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青春时光 第3课青春的证明 第二框青春有格课型:新授 课时安排:1课时 主备人: 上课日期: 【课标依据】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学会辩证、理性地对待青春,能够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2.通过案例分析,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努力做到慎独。【学习重难点】重点:如何做到“行己有耻”。难点:怎样做到“止于至善”。【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预习第三课第二框的内容。【学习策略】自我观察、小组讨论、独立思考、材料分析法【评价任务】1.完成学习任务一和学习任务二,达成学习目标1。2.完成学习任务三,达成学习目标2。【教·学过程】一、温故互查:如何实现成长的渴望?自信、自强的重要性是什么?二、导入新课:出示田字格,思考“格”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如何理解“格”,格的作用是规范书写。我们的青春同样需要规范、引导。我们应该怎样度过青春、涵养自己的品格?格到底指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课第二框的内容《青春有格》三、新课学习学习任务一:1. 小组同学共同分享:列举生活中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思考“青春意味着自由放纵,为所欲为吗?”学习任务二:上体育课的休息途中,四周无人的情况下,你在学校草丛捡到了一个手机。请问:1.你会如何做?2.是什么促使你做出如此行为选择?达标检测11.中国古话说:“人无耻,无以立。”我国古代文学家欧阳修说:“不知耻者,无所不为。”这告诉我们( )①做人要知廉耻,懂荣辱②做人不能有羞耻心③一个人有了羞耻心,便失去了自尊④只有有了羞耻感,才会洁身自爱、维护自尊。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公交车投币箱里,几乎每天都会出现游戏币、铁圈、钥匙、一角硬币、一元假钞,残币甚至冥币等无效钱币。现在能做的,只能是依靠驾驶员更细心一些。(1)你如何看待材料中的这种现象?(2)从青少年的角度谈谈,为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你有何建议?学习任务三:1.读p30“微尘”的故事,谈谈你的感悟?你的身边有像“微尘”一样的人吗?他是谁?他的行为给你哪些启示?达标检测2:1.有一首歌这样唱道:“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请让我去关心你,就像关心我自己,这世界会变得更美丽……”让世界变得更美丽,这是对“止于至善”的完美诠释。关于“止于至善”,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A.它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至善”的追求B.它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C.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直到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不用再审查自己D.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2.下列行为属于“慎独”的是( )①自习课上,同学们安静地学习②一个小女孩在个人独处的场合将果皮扔进垃圾箱③一位男生躲在校园的角落里吸烟④非得在老师的监督下才完成作业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四、板书:第三课 青春的证明第二框 青春有格 五、课堂小结形成网络《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宋代朱熹在《大学》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其意义为: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止于至善”的认识。(2)你认为“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哪些优秀品质 六、教后(学后)反思: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困惑?含义:凡是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要求: ①知耻心②底线意识③自控力行已有耻内涵:追求“至善”的精神境界要求 ①从小事做起②见贤思齐③自我省察④修身为本止于至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