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健康 思维定势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心理健康 思维定势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学校 鹤壁市高中 活动 课题 张开思维的翅膀—— 跨越习惯的陷阱
授课时间 2022年11月14日 授课班级 高一(1)班 授课 教师 XXX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认知思维习惯的影响。 2、了解和掌握一些摆脱不利的思维定势的方法。 3、锻炼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点 锻炼学生的思维,摆脱不利的思维定势
难点 突破自我界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环节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程 二、教学过程 (一)认知概念 (二)了解概念的表现 (三)方法指导 三 测试 四 小结 五作业 一、 以一个问题导入 一个公安局长在茶馆里与一位老头下棋。正下到难分难解之时,跑来一个小孩,小孩着急地对公安局长说: “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 “这孩子是你的什么人?”老头问。 公安局长答道:“是我的儿子。” 请问:两个吵架的人与这位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公安局长是小孩的妈妈。人们通常的思维定势是公安局长一般是男人,而下期也通常是男人的喜好,所以习惯性认为公安局长是小孩的爸爸) (有人曾将这道题对一百个人进行测试,结果,只有两个人答对。后来,又有人将这道题对一个三口之家进行了测验,结果,父母猜了半天没答对,倒是他们的儿子(小学生)答对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原来是思维定势在作怪。) 思维定势问题就是习惯于用以往常用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解决问题。 (结合上面的智力题,解释什么是思维定势) 又如:如果给你看两张照片,一张照片上的人英俊、文雅;另一张照片上的人丑陋、粗俗。然后对你说,这两个人中有一个是全国通缉的罪犯,要你指出谁是罪犯? 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人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当然,这种心理定势的影响并不像我举的例子都是不好的。它也有积极的方面。例如同学们在做同一类型的题时,你做得熟悉了,下次碰到你马上就会做了;又如我们骑车的速度很快时,突然前面出现一只小狗,我们马上就会刹车。但长久保持这种思维定势的话,就很容易使思维僵化,阻碍和扼杀了我们自己潜在的才能。这节课我们就来打破这种常规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板书或投影:张开思维的翅膀——跨越习惯的陷阱) 思维定势主要的表现形式:
   ◆书本定势 例如:有位拳师,熟读拳法,与人谈论拳术滔滔不绝,拳师打人,也确实战无不胜,可他就是打不过自己的老婆。拳师的老婆是一位不知拳法为何物的家庭妇女,但每每打起来,总能将拳师打得抱头鼠窜。?
  有人问拳师:“您的功夫都到哪儿去了?”? 拳师恨恨地道:“这个死婆娘,每次与我打架,总不按路数进招,害得我的拳法都没有用场!”?
  拳师精通拳术,战无不胜,可碰到不按套路进攻的老婆时,却一筹莫展。 小结 “熟读拳法”是好事,但拳法是死的,如果盲目运用书本知识,一切从书本出发,以书本为纲,脱离实际,这种由书本知识形成的思维定势反而使拳师遭到失败。?
  “知识就是力量”。但如果是死读书,只限于从教科书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去观察问题,不仅不能给人以力量,反而会抹杀我们的创新能力。所以学习知识的同时,应保持思想的灵活性,注重学习基本原理而不是死记一些规则,这样知识才会有用。 ◆经验定势 有三只透明无刻度的玻璃杯(一只大杯8升,一只中杯5升,一只小杯3升)8升的玻璃杯装满清水。其他两只杯均为空的。问能否在这三只杯子之间倒水使得8升的杯只剩1升水?要求:不能将水倒向三杯之外的地方。也不能用其他工具量出来,看谁能行?(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到前面演示) 解决方法: 1、 先将大杯的水分别倒满中杯和小杯 2、 小杯的水倒入大杯。 3、 中杯倒满小杯。 4、 小杯的水再倒入大杯。 5、 中杯余下的2升水倒入小杯,中杯为空。 6、 将大杯倒满中杯,6-5=1(升)现在大杯剩余了一升 那么要怎样才可以打破思维定势呢? 1、 打破惯性思维——跳出原来的圈子 例如:
  阿西莫夫是美籍俄国人,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他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阿西莫夫从小就很聪明,年轻时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之人。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
  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正确回答。”阿西莫夫点头同意。修理工便开始出题:“有一位聋哑人,想买几枚钉子,就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食指立在柜台上,右手握拳作出敲击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于是售货员明白了,他想买的是钉子。”
  “聋哑人买好了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要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么做?”
  阿西莫夫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他伸出食指和中指,作出剪刀的形状。
  听了阿西莫夫的回答,汽车修理工开心地笑起来:“哈哈,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啊?” 2、生活实践中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练习:某公司招聘推销员,出的题目是:如何把木梳尽量多的卖给和尚?如果你去应聘,你应怎么做?(小组合作完成)分组讨论: 要求:每个小组4—6人,看到题目后先自己思考,然后组内交流,看最终小组能有几种解决方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然后小组派代表到前台来交流。 提示:可以劝说寺庙里的主持把梳子刻上一些积德积善的话语作为赠品送给前来烧香拜佛的游客。也可以开发梳子的保健功能,让寺庙里的和尚拥有梳子,同时也可把梳子卖给游客。 点评:把梳子卖给和尚,看似不可能,但只要开动脑筋,敢于创新,就能在不可能的地方实现可能。另外我们也感觉到了小组的智慧胜于个人的力量。  3、逆向思维训练——反其道而行之
教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小训练,希望对大家逆向思维的训练能有所帮助。 教师:好了同学们通过以上的讨论与学习,知道了一些技巧,相信在我们的思考过程中会有所注意。现在我们来个测试,立即运用一下如何? 一、 小组测试 游戏:打一个结 教师:在你面前有一根绳子,请你用左右手分别抓住绳子的两端,你能把它们打一个结吗?注意:双手不能离开绳子,也不能将你的手捆在绳子里。(提示:你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最好能将双手交叉抱在胸前。) (以刚才的小组为单位进行) 二、个人测试(每题一分,答错不扣分) (1) 哪两个月是连有31天。 (2) 在荒无人迹的河边停着一只小船,这只小船只能容纳一个人。有两个人同时来到河边,两个人都乘这只船过了河。请问:他们是怎样过河的 (3)从我们学校开汽车到永宁,去的时候用了半小时,可回来却用了一个半小时为什么?(假设没有任何的条件变化) (4) 盘中有4个梨平均分给4个小孩,分到最后,还放着一只,请问他们是怎样分的? (5) 灯开关,按一次,灯亮,再按一次灯灭。你能否做到连按两次而使灯不亮? (6) 博物馆进了一个小偷,警察将所有的出口都堵住了,可是小偷还是大摇大摆的逃跑了,为什么?
教师:答对4题以上——你没有被习惯的思路框架所束缚,你的思维不年轻,充满活力。 答对的少于3题的——你已经走入思维上的窄胡同了。在思考问题时,要多加注意多方面的思路。
课堂总结: 教师: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并不全由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多与少而定,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敢于创新的思维和勇气。同样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也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创新,善于小组合作,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学习者。生活会因为创造而精彩,因精彩而快乐。 1、在平日里我们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假如今天停电了,你怎样走? 2、刚入某小学一年级的新生中,有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男孩。报名表上它们不但出生年月相同,而且连父母姓名也相同。有人问他们“你们是双胞胎吗?”两个孩子出乎意料地回答:“不是。”那么你知道他俩之间的关系吗? 积极思考问题, 并讲解自己的答案 学生指认谁是罪犯 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派代表到前面演示 学生假设自己是阿西莫夫回答修理工的问题 学生讨论,各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自己到前面参与游戏 小组讨论演示 思考记录答案 计算自己的得分 师生共同完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结合故事更深一层理解思维定势的表现 让学生在问答和游戏中知道跨越习惯陷阱的方法 通过测试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