措施。(2)经营者应当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①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②对消费者就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提出的询问,经营者应当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③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明码标价,还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3)经营者应当尊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3、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可以与经营者协商和解,可以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可以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消费者还可以通过仲裁或者诉讼的方式解决与经营者之间的争议。(二)依法纳税是义务1、依法纳税的原因:(1)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2)纳税人自觉履行纳税义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3)企业依法诚信纳税,既是企业信用的最好体现,也是企业最好的市场名片。2、我国的主要税种:(1)增值税:以商品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税增值额: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期间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最大特点:减少重复征税,有利于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相关链接:“营改增”①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从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出发,作出“营改增”的重要性决策。(原因)②2016年5月1日起,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停止时间)③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显著减轻企业负担、调动各方发展积极性、促进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和消费升级、培育新动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营改增”的目的)(2)企业所得税:是对我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相关链接:为避免重复征税,国家取消对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对这些企业投资者的生产经营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3)个人所得税:①含义:是针对居民个人在境内外取得收入或者非居民个人从境内取得的收入而依法征收的一种税。相关链接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在我国境内有住所、 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我国境内居住累计满一百八十三天的个人,为居民个人;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我国境内居住累计不满一百八十三天的个人,为非居民个人。②改革内容: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改革由最初的注重效率转变为更加关注公平。新的个人所得税法不仅提高了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增加了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项附加扣除,而且采用综合征收的方式。③作用: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和法治观念。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实现收入分配、社会公平的重要杠杆。高中政治资源平台 公众号整理(微信号:jbxyc95)交流学习、资料分享,可加微信!第四单元 社会争议解决第九课 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一、认识调解与仲裁(一)以和为贵选调解1、社会纠纷的解决方式(1)我国传统文化倡导“和为贵”。发生纠纷时,人们往往先自行协商,通过和解达成合意,解决纠纷。无法和解时,人们可以通过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的方式解决纠纷。(2)不过,诉讼可能导致双方当事人伤和气。相比之下,调解往往成为当事人解决纠纷的优先选择。相关链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开始建设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充分发挥其在线咨询、评估、调解、仲裁的功能,为纠纷主体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纠纷解决途径。2、调解(1)含义:通过第三方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就是调解。(2)类型:我国已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调解制度,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诉讼调解等。相关链接调解分为诉讼外调解和诉讼调解。诉讼调解是由人民法院主持进行的调解,目的是使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人民法院根据调解协议制作的调解书在当事人签收后,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诉讼外调解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仲裁调解,它们分别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国家行政机关、仲裁机构主持进行。(3)人民调解(被称为东方经验)①含义: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下进行的调解。②性质: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③要求:人民调解要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收取任何费用。④效力: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协议,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但不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双方当事人还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经人民法院依法确认有效的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效力。(二)便捷经济选仲裁1、含义: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有效途径。2、类型:包括商事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农村承包合同纠纷仲裁等。3、适用范围:当平等主体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时,双方可以将其提交仲裁机构进行商事仲裁。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三条 下列纠纷不能仲裁(一)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4、商事仲裁的特点:①在商事仲裁与诉讼之间,当事人只能选择其一加以适用。(或裁或审)②当事人申请仲裁,须以双方自愿订立的有效仲裁协议为前提。③仲裁程序比较灵活,仲裁审理一般不公开进行,而且一裁终局。因此,仲裁更加便捷,经济。④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相关链接仲裁协议通常出现在合同的争议解决条款中,并应当载明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事项、选定的仲裁委员会等信息。例如,合同中关于仲裁可以这样表述:“因本合同引起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任何争议均应提交××仲裁委员会,按照申请仲裁时该仲裁委员会现行有效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二、解析三大诉讼1、诉讼的含义、地位(1)含义:诉讼又称“打官司”,就是在纠纷主体的参与下,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具体纠纷的活动。(2)地位:在多元的纠纷解决方式中,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2、诉讼的特点(1)公权性: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2)程序性: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严格遵守法定程序解决纠纷。(3)强制性: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4)终局性: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确定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终局的。3、诉讼法的含义及类型含义:用于调整诉讼法律关系,规范诉讼活动与程序的法律。类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4、诉讼的主要类型(1)主要类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2)差异表现:在案件性质、诉讼目的、提起诉讼的主体、诉讼内容和程序、适用法律等方面。(3)诉讼主要区别:①诉讼目的:民事诉讼: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和义务纠纷行政诉讼:解决国家行政机关实刑事诉讼:解决涉嫌犯罪的人是否犯罪、相关链接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由于这种损害赔偿的诉讼请求是在刑事诉讼中提出并附带解决的,因此称作刑事附带民事诉讼。②诉讼提起人: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均可提起行政诉讼:主要由行政相对人提起,行政机关始终处于被告地位刑事诉讼:除自诉案件由自诉人提起自诉外,均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名词点击◆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机关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权益受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影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诉:是指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为了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公诉:是指人民检察院依照相关法律规定,代表国家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第十课 诉讼实现公平正义一、正确行使诉讼权利(一)诉讼权利面面观1、保障诉讼权利的必要性为充分保障诉讼过程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诉讼法赋予当事人广泛的诉讼权利,司法机关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这些诉讼权利。相关链接在诉讼过程中,司法机关办理任何案件均应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因素的影响,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重要宪法原则在诉讼领域的体现。2、当事人的诉讼权利(1)当事人有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的权利①原因:当事人因身陷纠纷而参与诉讼时,很可能面临缺乏法律知识与技能、无暇参加诉讼活动的问题。此时,当事人可以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帮助其进行诉讼。②诉讼代理人和辩护人的主要职责:是根据事实和法律,维护当事人合法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使案件得到公正的审理。相关链接诉讼代理人: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帮助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在刑事诉讼中,帮助被害人、自诉人或者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2)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回避制度的含义:在诉讼中,当审判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具有法律规定不宜参加案件审理或有关诉讼活动的情形时,当事人有权要求其退出。意义:该制度有利于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消除当事人的疑虑,增加裁判的正当性。相关链接在民事诉讼中,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近亲属的;(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三)与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上述人员在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在刑事诉讼中,除上述情形外,如果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也应当依法回避。(3)当事人有上诉的权利我国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除特殊情况外,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理便告终结。当事人如果不服一审裁判,可以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上诉。上诉权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重要诉讼权利,是否提出上诉,完全由当事人自主决定,他人不得限制或干涉。相关链接:三大诉讼中当事人提起上诉的期限上诉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提起,如果不及时提起,一审判决就会生效,当事人就会失去上诉权。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不服判决和不服裁定的上诉期限分别为15日和10日;在刑事诉讼中,不服判决和不服裁定的上诉期限分别为10日和5日。(二)寻求法律帮助1、原因(目的):在生活中,有一些公民因受经济条件或其他因素影响,难以在诉讼过程中充分行使诉讼权利,从而可能丧失保障自身合法利益的宝贵机会。2、法律援助制度(1)含义:国家设置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或安排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等为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辩护等法律服务。(2)目的:是国家为保护和促进人权而建立的一种无偿法律服务制度。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3)获得方式与适用范围在民事和行政纠纷中,经济困难的公民可以就依法请求国家赔偿、请求支付劳动报酬、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等事项,申请法律援助,获得法律咨询或代理服务。未成年人申请法律援助的,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提出。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因经济困难而没有委托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或部分特殊案件的当事人,也可以经法定程序获得相关链接刑事诉讼法规定:“来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这体现了刑事诉讼过程中对来成年人的特殊保护。(4)法律援助的申请程序与要求:①法律援助机构收到法律援助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②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决定提供法律援助,不符合条件的要书面告知理由。③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不得收取任何财物。二、严格遵守诉讼程序(一)起诉与应诉1、关于起诉(1)含义:起诉俗称告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所享有或依法由自己管理、支配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议,或者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人民法院予以审判。(2)地位:起诉是诉讼程序的第一步。(3)原则(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原则):“不告不理”;2、起诉的受理机关及构成系统(1)受理机关:起诉应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2)法院构成系统:我国人民法院分为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四级,此外还设有军事法院、海事法院、知识产权法院和金融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系统内部有明确的管辖分工,确保案件获得公正、及时审判。相关链接 法院管辖制度诉讼法规定了管辖制度。其中,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为级别管辖,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为地域管辖。3、立案登记(1)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予以登记立案。(2)立案登记后,诉讼即告开始,起诉的一方称为原告,被诉的一方称为被告,诉讼进入第一审程序。相关链接 立案登记制度我国实行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4、审前准备(1)人民法院登记立案后,要将原告提交的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被告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答辩状,再由人民法院把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被告人不提交答辩状,不影响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案件。(2)在这一阶段,人民法院还要确定开庭审理日期,并通知双方当事人。(二)审理与判决1、开庭审理(1)含义:在民事、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和形式,在法庭上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并作出判决,这一系列诉讼活动称为开庭审理。(2)地位:开庭审理是诉讼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3)5个阶段:开庭准备: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当事人到庭情况、宣布法庭纪律。法庭调查:全面调查案件事实。——开庭审理的重心法庭辩论:当事人就案件争议的有关问题阐明自己的意见。休庭评议:审判人员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作出结论。宣告判决:当庭或择期公开宣告判决内容。相关链接 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过程(1)刑事公诉案件大致经过三个阶段:侦查阶段(公安机关等)、提起公诉阶段(人民检察院)、审判阶段(人民法院)(2)刑事诉讼法庭调查的顺序为:公诉人宣读起诉书;被告人、被害人就起诉书指控的犯罪进行陈述;讯问被告人、被害人等向被告人发问;控辩双方向被害人发问;出示、辨认证据;调取新证据;法庭调查、核实证据。2、启动二审程序(1)一审结束后,当事人不服一审裁判的,有权提起上诉,启动二审程序。(启动条件)(2)二审程序是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的程序,二审裁判是终审裁判。(两审终审制)(3)法律还规定了审判监督程序,用于纠正生效裁判的错误。(一审和二审的补救措施)(三)依法收集运用证据1、处处留心皆证据(1)证据的作用①打官司就是打证据。证据是打官司决胜负的关键砝码。②对司法机关而言,证据是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重要手段,是作出正确裁判的依据。③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证据是当事人主张自己权利的重要工具。④在刑事诉讼中,证据既是揭露犯罪的有力武器,也是保障无辜者不受错误追诉的盾牌。(2)含义:证据就是证明的根据。诉讼证据不同于生活中通常所说的“证据”,它是诉讼过程中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当对案件事实发生争议,诉讼证据就变得至关重要。相关链接:法律事实不等于生活事实(1)案件事实只是法律事实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并不完全是一回事。(2)决定诉讼胜负的是法律事实,而不是生活事实。(3)在多数情况下,法律事实与生活事实可以达成一致,但也有一些生活事实由于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无法成为法律上认可的法律事实。(3)种类:诉讼证据有不同的种类,民事诉讼规定的证据有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相关链接◆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证据有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现场笔录。◆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有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4)收集与保存证据非常重要①重要性:收集与保存证据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缺乏证据意识,不注意收集与保存证据,一旦发生纠纷,难免处于不利地位。②要求:做事要留痕,讲的就是要留证据。③体现:与别人合作要尽量签书面合同;借钱给别人,要对方写借条;返还比较重要的东西给别人,要对方写收条;买东西或者接受服务要尽量索取发票;等等。相关链接◆减少现金支付,尽量使用银行卡或者第三方支付。一旦出现纠纷,银行流水和支付凭证是重要证据。◆养成保留票据、合同的习惯。如购物小票、交通票据、营业厅的业务合同,这些日常的合同证据建议保留几个月至一年。◆不要轻易删除聊天记录。因为删除相关记录,也同时删除了证据。◆养成文字确认的好习惯。无论是借钱还是还钱,现金支付还是转账,支付完成后,不妨给对方发个短信之类的信息,确认之前发生的行为。2、主张权利靠举证(1)举证责任——民事诉讼①“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法律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②“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在有些情况下,当案件当事人因欠缺专业知识或者远离证据而难以举证时,法律岀于公平合理的考虑,由对方负责举证。相关链接 常见的举证责任倒置情形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发生纠纷,由行为人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