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健康 感恩父母的爱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心理健康 感恩父母的爱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感恩,父母的爱
[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知道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对父母产生感恩之情;并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学会理解,学会感恩,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2、过程与方法:播放《男孩与树》FLASH,创设温馨感人的氛围并导入新课。学生通过浏览温馨的亲情照片回忆父母曾经给予他们的点点滴滴,品位生活中父母的爱。用“亲子天平”的方式让学生比较父母对自己的付出与自己对父母的付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父母类型与贴心子女测试,从中发现父母对自己无偿的爱和自己对父母爱的不足,引发学生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对父母进行弥补的心理。在最后一个环节“说出我的爱”中,学生对几篇儿女为父母洗脚的感悟文章进行交流体会,进而思考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如何用实际行动来孝敬父母。
3、知识与能力:认识生命是父母赋予的,感受父母的关爱;学会换位思考,体会父母为养育自己付出的辛劳;知道孝敬父母,能够尊重父母和长辈;能合理表达对父母的孝敬之情。
[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感受父母的爱,在具体的生活中能孝敬父母。
[活动难点] 培育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指导学生以行动来表达对父母及长辈的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活动准备]FLASH,背景音乐、亲情照片及其它课件材料;每人一张白纸
环节 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8分钟) 《男孩与树》(FLASH演示伴随轻柔音乐)请学生对男孩与树进行评价。引出树代表我们的父母,男孩代表我们自己。引出主题。为课堂创设温馨感人的氛围,使学生沉浸其中,有一定的反思。 创造氛围,让学生进入状态
(二)父母的爱(5分钟) 浏览亲情照片(伴随轻柔音乐):照片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给予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期待我们成才学生谈体会。该过程把故事情境带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来,让学生可以在真实生活中感受父母对我们的爱。 把父母的爱展示到生活事件中。
(三)亲子天平(24分钟) 一、父母为我们所做的(天平的一侧)自测题1自测题:学生童年时的家庭环境,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你能够信赖自己的父母、知道他们会照顾你的需要(食物、住所、接受、爱)和保护你的安全吗 (2)你是否因为表现出真实的自我而受到父母及家人的尊重和关爱 (3)你的父母欣赏你、信赖你并让你感觉到你是很独特的人吗 (4)你觉得你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受到家人的重视了吗 (5)你发现和探究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的行为是否得到他们的支持 (6)父母是否鼓励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7)他们是否对你严中有宽 (8)他们同意并支持和鼓励你做想做的事吗 (9)你遇到麻烦的时候,是否想到可以求助于他们而不会受到责骂 2、测试结果:如果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大部分是肯定的,那么请学生感谢父母和家人为他们创设了温馨的家庭环境。如果否定的回答占多数,那么让学生明白,父母也许是力不从心,他们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正面临困境;也许是他们个人境遇不佳而无暇顾及……师:无论怎样,我们没有权利选择父母,但我们依然可以选择态度和自己的命运。父母也是人,他们也可以有过失,让我们以他们为鉴,包容他们的不足,接纳他们的不完美,对他们曾经给予我们的一切心存感激。3、记录父母的付出学生在亲子天平的一侧写下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事。我们为父母所做的贴心子女测试题:A父母的年龄 B父母的生日 C父母最爱吃什么 D父母穿几码的鞋 E父母的兴趣爱好 F父母信奉的 人生信条 G父母最要好的朋友 H父母最大的愿望 I父母最近的烦恼 J父母最感骄傲的事 一共10道题,每题10分,学生写下自己所知道的题目,知道的得分,不知道的不得分。不及格的同学自我反省,是不是平时对父母不够关心。记录自己的付出学生在天平的另一侧写下自己为父母所做的事。比较师:亲子天平是否倾斜,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多,还是我们为父母付出的多?请学生谈体会。 在个人具体事件中比较父母对自己的付出与自己对父母的付出,更加深刻体会父母爱的伟大与无偿,让学生产生愧疚心理,引起想要在接下来生活中孝顺父母的心理。
(四)感恩父母(8分钟) 一、分享故事《一晚馄饨》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香喷喷热腾腾,她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看到她站在那边,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 “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没关系,我请你吃。”  很快,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忽然就掉下来,纷纷落在碗里。 “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 “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着泪水,对面摊主人说,“我们又不认识,而你就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自己的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回去!”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自己的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不会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女孩愣住了。  女孩匆匆吃完馄饨,开始往家里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这时,她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却“视而不见”。二、小组讨论: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却“视而不见”。你是否也这样看不见父母的养育之恩呢?三、教师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多以行动来孝敬父母,表达对他们的爱。四、布置课后作业:1、给父母写一封信,对父母表示感激并表明你回报父母的决心。2、这个双休日为父母服务一天,体会父母的辛劳。 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爱。
课后反思:
通过这次心理课,让我非常清楚地看到,这次心理课上得就像一场“及时雨”,学生在这次活动中,积极发言,活跃了课堂气氛,认可了自己能为父母干很多事情,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我在心理课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父母爱自己的故事。结果学生说了很多感人的事。接着,我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爱父母的事,能说出具体的事的人就很少了。我深刻意识到,那是因为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的心理能力。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总认为接受爱是理所当然的,但他们不会付出爱,因为他们没有接受过感恩教育。爱不是一句空话,爱是要为自己所爱的人着想的。通过这次活动,每个学生都明白了应该多帮助父母干很多好事情,在关爱父母中不断改进不足,增强自信。
  但是,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首先,各个环节还不够深入到学生的心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最后,没有恰当的把握好学生的感情。在以后的工作中,作为老师更要时时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放在心上,善于运用正面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性循环,及时提醒,及时引导学生多为别人做好事情,让学生的心理走向健康发展的方向上来。这样符合学生实际的主题班会,多开展对学生的成长是很有意义和帮助的。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