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书法通用版五种字体(草行隶楷篆)(课件)(共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生书法通用版五种字体(草行隶楷篆)(课件)(共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五种字体
(草行隶楷篆)
一、草书之咏
学草通史,乃知源流。草书之先,称之曰“藁”。屈原创藁,乃为草篆。草之流兴,始于东汉,张芝崔瑗,草称时最。魏晋章草,学者宗之;二王今草,历代尊之。盛唐之音,狂草崛起,张旭怀素,激颠激狂,豪放纵逸,世称草圣。清初草杰,青主斯觉,再展风姿。
学草通妙,乃知法度。书体之美,草至为奇。其形态异,如画图之灿烂;其气韵美,有乐音之和谐;其意象新,若舞蹈之传神。师自然之妙,运笔稳健疾风掠草;取自然之势,节奏跌宕余音绕梁。大巧若拙,拓魏晋法度;天趣自然,开时代新风。
学草通理,乃知品格。草乃发奋之作,形虽颠狂,理乃中和。喜则气舒,怒则势险,哀则气敛,乐则逸丽。笔笔心表,字字情出,行行言立,草书者,写人也。笔势飞舞,皆有其人之情志;气韵纵横,尽现其人之品格。博謇好学,人品高焉;遵道得路,草品神焉。
草书特点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
1、章草笔画简约,有萦带连接,与今草相似。但其结体平正,用笔劲涩,笔画中有波磔,特别是捺画的起笔与捺的末笔,明显的保留了隶书的笔意,且字字独立,不相连绵,排列整齐,与今草、狂草有明显的区别。
2、今草即一般所说的草书,它是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形迹,并在章草和楷书的基础上加快行笔,增加岩空铅圆环勾连而成。
3、狂草创始于唐朝,狂草比今草更加简便快速,且笔势更加连绵回绕,活泼飞舞,奔腾放纵,大有驰骋不羁,一泻千里之势。但由于其省笔多,形体与楷、行二体相差太大,故较难辨认
二、行书之咏
学行通宗,乃知其圣。行书之体,始于后汉,书论有记,刘德升造。行随楷起,代有圣迹。东晋羲之,书坛称圣,《兰亭集序》,书中冠首。盛唐鲁公,别开天地,《祭侄文稿》,不分伯仲。北宋苏轼,创法尚意,《黄州寒食帖》,世传为佳。后世众家,灿若星河。
学行通简,乃知其活。行书如行,务简务活,相间流行。简则点画连笔,如高峡飞瀑,形断而意连;活则结体取势,如行云流水,扬波而砺艺。简活趋时,艺乃更新。
学行通意,乃知其境。意先笔后,意境皆备。意乃运心悟道,境乃神采造化。手熟臻于心精,顿悟始于渐悟。通意达境,要在积学。盖有学而未能,未有不学能成。
行书特点
1、大小相兼。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2、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3、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4、浓淡相融。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
三、隶书之咏
学隶通本,乃知其肇。书之有隶,始生于篆。“隶书者,篆之捷也”。古籍有载:秦狱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于云阳狱,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书曰隶书。星移斗转,隶随汉兴。
学隶通变,乃知其贵。隶贵在变,变篆自变,为捷为用,古隶、秦隶、汉隶、清隶,衍生几度,包孕自我,催生古字之立新,再生华夏文字法书之天地。“隶变”昭昭,彰显其道,变则弥久,通则不乏。
学隶通规,乃知其朴。道曰:“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隶精朴厚,方正古拙,拙中见巧,大度雍容。横画蚕头雁尾,撇捺波鳞如翼;竖则灵动,点则玲珑,钩则自然,折则方棱,体势若繁星之灿耀,笔墨若锦绣之成章。
隶书特点
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2、起笔蚕头收笔燕尾。
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隶书特点
3、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4、强化提按粗细变化。
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
隶书特点
5、变画为点变连为断。
我们知道篆字不用点,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
此外,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四、楷书之咏
学楷通脉,乃知其初。楷萌于汉,兴于魏晋,盛于大唐。钟繇创楷,二王领军,太宗弘文,书法取士,欧虞颜柳,唐楷圣杰,一代新风,万世师表。后世书家,几欲越唐,呈领风骚。
学楷通静,乃知其功。楷乃静为,致虚守静,澹泊清心,红尘滚滚,世事纷纷,作楷入静,物我皆尽。静乃归根,知常如明。神似挟飞仙以遨游,志若抱明月而长终。
学楷通法,乃知其势。人之习楷,其难称最。楷亦真正,其书如立,法为其规,势为其形。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傍通点画,穷变态于毫端;依法顺势,合情调于纸上。
楷书特点
楷体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结构上更趋严整。
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楷体体貌姿态百出,笔势浑厚,意态跳宕,分行布白各有其妙,但都以方正凝重为主。
五、篆书之咏
学篆通古,乃知文字。汉字初萌,肇自石器。象形指事,赋以图形,史载仓颉,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殷商甲骨,揭古字谜。宣王太史,籀著大篆,铭铸钟鼎。昔秦皇,扫六合,统天下,同文字,李斯小篆,古字造极。
学篆通源,乃知五体。蔡邕论篆“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篆开先河,乃有隶、楷、行、草诸体。书道漫漫,墨客万千。学篆起步,通古达今,过关隘,越城垒,眺楼台,识烽燧,登攀书之雄关。
学篆通道,乃知气韵。甲骨谨严肃穆,金文依势生态,石鼓浑厚雄强,盟书纵横生趣,简牍帛书随性率意。书写锲刻,应物赋形,姿态飘逸,不拘一格。观其气,恢宏若曙光之喷薄;品其韵,天成若婴儿之初啼。
篆书特点
1、外形多为长方形或方形。这是由汉字结构多为方块,同时在汉印中的外形也多为方形所决定的。因此汉代篆书也要如此。
2、线条的粗细多等同。
3、线条的间隔距离多均等匀称。
4、结体上线条多为横平竖直或对称、以保持字的基本构架的平稳。
即使有的字线条横不平、竖不直的曲屈缭绕,或左右不对称,但整个结构仍需保持均衡平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