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文化》x主题班会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鼓文化》x主题班会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鼓文化》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课程类型 班会课 主 讲 教师
授课内容 鼓文化 助 教 无
授课对象 小学生 课 时 1
授课时间 45分钟 授课地点 学校课室
课前准备(教具、活动准备等) 相关视频、PPT
课程特色 鼓乐文化与语文结合,不仅拓展语文知识,还体会了鼓的文化。
教学目标 能够了解鼓的溯源,同时要认知鼓的种类。通过对谜语、绕口令等文本的学习,进行说、读的训练。并且积累词语。初步了解鼓乐中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体验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够知道鼓的种类和学生们能体会鼓乐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意思。
教学难点 可以认出这些鼓的种类,能够理解鼓乐文化,知道词语的意思。
时间分配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备 注
7min12min15min10min 课堂引入上课前,先给同学们猜个谜语。圆肚肚,紧绷绷,肚子里面空又空,不敲它,不吭声,敲它就喊痛痛痛。(谜底鼓)询问同学们的答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和鼓有关。课堂讲解鼓的起源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人们敲击石器给舞蹈助兴在进入陶器时代后,人们在欢庆集会时用陶土烧制成“土鼓”,并用蒉草制成鼓槌来敲打,农耕文化型舞蹈便由此开端,那便是后来“鼓”的雏形。鼓的种类(先展示图片,让同学们猜测是哪一种鼓?再接着详细讲解五大鼓类) 羯鼓原流行于西域地区,大约于公元四世纪时开始流行。唐时成为主要演奏乐器,演奏时一般横放在木座上,用两根鼓杖敲击,速度可以很快。 腰鼓相传由羯鼓演变而来,公元四世纪开始流行。腰鼓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用带子悬挂在腰间,两手各执一木槌敲打,音响清亮,既可用作伴舞乐器,也可作为舞蹈道具,表现欢快热闹的情景,是腰鼓队的主要乐器。 花盆鼓 因鼓面大、鼓底小、状如花盆而得名。由于形状似缸,还有“缸鼓”之名。音色低沉、雄厚,现已广泛用于京剧等各种地方戏剧和歌舞伴奏、器乐合奏及独奏。 扁鼓 扁鼓,流行于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吉林、甘肃、青海、西藏、云南、广西和我国北方等省区。过去曾用于宗教音乐,如今主要用于民间器乐合奏、舞蹈、灯会、杂技团和锣鼓队。 排鼓我国鼓类乐器中的新品种,是我国乐器工人和音乐工作者,总结国内外鼓类乐器技术和经验,根据民间常用的中型堂鼓和腰鼓改革而成。它已成为民族乐队中的重要乐器,广泛用于器乐合奏、地方戏曲和歌舞伴奏。在一些歌舞厅经常看到的“架子鼓”也就是排鼓。(回顾五大鼓种类:询问同学们还记得哪几种的鼓,以及它们的通俗特点是什么) 鼓的作用梁红玉击鼓抗金故事宋朝时,金国的军队侵略我们中原,著名的将领韩世忠率兵抵抗。可因为敌众我寡,战斗十分惨烈。这时将军的夫人梁红玉也来到阵前,她带领一些士兵敲起威风锣鼓,为将军呐喊助威。士兵们听到鼓声,都振作精神,奋勇杀敌。“梁红玉击鼓抗金”的故事被传为佳话。(这个故事就体现了鼓特殊的激励斗志的作用。)播放鼓乐表演视频——安塞腰鼓视频(视频时间为2分钟)。询问同学们体会观看鼓表演的感受(兴奋、热血沸腾、活力四射、激动振奋)。因为鼓的这个特点,所以不少有“鼓”组成的词都带有积极向上的意思。比如:鼓动.....询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词?给同学们3分钟的思考时间(鼓励、鼓舞、鼓掌、一鼓作气、鼓劲)。老师解释同学们不理解词语的意思,让同学们积累这些词语并在生活中学会用这些词语。(给时间让同学们把词语意思抄下来)4.读绕口令补皮鼓 墙上挂只鼓, 鼓上画只虎, 老鼠咬破鼓, 那块布来补, 不知是布补虎, 还是布补鼓。同学们先自练(2分钟),分成若干个小组竞赛,看看哪组读得最流利。竞赛规则:每组3、4个人(视情况而定),每个人依次读绕口令,并且每组要在3分钟内读完。看哪组读得又快又流利,对表现最好的一组进行表扬。总结我们今天学习鼓文化,看了几大类的鼓,也观看了鼓乐视频,相信同学们都对鼓有了不少的了解。鼓中所蕴含的文化象征着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愿每个同学都能踏着激昂的鼓点迈向进步。 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
附 录(参考资料或板书等) 板书:1. 鼓的起源 2. 鼓的种类 3. 鼓的作用
初评意见 教学助手(签名):
教学后记 指导教师(签名):
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