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7.2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 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7.2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 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全面依法治国的
总目标和原则
Please enter the relevant text content here. Operation method: select all the text in this paragraph with the mouse, and enter the text directly to replace it. The text format will not change.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二框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01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那么,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怎样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呢?
导入新课
总议题: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立良法行善治,健全法律体系.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目标
新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 践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1
2
PART 0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
议题一:立良法行善治,健全法律体系.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目标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
议学情境一
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从中国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分析我国坚持全而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及目标要求。
议学问题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议学提示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1)重要性: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必要性: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
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
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建设。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拓展提升:"法制”和“法治”的区别
法制 法治
内涵不同 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静态的,是名词 指运用法律制度进行治理,是与“人治”相对应的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动态的,是动词。
从实践上 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 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法律规范
法治实施
法治监督
法治保障
党内法规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科学立法
公正司法
严格执法
全民守法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具体内容:
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法律规范体系
法律规范体系
法律规范体系
法律规范体系
法律规范体系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具体内容:
②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科学立法
公正司法
严格执法
全民守法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重要依托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3、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
(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
(2)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01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拓展提升:全面依法治国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对不同主体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
立法机关
行政机关
监察委员会
司法机关
社会和公民
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依法行政
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PART 02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2
议题二: 新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 践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2022年10月30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以下简称《妇女权益保障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继2005年、2018年两次修改后的一次全面修订。修订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就修改完善《妇女权益保障法》提出议案建议,修改完善法律的呼声较高。修订草案两次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分别收到40余万条和30余万条意见,是近年来收到意见数最多的法律草案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主任郭林茂表示,针对妇女权益保障领域存在的问题、挑战,迫切需要通过修法工作,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议学情境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妇女权益保障法是保障妇女权益的专门法,也是中国人权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修订,贯彻和践行了党的二十大精神,一方面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致力于解决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另一方面发展了妇女人权保障的新理念,开创了一系列强化妇女权益保障的新机制,对国际妇女人权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也与国际人权公约的理念相吻合,丰富了妇女人权内涵,与全球人权治理接轨。
议学情境二
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了什么原则
议学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一部分
针对妇女权益保障领域存在的问题、挑战,迫切需要通过修法工作,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致力于解决实践中的难点问题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坚持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发展了妇女人权保障的新理念,开创了一系列强化妇女权益保障的新机制,对国际妇女人权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也与国际人权公约的理念相吻合,丰富了妇女人权内涵,与全球人权治理接轨。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议学提示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原因: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要求:
①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②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原因: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2)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推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2)要求: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拓展提升:正确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注意:平等不等于同等、均等、一样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
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子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法律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2)要求:
①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
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③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2)要求: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依法治国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5个坚持
必要性
重要性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小结
1.(2022秋·山西运城·高三统考期中)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这说明( )
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原则
③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练习
【答案】D
【详解】③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这说明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③正确。
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④正确。
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①说法正确但没有体现,排除。
②:材料没有涉及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原则,②排除。
故本题选D。
练习
2.(2022秋·山东德州·高三统考期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次执法过程、每一宗案件审理当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凝聚起全体人民的法治信仰。这主要体现了我国( )
①用法治维护人民权益,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②立足社会实践,建立起了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③社会主义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④将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练习
【答案】B
【详解】①④:材料强调,我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次执法过程、每一宗案件审理当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凝聚起全体人民的法治信仰。这主要体现了我国将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用法治维护人民权益,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①④符合题意。
②③:材料主要体现了我国用法治维护人民权益,而未体现立足社会实践,建立起了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排除②③。
故本题选B。
练习
3.(2022秋·浙江·高二校联考期中)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作出新规范,才具有持久生命力。下列名句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①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②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③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
④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练习
【答案】A
【详解】题干强调的是宪法应该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要与时俱进。①:“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强调不依照法律治理国家会产生动乱,一味依照法律而不去变革也违背了依法治国的初衷,①符合题意。
②:“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强调法度应随时顺应变化而变化,社会才能治理得好;社会管理与社会实际相适应,才能取得成效,②符合题意。
③:“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强调执法的人,根据成果给予奖赏,根据才能来授予官职,③不符合题意。④:“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指如果法令只在普通百姓之中施行,而屈服于富贵者的权势,那么天下人就会不服,法律面前应该人人平等,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练习
4.(2022秋·广东江门·高三统考期中)中共中央宣传部于2022年4月22日时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举措与成效,其中讲到,2021年全国群众安全感达到98.6%,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表明( )
①我国近年来法治建设成效显著
②人民是依法治国的力量源泉
③人民安全是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④人民在法治进步中收获安全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练习
【答案】B
【详解】①④:材料反映2021年全国群众安全感达到98.6%,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表明我国近年来法治建设成效显著,人民在法治进步中收获安全感,故①④入选。
②:材料体现的是法治建设的成就,没有涉及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②不选。
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③不选。
故本题选B。
练习
5.(2022秋·云南昆明·高二校考期中)法律和道德是治国理政的两大法宝,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的制度支撑。只有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告诉我们( )
①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②人民的日常生活应以“德治”为主,国家治理应以“法治”为主
③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
④讲道德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讲法律是国家治理的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练习
【答案】B
【详解】①③:法律和道德是治国理政的两大法宝,只有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告诉我们,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①③符合题意。
②:无论人民的日常生活,还是国家治理,都应发挥“德治”和“法治”的共同作用,②错误。
④:遵守法律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讲究道德是公民应有的品格,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④错误。
故本题选B。
练习
6.(2022秋·黑龙江哈尔滨·高二哈师大附中校考期中)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与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法律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下列对上述观点评述正确的是( )
①特定群体的优待和保护可以在宪法法律范围之外活动
②给予特定群体优待和保护并不违背依法治国的原则
③不同群体由于本身的特殊情况理应享受到特别的保护
④有差别的主体之间在实质上可以得到真正同等的对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练习
【答案】D
【详解】①: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特定群体的优待和保护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之内,不能够超越宪法和法律的限制,①错误。
②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与特殊的优待和保护,这并不违背依法治国的原则,②④符合题意。
③:特殊群体由于本身的特殊性理应受到特别的保护,并不是不同群体由于本身的特殊性都能享受到特别的保护,③错误。
故本题选D。
练习
7.(2022春·浙江台州·高一台州一中校考期中)“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启示我们( )
A.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B.要把建设法治国家作为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C.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D.必须坚持党科学立法、保证执法、公正司法、带头守法
练习
【答案】A
【详解】A: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意思是执行法度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度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这启示我们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A符合题意。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而经济建设仍然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B错误。
C: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C错误。
D: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支持司法,而不是必须坚持党科学立法、公正司法,D错误。
故本题选A。
练习
8.(2022秋·贵州贵阳·高二校考期中)《民法典》设立“好人条款”鼓励助人为乐。我国民法典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突出体现的全面依法治国原则是( )
A.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B.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C.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D.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练习
【答案】B
【详解】A:材料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未涉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A不符合题意。B:材料中“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和“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责任”,既考虑了保护他人民事权益的法定情形,也考虑了自愿情况,这体现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B正确。
C:材料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未涉及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C不符合题意。D:材料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未涉及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练习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2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 教学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2.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具体要求
3.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认同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的正确性,增加我国对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及法治社会的信心。
2、科学精神: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
能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生活中的相关案例。
3、法治意识: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坚定尊法守法学法的信念。
4.公共参与: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到国家立法中去,同时个人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营造法治中国的氛围。
【教学重点】全民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的原则。
【教学难点】依法治国为什么和怎样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和怎样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阅读材料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怎样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呢?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得到答案!
新课讲授:出示课题——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
总议题: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议题一:立良法行善治,健全法律体系.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目标
议题二:新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 践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第一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议题一:立良法行善治,健全法律体系.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目标
议学情境一观看视频《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
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从中国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分析我国坚持全而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及目标要求。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议学小结: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1)重要性: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必要性: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拓展提升:"法制”和“法治”的区别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具体内容:
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②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
(2)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拓展提升:全面依法治国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对不同主体的要求
第二幕: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议题二:新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 践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议学情境二:阅读材料《新修订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2022年10月30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以下简称《妇女权益保障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继2005年、2018年两次修改后的一次全面修订。修订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就修改完善《妇女权益保障法》提出议案建议,修改完善法律的呼声较高。修订草案两次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分别收到40余万条和30余万条意见,是近年来收到意见数最多的法律草案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主任郭林茂表示,针对妇女权益保障领域存在的问题、挑战,迫切需要通过修法工作,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妇女权益保障法是保障妇女权益的专门法,也是中国人权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修订,贯彻和践行了党的二十大精神,一方面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致力于解决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另一方面发展了妇女人权保障的新理念,开创了一系列强化妇女权益保障的新机制,对国际妇女人权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也与国际人权公约的理念相吻合,丰富了妇女人权内涵,与全球人权治理接轨。
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了什么原则
学生讨论回答:结合教材关于新时代党建总要求进行梳理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
议学小结: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原因: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要求:
①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②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原因: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2)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推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2)要求: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2)要求:
①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
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③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2)要求: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本课小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