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4张PPT)《红烛》《致云雀》——青春的价值红烛闻一多知人论世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很大,曾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代表人物为闻一多、徐志摩。其中闻一多提出了三美的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背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1922至1926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写作背景学习任务一 诵读诗歌 整体感知。红烛啊!(语调深沉,饱满,上扬)不误,不误!(两个相同的句式读出区别,后一个要更强调)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断在“要”字后面,“烧”与“光”为重音)这正是/自然的方法。(“正是”后断开,重音强调)既制了,便烧着!(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烧吧!烧吧!(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烧沸/世人的血——(“血”字拉长音)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学习要求:①听朗读,注意字音情感的表达、节奏停顿、重音轻音、抑扬顿挫、语气语调等。②跟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把握情感基调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 ,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 ”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 。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 ”与“ ”两字,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最后一节归结到了“ ”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学习任务三:理清抒情脉络学习要求:小组讨论,填空。颜色红诗人自身灰泪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学习目标】1.了解两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2. 认识红烛(云雀)的形象3.理清诗歌写作思路和抒情脉络4.思索人生使命,感悟青年人的担当学习任务三:分析形象 小组分工讨论诗人从哪些方面观察、描写这支红烛?知人论世,与诗人有何联系?色灰泪红色,让人感受到赤诚、热烈、奔放、积极、昂扬。红烛之红色,恰如诗人心中的那抹赤诚之红。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烧蜡成灰,牺牲自我诗人也如这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当时,民众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是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走向光明。残风来侵光芒,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诗人不是因为不愿意牺牲,也不是因为害怕和后悔,而是因为实现理想的路上受到打击和阻碍,急得流泪!作 品 作品形象 形象特点 诗人形象 作者的情感《红烛》 “红烛”学习任务四 分析概括形象,明晓手法红自我牺牲表达自己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甘心奉献的赤诚之心。人 物融合托物言志赤诚之心牺牲自我,拯救世人不计荣辱,甘心奉献外在特征:内在品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红烛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四 扬 三 抑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第3-4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第5-6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第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小组合作,思考:哪些扬,哪些抑?因何扬,因何抑?11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我又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致 云 雀了解背景《致云雀》写于1820年,是雪莱在一个夏季的黄昏,在莱格原野上散步,听到云雀鸣叫时有感而作。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转盘游戏选择诗歌,小组代表根据选择,朗读展示。开始/结束红烛红烛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致云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