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匈奴文化》文化主题班级课教学设计课程类型 班会课 主讲 教师授课内容 匈奴文化 助教 无授课对象 初二学生 课时 一课时授课时间 45分钟 授课地点 课室课前准备(教具、活动准备等) 1.电脑及投影仪2.ppt课件等资料3.学生小组寻找有关民族融合的历史故事课程特色 趣味历史,运用图片、故事、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匈奴服饰、饮食、居住、信仰、祭奠等生活习俗情感目标:认识到匈奴是中华民族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作用教学重点 匈奴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教学难点 中原王朝与匈奴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时间分配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备 注1.4分钟2.15分钟3.5分钟4.7分钟5.8分钟6.6分钟 1.播放昭君出塞电视剧44集篝火会上的舞蹈片段,问: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少数民族的舞蹈?学生答:匈奴师:匈奴是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中的一个游牧部族,它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衰落于公元1世纪(东汉初);匈奴自东汉初分裂为南北二部之后,南匈奴入塞,北匈奴西迁。问:同学们印象中的匈奴是怎么样的?答:骁勇、豪放、善歌善武、热情、野蛮……2.匈奴人的生活、习俗——图片讲解①外貌特征他们的身材矮而粗壮,头大而圆,阔脸,颧骨高,鼻翼宽,上胡须浓密,而颌下仅有一小撮硬须,长长的耳垂上穿着孔,佩戴着一只耳环,头部除了头顶上留着一束头发外,其余部分都剃光。②服饰(与汉服对比)中原华夏族的服饰一般采用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类似连衣裙),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衣口呈现y形),长衣宽袖;而胡服一般上衣较短,袖口窄狭,衣襟掩于胸的右前方,腰束革带,下穿紧口长裤,足蹬短靴。匈奴人将牛、马、羊等牲畜之皮揉制成革,进而做成衣裤和被称为“革笥(si)”的铠甲,猎获的羊和狐、貂等毛皮则加工制成轻软的“裘”③饮食——食肉饮酪匈奴的社会经济主要是畜牧业,畜群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匈奴“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匈奴之俗,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关于游牧人食肉之法,汉代刘熙在《释名·释饮食》中有描述:“貊炙(mozhi,音墨质),全体炙之。各自以刀割,出于胡貊之为也。”即将一只整畜用火烤熟,然后用刀分割而食。④居住匈奴人将牲畜皮毛制成毡帐,用毛毡为墙盖顶而成的“穹庐”(毡房、旃帐),便是他们的居住之所,它类似于今日的蒙古族牧民所居住的蒙古包。“穹庐”顶上设有通气口,“庐”内有地灶,地灶为熟食、取暖之用,通气口为扩散烟气、促进“庐”内空气流通之用。⑤文字根据文献资料,学者认为匈奴没有自己的文字,如《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人“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而其中说到的中行说数单于左右“疏记”所用的文字,应当是汉字。出土文物中,1959年出土的“汉匈奴栗借温禺鞮”铜印,上面就是汉字,说明匈奴人确曾使用过汉字。⑥信仰匈奴人崇拜某些神山为基础的、含混不清的萨满教,他们崇拜大自然中的生物,将它们视为图腾,萨满教传统的隆重祭祖仪典,聚会期间纵情歌舞、赛马、摔跤,交结情侣,萨满们穿戴神衣、面具,到各户跳神念经表示驱邪纳吉,各家主人向他们泼酸奶讨吉利。⑦敬拜之俗“而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大单于要代表族人每天早晨敬拜太阳,夜晚敬拜月亮。“月劢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就是说,他们在作战前要看星象,月圆时则进攻,月亏时则退兵。⑧人们在祭奠死者时会割下大辫子,用刀划破脸颊,让血与泪一起流。史载匈奴人有剺(lí)面之俗,剺面即用刀子将人的面部划若干条血痕,是蒙古高原诸游牧民族一种奇特的风俗。3.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历史小故事公元前307年(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正式下达“易服令”,将宽袍大袖改为短衣窄袖,改进了军队的服装、装备,促进了中原汉族与边地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促进了秦汉时期全国各民族大一统局面的形成4.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比赛讲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汉元帝将王昭君嫁给了他,昭君封为"宁胡阏氏",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5.游戏环节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分别派出8个学生扮演王昭君、单于、窄袖、萨满教、穹庐、赵武灵王、交流、骑射玩萝卜蹲游戏,输的那一组有惩罚“××蹲,××蹲,××蹲完,××蹲。”(例:单于蹲,单于蹲,单于蹲完萨满教蹲)念完后单于指向萨满教,萨满教马上要开始蹲且口中一样要念念有词,之后他们可以再指定下一个但不能是单于,如果对方反应不过来或指向重复的人就算输了。6.总结讨论战国时期有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秦始皇时蒙恬北击匈奴、西汉初王昭君出塞和亲、汉武帝戎马一生44年反击匈奴,文化交流的方式既有和平也有战争,但是文化交流促进中国的民族融合。匈奴文化属于中国文化中非常原始的一种文化,直到今天,它仍然影响着西部文化。我们如果不了解匈奴,就根本不知道中国文化的发展变化。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它,了解它才能了解丝绸之路,了解“一带一路”应当关注的很多问题。学生小组分享有关促进民族融合的历史故事 问题导入法讲授法图片演示法练习法小组讨论法游戏法附 录(参考资料或板书等)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小故事赵武灵王即位前,赵国的国势很弱,无力抗击中山国的侵扰,中山国正好处在赵国的中央地带,全境只有东北角一小块与燕国接壤,其余皆为赵国所包。赵国以北以西的地区当时是边地人群,戎狄,马背上的民族这些人的特点是战争性。十九年春天,赵国宫廷中,赵武灵王会集群臣开了五天会,北略中山。他知道没把握,但是,以此为号令,主要是带着人向西北走,这是目的,与胡服骑射有关。登上黄华山,对楼缓把心中盘算的东西和盘托出了。赵武灵王说,我们的祖先经营一大片土地,是因为得了胡狄之力,我现在要不牺牲民力的情况下,遵循他们的做法用胡狄之力,可以不干扰民众,使国家强盛,之后赵武灵王首先穿着胡人的服装上朝,开始了他的改革。初评意见 、教学助手(签名):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