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作为气候章节的知识铺垫,相对于气温来说,稍微简单,学生大部分可以通过读图来解决相关的知识点。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半个学期的地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图片和综合分析能力,对于读图例分析降水的分布多少这个知识点上问题应该不大,关键在于学生能够掌握地图的要素,抓住分布的规律,相信课堂的环节会比较流畅。素养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条件和主要类型。 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3、学会阅读世界降水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能力目标:阅读世界降水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教育教学重点 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教学难点 降水的主要类型及原因课前:自主预习,知识梳理。环节名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预习 1、预习第3.3 课并且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的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 让学生提前预习本节课的内容,课堂:交流展示,合作探究。评述 评书讲解 导学 教师:列举中国最“奇特”的城市, 一年超过250天都在下雨, 被称为“雨城”---雅安。 雅安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在14.1℃~17.9℃间,降雨多,多数县年降雨1000~1800毫米以上。它是四川降雨量最多的区域,民间有“雅安天漏”的说法。雅安市雨城区、天全一带某些年份降水量可多达2000毫米,为全川多雨中心,有时4-5个星期都看不到太阳,故有“雨城”之称。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老师的提问。 问题: 降雨是怎么形成的呢? 通过简单课外导入导入,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环节一:降水的概念 教师展示降雨、雪、冰雹相关的照片。 教师总结: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水的形式多样,不仅仅包括降雨。 教师:降水的等级有哪些? 学生: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教师:降水怎么计算? 学生: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教师:降水又是如何测量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雨量器,毫米(mm) 学生认真听讲并思考问题,回答预习问题。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降水的概念。课外延伸——降水的形成及类型 水循环图 环节二:绘制降水柱状图并且分析特点 (P59页活动题),自主完成,分析得到: 1、判断降水季节分配是否均匀 2、季节差异大的读出最多季节和最少季节 3、月降水量大于100mm为多雨 月降水量50mm左右为湿润 月降水量小于50mm为少雨 4、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 学生观看图片,跟随教师引导思考问题,学习课外知识 通过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降水的形成条件和主要形式,并且会分析特点评论 合作探究 小组探究:全球降水的分布规律 读图分析,赤道附近和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何差异?影响因素? 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两岸的降水量有何差异?影响因素? 中纬度地区沿海与内陆的降水量有何差异?影响因素? 山地迎风破降水和背风坡降水有什么差异?影响的因素? 小组带着问题,通过对图的分析,进行小组讨论,并且准备展示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行合作探究,找出本节课的重点: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评议 汇报展示 图分析,赤道附近和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何差异?影响因素? 规律一: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纬度因素) 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两岸的降水量有何差异?影响因素? 规律二: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海陆因素) 中纬度地区沿海与内陆的降水量有何差异?影响因素? 规律三:中纬度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海陆因素) 山地迎风破降水和背风坡降水有什么差异?影响的因素? 规律四:山地迎风破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学生通过对群学交流得到的结论,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分享成果。 在前面掌握基本知识后,能利用知识思考和解决重点的问题当堂练习 PPT呈现板书设计 形式 等级 降水的概念 测量 季节变化 降水多变化 年际变化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干极:阿塔卡玛沙漠 降水的分布(等降水量线图) 雨极:乞拉朋齐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 西岸降水少 降水的分布 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山地迎风破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课后:作业布置,问题整理。作业布置 《同步训练》P53-56小组表现班级情况教后反思 改进策略 知识掌握程度:教学存在问题:后期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