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知识梳理-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知识梳理-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各具特色的国家
第一课:国体与政体
国家是什么
国家的本质
关于国家的认识与解释,迄今最全面、最科学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它透过形形色色的国家现象,揭示了国家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含义:
国家产生:国家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以后产生的
国家属性: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国家的属性
(1)国家具有主权属性、阶级性和社会属性。这些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在不同领域中,强调其属性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2)在国际交往中,更强调的是国家的主权属性。
(3)在研究国家与革命的问题时,国家的阶级性就被提到首要位置。
(4)在研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时,国家的社会属性便显出其重要性。
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
它们是国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主权。
◆领土是指处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地下及上空。领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范围和空间。一国的领土一般由领陆、领水、领空组成。
领陆:领陆是指一国疆界内的陆地及其底土。一国的领陆既包括其大陆领土,也包括其所属岛屿。
领水:领水是指位于一国疆界内的或与陆地疆界邻接的一定宽度的水域乃至水床和底土。一国的领水包括其国境内的河流、湖泊、运河、河口、港口、内海湾、内海峡以及领海。
领空:领空是指领陆和领水上面一定高度的空间。
◆ 政权是指政治上实行统治的权力,也指体现这种权力的政权机关。
◆ 主权是指一个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对内对外政策、处理国内国际一切事务的权力。
国家的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从国家的本质看,所有国家都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专政的含义:①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
②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
因此,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
③民主与专政的联系: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异同
比较 资本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
不同点 享有民主的主体  资产阶级 广大人民群众
专政的对象 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 极少数敌对分子
体现的国家性质 资产阶级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
民主发展程度 比较成熟和完善 不成熟,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民主的特点 虚伪性和欺骗性 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
民主的本质 资产阶级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
相同点 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服务于统治阶级;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是一定阶级的民主和对一定阶级专政的结合
注意:专制国家也有专政(一个人)
国家的根本职能:政治统治职能。国家还具有社会管理职能。
①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是国家行使政治统治职能必不可少的工具。
②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包括管理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维护公共秩序,兴建和维护公共设施,保护自然环境,等等。
当今世界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国家。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享有民主的主体不同,专政的对象也不同。
②绝大多数人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表明社会主义国家不同于一切剥削阶级国家;
③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表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民主。
④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体现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国体与政体
国体的含义: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政体的含义: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就是国家管理形式。
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为行使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必然要采取某种形式组织政权机关。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总是力求采取最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
国体与政体的联系:不同国家的政体可能多种多样,但都是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政权机关的特定方式,终归是其国体的表现形式。因此,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
国家制度的含义:包括国体与政体,即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从国体意义上讲,都是专政与民主的统一体;从政体意义上讲,则是实行同专制政体相对立的民主政体的国家。古代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大都实行专制政体,而现代国家大都采用民主政体。民主政体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成熟和完善的。
一个国家的政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变化既包括随着国体的变化而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也包括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变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断变化。
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体现: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国家的政体是完全一样的。除了国体对政体的决定作用外,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社会习惯、发展程度等,都是影响政体的因素。
现代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大都实行代议制。
代议制的含义: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代议制的本质:间接民主)
原因:一方面,只有公民广泛参与,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体;另一方面,不可能全体公民都经常性地直接管理所有国家事务。
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代议制是公民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纽带。
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创于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产生过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
原因: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决定着国家的其他具体制度。它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①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②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③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④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议会制度
区别 经济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阶级实质 维护人民利益 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反映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
运行原则 民主集中制 三权分立
工作效率 议行合一效率高 相互扯皮效率低
相同点 都是代议制,即由选举产生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代议制充当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纽带,成为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
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
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看,现代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大致有两种,即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
制度 民主共和制 君主立宪制
产生 遵循民主基本原则建立起来 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或对君主制进行改良的产物,它保留了君主制的外壳甚至某些实质性内容。
元首及产生 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一般经由选举产生 国家元首由世袭的君主担任(虚君)
国家 民主共和制为现代大多数国家所采用,但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和具体国情不同,其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不尽相同,实际作用也存在很大差异。(美、法、德、韩) 英国、日本、西班牙等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家政权的实际运行与民主共和制国家大体相同。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运用金钱的力量,以民主的形式掩盖国家的阶级性质。
民主共和制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对国家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有效工具,也是他们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好的政治外壳。
后果:当前,一些发展中国家照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共和制的模式,但这种模式不符合本国的国情,既不能保障本国人民的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也难以保障国家职能的有效行使,致使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已。
议会制和总统制
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分为议会制国家、总统制国家、半总统制国家。大多数国家实行议会制或总统制。
议会制又称内阁制、议会内阁制、责任内阁制。在英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印度、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议会制国家。
关系:①政府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向议会负责。②政府以议会为基础产生,政府首脑一般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③政府首脑往往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④政府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A.当议会对政府表示不信任时,政府必须集体辞职,由国家元首指定人员重新组织政府;B.或由政府首脑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议会选举,根据新的议会选举结果,成立新的政府。
注意:总理=首相
当前西方议会制度分为两院制和一院制。
两院制是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两院并立,分担议会职能的制度。这些国家的两院名称不尽相同。例如,英国称为上院和下院,日本叫参议院和众议院,荷兰叫一院和二院,等等。
两院制最早产生于英国。英国议会下院素有“至尊议会”之称,拥有极大的权力,包括立法权、财政权和监督权,是行政权力的最高来源。上院在议会体系中只起辅助作用,表现在监督下院工作、协助下院立法、通过行使“延搁权”修改和否决议案等方面。
一院制是议会只设一个院的制度。丹麦、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均采用这种制度。
在总统制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总统不仅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而且直接行使国家最高行政权力。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由选民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产生,一般有任期限制。总统只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但在某些重大事务上可能会受到议会的制约。
议会制 总统制
区别 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政府产生办法 由议会选举产生,向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由当选总统组织产生,向总统负责
国家元首权力 虚位,没有实权 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掌握实权   
执政党产生办法  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 夺取总统选举胜利的政党 
主要类型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总统制
联系 都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管理形式,都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
在法国等少数国家,总统由选举产生,是国家元首,拥有一定的行政权力,但不是政府首脑,政府首脑另由内阁总理担任,向议会而不是向总统负责。这种政体既有总统制的特征,又有议会制的特征,一般被称为半总统制。
国家 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
议会制 总统制 半总统制
英国 √
法国 √
德国 √
意大利 √
日本 √
俄罗斯 √
美国 √
政党和利益集团
政党
(1)政党的产生地位:政党是在阶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政党是阶级的领导者。
(2)政党的作用:在现代国家的政治体系中,以掌握政权、国家统治为目标的政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政党的目标:政党是有组织的政治团体,通常以执政为主要目标;也有一些政党不谋求执政,但积极致力于推广某种政治思想、维护某种政治利益。
在代议制政体下,政党争取执政的主要手段是参加选举。
政党的特征: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对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议题有明确的态度和主张,这些往往体现在其政纲或党章中。
现代政党诞生于英国,是1640年以后在君主制与共和制的分歧中逐步产生的。目前,保守党和工党为英国两大政党,占据英国议会下院绝对多数席位。美国的党派政治是在1787年围绕宪法问题而出现的,经过不断演变,形成民主党和共和党轮流执政的局面。
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政党,是在民族独立运动中产生的,一般是本国独立运动的领导力量,往往在国家独立后成为执政党并实行一党制;有的是在国家独立后改组政党,或重新建立新的政党;有的是在军政府统治一段时期后才出现政党。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呈现多元化趋势,开始出现两党制、多党制等。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正对很多发展中国家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2.政党制度
(1)类型: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有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2)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实质: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政治,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都无法改变其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欺骗人民大众的根本性质。
(3)中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型的政党制度
(1)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2)中国不能实行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不能实行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主张在中国实行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实质上是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利益集团
1.含义:是指具有共同利益,向政府或社会提出诉求,或以合法手段施加压力,借以影响公共政策,以争取其团体利益及其成员利益的社会团体。
2.地位:利益集团又称压力团体或倡议团体,是现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目标:利益集团不同于政党,它们不以取得政权或改变政权为目标,而是在既有政治体制内进行完全合法的活动。
4.影响政府决策的途径:游说、宣传、助选、集会游行、司法诉讼等。
5.作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集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
1.利益集团的类型:根据其诉求性质的不同,利益集团可分为自利型利益集团和公益型利益集团。
(1)自利型利益集团:主要关心本团体及其成员的经济利益,这类团体往往是职业性、专业性、功能性的组合,如商会、医生协会、教师协会等。
(2)公益型利益集团:主要争取非经济性的共同理想,如绿色环保组织、妇女权益保障组织等。
2.利益集团的作用
(1)积极作用:利益集团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中起着充当公民与政府间桥梁的作用。资产阶级各派及其代理人通过利益集团竞争和分享国家权力,相互制衡,有助于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2)虚伪性和消极作用
①只有少数利益集团对国家决策产生决定性作用,代表劳动人民的众多利益集团影响力却很小。
②利益集团作为公众参与政治的“中间人”,垄断了公众接近政府权力的途径。
③利益集团为政府腐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第二课:国家的结构形式
主权统一与政权分层
1.国家主权的含义:是现代国家得以存在的法理依据,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是一个国家对其管辖区域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权力。
国家主权原则是当代国际法的基石。1970年10月2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对国家主权原则作了明确规定。各国一律享有主权平等。各国不问经济、社会、政治或其他性质有何不同,均有平等权利与责任,并为国际社会之平等会员国。主权平等尤其包括下列要素:【各国法律地位平等;每一国均享有充分主权之固有权利;每一国均有义务尊重其他国家之人格;国家之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不得侵犯;每一国均有权利自由选择并发展其政治、社会、经济及文化制度;每一国均有责任充分并一秉诚意履行其国际义务,并与其他国家和平相处】。
2.国家主权的地位:国家主权是一种自主自决的最高权威,没有任何其他权力主体可以对其加以否决或驳回。
3.独立自主的对外交往是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国家主权通常以法律形式在宪法中加以规定,对外则表现为国家之间的相互承认(对内:至高无上)。
意义:国家主权是国家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国家主权的丧失意味着国家的解体或灭亡。
对于国家主权是否成立以及如何成立,通常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宣示说”,即一国政府宣布其国家主权之时,其国家主权就已自然形成。另一种是“承认说”,即一国主权之存在,离不开其他国家的承认。(二者结合)
4.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管辖权、平等权、自卫权等。
独立权 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管辖权 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
平等权 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
自卫权 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
提醒:关键词法区分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1)独立权:“自己意志”“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自主决定”等。
(2)平等权:“国家不分大小享有投票权”“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法律地位平等”。
(3)自卫权:“国防建设”“建筑要塞”“还击入侵”“捍卫主权”等。
(4)管辖权:“管理本国公民”“保护本国公民”“维护侨民利益”“管理驻外使馆”等。
1.中央政府:一个统一的国家只能有一个中央政府。
2.进行行政区划的原因:国家之内的行政区划,通常是为了管理上的便利和有效而产生的。当然,行政区划的界线和分层,往往需要考虑民族、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经济、军事等诸多因素。
3.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4.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的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各自行使自身在法定范围内的权力。
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权力划分,往往通过国家宪法加以规定。一般而言,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国家秩序与整体发展、军事、外交等国家级事务,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各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等地方性事务。
5.我国中央和地方职权的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国家机构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划分职权。
一方面,地方利益是国家整体利益的一部分,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另一方面,在保证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必须考虑地方特殊利益,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单一制和复合制
1.单一制
(1)组成单位:是按地域划分的普通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
(2)职权划分:中央享有最高权力;地方政权被置于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下,只能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职权。
权利来源:地方权力由中央授予
在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国家,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的严格控制下行使职权,由中央委派官员,或由地方选出的官员代表中央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地方没有自治权,即使设有自治机关,也要受中央政权的严格控制。法国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国家。(中国)
在地方分权型单一制国家,地方居民依法自主组织地方公共机关,在中央监督下依法自主处理本地事务,中央不得干涉地方具体事务。英国是典型的地方分权型单一制国家。(日本)
2.复合制
(1)组成单位: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政治实体。
(2)职权划分: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的权限范围由联邦宪法规定,都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并直接行使于人民,相互间不得任意干涉。
权利来源:联邦各组成单位的权力并非由联邦整体所授予,而是它自身作为政治实体所固有的。
邦联:邦联是主权国家为某种共同利益而组成的国家联盟。
实质:邦联虽然也有类似国名的称呼,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不具有完整的国际法主体资格。
4.采用合理的国家结构形式:一个国家采用何种国家结构形式,是阶级、民族、历史、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始终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选择国家结构形式时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英联邦”非联邦制,“欧盟”已超出传统意义上的邦联
国家名称 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名称 国家结构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集权型单一制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单一制
巴西联邦共和国 复合制(联邦制)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单一制
文莱达鲁萨兰国 单一制 摩洛哥王国 单一制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复合制(联邦制) 俄罗斯联邦 复合制(联邦制)
南非共和国 单一制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地方分权型单一制
塞内加尔共和国 单一制
【重难突破】
1.单一制与复合制的区别
比较 单一制 复合制
立法机关 全国只有一个 多个
组成单位 按地域划分的普通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 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的政治实体
特点不同 宪法 全国只有一部宪法 联邦及各组成部分都有宪法
中央政府机关 全国只有一个中央政府 除联邦政府外,各组成部分也有自己的中央政权机关
公民国籍 公民只有一种国籍 每个公民拥有两种国籍,既是联邦公民,也是联邦成员国成员
外交权力 中央统一行使外交权力 联邦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其成员国也有某些外交权
权力授予 地方政权被置于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下,地方权力由中央授予,只能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职权 中央与地方权力都由联邦宪法规定,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并直接行使于人民
主要区别 单一制国家地方的权力是中央授予的 联邦制国家的权力是由它的成员单位让予的
代表国家 中国、法国、意大利、日本 美国、德国、瑞士、俄罗斯
相同点 ①都属于国家结构形式 ②都是指国家政权的纵向分配问题,即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各国采用何种国家结构形式,是阶级、民族、历史和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邦联和联邦的区别
性质 地位 权力范围
邦联 仅是州之间的联合体,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 各州保持其主权、自由和独立 真正的权力在各州,邦联的权力很软弱,对各州的公民没有直接管辖权,邦联国会颁发的任何法令须得到州政府同意后,才能对该州人民产生约束力
联邦 是一个享有充分主权的国家 联邦地位高于州。联邦宪法、法律以及以联邦名义缔结的条约,在全国范围内适用,各州必须遵守;州的宪法或法律,凡与联邦宪法、法律或条约相抵触者一律无效。各州的宪法和法律若与联邦宪法和法律发生冲突,联邦宪法和法律优于州的宪法和法律 联邦与州分享政治权力,联邦政府享有宪法“列举的权力”,以及根据最高法院解释可以从“列举的权力”中引申出来的权力,州的权力主要是处理本州范围的事务。 联邦与州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联邦设有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有自己的宪法、法律;联邦政府不能任命州政府的官员,不能监督、考核州政府的施政行为,州政府也不得干涉联邦政府事务
第二单元:世界多极化
第三课:多级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七国集团: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
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
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多极化的形成: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挑起了旨在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在冷战中逐步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③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积极影响: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基础上的,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消极影响: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
国际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主要力量之间形成的一种结构或状态,是主要行为体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力量对比的态势或结构。“极”往往指国际格局中起主导作用的大国或国家集团。
单极格局:某一个主要的大国(霸权国)或国家集团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其周围存在着一系列其他国家,但并不能成为与之抗衡的政治力量。该霸权国或国家集团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能强行推行其意志,并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实现。
多极格局:几个或众多大国或国家集团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大国之间、国家集团之间、大国与国家集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国际进程。
世界多极化发展从国际体系、关系角度产生的影响:在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过程中,传统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与调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力量逐渐增强,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关系正在经历变化,国际关系朝着民主化方向发展。
世界主要力量
当今世界力量中心: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拥有最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并且极力维护其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中国、欧盟、俄罗斯和日本成为多极化国际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进入 21 世纪以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不断壮大,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美国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综合国力,在军事、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且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为了维护其在全球的利益,利用军事和经济手段,不断干涉他国内政,输出美国价值观,造成了一系列地区和局部的冲突。
中国 中国拥有巨大的经济总量,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综合国力居世界前列,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欧盟 欧盟是欧洲地区规模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是国际格局中一支重要战略性力量。欧盟的集团优势地位,使其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俄罗斯 俄罗斯国土面积世界第一,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强大的军事实力,巨大的经济、科技发展潜力。
日本 日本拥有巨大的经济总量、先进的军事技术、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成熟的文化产业。
印度 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拥有巨大的人口总量,经济发展潜力大,军事实力不断增强。
中国及发展中国家对于世界多级化的作用: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贡献)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中国的地位及作用: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在人口、经济、贸易等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反对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开展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联合自强,成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
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社会没有统一的界定,通常使用经济标准来作区分,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的国家被描述为发达国家。其他指标如工业化水平、预期寿命、居民受教育水平等也经常作为区分标准。
由于发展中国家多数位于发达国家的南方,因此人们习惯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合作称为南北合作,把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国际关系
认识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的含义: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国际关系领域的探究,
聚焦主题:主要聚焦于主权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等问题。
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等给人类造成巨大创伤,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
国际关系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竞争、合作与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国家间交往的主要方式:包括国家间的贸易往来,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交流,外交磋商,领导人互访,缔结条约或协定,等等。
国际交往中,各国逐渐以条约和习惯做法为基础,发展出了一些被普遍遵守的行为规则,被称作国际法。
国际法的作用:当前,国际法规范着国际交往的各个方面和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对维护国际关系稳定、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日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遵守国际法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各国的应对措施:许多国家都在调整目标,力图为自己确立有利态势,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
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中美建交背景
美国 中国
1. 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2. 孤立中国失败,对华敌视政策转变。 3. 越南战争导致美国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 1. 中苏关系恶化。 2. 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3. 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的原因:各国的国家性质不同,利益追求、对外政策也不同,这使得国际关系复杂多变。
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的结果: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包括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宗教、文化和历史等。
其中,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家利益的含义:不是抽象的,归根结底是该国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某些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乃至对立。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维护国家利益的原因: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外因:但是,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的行为,是非正义的、错误的,应当受到谴责和反对。
内因: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中国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中国的核心利益(≠国家实力)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有力保障是强大的国家实力。国家实力通常用一国的综合国力来衡量。国家实力衰弱不利于国家利益的实现。因此,我国应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国家实力。
国家实力既包含一国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在内的硬实力,也包含一国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文化软实力。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球性的文化传播越来越普遍,一国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对他国产生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日益强烈的多元文化冲击,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第四课 和平与发展
导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基础。但是,和平与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984 年 10 月,邓小平指出:“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
1988 年 12 月,邓小平又指出:“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和平是有希望的,发展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邓小平提出国际上两大问题的背景:两级格局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
和平问题的含义: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维护世界和平可以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和平成为主题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可能性。
发展问题的含义:指世界经济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发展成为主题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以往任何时期。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世界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二者关系①:和平是发展的前提。
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需要国际社会保持持久和平的环境,为各国正常发展和政治经济的往来提供保障。世
界经济的发展得益于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战乱和冲突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争端,是世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和平≠和平问题)
二者关系②:发展是和平的基础。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只有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才能够为国际社会的持久和平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贫困,减少地区冲突的发生,消除不稳定的因素,为维系持久和平提供动力。
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经济增长和国内繁荣可以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而战争和冲突会中断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导致经济方面的损失。孟德斯鸠指出:“贸易的自然效应就是和平。两个国家既彼此通商,又相互依存,一方以购入获利,另一方则以出售获利,一切联合均以相互需要为基础。”
①经济全球化发展加深了各国相互依赖程度。国家间日益增强的贸易往来,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各国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上的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意愿不断增强。
国际政治中相互依赖理论认为,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体,但并不是唯一的主体,国际社会还存在着许多次国家、超国家的主体,如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家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联系越来越紧密,呈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仅仅依靠传统的军事因素无法应对和处理日益多样化的矛盾与冲突。理性的国家,在应对和处理国际关系中的矛盾与冲突时,会理性权衡利益的得失,作出最有利的选择。
②不同力量中心之间相互制衡。发展中国家力量不断增强,新兴经济体实力提升,壮大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力量。/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关系和战争面貌。
③谈判与对话成为解决冲突的主要手段。随着国际协调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多边主义的深入发展,国家间交流与合作的机制日趋成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和平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冲突。
挑战与应对
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挑战)
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所上升
表现:个别大国常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
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本质上是将本国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的合理利益之上,凭借本国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优势,或利用国际旧秩序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或者侵略,在损害他国利益的同时,造成世界的动荡不安。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干预下,中东、北非局势日趋恶化,众多受到战火波及的中东、北非无辜平民为了一线生机,如潮水般涌向欧洲,以致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大规模的难民潮。2014年进入欧洲的难民达到28.3万人,2015年涌入欧洲的难民数量出现爆炸性增长,超过100万人。难民潮给欧洲政治、经济和安全带来巨大冲击,严重威胁欧盟的团结和稳定。
②当今世界仍是贫富悬殊的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原因: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表现: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地存在贫穷和饥饿现象。落后、贫困、危机等挥之不去的阴影仍然与人类相伴随。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称为南北关系,或称南北问题。因为殖民时期的特殊历史因素,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严重不平等,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贫富分化严重。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就对南北问题表示关注,并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③当今世界,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贸易摩擦、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世界和平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世界人民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任
务依然十分艰巨。
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出现许多新的安全威胁,即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包括经济动荡、金融风险、生态环境恶化、网络攻击、资源危机、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其中最突出和最严重的威胁来自国际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为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应对策略:为了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①世界各国应该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
②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③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④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国际关系民主化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本质是追求公平正义,要求各国主权平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当前,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关系民主化已经成为我们所处时代的本质要求之一。将某一种制度、价值标准、发展模式强加于人的垄断国际事务的做法,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只能加剧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公正和不公平,只会阻碍历史前进的步伐。只有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才能尊重国际社会多样化的事实,保护和尊重各国在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习近平指出:“尽管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但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呼声不容忽视,国际关系民主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面对影响和平与发展的诸多挑战,中国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角度)
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含义: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商量着办。
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地位: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
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表现:国家不分大小、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各国的事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国际上的事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
要求:维护和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意味着在事关世界和地区和平的重大问题上,应该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端。我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联合国角度)维护和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就应该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世界多样性角度)
垄断国际事务的想法是落后于时代的,垄断国际事务的行动肯定是不能成功的。(国际社会角度)
应对策略:①国际社会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共同推动建立适应国际力量对比新变化的全球治理体系
③更好保障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
④更好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全球治理是指在没有世界政府的情况下,国家(也包括非国家行为体)通过谈判协商,权衡各自利益,为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而建立的自我实施性质的国际规则或机制的总和。习近平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极为重视,提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具体表现为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因此,中国需要同世界各国一起,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积极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第五课 中国的外交
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因: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消除了我国百年来屡受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长期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绝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也绝不侵犯别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的含义: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我国在对外活动中坚持独立自主的表现:
◆ 捍卫我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涉及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问题上,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 我国处理一切对内对外事务的独立自主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绝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
◆ 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联合一个国家反对另一个国家。
◆ 处理国际问题,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 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
◆ 主张一国的事情由本国人民做主,国际上的事情由各国平等协商。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目的和意图: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主要目标/最高利益: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我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地位: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内容: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3 年 12 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 年 4 月,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亚非会议,也称万隆会议。这次会议提出的十项原则,其精髓被概括为“团结、友谊、合作”,即万隆精神,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被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所承认和接受,并载入了包括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宣言在内的一系列重要国际性文件,对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发挥了重大历史性作用。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党中央对我国外交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使其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成熟和完善,我国对外活动进入了更为活跃的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这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同时为探索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复杂问题指明了方向。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瑞士日内瓦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指出:“中国打造伙伴关系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中国将努力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中国将继续坚持正确义利观,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实现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中国将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同周边国家深化互利合作,秉持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同非洲国家共谋发展,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新发展。”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内容:以“十个坚持”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使命宗旨、根本原则、主要任务和独特风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弘扬了中华民族世界大同、四海一家的传统精神,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一面鲜明旗帜。这一理念超越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的不同,站在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审视国与国关系,展现了世界情怀和全球视野,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
◆ 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 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
◆ 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 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
◆ 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
◆ 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 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 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
2019 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部署,提出要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外事工作制度的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制度保证。外事工作制度的重要性:外交无小事,确保外事工作正确政治方向至关重要。
要求: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外事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要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加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建设,全面贯彻党中央外交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深入推进涉外体制机制建设,统筹协调党、人大、政府、政协、军队、地方、人民团体等的对外交往,加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格局;加强涉外法治工作,建立涉外工作法务制度,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
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2013年3月习近平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背景:
①当今世界,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与依存程度日益加深
②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③各国人民应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因:
(1)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它顺应了时代潮流;
(2)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加深了国家间的相互联系;
(3)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它有利于维护共同利益、促进共同发展;
(4)有利于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5)有利于协调政策和行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6)符合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目标,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创造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
(7)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2.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是着眼于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措施:我们要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①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②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③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④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⑤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1:
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
②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
③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④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中国智慧的生动实践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中国贡献。中国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未来,中国也将积极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方案和行动,推动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2016年9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巴黎协定》的决定,积极以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多边进程。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和平事业、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亚洲和平发展同人类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亚洲稳定是世界和平之幸,亚洲振兴是世界发展之福。为推动亚洲地区安全合作进程深入发展,我国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这是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提出的重要理念。共同,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安全。综合,就是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合作,就是要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和本地区安全。可持续,就是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
国内要求: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国际要求:同时,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 2013年9月、10月,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 2014年10月,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的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6年1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始运营。
◆ 2016年9月,中国成功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峰会的一系列成果在二十国集团历史上成为首创之举,明确了世界经济的前行方向,以丰硕的成果树立了新标杆。
◆ 2017年5月,中国成功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包括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来自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约1 500名代表出席此次高峰论坛。
◆ 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行。厦门会晤以“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为主题,回顾总结过去10年合作经验,携手规划未来发展愿景。
◆ 2019年4月,中国成功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力、道义感召力、合作吸引力持续增强。
◆ 2019年5月,中国成功举办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宾,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聚一堂。本次大会为促进亚洲及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 2020年3月,习近平同联合国秘书长通电话时强调,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我国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
①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
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
③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④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第三单元 经济全球化
第六课 走进经济全球化
认识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家电、汽车、手机到服装、食品,外国商品随处可见,中国品牌的商品也走向世界各地。只要细加了解,就会发现许多外国品牌的商品是在中国生产组装的,中国品牌的商品也包含着来自许多国家的零部件。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世界各地观光购物,外国人也到中国参观游览;国外金融市场的波动起伏日渐影响着我国金融市场与老百姓的家庭财富……我们与世界各国仿佛共同生活在一个朝夕相处的“村子”里,几乎处处都能感受到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商品、服务及技术、资金、劳务等要素,通过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动和广泛配置,世界经济出现了高度融合的局面,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它体现了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经济的显著特征。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全球化与以往的历史阶段相比,最主要、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各国经济高度对外开放、深度相互依赖、全面相互融合。有人用“全球经济网络”来形容经济全球化,这个“网络”全天候相互联系、高度活跃。
表现 原因 含义 表现
生产全球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 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 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许多商品,虽然品牌是某个国家的,但其生产则是由许多国家共同协作完成的,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
贸易全球化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国际分工的深化 世界各国都被卷入国际市场交换之中,对国际贸易的依赖度不断提高 国际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大,参与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除了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劳务也进入了交易范围并迅速发展
金融全球化 伴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迅速扩张 形成了以国际金融中心为依托,通过信息网络运行的、全球统一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国内外金融市场相互贯通的、无国界的全球性金融市场。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著名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来的。如果一国生产某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个国家,我们就可以说相对于另一个国家,该国生产某产品存在比较优势。比较优势不仅存在于国家之间,也存在于地区之间、个人之间。比较优势的存在是形成分工的重要基础。
贸易一旦跨越关境,就成为国际贸易,它主要包括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转口贸易、过境贸易等形式。
出口贸易:将本国所生产或加工的商品输往国外市场进行销售。
进口贸易:将外国商品输入本国市场进行销售。
转口贸易: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直接买卖商品,而是通过第三国进行商品买卖。
过境贸易: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进行的商品买卖活动,其运输如果必须通过第三国国境,对第三国而言,就构成了该国的过境贸易。
在金融全球化的驱动下,各类金融机构把自己的触角伸向全球各地,到处设立分支机构、合资机构或代理机构,从事借贷、证券买卖等金融业务。随着各国外汇管制的放宽与国际经济的发展,各国货币的国际交换和流动规模日益扩大,全球外汇交易市场每天的交易额惊人。跨国投资的规模变得非常巨大,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贸易的增长速度。
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它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多种动因共同驱动的结果,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素1: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新的科技革命,一方面使得发达国家的物质生产能力达到新的高度,生产力不断扩大与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的矛盾更加突出,扩张国外市场的要求更加迫切;另一方面,运输和通信手段发生革命性变化,形成了全球性的低成本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使得全球经济活动越来越便捷,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因素2: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根本动因是世界各国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追求。对利益的不断追求,驱使资本不断突破疆域的限制,在全球到处落户,到处投资,到处开发,使得商品、服务、技术、资金、劳务等在全球范围自由流动。
因素3: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体制基础。没有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也就没有真正的经济全球化。正是市场竞争打破了经济运行的国家和地区限制,把世界经济联结成一个整体的全球经济,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国际分工的产物,是市场交换关系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而扩展到整个世界的结果。狭义上的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交换的场所或领域。广义上的世界市场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与交换机制的总和。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跨国公司的含义:是指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大型企业。
跨国公司的地位:跨国公司的大规模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其影响已经遍及全球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领域。
依据联合国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委员会的规定,作为全球化重要载体的跨国公司应该具备三个要素:第一,跨国公司是指一家企业,其组成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营业务;第二,跨国公司有一个集中的全球决策体系,各分支机构和子公司服从内部共同的管理政策和统一的战略目标;第三,跨国公司的各组成实体共同分享资源和信息并分担责任。除跨国公司外,国家、国际组织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目的:为了实现最大利益
措施: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它们单独或与其他企业共同出资,在其他国家创立新企业,或并购现有企业,或扩张原有企业,利用世界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经营。
对外直接投资,又称国际直接投资。我们一般把投资来源国称为母国,接受国称为东道国。跨国公司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多种多样。例如,追求规模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扩大原有市场、开拓新市场和克服贸易壁垒,从国外获取稳定廉价的生产资源,享有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和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本企业的垄断优势,等等。
当前,跨国公司推动的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新趋势。一些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正在崛起,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新成员。
跨国公司的积极影响:①在全球范围内到处奔走,推动着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与②国际分工的深化,把国际分工发展为跨国公司的内部分工,把国际贸易发展为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形成了以公司内部分工和贸易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③促进了全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④全球的科技合作与进步。
跨国公司的消极影响:①如不考虑母国或东道国的国家利益,②实行跨国行业垄断、破坏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③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落后产能和环境污染等。各国必须制定相应政策,尽可能减少跨国公司的负面影响。
日益开放的世界经济
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又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促进国际分工水平提高和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科技进步、产业转移与结构升级,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2.经济全球化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分工水平的提高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提高分工水平有利于通过专业化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技术进步,减少在不同工作之间转换的成本。分工水平的提高需要以一定的市场规模为基础,因此,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能够为提高分工水平提供市场基础;同时,分工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市场交易规模扩大。
3.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
4.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着不平衡问题。我们必须高度关注贫困和饥饿问题,同时要正视和妥善处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给不同产业、不同群体带来的冲击,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加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结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一国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酿成国际性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潮流,一些产品的设计、生产、组装、营销、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环节,形成了一条紧密相连的跨国性的价值创造与分配链条,链条各个环节的利润率不同,有人以“微笑曲线”形象地形容这条全球性链条。发达国家处于价值链条的高端,它们获取了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绝大部分收益;发展中国家通常处于价值链条的低端,它们只能从中获得较少收益。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类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干预范围的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人类自身的决策失误和行为失当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人为风险已经超过自然风险。现代社会,借助各种治理机制和手段,人类应对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但同时又面临着治理失灵带来的新风险。人为风险、治理失灵带来的风险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两种主要的风险类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它们可能变成全球性风险,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5.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的态度:既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又要勇敢迎接挑战,同舟共济,实现合作共赢。
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
1.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的要求: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
要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要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动合力;要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
只有更加注重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才能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更好地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①要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的相互交流合作与国际分工协作;
②要关切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协调发展,建立更加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
③要反对歧视性的贸易投资条款和待遇,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
④要解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南北失调问题;
⑤要反对零和博弈,使不同国家相互受益、共同繁荣。
创新是打开世界经济增长之锁的钥匙。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日新月异,我们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促进世界经济增长。
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就要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帮助发展中国家深入参与国际分工,推动全球经济进一步交流与融合。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发展环环相扣,协调合作是必然的选择,要在世界经济的共振中实现联动发展。
要让经济全球化的好处能够惠及所有国家、所有阶层、所有人群,特别是欠发达国家和弱势群体,使得经济全球化更具包容性。
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的要求:要完善全球治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各国交往的日益增多,跨国问题越来越多,如行业技术标准的不统一、跨国犯罪、环境污染、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贫富分化等,对各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社会逐渐意识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协商、加强合作。因此,“全球治理”理念应运而生。
2.现阶段的全球治理机制的产生: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发达国家主导建立起来的。
3.在应对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维持了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4.在应对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消极作用:由于自身存在不足、易受霸权主义影响以及缺乏相应的调整和变革,传统的全球治理机制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
5.要求:需要加以变革和完善,从而为各国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完善全球治理机制需要遵循一系列原则,如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等。
①平等:要求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新现实,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②开放:要求坚持理念、政策、机制的开放,适应形势变化,广纳良言,充分听取各方的建议和诉求,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和融入,不搞排他性安排,防止治理机制封闭化和规则碎片化。
③合作:要求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照顾彼此利益关切,共商规则,共建机制,共迎挑战。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性应对,合作是必然选择。
④共享:提倡所有人参与,所有人受益,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而是寻求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目标。
第七课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1.对外开放的历程: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建立了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体系。
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当代最重要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是基于多边贸易体制的国际组织,是众多贸易协定的管理者、各成员贸易立法的监督者、贸易问题谈判和争端解决的场所,被称为“经济联合国”。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世界银行集团是一个独特的全球性合作伙伴,包括五家机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它协同各国政府、私营部门、民间组织、地区开发银行、智库以及其他国际机构,应对气候变化、冲突、粮食安全、教育、农业、金融和贸易等各种问题,致力于消除极端贫困和促进共享繁荣。1980年,中国恢复了在世界银行集团的合法席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致力于促进国际货币合作和国际货币问题的磋商,稳定国际汇率,在成员之间保持有秩序的汇率安排,协助成员建立多边支付制度,向成员提供资金促进其国际收支平衡。中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国之一。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份额国。
在新时代,我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更加主动地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要求:①适应新形势,我们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②要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推进贸易强国建设。③我们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④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在继承、发展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着重探讨企业或行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的各种条件。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开放型经济背景下,竞争优势并非简单地取决于一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利率、汇率等,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国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
由于当代国际竞争更多地依赖于知识的创造和吸收,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日益超出单个企业或行业的范围,是一个经济体内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负面清单管理是指政府规定哪些经济领域不开放,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许可。它相当于投资领域的“黑名单”,列明了企业不能投资的领域和行业。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将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这有助于构建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
立足我国国情,放眼世界,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既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又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好比两条强有力的“腿”,支撑我国经济迈入现代化。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原因: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赖别人搞建设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地位:作为自己的出发点,这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
对我们的要求:尤其要矢志不移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性: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一代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在全球迅速发展,正在重塑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与经济繁荣。然而,在这些前沿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对外技术依存度高。我国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领域还很薄弱,许多技术还不具备系统配套的条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还不足以支撑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为了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我们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于攻坚克难,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对“两条腿”的认识: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①而是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②未来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会停滞,更不会走回头路。③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和挑战,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②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③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④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⑤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作出中国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数亿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大多数。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发展的巨大贡献,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启示。
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合作机会,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力。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我们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持续发展,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我们的措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负责任的大国
①我国奉行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规则制定,按照共同制定的规则办事,通过协商为应对共同的挑战找到共赢的解决方案。③中国坚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方向,为世界经济增长发掘新动力,使世界经济增长更加包容。④我国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繁荣。共建“一带一路”不仅着眼于促进我国自身发展,而且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同沿线各国共同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帮助其实现发展目标。
第四单元 国际组织
第八课 主要的国际组织
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的分类与机构
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既有主权国家,又有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的含义:指的是若干国家的政府或民间团体经协商联合建立的经常性组织。
主权国家的地位:是国际社会的基石;
国际组织的地位: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
①按照成员的性质,国际组织可以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成员是主权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成员主要是团体或个人。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主要由多国的团体或个人组成,其特征表现为非官方性、公益性以及一定程度的志愿性。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出现于19世纪,20世纪末21世纪初显著增多,在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保护环境、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开展文化交流、防治疾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有一些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为个别大国服务,成为个别大国向其他国家渗透的工具。
②按照地理范围,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世界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世界性国际组织向全世界开放,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成员限于某一特定的地域范围。
③按照职能范围,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一般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一般性国际组织的职能范围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专门性国际组织则具有专业职能,主要开展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专门技术性活动。
一些专门性国际组织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体育迷们都听说过“世界羽联”“国际乒联”“国际足联”,在出现流行性疫情时媒体经常提到“世界卫生组织”。还有一些国际组织虽然名气没有那么大,但不可或缺。比如,如果没有万国邮政联盟,跨国邮政服务就没有统一标准可依,我们寄收跨境信件、包裹就将十分烦琐耗时。
国际组织为实现其宗旨设有多级机构。
①全体成员参加的大会是议事和决策机构,享有广泛的权力,包括制定和修改章程、接纳新成员、选举执行机构成员和最高行政官员、审核财政预算和决算、审议各机构年度报告等。
②大会休会期间,部分成员组成执行机构,执行相关的决议,履行各项职能。
③秘书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为其他机构提供服务。
④有些国际组织还设有司法机构,解决成员间的矛盾、纠纷。
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也表明人类交往的日益频繁和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国际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情况和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组织迅猛发展,适应了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适应了当代世界多极化趋势,体现了对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的关注。
当代国际组织的活动包罗万象。上至外层空间,下到海洋底床,人类生活的诸多领域都有相关国际组织的存在。国际组织可以促进国际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协调、合作,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国际组织不凌驾于主权之上;国家之上,服务于主权;国家特定、目的、利益
国际组织对主权国家的矛盾纠纷具有一定约束力,但不具备强制力。
国际组织参与国际事务受诸多因素制约,有其局限性。个别大国倚仗实力,力图控制国际组织,使之成为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工具。
有人认为:“政府间国际组织是由国家集团建立的常设机构,为特殊的国家利益服务,而不是独立的行为体。”也有人认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对国家间关系有重大的、持续性的影响,甚至有少数具备‘超国家’的功能。”如果深入研究各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就不难发现这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这也说明了国际组织的多样性。
联合国
《联合国宪章》倡导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
关于联合国的宗旨,《联合国宪章》有以下表述。
◆ 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 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
◆ 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
利性质之国际问题。
◆ 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以达成上述共同目的。
联合国(英语缩写为“UN”)的性质:是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联合国的产生: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产物,是人类为和平与发展长期努力的结果。联合国体现了世界各国人民“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的崇高精神,承载着国际社会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理想。
联合国的成立的意义: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联合国徽记是一个从北极俯瞰的世界地图,周围是两枝对称的橄榄枝。联合国旗帜的底色为浅蓝色,正中是一个白色的联合国徽记。
《联合国宪章》规定,为实现联合国的宗旨,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以下原则:所有会员国主权平等;各会员国应忠实履行根据宪章规定所承担的义务;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各会员国在国际关系中不得以不符合联合国宗旨的任何方式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各会员国对联合国依照宪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应给予一切协助;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必要范围内,应确保使非会员国遵循上述原则;联合国组织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项,但此项规定不应妨碍联合国对威胁和平、破坏和平的行为及侵略行径采取强制行动。
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联合国设有6个主要机构,除国际法院位于海牙外,其他5个机构设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联合国在日内瓦、维也纳和内罗毕设有办事处。
大会,是联合国主要审议机构,拥有广泛的职权,由全体会员国的代表组成,每一会员国都有一个投票权。大会关于重要问题的决定,如关于和平与安全、接纳新会员国和预算事项的决定,必须由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其他问题则以简单多数通过决定。
安全理事会,负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由中、美、俄、英、法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由大会选出、任期两年的非常任理事国组成。每一个理事国均有一个投票权。
安理会关于程序问题的决定以15个理事国中至少9个理事国的同意票通过。对于实质性问题的决定也需9票通过,并且不得有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弃权不算反对),后者体现的是“大国一致”原则。常任理事国所拥有的这种权力通常被称为“否决权”。
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由大会选出的 54个理事国组成,主要关注国际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等问题。
托管理事会,负责监督托管领土,目前已完成历史使命,停止运作。
国际法院,是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而设立的主要司法机构,由15名法官组成。
秘书处,由秘书长及办事人员组成,从事各种日常工作。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由大会根据安理会的推荐任命。
联合国设有多个专门机构,包括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国际劳工组织,国际海事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电信联盟,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万国邮政联盟,世界银行集团,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旅游组织,等等。这些组织在经济及社会方面开展广泛活动,发挥重要作用。
联合国的作用
联合国成立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联合国也经历种种考验,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广大会员国共同努力,推动联合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使其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
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安理会在解决事关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大全球和地区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联合国在实践中建立和发展了维和行动,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作出了独特贡献。联合国召开裁军问题特别大会,通过设在日内瓦的裁军谈判会议积极推动多边谈判,促成一系列国际条约的签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联合国推动达成的部分多边军备限制和裁军协定有《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禁止在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安置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条约》《禁止细菌(生物)及毒素武器的发展生产及储存以及销毁这类武器的公约》《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等。协定的达成及落实艰难曲折,军备限制和裁军工作任重道远。
发展与和平、人权并列为联合国工作三大支柱。联合国秘书处经社事务部,经社理事会及其附属机构,开发计划署、环境规划署、人居署、粮食计划署、人口基金等基金和方案,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等专门机构,构成了庞大、复杂的联合国发展系统。
联合国发展系统主持召开联合国发展领域重大国际会议,从战略高度协调国际社会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活动。联合国先后通过了“千年发展目标”和“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国际发展合作确立了路线图和时间表。联合国发展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