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人口与人种》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人口,主要包括“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世界人口的分布”两个内容,“世界人口的增长”这一标题关注的是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时间差异体现在人口增长的整体进程,空间差异反映在各大洲或地区人口增长速度的差异。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整体进程,教材采用曲线图来说明人口总数随时间的变化,但变化速度是不同的,教材以“每增加 10亿”的时间变化来加以说明。世界各地人口增长速度也是不同的,通过图总结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在“世界人口的分布”部分,介绍了人口密度,后结合世界人口分布图,总结世界人口的空间分布特点,并选择几个案例来分析几个地区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学情分析: 本节课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其中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等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因此理解有一定困难。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探究为主,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和探究答案。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发展,多媒体演示教学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教学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1、运用图文资料了解世界上人口的增长特点,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知道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能力目标:1、运用统计数据、人口增长曲线等资料、图表,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特点。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人口多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课前:自主预习,知识梳理。环节名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1 预习 预习书本P70~76人口与人种知识内容 圈画出重点知识内容 预习新课完成同步训练P73和P77上相应的课前预习内容 利用知识清单和课本完成练习册的课前预习内容 为新课教授做准备课堂:交流展示,合作探究。评述 评书讲解 导学 展示图片,给学生展示世界人口约总量,2011年10月31日,世界在这一天迎来第70亿人口。但这天让人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第70亿个婴儿降生地球村,人们忧从何来?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世界人口和人种”话题的探讨。 欣赏图片,并回答老师问题。 问题: 第70亿个婴儿降生地球村,人们忧从何来? 1.通过视频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动机; 2.通过问题,推进课堂内容。板书:4.1 人口与人种 环节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1、活动:观察70页的图4.1“世界人口增长”图,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问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世界人口增长的总趋势。 问题2:世界人口增长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征? 问题3:近几十年来人口增长速度为何越来越快? 引入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说明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并且说明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数量增长;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数量保持不变;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数量下降。 完成随堂练习。 3、阅读课本71页图4.2回答问题。 问题1: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 问题2: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 问题3:人口最多的大洲? 问题4:人口最少的大洲? 总结: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环节三:人口问题 讲解人口过多会出现就业困难、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交通压力大等社会问题;人口过少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抚养老年人的负担加重等。 讲解不同国家解决人口问题的政策。说明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完成随堂练习。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得出问题答案,并回答相应问题。 问题1:全体回答。 问题2:教师讲解这三个发展阶段,并说明特征。 问题3:全体回答,教师再加以补充。 学生通过所学到的知识内容回答随堂练习。 (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得出问题答案,并举手回答相应问题。 问题1、2、3:学生举手个人回答。 教师再进行补充说明。 学生通过所学到的知识内容,举手回答随堂练习。 问题1、2、3:学生举手回答并分析原因。 通过看图,锻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的能力 了解学生对于所学新知的掌握程度。 通过看图,锻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的能力。 了解学生对于所学新知的掌握程度。评论 合作探究 环节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引入人口密度的概念。说明人口密度=某地人口总数÷某地总面积 2、阅读课本第72页图4.4,找出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及其分布原因。 问题1:找出四大人口稠密区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问题2:找出四大人口稀疏区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总结: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地形、气温、水源、资源、土壤肥沃等;人文因素:交通、农业、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阅读课本得出问题答案,并举手回答相应问题。 问题1、2:学生进行小组展示。 教师再进行补充说明。 通过看图,锻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的能力。环节四:不同的人种 1、结合P75世界人种分布图,假设你是黄、白、黑种人,请你来说说你自己有何特点 (肤色、面部、头发) 并且说明你所代表的人种主要分布的地区。 总结:从地理分布来看,人种肤色大致由赤道向极地逐渐变浅。 但是人种的区分只是身体外部特征的不同,没有优劣和高低贵贱之分,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和压迫行为都是错误的,不少被白人称为劣等的人种也做出了伟大的成就。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阅读课本得出问题答案,并举手回答相应问题。 问题1、2:学生进行小组展示。 教师再进行补充说明。 通过看图,锻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的能力。评议 汇报展示 点拨:环节二中的问题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教师给予评价并总结: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稠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环节四中的问题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教师给予评价并总结:根据人类的外部体质特征,可以分为三个主要人种,这与各人种原居地的自然条件有关,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世界人口增长的阶段特征,探究了人口的分布特点和规律,以及探究了人口分布“四疏”和“四密”的原因,探讨了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的主要地区,以及了解了人口过多过少会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当堂练习 1.如图A、B、C三个区域的主要人种分别为( ) A.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B.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 C.白色人种、黑色人种、黄色人种 D.黑色人种、黄色人种、白色人种 2.人种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如西欧的白种人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较长,是长期适应下列哪种自然环境的结果( ) A. 湿热 B. 高寒缺氧 C. 炎热干燥 D. 寒冷 3.由于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而成为世界人口稠密区的是( ) A. 欧洲西部 B. 亚洲东部 C. 亚洲南部 D. 非洲北部 4.与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属于同一种人种的是( ) A. 欧洲人 B. 阿拉伯人 C. 中国人 D. 非洲人 5.旅途中,小明遇到一群外国游客,他们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这群外国游客可能来自( ) A. 欧洲 B. 非洲南部 C. 亚洲西部 D. 亚洲东部 6.亚马孙平原地势平坦,但人口稀疏,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干旱 B. 纬度较高 C. 气候湿热 D. 终年严寒板书设计课后:作业布置,问题整理。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训练人口与人种的知识内容小组表现班级情况教后反思 改进策略 知识掌握程度:教学存在问题:后期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