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偷努力——合理归因 教学设计 高二心理健康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偷偷努力——合理归因 教学设计 高二心理健康通用

资源简介

《偷偷努力——合理归因》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在学生求助的案例及日常了解中发现,有一些学生很“内卷”,他们尽量表现得贪玩不爱学习,但为了取得好成绩让别人认可自己的能力却私下悄悄努力。同时这类学生学习的时候还担心被人发现,所以总是小心翼翼。
学生常常有意无意为自己的学习成绩找理由,这就是归因过程。学生的归因方式不仅影响他们对自己成绩的分析,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及面对挫折时的感受与行为。因此帮助学生学会合理归因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勇于面对失败有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到不合理归因产生的不良影响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归因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归因
教学过程
信件导入:偷偷努力?
用学生求助信件讲述偷偷努力的情况及过程中的不安感,引发学生共鸣,吸引学生兴趣。
信件内容如下:
是什么:偷偷努力体现了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科温顿将我们的学习动机分为趋向成功(也叫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这两种动机又有高低之分,因此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高趋低避,叫做成功定向者。这一类型的个体追求成功且不怕失败,通常会将自己的失败解释为努力不够,从而会更加努力。
第二种,低趋低避,叫做失败接受者。这一类型的个体没有对成功自豪的期望,也没有对失败羞愧的恐惧,他们很少学习或者直接放弃学习,对学习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
第三种,低趋高避,叫做避免失败者。这一类型的个体认为逃避失败比期望成功更重要,为了避免失败的恐惧,而又不至于被别人认为是无能的,他们就会采取自我妨碍的策略,失败了可以为自己找一些借口。
第四种,高趋高避,叫做过度努力者。这一类型的个体在追求成功的同时又害怕失败。表面上,他们追求成功、聪明能干,但事实上他们又严重受到紧张、冲突的精神困扰。为了成功而又掩饰自己的努力,会出现一种“隐讳努力”的现象。他们在同学中尽量表现得贪玩、不在乎考试,但私下里却偷偷的努力。这就是求助同学面临的现象——隐讳努力。
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隐讳努力”现象?
隐讳努力现象中的人成功时,他们的成绩更有价值,更能说明他们的能力过人。相反,失败时也可以找到很好的理由,就是没好好努力,从而不会被认为是无能。
为自己或他人的成功或失败找原因,这是归因过程。当我们希望自己的成功是因为能力出众、失败是因为不够努力时,我们就会在同学面前表现得贪玩,但私下偷偷努力学习。也就是说,出现隐讳努力现象是因为我们对自己行为做出了不合理的归因。
怎么办:如何做到合理归因?
归因类别 成败归因向度
因素来源 可控性
内 外 可控 不可控
能力 √ √
努力 √ √
任务难度 √ √
运气 √ √
当把成功归于能力容易骄傲,将失败归于能力容易羞愧、自卑。
当把成功归于努力会更积极争取成功,将失败归于努力会继续努力。
当把成功或失败归于任务难度、运气会产生侥幸心理。
客观分析,不主观猜测。
先从内部找原因,不一味埋怨外部环境,也不一味自责。
尽量找可改变的原因,不要过多归因于不可改变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