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年班: 姓名: 农安三中 七 年级 道德与法治 学科“学思”课堂“三单式”学案设计课题 9.1生活需要法律 课型 新授课 第 周 课中助学单主备 姜岩岩 审核 陈亚平 第 课时 【1】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表现。?1-3 【2】法律的本质? 【3】法治的含义? 【4】法治的作用?1-2 【5】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是什么? 【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的提出? 【7】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8】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的确立指的是?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生活与法律的关系,树立法治意识; 2.通过了解法治的发展,掌握法治的含义和要求,知道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及意义,树立守法、依法办事意识。重点 重点:掌握法治的含义和要求,知道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及意义,树立守法、依法办事意识。难点 难点:通过了解生活与法律的关系,树立法治意识。课前预学单1.法律就在我们 。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2.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影响社会的 。 3.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法律规定的 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4.法律是 共同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 ,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 。 5.法治是 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 。 6.法治助推 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 。课后延学单 二、B类:拓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5.材料一:封建社会法律由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国王或者大臣制定;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由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议会制定;社会主义社会法律由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人民议会制定。如:中国的法律是由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这就是法律的基本精神,即它所代表的利益阶层。 材料二:为了避免法律和人类社会主客体地位颠倒的情况发生,确立起人的主体地位和对法律制度的深刻反思,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不仅要熟记法律制度,还要深谙法律的基本精神。如:“法律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在分清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弘扬正气、匡扶正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2)“法律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在分清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弘扬正气、匡扶正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法治的理解。 三、C类:挑战题-----《完成本节课思维导图》一、A类:基础题-----选择题 1.2020年4月27日,成都中院联合市委政法委、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等十三个单位召开了联席会议,集体研讨推进建设反家庭暴力工作合作机制。期间成都中院与市检察院、市妇联公布了反家庭暴力8个典型案例并对外发布了《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人身安全保护令适用规则(试行)》。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这是因为( ) ①法律只为人们当前的生活服务 ②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需要法律加以调整③法律赋予每个人权利和义务 ④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法律与人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它伴随着人生的整个历程,生命的每一刻都不能完全脱离法律。这是因为( ) ①法律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 ②法律是生活的唯一准则规范 ③法律应生活的需要制定和颁布 ④法律指导人们未来的生活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未满8岁的孩子偷偷用父母的钱给网络主播打赏10万元,这钱能退吗?在小区被高空抛物砸伤,如果找不到扔东西的人,该找谁赔偿?这些问题都能从民法典中找到相应的解决依据。这表明( ) ①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 ②法律与我们如影随形 ③法律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④法律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男子赵某在3个月内连续抢劫出租车司机,作案8起。近日,兰州中院以抢劫罪判处赵某有期徒刑13年,并处罚金1万元人民币。这警示我们( ) A.要增强法治观念 B.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就一定会受到刑法的制裁 C.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 D.违法行为要受到刑罚处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