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 逐水草而居 课件(共3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4.1 逐水草而居 课件(共34张PPT)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逐水草而居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四课 草原人家
非洲热带草原
一、惊险的生死迁徙
热带草原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农业季节性强。动物有迁徙的特征。
非洲热带草原动物大迁徙(马拉河之渡)
一年一度的大迁徙,数百万头角马经过马拉河从坦桑尼亚来到肯尼亚。
思考: 动物为什么要大迁徙?什么季节迁移到什么地方?
探究:角马们为什么要迁徙?
非洲热带草原的自然环境
1、根据地图说说非洲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什么位置?
2、主要的地形是什么?
主要分布在非洲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东部高原的赤道地区以及马达加斯加岛的西部。
以高原为主。
1. 位置、地形
非洲热带草原的自然环境
2. 气候
思考:非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气候的分布规律是什么?非洲赤道东部地区为什么不是热带雨林气候?
气候的分布规律: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
非洲气候带对称的原因:赤道从中间穿过,地表起伏不大,海岸线也较平直。
非洲赤道东部地区位于东非高原,由于地势高、气温低,没有发育成热带雨林气候,而是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非洲热带草原的自然环境
3.气候与植被
湿季
植物繁茂、
郁郁葱葱
干季
草木稀疏、一片枯黄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3.同一个地方为什么景色不同?
降水的变化
1.根据图片描述热带草原旱季和湿季自然景观的差异?
2.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
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北部的热带草原是马赛人的家园,他们以放牧为生。
马赛人的家园
马赛人(Maasai),是东非现在依然活跃的,也是最著名的一个游牧民族,人口将近100万,主要活动范围在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的北部。
他们会在草原上干什么?
马赛人的生产特色
发展畜牧业,以放牧为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思考:马赛人的生产有怎样的特色?
马赛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
思考:从纬度位置看,基塔莱和多多马分别位于什么半球?
猜猜属于哪个国家?
基塔莱位于北半球,属于肯尼亚
多多马位于南半球,
属于坦桑尼亚
马赛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
降水:4—10月(湿季)
降水:11月---次年4月(湿季)
思考:他们为什么要不断地迁移?基塔莱和多多马的降水各主要集中在哪些月份?它们降水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因为他们生活在热带草原地区,一年之中分干、湿两季,而放牧要逐水草而居,所以他们追逐雨带南北迁移放牧。
两地半球位置不同。
马赛人迁徙的时间及路线是什么?
马赛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
5~6月,随着南方(多多马)干季来临,草原枯黄,马赛人开始向北迁移,而这时的北方(基塔莱)正值湿季,水草丰美;
10月,北方干季来临,南方湿季即将到来,马赛人又开始向南回迁,迎接湿季的来临。
三、生产特色:
发展畜牧业,以放牧为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北半球 降水4—10月(湿季)
南半球 降水11月---次年4月(湿季)
每到干季,马赛人便以家族为单位,带领着牛、羊或者骆驼等牲畜,迁往其他较为湿润、水草丰美的地方暂住,等到第二年湿季来临再返回家园。
一、自然环境:
1、地形:高原
2、气候:
5--10月,马赛人由南向北迁移
11--次年11月,马赛人由北向南迁移
二、英勇的草原王者
马赛人的生活特色
马赛人的着装有什么特点?
他们为什么这样穿?
他们平常吃什么?为什么呢?
他们的住房有什么特点,和当地环境有什么关联呢
马赛人的风俗习惯还有哪些?为什么会这样呢?
马赛人的生活特色
特 点 原 因




习 俗
马赛人多住在简陋的茅草房里。村庄四周环绕着荆棘树枝,以防野兽侵犯。茅草屋是马赛人在非洲热带草原上的选择。
在非洲大草原逐水草而游走的,除了野生动物,还有一种喜爱红色的生灵,那就是马赛人。马赛人游走的原因不是因狩猎而追逐迁徙的动物,而是因放牧而追逐新鲜的嫩草。
他们虽长期与野生动物朝夕相伴,却没有捕杀动物的习惯,也从不吃野生动物,马赛人认为万物有灵的。正因为如此,非洲草原至今是野生动物的乐园
马赛人的生活特色

他们认为红色可以驱赶野生动物,既保护自身、又可以保护牛群。
斗篷状的服饰有利于防晒和防止水分的蒸发

牛是马赛人主要的食物来源,以肉、乳为食,喜欢直接饮用牛奶、鲜牛血。
马赛人的生活特色
马赛人的生活特色

茅草房
①就地取材,原材料多;
通风透气,散热快
②四周环绕荆棘的村庄
防范野兽侵犯
马赛人的生活特色
带着牛羊放牧

马赛人是世界上最能行走的人之一,牛是他们的全部财产为了给牛群寻找丰美的牧草和水,他们甚至能连续走上5天4夜。
马赛人的热情是以跳得高来表示的,你跳得越高,就会有越多女孩子喜欢你
生活习俗
马赛人与众不同的一个特点是:
男子蓄发,而女子却常常光头。
马赛男子12岁、女子9岁时一律要穿耳洞,挂上重达半斤以上的皮饰耳环,任其下坠,直至将耳洞撕裂成一条长口子,一般的可以齐肩。
她们喜欢将五光十色的串珠套在脖子上,年龄越大,层数越多。她们认为这是最美丽的装饰。
马赛人的生活特色
马赛人的生活特色
衣:
食:
住:
行:
风俗:
红色的披风
驱赶野生动物,防身,防晒
牛制品
饲养牛
茅草房
就地取材、便于迁徙
带着牛羊步行
便于游牧生活
立定跳高;
把拥有牛的数量作为财富和社会声望的象征;
钻木取火;
穿耳洞
草原
生产生活方式
自然环境
决定
原因
结合教材P74的阅读卡,思考:
马赛人对待自然的态度给我们什么启示?
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非洲热带草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随着社会发展,部马赛人从游牧改为定居,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但仍保留了一些古老的民风民俗。
纳库鲁湖(火烈鸟天堂)
马赛马拉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
位于肯尼亚西南部与坦桑尼亚交界地区
养育牛群的草原成为马赛人心目中中的神灵,他们视草原为家园,自己也是草原的一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是马赛人活动范围示意图,多多马和基塔莱两地降水集中的月份各不相同,其主要原因是( )
A.两地分别位于南北半球 B.两地分别位于东西半球
C.两地的经度位置不同 D.两地的气候类型不同
2.下列与马赛人游牧生活相关的信息,描述正确的是( )
A.多多马和基塔莱两地所处半球不同,导致降水期不同
B.四季循着一定路线迁移放牧,在热带雨林区穿行
C.10月到达基塔莱,等待次年湿季来临
D.逐水草而居,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3.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朵尼亚北部的热带草原,是马赛人的家园。马赛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影响其迁徙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土壤
A A A
4.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北部的热带草原,是马赛人的家园。如果你去坦桑尼亚旅游,以下情景中在热带草原上不可能看到的是( )
A.牧民们用牛血、牛肉招待客人 B.当地人以船作为交通工具
C.以牛肉和乳制品为主食 D.住茅草房.男士穿红色披风
5.马赛人的家园主要分布在( )
A.肯尼亚的南部和坦桑尼亚的北部 B.坦桑尼亚南部和莫桑比克的北部
C.南非的北部和莫桑比克的南部 D.赞比亚的北部和坦桑尼亚的南部6.下图标示的是马赛人在非洲大陆上迁移的路线,马赛人迁徙是因为( )
A.气候的时空年际变化 B.地形对马赛人影响
C.马赛人要追赶野兽 D.土壤对农作物的影响
B A A
7.读下图,下列与马赛人游牧生活相关的信息,描述正确的是( )
A.多多马和基塔莱两地所处半球不同,导致降水期不同
B.四季循着一定路线迁移放牧,在热带雨林区穿行
C.10月到达基塔莱,等待次年湿季来临
D.逐水草而居,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8.马赛人的家园主要在(  )
①南非北部
②坦桑尼亚北部
③刚果
④肯尼亚南部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②④
A D
9.读图,回答问题。
(1)列表比较是学习《历史与社会》的有效方法。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2)两个民族的生活区域虽同属________带(填纬度带),但在农业生产上却形成各自独有的特色,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________
(3)印第安人和马赛人如今依旧传承着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从他们的生产生活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民族 所属大洲 地形区 相同的生产部门 食物来源 穿着
印第安人 南美洲 ② 畜牧业 牲畜的奶、肉 ④
马赛人 ① 东非高原 / ③ 红色的披风
(1)①非洲 ②安第斯山脉 ③牛 ④羊驼、骆马的皮革
(2) 低纬度
①安第斯山脉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发展种植业;在海拔较高的干寒草地发展畜牧业。
②东非高原气候分干湿两季,马赛人根据干季和湿季时空的年际变化,带着牲畜每年循着一定的路线迁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3)①区域发展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②区域发展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马赛人是东非最著名的一个游牧民族。马赛人一年中的游牧路线的最南到坦桑尼亚的多多马(6°10′23″S),最北到肯尼亚的基塔莱(1°01′N)(如下图),那里分布着广袤的热带草原,干、湿季明显。近年来,肯尼亚、坦桑尼亚政府在马赛人游牧区内建立多个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并以马赛人在保护区中过度放牧、对野生动物造成威胁的理由要求其搬离保护区,马赛人生存环境面临着巨大压力。
(1)简述马赛人游牧区的位置和地形特征。
(2)马赛人5-10月往________迁移,11月—次年4月往________迁移。试分析这样迁移原因。________
(3)近年来,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政府鼓励马赛人从事定居农业生产;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马赛人应该守护原始传统,坚持游牧生产方式。你赞同哪一种生产方式?阐述你的理由。
(1)位置:①赤道穿过游牧区北部;
②位于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的北部;③位于东非高原的内陆地区。
地形特征:①以高原为主,地形较平坦;②地势东高西低。
(2)北 南
原因:5-10月是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的湿季,草原一片葱绿
(3)Ⅰ赞同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理由是:①可以减少过度放牧,保护生态环境;②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威胁;③受“水草”资源条件制约小,生产相对稳定等。
Ⅱ赞同游牧生产方式,理由是:①充分利用当地气候、水、草场等自然资源,顺应自然规律;②减轻旱季“水草”资源不足的限制,有利于草场资源的自然恢复;③能尽可能保持原始生态环境,有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等。
【解析】(1)关于“位置”,由图可知,位于东非高原的内陆地区,赤道穿过游牧区北部,大致位于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的北部;关于“地形”,由图可知,以高原为主,地形较平坦;地势东高西低。
(2)马赛人5-10月往北迁移,11月—次年4月往南迁移。原因:5-10月是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的湿季,草原一片葱绿;11月-次年4月是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的湿季,马赛人总是迁徙到草原葱绿的地区。
(3)本题设问开放,如赞同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理由可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威胁和生产相对稳定等角度分析。如赞同游牧生产方式,理由可以从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有利于草场资源的自然恢复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等。
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