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青春有格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青春有格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3.2青春有格
学科 政治
学习目标:
1、通过看书P28-29,能够说出行已有耻的含义,归纳行己有耻的要求。
2、通过看书P29-32,能够说出止于至善的含义,归纳止于至善的要求。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完成P27“运用你的经验”。
教师:
达成目标1:
【自主学习】
1、青春有格警示我们什么?
2、行己有耻的含义?
3、行己有耻的要求?
4、“羞恶之心”的作用?
【小组讨论】(①独立思考;②小组讨论;③交流展示。)
P28“探究与分享”
(1)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
(2)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
【巩固练习】单项选择题:
1.“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两句话要求我们( )
A.肆意放纵 B.遵守基本规则 C.树立底线意识 D.有所为,有所不为
2.孔子说:“行己有耻。”意思是说( )
A.一个人要做可耻的事情 B.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C.做自己觉得可耻的事情 D.自信地做认为可耻的事情
3.证明并创造着我们自己的是我们的( )
A、努力 B.行为 C.羞耻心 D.奋斗
4.“行己有耻”意味着( )
①我们能真诚面对自我 ②闻过而终礼 ③知耻而后勇 ④不受道德底线的约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这句话告诉我们( )
A.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B.要知道廉耻,而不去有所成就
C.人太可耻了,才会什么都去做 D.人们有耻辱的感觉,就会去做一些事情
6.需要我们有知耻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的是( )
A.自信 B.羞耻心 C.自尊心 D.行己有耻
7.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句话是说“羞恶之心”( )
①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 ②像威严的法官,端坐内心法庭
③需要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 ④需要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古语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规矩”与“方圆”是对立的
B.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C.有了“规则”就一定能“成方圆”
D.不同场所有不同的规则
达成目标2:
【自主学习】
5、人无德不立。一个人的道德成长在于什么?
6、止于至善的含义?
7、止于至善的要求?
8、榜样的作用?
9、对青春最好的证明是什么?
【小组讨论】(①独立思考;②小组讨论;③交流展示。)
1、P30“探究与分享”
(1)你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议论?
(2)你会怎么做?
2、P31“探究与分享”
(1)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2)想一想:“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巩固练习】
9.昭示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的是( )
A.羞耻心 B.名人 C.偶像 D.榜样
10.下列对榜样认识正确的是( )
①好的榜祥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②好的榜样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 ③好的榜样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④榜样是我们每个人的偶像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1.下列对“止于至善"的理解正确的有( )
①"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②“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③“止于至善"是一种追求完美,不能有任何缺点的精神境界
④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④
12.在城市里,一些中学生利用假日担当小“民警” ,维持公共秩序。下列对这种行为认识正确的是( )
A.他们实在是无事可做 B.这是一种“止于至善”的实践过程
C.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没有必要参加社会活动
D.中学生通过参加这些社会活动来认识一些人,方便自己以后办事
13. 人无德不立。一个人的道德成长在于( )
①弘扬高尚的德行 ②关爱他人 ③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④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设计本框思维导图;
2、《课时练》选择、非选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