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春之声《渴望春天》1、《渴望春天》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于1797年创作的一首深受儿童喜爱的抒情歌曲。歌曲采用C大调,曲式结构为再现单二部曲式。2、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有“音乐神童”之称,创作了大量作品,代表作品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交响乐《bE大调第39交响曲》《g小调第40交响曲》;《C大调第41交响曲》;协奏曲《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3、知识点:6/8拍:《春节序曲》1、《春节序曲》是采用我国民间秧歌音调、节奏及陕北民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旋律明快、优美,富有民族风格和特色,节奏鲜明热烈,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洋、载歌载舞的情景。乐曲结构是再现复三部曲式。2、李焕之: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春节序曲》是1955~1956年间创作的《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它是这部组曲中最具有概括意义、形象最为鲜明的乐章,常常作为独奏,也常被音乐会选用,是一部民族交响乐经典之作。李焕之的代表作还有《春节组曲》《社会主义好》《汨罗江幻想曲》《第一交响曲——英雄海岛》等。《春游》(合唱)1、《春游》是我国近现代最早的一首三声部合唱歌曲,也是最早用西洋作曲法创作的歌曲之一。全曲为再现单二部曲式。2、李叔同: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音乐、美术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后出家为僧,法号弘一。其代表作品有《送别》《春游》《祖国歌》等。其中《春游》被选入“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3、《春游》这首作品里运用了同头换尾音乐创作手法。同头换尾为:在每一段乐句的前半段,旋律节奏等保持不变,在后半段进行主题音乐的变化(如下图)。4、音乐术语:rit/ritard——渐慢的(ritardando的缩写)《春之声》1、《春之声》即《春之声圆舞曲》,是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代表作。作品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充满活力。体裁是兼具维也纳圆舞曲和回旋曲的特点。2、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代表作品有《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等一百多首圆舞曲、《闲聊波尔卡》和轻歌剧《蝙蝠》等。3、知识点:3/4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三拍,是常用的圆舞曲节拍形式,强弱节奏为:强弱弱。《春天来了》(扬琴、高胡、筝三重奏)1、《春天来了》是一首扬琴、高胡、筝的三重奏作品,源于福建民歌《采茶歌》,全曲生动的表现了春天带给人们的欢乐。2、跳音:跳音也叫作跳音奏法、断奏,在乐谱中通常以打在音符上方或下方的小圆点来表示,小圆点表示演奏出该音符一半的时值。(如下图)《新疆之春》(小提琴独奏)1、《新疆之春》是一首小提琴独奏曲,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新疆民间音乐风格和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展示了新疆人民欢乐畅快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情趣,音乐具有明显的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第二单元 飞翔的翅膀一、《小鸟,小鸟》(合唱)1、《小鸟,小鸟》是80年代电影《苗苗》的主题歌。歌曲描写了小鸟在蓝天里、阳光下自由自在飞翔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小鸟的热爱之情。这首歌曲为F大调,6/8拍。中速稍快,两段体结构,A段旋律欢快、活泼,具有跳跃感;B段旋律流畅、富有舞蹈性。2、音乐知识:(1)级进:在旋律中,两个相邻的音平稳进行,叫做级进。跳进:不相邻音级之间的连接,音程度数超过3度的,叫做跳进。弱起:乐曲从弱拍或次强拍开始叫做弱起。前奏:又称引子,是音乐主题呈示前出现的乐句或乐段,具有提示音乐速度、情绪、意境并营造气氛的作用。休止符:休止符是用于标记音乐暂时停顿或静止以及停顿时间长短的记号,休止符可以使乐曲旋律具有跳跃感。二、《百鸟朝凤》(唢呐独奏)1、《百鸟朝凤》:又名“十样景”,其中主旋律采用的是河南豫剧《抬花轿》的旋律。《百鸟朝凤》原是流行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以热烈欢快的旋律生动描绘百鸟和鸣的景象,表达人们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全曲有八个乐段,其中第二段“春回大地”是全曲的主旋律。根据他同名改编的钢琴曲被选入“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2、唢呐:民间吹管乐器,在中国流传很广,唢呐由哨、芯子、气盘、杆、铜碗等部分组成,音色高亢明亮。3、民族调式:民族调式体系的基础是由五个音组成的五声调式,它是由按照纯五度关系排列而成的五个音所组成的。1 2 3 5 6宫 商 角 徵 羽以“1”为主音的五声调式为“宫调式”;以“2”为主音的五声调式为“商调式”;以“3”为主音的五声调式为“角调式”;以“5”为主音的五声调式为“徵调式”;以“6”为主音的五声调式为“羽调式”。装饰音:(1)升记号#:表示将音升高半音;降记号b:表示把此音降低半音;还原记号 :表示将已经升高或降低的音还原。倚音、波音、颤音作用及图示如下图:三、《天鹅》(选自《动物狂欢节》大提琴独奏)1、《天鹅》选自圣-桑的管弦组曲《动物狂欢节》。全曲描绘了波光粼粼的湖面与天鹅高雅圣洁的形象相互辉映,让聆听者犹如置身于梦幻仙境之中,静静欣赏眼前这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全曲节奏(舒缓)、速度(缓慢)、力度(较弱)、情绪(忧伤)、意境(幽静)2、《动物狂欢节》由十三部标题小曲和终曲组成,作者以生动的手法,用不同的乐器模拟不同的动物,通过音乐传神地刻画出了不同动物的独特个性,全曲共描绘了12个动物,《天鹅》是被描写的第12个动物,也是全曲的第十三首作品。3、圣-桑:法国浪漫派作曲家、钢琴家。代表作品有《动物狂欢节》《印子与回旋随想曲》《骷髅之舞》《哈瓦那舞曲》等4、组曲:组曲是一种器乐套曲体裁。指由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章,在统一艺术构思下排列、组合而成的作品。5、标题音乐:简单地说就是有文字作标题的音乐。标题音乐是浪漫主义作曲家将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等其他姊妹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又一综合性音乐形式,这是一种用文字来说明作曲家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曲6、大提琴:为西洋乐器,是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乐器,属提琴族乐器里的下中音乐器。音色浑厚丰满,具有开朗的性格,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感情,也与低音提琴共同担负和声的低音声部。(如下图)分解和弦:将和弦音作先后方式的呈现,称为分解和弦。四、《蜜蜂过江》(音诗《纳西一奇》之三)1、《蜜蜂过江》是朱践耳创作的交响音诗《纳西一奇》中的第二乐章。乐曲用小提琴和长笛快速交替演奏的十六分音符旋律为蜜蜂主题,模拟蜜蜂飞舞时发出的嗡鸣声,使人感受到蜜蜂的造型,并通过这种和谐的音响唤起对大自然、生活和意境的联想。其外,用音色粗壮的铜管描绘大江,表现了少数民族和大浪搏斗的乐观气概。2、朱践耳:作曲家,代表作品有十部交响乐及管弦乐《节日序曲》、民间合奏曲《翻身的日子》、歌曲《接过雷锋的枪》、《唱支山歌给党听》等。3、交响诗: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单乐章交响曲,最早由匈牙利作曲家弗朗兹·李斯特创立。4、顿音:音符上有一个黑色的倒三角,则这个音演奏为顿音,演奏音符本身1/4的时值。五、《蝴蝶》(钢琴独奏)1、《蝴蝶》:这是一首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钢琴小品,描绘了蝴蝶穿过花丛、起落飘忽的可爱形象,全曲有两个对比性的乐段组成。2、爱德华·格里格:挪威作曲家,民族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佩尔·金特》组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等。第三单元 八音之乐一、《春江花月夜》1、《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民族器乐合奏曲,根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原曲是琵琶文曲的代表作品之一。乐曲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八次变奏及尾声构成,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如同一幅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是一首独具特色的变奏曲。2、民族管弦乐队:由“吹、拉、弹、打”四部分组成。“吹”包括笛子、苼、唢呐、管子等;“拉”包括高胡、二胡、中胡等;“弹”包括琵琶、柳琴、扬琴等;“打”包括鼓、锣、钹等。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如下:音乐创作手法:(1)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在我国很多的民歌中体现,比如著名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就很能体现这一种结构形式。换头合尾:是指在每一段的前半部分在主题音乐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变化,加入了新的音乐元素(即“换头”),而在每段的后半部分反复主题旋律(即“合尾”)。音乐力度记号:《二泉映月》1、《二泉映月》是一首二胡独奏曲,乐曲由引子和六个段落构成。这首曲子以一个音乐主题为基础,在全曲进行了五次变化和发展,也是我国民间音乐中常见的变奏体曲式结构。2、这首乐曲的引子被称为“叹息音调”。音乐材料只有五个音,虽然短小,但在情感或风格上为整首乐曲奠定了基础,表达了作者心中的苦闷与哀叹。3、华彦钧:又名“阿炳”,是中国杰出的一位民间艺人,其代表作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4、二胡:流传于我国广大地区的弓弦乐器,由琴筒、琴杆、弦轴、琴弦、千斤、弦马、琴弓构成。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擅长演奏柔和细致的抒情性作品。(如下图)5、八音:中国古代用来制作乐器的材料可分为金、石、丝、竹、匏、 土、革、木八类。后来,人们将民间器乐的演奏形式也称为八音。“金”类包括钟、铃、铜锣、铜鼓、钹等;“石”类包括玉磬、玉笛等;“丝”类包括琴、瑟、筝、二胡、琵琶等;“竹”类包括箫、笛、管等。“匏”类包括竽、笙、簧等;“土”类包括埙、缶等;“革”类包括军鼓、战鼓等;“木”类包括板、木鱼、梆子等。云锣:属于八音中的“金”,出现于唐代,元代开始大为流行,是汉、藏、蒙古、满、纳西、白、彝等族使用的敲击体鸣乐器。常用于民间音乐、地方戏曲和寺庙音乐中。云锣由锣体、锣架和锣棰组成。(如下图)笛子:属于八音中的“竹”,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即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如下图)埙:属于八音中的“土”,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用陶土烧制而成,圆形或椭圆形,有不同的按孔。又称“陶埙”。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埙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主要用于的宫廷音乐。(如下图)梆子:属于八音中的“木”,又名梆板,打击乐器。约在明末清初(十七世纪),随着梆子腔戏曲的兴起而流行。梆子由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组成。应用于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及民间器乐合奏。(如下图)笙:属于八音中的“匏”,是古老的中国乐器,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八音”分类属“匏”。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中国民间色彩。(如下图)《小放驴》1、《小放驴》是一首河北民间吹打乐,乐曲结构短小,曲调轻快会写,具有浓郁的北方音乐风格。表现了富有生活情趣的放驴情景。2、吹打乐:以唢呐、管子和打击乐器为主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之一,声音响亮、风格粗犷豪放,善于表现热烈的情绪,渲染节日欢乐气氛。(如下图)3、《行街》又名《行街四合》是“江南八大曲”中的一首,是旧时迎亲行列所使用的乐曲。这首乐曲结构为变奏性的连缀体,乐曲分为抒情慢板和活泼快板两部分。各声部乐器在合奏处理上时合时分,具有支声复调的典型特斯安,是江南丝竹乐在织体上的重要特征。4、江南丝竹八大名曲分别是:《欢乐歌》《中花六板》《慢六板》《三六》《慢三六》《云庆》《行街》《四合如意》5、江南丝竹:流行于苏南、上海、浙江嘉兴、湖州地区(太湖流域吴方言区)的民间器乐形式,音乐柔美秀丽,曲调流畅委婉。(如下图)龙腾虎跃鼓乐《龙腾虎跃》是李民雄创作并亲自演奏的一首民间器乐曲,这首乐曲荣获二十一世纪最受乐迷欢迎的中国音乐作品。这首著名的鼓乐合奏曲,其情绪热烈、气势磅礴,民族风格浓郁。作为经典的民族器乐作品,充分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艺术欣赏价值。李民雄:浙江嵊州人。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鼓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