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 盐类的水解原理1.定义 【典例1】 有①Na2CO3 溶液、②CH3COONa在水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与 溶液、③NaOH溶液各25mL,物质的量浓度均为 结合生成 的反应. 0.1mol L-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2.实质 A . 三 种 溶 液 p H 的 大 小 顺 序 是 ③ >②>①弱酸的阴离子→结合 盐电离→{弱碱的阳离子→结合 } B.若将三种溶液稀释相同倍数,pH变化最→大的是②破坏了 →水的电离程度 C.若分别加入25mL0.1mol L-1盐酸→c(H+)≠c(OH-)→溶液呈碱性、酸性 或 后,pH最大的是①中性. D.若三种溶液的pH均为9,则物质的量浓3.特点 度的大小顺序为③>①>②可逆 →水解反应是 反应 变式1 有四种物质的量浓度相等且都由一 价阳离子A+和B+及一价阴离子X-和Y-组成吸热 →水解反应是 反应的逆反应 的盐溶液.据测定常温下AX和BY溶液的pH= 7,AY溶液的pH>7,BX溶液的pH<7,由此判断微弱 →水解反应程度很微弱不水解的盐是 ( )4.规律 A.BX B.AX有弱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C.AY D.BY显中性. 【典例2】 下列反应不属于水解反应或水解盐的 是否 水解的 溶液的 溶液的实例 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类型 水解 离子 酸碱性 pH①HCl+H O H O++Cl-2 3强酸强NaCl,KNO3 ②AlCl3+3H2O Al(OH)3+3HCl碱盐③Na2CO3+2H2O H2CO3+2NaOH强酸弱 NH4Cl, ④碳酸氢钠溶液:HCO-3+H2O CO2-3 +碱盐 Cu(NO3)2H O+3弱酸强 CH3COONa, ⑤NH4Cl溶于 D2O 中:NH+4 +D2O 碱盐 Na2CO3NH3 D2O+H+ 68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4.在 相 同 的 条 件 下 测 得 ① NaCN、②C.②③⑤ D.全部 CH3COONa、③NaClO三种溶液的pH 相同,并变式2 对于易溶于水的正盐 MnRm 溶液, 且Ka(CH3COOH)>Ka(HClO)>Ka(HCN),若pH>7,其原因是 ;若pH 则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顺序是 ( )<7,其原因是 . A.①>②>③(注:以上问题用离子方程式说明) B.②>①>③C.②>③>①D.③>①>②5.室温下,相同体积的0.5mol L-1的下列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四种溶液:①KCl溶液、②FeCl3 溶液、③HF溶A.显酸性的溶液是酸溶液,显碱性的溶液 液、④Na2CO3 溶液,其中所含阳离子数由多到是碱溶液 少的顺序是 ( )B.盐促进水的电离,酸、碱抑制水的电离 A.④>①=②>③C.常温下,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 B.①>④>②>③度为1×10-9,该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C.④>①>③>②D.中性溶液即pH=7的溶液 D.④>②>①>③2.下列物质在常温下发生水解时,对应的水 6.NH4Cl溶于重水(D2O)后,产生的一水合解方程式正确的是 ( ) 氨和水合氢离子均表示正确的是 ( )A.Na 2- - +2CO3:CO3 + H2O 2OH + A.NH2D H2O和D3OCO2↑ B.NH3 D2O和 HD +2OB.NH4NO + +3:NH4+H2O NH3 H2O+ C.NH3 HDO和D3OH+ D.NH2D HDO和 H2DO+C.CuSO :Cu2+4 +2H2O Cu(OH)2↓+ 7.下列各组中比值为2∶1的是 ( )2H+ A.pH均为12的烧碱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D.KF:F-+H O HF+OH-2 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3.某酸式盐 NaHB的溶液,在室温下呈弱 B.(NH4)2SO4 溶 液 中 c (NH +4) 与碱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c(SO2-4 )之比A.该盐的电离方程式为NaHB Na++ C.相同温度下,0.2mol L-1的CH3COOHH++B2- 溶液与0.1mol L-1的 CH3COOH 溶液中的B.NaHB溶液中加入少量的 NaOH,HB- c(H+)之比的电离平衡常数增大 D.100mL0.2mol L-1的 HCl与100mLC.HB-的水解程度大于其电离程度 0.1mol L-1HNO2 溶液中c(H+)之比D.中和等物质的量的 H2B和 H2SO4,前者 8.已知一种c(H+)=1×10-3mol L-1的所需NaOH的量大于后者 酸溶液和一种c(OH-)=1×10-3mol L-1的 69 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呈酸性,其原因可能是 ( )A.浓的强酸溶液和稀的强碱溶液混合B.浓的弱酸溶液和稀的强碱溶液混合 1.下列有关盐类水解的叙述中正确的是C.等浓度的强酸溶液和弱碱溶液混合 ( )D.生成了一种强酸弱碱盐 A.溶液呈中性的盐一定是强酸、强碱反应9.一 元 酸 HA 溶 液 中,加 入 一 定 量 强 碱 生成的盐MOH溶液后,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的溶液中,下 B.含有弱酸根离子的盐的水溶液一定呈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 碱性A.c(A-)≥c(M+) C.盐溶液的酸碱性主要取决于形成盐的酸和碱的相对强弱B.c(A-)=c(M+)D.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一定呈中性C.若 MA不水解,则c(OH-)<c(H+) 2.下列关于盐溶液呈现酸性或碱性的说法D.若 MA水解,则c(OH-)>c(H+) 错误的是 ( )10.(1)写出下列物质发生水解反应的离子 A.盐溶液呈现酸性或碱性的原因是破坏了方程式,并指出水溶液的酸碱性. 水的电离平衡①Na2S: B.NH4Cl溶液呈酸性是由于溶液中c(H+)> ( )c(OH-)②CuSO : C.在 CH3COONa 溶 液 中,由 水 电 离 的4- ( )c(OH )≠c(H+)D.水电离出的OH-或 +与盐中弱离子结③NHCl: H4合,造成盐溶液呈现酸性或碱性 ( )3.在 一 定 条 件 下,Na2CO3 溶 液 中 存 在④NaHCO3: CO2-3 +H2O HCO-3 +OH- 平衡.下列说 ( )法中不正确的是 ( )(2)写出下列各组盐溶液混合后发生反应的 ( -) ( -). A.稀释溶液,c HCO3 c OH离子方程式 c(CO2-增大3 )①AlCl3 和Na2S: B.通入CO2,溶液pH减小②Al(SO )和NaHCO : C.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增大2 4 3 3() (-)3 有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2mol L-1 c HCOD.加入NaOH固体, 3( 2-)减小cCO3的下 列 八 种 溶 液①HCl,②H2SO4,③HClO, 4.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CN和NaClO相④Ba(OH)2,⑤KOH,⑥NaF,⑦KCl,⑧NH4Cl. 比,NaCN溶液的pH较大,则下列关于同温、同这些溶液的pH 由小到大的顺序是(填写序号) 体积、同浓度的 HCN和 HClO说法中正确的是 .(用“<”连接) ( ) 70 A.电离程度:HCN>HClO HCO-3 的浓度逐渐减小B.pH:HClO>HCN D.通过分析可知常温下Kb(NH3 H2O)>C.与 NaOH 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 Ka1(H2CO3)NaOH的物质的量:HClO>HCN 7.下列化合物:①HCl,②NaOH,③CH3COOH,D.酸根离子浓度:c(CN-)<c(ClO-) ④NH3 H2O,⑤CH3COONa,⑥NH4Cl.5.有关下列两种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1)溶液呈碱性的有 (填序号).( ) (2)常温下0.01mol L-1 HCl溶液的pH①0.1mol L-1CH3COONa溶液 ②0.1 = .mol L-1CH3COOH溶液 (3)常温下pH=11的CH3COONa溶液中A.相同温度下,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溶液 由水电离产生的c(OH-)= .①<溶液② (4)用离子方程式表示CH3COONa溶液呈碱B.等体积混合溶液①和溶液②,所得溶液中 性的原因: c(CHCOO-3 )>c(Na+)>c(H+)>c(OH-) .C. 加 水 稀 释 溶 液 ①, 溶 液 中 8.常温下,有四种溶液:①0.1 mol L-1c(CH3COOH) c(OH-)不变 CH3COOH溶液;②0.1mol L-1CH3COONac(Na+) 溶液;③0.1 mol L-1 NaHSO3溶 液;④0.1D.向溶液①中加少量的CH3COONa固体, mol L-1NaHCO3溶液.c(CH3COO-)则 减小 (1)溶液①的pH 7(填“>”“( +) <”或c Na“=”),溶液中离子的电荷守恒关系式是 .6.已知常温下,0.1mol L-1NH4HCO3 溶(2)溶液②呈 性(填“酸”“碱”或液的pH=7.8.含氮(或含碳)各微粒的分布分“中”).其原因是 数(平衡时某种微粒的浓度占各种微粒浓度之和 (用离子方程式和适当的的分数)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叙述说明).的是 ( )(3)下列有关①和②两种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a.两 种 溶 液 中 c(CH3COO- )都 等 于0.1mol L-1A.当溶液的pH=9时,溶液中存在下列关 b.两 种 溶 液 中 c(CH -3COO )都 小 于系:c(NH+4)>c(HCO-3 )>c(NH3 H2O) 0.1mol L-1>c(CO2-3 ) c.CH3COOH 溶液中c(CH -3COO )小于B.NH4HCO3 溶液中的粒子存在下列关系: CH3COONa溶液中c(CH3COO-)c(NH+ -4 )+c(NH3 H2O)=c(HCO3 )+ (4)NaHSO3溶液的pH<7,NaHCO3溶液的2c(CO2-3 )+c(H2CO3) pH>7,则 NaHSO3溶液中c(H2SO3) C.往该溶液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 c(SO2-3 )(填“>”“<”或“=”,下同),NaHCO3溶 71 液中c(H2CO3) c(CO2-3 ). 10.(1)浓度均为0.1mol L-1的8种溶液:9.在室温下,有下列五种溶液: ①HNO3,② H2SO4,③ CH3COOH,④Ba(OH)2,①0.1mol L-1NHCl ②0.1mol L-14 ⑤NaOH,⑥CH3COONa,⑦KCl,⑧NH4Cl.其溶液CH3COONH4 ③0.1mol L-1NH4HSO4 的pH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填序号).④0.1mol L-1NH3 H O和0.1mol L-12 (2)室 温 时,pH=6的 盐 酸 和 pH=8的NH4Cl混合液 ⑤0.1mol L-1NH3 H2O Na2CO3 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OH-)分别为请根据要求填写下列空白: xmol L-1和ymol L-1,两者的关系正确的(1)溶液①呈 性(填“酸”“碱”或 是 (填字母).“中”),其原因是 (用离子方 a.x=10-2y b.x=102y程式表示). c.x=y d.x>y(2)比较溶液②、③中c(NH+4)的大小关系:② (3)常 温 下,0.1 mol L-1HA 溶 液 中 ③(填“>”“<”或“=”). c(H+)=108.现取0.1mol L-1- HA溶液与(3)在溶液④中, (( )填离子符号)的 c OH浓度为0.1mol L-1.NH H O和 pH=13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忽略混合后3 2( ).填 离 子 符 号 )的 物 质 的 量 浓 度 之 和 溶液体积的变化 试回答下列问题: -1. ①混合溶液呈 (填“酸”“中”为0.2mol L 或() “ ”) , (4 室温下,测得溶液②的 H=7,则说明 碱 性 理由是 用离子p).CH3COO-的水解程度 NH+4 的水解程方程式表示( “ ”“ ” “ ”, ), - ②混合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度 填 > < 或 = 下同 CHCOO 与 3(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 溶NH+4 浓度的大小关系是c(CH3COO-) 0.1mol L NaOH+c(液中由水电离出的 ( ).NH+ cH4). 72 第二课时 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及应用续表应用 举例泡 沫 灭 火 成分为NaHCO3 与Al2(SO4)3,发生的反应式为 器原理 1.内因 作净水剂 明矾可作净水剂,原理为 酸或碱越弱,其对应的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 化肥的使用 铵态氮肥与草木灰不得混用离子的水解程度 ,溶液的碱性或酸性 .2.外因水解产生离 【典例1】 在一定条件下,Na2CO3 溶液存因素 水解平衡 水解程度子的浓度 在水解平衡:CO2-3 +H2O HCO-3 +OH-.温度 升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增大 A.稀释溶液,水解平衡常数增大浓度 减小(即稀释) B.加入少量NH4Cl固体,平衡朝正反应方外加 酸 弱碱阳离子的水解程度 向移动酸碱 碱 弱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 c(HCO-)C.升高温度, 32- 减小 例如,不同条件对FeCl3 水解平衡的影响 c(CO3 )Fe3++3H2O Fe(OH)+3H+ D.加入NaOH固体,溶液pH减小3+ 变式1 向CH3COONa稀溶液中加入(或条件 移动方向 H 数 pH 现象升温 颜色 通入)少许X物质,其溶液中部分微粒的浓度变通 HCl 颜色 化如下表所示(溶液温度不变).X物质是下列加 H2O 颜色 生成 色 沉 物质中的 ( )加NaHCO3淀,放出气体 微粒 H+ OH- CH3COO- CH3COOH 3.盐类水解的应用 物质的 增大 减小 减小 增大量浓度应用 举例判 断 溶 液 A . 氢 氧 化 钠 B . 氯 化 氢 FeCl3 溶液显酸性,原因是 的酸碱性 C.蒸馏水 D.磷酸钠判 断 酸 性 NaX,NaY,NaZ三种盐pH分别为8、9、10,则酸 【典例2】 (1)碳酸钾的水溶液蒸干得到的强弱 性 HX HY HZ配 制 或 贮 固体物质是 ,原因是 .配制CuSO4 溶液时,加入少量 ,防止存 易 水 解 (2)KAl(SO4)2 溶液蒸干得到的固体物质是Cu2+水解,配制FeCl3 溶液,加入少量 的盐溶液 ,原因是 胶 体 的制取Fe(OH)3 胶体的离子反应: .制取除去 MgCl 溶液中的Fe3+2 ,可加入 MgO、镁粉、 (3)碳 酸 氢 钠 溶 液 蒸 干 得 到 的 固 体 物 质物质的提纯Mg(OH)2 或 MgCO3 是 ,原因是 73 . 和碱的相对强弱(4)亚 硫 酸 钠 溶 液 蒸 干 得 到 的 固 体 物 质 D.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一定呈中性是 ,原因是 . 3.下列物质因水解而呈酸性的是 ( )(5)盐酸与硫酸各1mol L-1的混合酸10mL, A.浓硫酸 B.酸雨加热浓缩至1mL,最后的溶液为 ,原因是 C.氯化铵 D.硫酸氢钠 . 4.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变式2 普通泡沫灭火器的钢铁容器里装着 A.氯化铵溶液呈酸性NH+4 NH3+H+一只小玻璃筒,玻璃筒内盛装硫酸铝溶液,钢铁 B.氢硫酸电离 H2S 2H++S2-容器里盛装碳酸氢钠饱和溶液.使用时,倒置灭 C.向小苏打溶液中加入醋酸溶液 HCO-3 +火器,两种药液相混合就会喷出含二氧化碳的白 H+ CO2↑+H2O色泡沫. D.硫酸铜溶液呈酸性 Cu2+ +2H2O (1)产生此现象的离子方程式是 Cu(OH)+2H+2 . 5.常温下,0.1mol L-1的氯化铵溶液中,(2)不能把硫酸铝溶液装在铁筒里的主要原 离子浓度最大的是 ( )因是 A.Cl- B.OH- C.H+ D.NH+4 . 6.下列事实不能证明氨水是弱碱的是 ( )(3)一般不用碳酸钠代替碳酸氢钠,是因为 A.pH=11的氨水加水稀释到原溶液体积 100倍时,pH大于9 . B.氯化铵溶液呈酸性C.常温下0.01mol L-1氨水的pH=10.6D.体 积 相 同 的 0.1 mol L-1 氨 水 和0.1mol L-1NaOH溶液中和盐酸的量相同1.下列有关盐类水解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7.下列操作能促进水的电离,且使溶液呈酸( ) 性的是 ( )A.盐类的水解过程破坏了纯水的电离平衡 A.向水中加入少量氯化铁固体B.盐类的水解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B.向水中加入少量NaOH固体C.盐类水解后的溶液不一定显中性 C.向水中加入少量NaHCO3 固体D.Na2CO3 溶液中,c(Na+)是c(CO2-3 )的 D.向水中通入少量氯化氢气体两倍 8.在盐类发生水解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2.下列有关盐类水解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确的是 ( )( ) A.盐的水解不属于离子反应A.溶液呈中性的盐一定是强酸、强碱生成 B.溶液的pH一定发生改变的盐 C.水的电离程度减小B.含有弱酸根盐的水溶液一定呈碱性 D.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C.盐溶液的酸碱性主要决定于形成盐的酸 9.请写出明矾做净水剂净水时的离子方程 74 式 . A.使用时必须将泡沫灭火器倒立10.下列盐溶液中能发生水解的用离子方程 B.工作时 HCO-3 水解较彻底式表示,不能发生水解的请写上“不发生水解”字 C.灭火时产生的 Al(OH)3 覆盖可燃物有样并说明溶液的酸碱性: 利于阻隔氧气(1)CH3COOK: ,溶液呈 D.该灭火器可用于扑灭Na等金属着火 性. 2.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2)K2SO4: ,溶液呈 ( ) 性. A.将Ca(ClO)2 和 Na2SO3 溶液蒸干均得(3)CuCl2: ,溶液呈 不到原溶质 性. B.保存FeCl2 溶液时,在溶液中放少量铁11.已知NaHA水溶液呈碱性. 粉,以防止Fe2+水解(1)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NaHA水溶液呈碱 C.室温下,向0.2mol L-1的CH3COOH性的原因 溶 液 中 加 入 少 量 水 溶 液 呈 碱 性 的 物 质, . CH3COOH的电离程度一定增大(2)在 NaHA水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关 D.NaCl溶液和CH3COONH4 溶液均显中系是 性,两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12.NH+,NO-4 3,HSO- - 2-4,HCO3,CO3 , A.用加热的方法可以除去KCl溶液中的Fe3+HCl等微粒中,在水溶液里能电离而不能水解的有 B.洗涤油污常用热的碳酸钠溶液 ;能水解而不能电离的有 ;既 C.配制FeSO4 溶液时,将FeSO4 固体溶于能水解又能电离的有 ;既不能水解又不 稀盐酸中,然后稀释至所需浓度能电离的有 .写出其中既能水解又能 D.将 AlCl3溶液和 Na2SO3溶液分别加热蒸电离的微粒的电离方程式及水解方程式 干、灼烧后,所得固体为 Al2O3 和 Na2SO3 , . 4.有①Na2CO3 溶液、②CH3COONa溶液、③NaOH溶液、④CH3COONH4 溶液各25mL,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 L-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1.如图为泡沫灭火器构造示意图,内筒a装 A.四种溶液的pH大小顺序是③>②>①有Al2(SO4)3溶液,外筒b装有饱和 NaHCO3 溶 >④液.结合生活中的应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B.若分别加入25mL0.1mol L-1的盐酸( ) 充分反应后,pH最大的是①C.若将四种溶液稀释相同倍数,pH变化最大的是④D.升高温度,③溶液的pH不变5.常温下,下列溶液中的微粒浓度关系正确 75 的是 ( ) B.用一定浓度 HNO2 溶液做导电实验,灯A.新制氯水中加入固体NaOH:c(Na+)= 泡很暗c(Cl-)+c(ClO-)+c(OH-) C.等pH、等体积的盐酸和HNO2 溶液分别B.pH=8.3的 NaHCO3 溶液:c(Na+)> 与足量锌反应,HNO2 放出的氢气较多c(HCO-3)>c(CO2-3 )>c(H2CO3) D.常温下,0.1mol L-1HNO2 溶液的pH=C.pH=11的氨水与pH=3的盐酸等体积 2.3混合:c(Cl-)=c(NH+4)>c(OH-)=c(H+) (2)298K时,将10mL0.1mol L-1的亚D.0.2mol L-1CH3COOH 溶液与0.1 硝酸溶液与10mL0.1mol L-1氨水混合,所得mol L-1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2c(H+)- 溶液显 (填“酸性”“碱性”或“中性”),原2c(OH-)=c(CHCOO-3 )-c(CH3COOH) 因是 6.将0.2mol L-1HA溶液与0.1mol L-1 .NaOH 溶 液 等 体 积 混 合,测 得 混 合 溶 液 中 (3)若将pH=2的 HNO2,HCl两溶液分别c(Na+)>c(A-).用“>”“<”或“=”填写下列 加水稀释,pH变化如图所示,判断曲线Ⅰ对应的空白: 溶液为 (填化学式)溶液.图中A,B,C(1)混合溶液中c(A-) c(HA). 三点对应溶液的导电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2)混合溶液中c(HA)+c(A-) (用A,B,C 表示,下同);溶液中0.1mol L-1. 水的电离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3)混合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 . 0.2 mol L-1 HA 溶 液 中 由 水 电 离 出的c(H+).(4)25℃时,如果取0.2mol L-1HA溶液与0.1mol L-1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测得混合溶液的pH<7,则HA的电离程度 (4)依据提供数据回答下列问题:NaA的水解程度.①298K时,NaHSO3 溶液中HSO-3 水解平7.亚硝酸(HNO2)为一元弱酸,其性质与硝衡常数. : Kh= ;由此可判断 HSO-3 的水酸相似 已知 298K时,四种物质的电离平衡解程度 电离程度(填“小于”“大于”或常数(K)如下表.“等于”).NH3 HNO2 H2CO3 H2SO3 ②HSO 溶液和NaHCO 溶液主要反应的H2O2 3 35.1 1.8 K =4.2×10-7 K =1.3×10-2 离子方程式为 .a1 a1K×10-4 ×10-5 Ka2=5.61×10-11 K -8a2=63.×10 (5)298K时,向含有2molNa2CO3 的溶液 (1)下列不能说明 HNO2 是弱电解质的是 中加入1molHNO2 后,溶液中CO2- -3 、HCO3 和 (填字母). NO-2 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常温下0.1mol L-1 NaNO2 溶液的 .pH>7 76 部分参考答案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典例2】 (1)N2(g)+2O2(g) 2NO2(g)ΔH=+67.8kJ mol-1第一节 反应热 (2)SiH4(g)+2O2(g) SiO2(s)+2H2O(l)第一课时 反应热 焓变 ΔH=-1427.2kJ mol-1知识梳理 (3)N2(g)+3H2(g) 2NH3(g) ΔH=-92kJ mol-1一、1.(1)物质 能量 (2)质量 能量 (3)热能 热量 (4)C2H5OH(l)+3O2(g) 2CO2(g)+3H2O(l)2.(1)等压 反应热 (2)ΔH (3)kJ mol-1 ΔH=-2QkJ mol-13.(1)② 酸 碱 中 和 ③ 化 合 ④ 金 属 跟 酸 解析:(1)23gNO2 的物质的量为0.5 mol,则生成2 mol(2)③Ba(OH)2 8H2O NO2 吸收的热量为67.8kJ.吸热反应 ΔH 为正值,故反应的热二、2.(1)混合均匀 导热 (2)热量 (3)量筒内,温度计上的 化学方程式为 N2(g)+2O2(g) 2NO2(g) ΔH = +67.8酸会和碱发生反应而使热量散失 (4)热量损失而使误差 kJ mol-1.典例精解 (2)2gSiH4 自燃放出热量89.2kJ,1molSiH4 自燃放出热【典例1】 (1)吸热 (2)能量 (3)吸收 放出 解析:(1) 量1427.2kJ,故热化学方程式为SiH4(g)+2O2(g) SiO2(s)+据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是吸热反应.(2) 2H2O(l) ΔH=-1427.2kJ mol-1.化学反应中有物质变化也有能量变化.(3)化学键断裂吸收能 (3)N2(g)+3H2(g) 2NH3(g) ΔH=(946+436×3-量,化学键生成放出能量. 391×6)kJ mol-1=-92kJ mol-1.【典例2】 C 解析:A.反应温度要相同,不同时误差较大, (4)根据C原子守恒有:C2H5OH~2CO2~2CaCO3.生成100g故 A说法正确;B.测量混合溶液温度时,温度计要一直插在溶液 CaCO3 沉淀,则乙醇为05.mol,据此可写出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中,观察最高温度,故B说法正确;C.分次加入混合时,容易造成 【典例3】 C 解析:由图可知1molC(s)与1molO2(g)的热量损失,使测试结果不准确,故 C说法错误;D.为了使反应进 总能量比1molCO2(g)的总能量高393.5kJ,故 A 项错误;由图行得更完全,可以使酸或碱适当过量,故 D说法正确. 可知2CO(g)+O2(g) 2CO2(g) ΔH=-565.8kJ mol-1,变式1 (1) (2) (3) (4) (5) (6) 生成物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故 B,D项错误;由图可知变式2 C 1molC(s)与 O2 (g)反 应 生 成 1 molCO(g)放 出 的 热 量 为当堂训练 393.5kJ-282.9kJ=110.6kJ,则 C(s)与 O2(g)反应生成 CO(g)1.D 2.C 3.C 4.D 5.A 6.D 7.B 8.C 9.B 的热 化 学 方 程 式 为 2C(s)+ O2 (g) 2CO(g) ΔH =10.A 11.B -221.2kJ mol-1,故C项正确.课后巩固 变式1 A1.C 2.D 3.A 4.B 5.A 6.B 7.D 变式2 (1)2H2(g)+O2(g) 2H2O(l)8.(1)吸热 +(E1-E2) (2)一定低 ΔH=-571.6kJ mol-19.(1)确保盐酸被完全中和 (2)C (3)D (4)ΔH1 = (2)CH4(g)+2O2(g) CO2(g)+2H2O(l)ΔH2<ΔH3 (5)-51.8kJ mol-1 (6)不 能 H2SO4 与 ΔH=-890.3kJ mol-1Ba(OH)2反应生成BaSO4 沉淀的生成热会影响反应的反应热 变式3 NO2(g)+CO(g) CO2(g)+NO(g)第二课时 热化学方程式 燃烧热 ΔH=-234kJ mol-1知识梳理 当堂训练一、1.物质的量 反应热 1.B 2.C 3.A 4.B 5.C 6.C 7.A 8.D2.物质 能量 2mol氢气和1mol氧气反应生成2mol液 9.(1)C(s)+H2O(g) CO(g)+H2(g)态水时 ΔH=+131.5kJ mol-13.(2)s l (6)物质的量 加倍 (7)1摩尔该反应的焓变 (2)3CO(g)+Fe2O3(s) 3CO2(g)+2Fe(s)二、完全 指 定 产 物 kJ mol-1 (或 kJ/mol) CO2 (g) ΔH=-24.8kJ mol-1H2O(l) SO2(g) N2(g)() 13 H O(s)典例精解 g Hg(l)+ ()2O2 g ΔH=+90.7kJ mol-1【典例1】 A 解析:恒压条件下反应中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4)NaOH(aq)+ HCl(aq) NaCl(aq)+ H2O(l) 均为反应热,故 A错误;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只 ΔH=-57.4kJ mol-1表示物质的量,物质的量与热量成正比,不表示分子个数,所以也 课后巩固可以是分数,故B,D都正确;燃烧反应均为放热反应,故C正确. 1.B 2.D 3.C 4.C 5.D 6.C 111 7.(1)2CH3OH(l)+3O2 (g) 2CO2 (g)+4H2O(l) mol-1)-(19kJ mol-1×2-47kJ mol-1)]=-11kJ mol-1.ΔH=-1408kJ mol-1 (2)432kJ mol-1 (3)46.1kJ 1变式1 H2(g)+ O2(2 g) H2O(g) ΔH=-2418.kJ mol-18.(1)< (2)C2H6(g)7+ O2(2 g) 2CO2(g)+3H2O(l) -5716. 2858. ΔH=-1560.8kJ mol-1 (3)多 (4)正确 正丁烷的燃烧 变式2 B热比异丁烷的略大,所以正戊烷的燃烧热亦应略大于异戊烷 当堂训练9.(1)Si(s)+3HCl(g)300℃ SiHCl3 (g)+ H (g) 1.D 2.D 3.D 4.A 5.B26.C(s,金刚石) C(s,石墨) ΔH =-1.9kJ mol-1ΔH=-225kJ mol-1 () () 石墨22Cl2 g +TiO2(s)+2C(s) TiCl4(l)+2CO(g) -1 7.(1)- C3H8(g)+5O2(g) 3CO2(g)+4H2O(l)ΔH=-85.6kJ mol -1(3) ()( )4CuCl(s)+ O2 (g) 2CuCl (s)+2CuO (s) ΔH1=-2215.0kJ mol 2 Q3+3Q1-Q22 -1 8.(1)CH4(g)+2O2(g) ()ΔH=-177.6kJ mol CO2 g +2H2O(l)-1() () ()1100℃ΔH=-2akJ mol4SiCl4 g +2H2 g Si(s)+4HCl(g) ΔH = (2)+125.6kJ mol-1 (3)+226.7kJ mol-1+0.025akJ mol-1 9.ΔH=+16.3kJ mol-110.(1)H2 课后巩固(2)H2(1g)+ O2(g) H2O(l) ΔH=-286kJ mol-1 1.B 2.C 3.D 4.D 5.D 6.A 7.B 8.D 9.B2() 10.(1)B (2)D (3)4.0 (4)-53.5kJ mol-13 天然气 相同价格的管道煤气和天然气相比产生的热量(5)Ba(OH)2 和硫酸反应除生成水外,还有硫酸钡生成,该后者多反应中的生成热会影响反应的反应热第二节 反应热的计算 (6)2MnO- + 2+4 +5H2C2O4+6H 2Mn +10CO2↑+8H2O知识梳理 11.(1)N2 (g)+3H2 (g) 2NH3 (g) ΔH = -921.越小 越大 2.(1)物质的量 kJ mol-13.(1)> 解析:因为C(g) C(l) ΔH3<0 (2)①大于 ②akJ mol-1 ③A2(g)+B2(g) 2AB(g)则 ΔH3=ΔH2-ΔH1,ΔH2<ΔH1. ΔH=+(a-b)kJ mol-1ΔH1 H H( ΔH3 ΔH2↓2)< 解析:S(g) →S(s) →SO2(g) (3) N N 2ΔH3-2ΔH2-ΔH1ΔH2+ΔH3=ΔH1,则 ΔH3=ΔH1-ΔH2,又 ΔH3<0,所 H H以 ΔH1<ΔH2. 反应放出的热量大、产生大量气体、无污染(3)< 解析:1根据常识可知 CO(g)+ 2O2(g) CO2(g) 第一章评估 ΔH3<0,又因为 ΔH +ΔH =ΔH ,所以 ΔH >ΔH . 1.B 2.B 3.A 4.B 5.A 6.B 7.C 8.C 9.D 2 3 1 2 1典例精解 10.D 11.C 12.B 13.A 14.C 15.B 16.C【典例1】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ΔH”的理解,明确 17.(1)P2O3,P2O5 2.75g,3.55g-1“ΔH”既有“+”“-”,又有数值大小.碳与氧气反应放热,即 (2)-(20x-y)kJ molΔH1<0,ΔH2 <0,CO 再 与 O2 作 用 时 又 放 热,所 以 ΔH 3 11 < (3)P(s)+ O2(g) P2O3(s) ΔH =-(20x-y)4 2ΔH2;等量的固态硫变为气态硫蒸气时吸收热量,故在与 O2 作用kJ mol-1产生同样多的SO2 时,气态硫放出的热量多,即 ΔH3>ΔH4;发18.(1)434 (2)①+226.8kJ mol-1 ②-(5m-0.5n)生同样的燃烧反应,物质的量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故 ΔH5>kJ mol-1ΔH6;碳酸钙分解吸收热量,ΔH7>0,CaO 与 H2O 反应放出热19.(1)B (2)Cu(s)+H2O2(l), , +2H+ (aq) Cu2+ (aq)+量 ΔH8<0 显然 ΔH7>ΔH8.故本题答案为C.2H O(l) ΔH=-319.68kJ mol-1【典例2】 FeO(s)+CO(g)2 Fe(s)+CO2(g)() 分解速率加快ΔH=-11kJ -13 H2O2mol△解析:依据盖斯定律: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 (4)2Cu2+ +SO2- +2Cl-3 +H2O 2CuCl↓+SO2-4 +2H+完成,其 反 应 热 是 相 同 的.FeO 与 CO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FeO(s)+CO(g) Fe(s)+CO2(g),可以发现,此反应可用题给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的三个反应来表示:1 [6× 3×①-(2×③+②)],可得该反应的 知识梳理1 1 Δc反应热:ΔH= [6 3ΔH1-(2ΔH3+ΔH2)]= ×[3×(6 -25kJ 一、1.减少 增加 2. 3.不同 化学计量数Δt 4.化学反应 112 速率一般指平均速率. 5.不能,因为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 0.1mol L-1③中c(A)=c(B)= 2 =0.05mol L-1;在化学反应中视为定值.二、1.性质 2.(1)加快 减慢 (2)加快 减慢 (3)加快 减 0.5mol L-1④中c(A)=c(B)= =0.25mol L-1;2慢 (4)相同 (5)接触面积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所以反三、1.(2)反应的活化能 E3 E1-E2应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②>①>④>③.2.变式1 C变式2 3Y+Z 2X 0.025mol L-1 min-1变式3 C当堂训练1.D 2.C 3.C 4.B 5.C 6.A 7.A 8.A9.(1)0.1 mol L-1 min-1 0.2 mol L-1 min-1 0.3mol L-1 min-1 (2)1∶2∶3 (3)A+2B 3C10.(1)0.0625 (2)4课后巩固典例精解1.B 2.A 3.D 4.B 5.B 6.D 7.B 8.A【典例1】 D 解析:本题可以采用归一法进行求解,可以通9.(1)1.5mol L-1 (2)0.2mol/(L min) (3)2 (4)①过方程式的计量数将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折算成同一物质a表示的反应速率进行比较,B项中的 B物质是固体,不能表示反 10.(1) mol (L amin)-1 mol (L 12 8 min)-1应速率;C项中对应的v(A)=0.2mol L-1 min-1;D项中对应( () ()a的v A)=3mol L-1 min-1. 22 3 1 6 3 b ×100%【典例2】 (1)B (2)B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更快. 11.(1)(3)30%,能迅速得出答案,因为通入和消耗的 A,B的物质的量之比均为2∶1,则 A,B转化率相等.解析:(1)本题考查用不同反应物或生成物表示反应速率的方法和反应中转化率、物质浓度的计算等知识点,所以考查内容的知识量较大.0.6mol L-1v(C)= 2s =0.3mol L-1 s-1 (图中要标明2、4、6min时刻时的速率,要画出速率走向弧线)①v(A)=v(C)=0.3mol L-1 s-1 (2)镁和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随着反应体系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4min后由于溶液中 H+ 浓度降低,导致反应速率减小②v (B)1= v (C)12 =0.3 mol L-1 s-1 × 2 = 第二节 化学平衡0.15mol L-1 s-1第一课时 化学平衡状态③参加反应的 A的物质的量为0.3mol L-1 s-1×2s×知识梳理2L=1.2mol.一、1.(1)同一 正 逆 (2)②小于 2.(1)相等 浓度1.2molA的转化率为 4mol×100%=30%. (2)正反应 逆反应 (3)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 浓度 ④2s时 B的浓度为1mol L-1-0.15mol L-1 s-1× 3.不是可逆反应,因为两个方向的反应条件不同. 4.< >2s=0.7mol L-1. <p(2)把 v(B)转 化 为 v(A)可 得,v(A)=2v(B)=2× c (C) cq(D)二、1.化学平衡 K 2. m ( ) n() 3.(1)越大 越大 0.6mol L-1 s-1=1.2mol L-1 s-1, ,c A c B所以 用物质B表示的(2)温度该反应的速率更快.典例精解(3)通入 A,B两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典例1】 ②⑥⑨ 解析:(1)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不2∶1,消耗物质的量之比也为2∶1,则 A,B的转化率相等,都等的可逆反应,可从化学反应速率、化学键断裂、物质的量、物质为30%.的量浓度、转化率、颜色、温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压强、密度等【 0.01mol典例 3】 A 解 析:① 中c(A)=c(B)= 0.02L = 来判断.0.5mol L-1; (2)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相等的可逆反应,可从化学反应0.05mol 速率、化学键断裂、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转化率、颜色、温度等来②中c(A)=c(B)= -1;0.05L =1mol L 判断(此时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压强、密度不能作为判断依据). 113 c(【 】 () CO典例2 1 2) (K2) 1是始终成立的,不能说明达平衡状态; ( )、 ( )分别( ) (3)⑥v分解 HI v生成 HI负值 (4)增大或不变c CO K2 表示正、逆反应速率,二者相等时说明反应达平衡状态;根据反应如果是通过增加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来增大压强,则氢气浓度增 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是不变的,因此压强始终是不变加,如果是通过增加惰性气体来增大压强,则氢气浓度不变 的,所以⑦不能说明达平衡状态.解析:在书写平衡常数表达式时,纯固体不能表示在平衡常 4.D 解析:化学平衡研究的是可逆反应,故该反应既可以从数表达式中;由于反应③=反应①-反应②,因此平衡常数 K= 正反应方向,也可以从逆反应方向去建立平衡状态,再利用极值K1;反应③中,温度升高,H2 浓度减小,则平衡左移,即逆反应为吸 法就可以解决此题.K2 X2(g)+Y2(g) 2Z(g)热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因此ΔH<0;对于反应③,在恒温恒容 起始浓度/(mol L-1) 0.1 0.3 0.2下,增大压强,如充入惰性气体,则平衡不移动,H2 的浓度不变,如果 平衡浓度/(mol L-1) 0 0.2 0.4是通过增加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来增大压强,则氢气浓度增加. (设反应正向进行彻底)变式1 D 平衡浓度/(mol L-1) 0.2 0.4 0变式2 (1)正反应 (2)E (设反应逆向进行彻底)当堂训练 根据可逆反应的特征可知,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为:1.A 2.B 3.D 4.C 5.B 6.A 7.C 8.C 9.B 0<c(X -1 -1 -12)<0.2mol L ,0.2mol L <c(Y2)<0.4mol L ,10.(1)N2 (g)+ 3H2 (g) 2NH3 (g) ΔH = 0<c(Z)<0.4mol L-1,故各物质的浓度不可能的是D选项.4-92kJ mol-1 46 (2)加压 t ~t (3) (4)B 5.A 解析:A.c点反应物和生成物物质的量仍在变化,没2 3 a2有达到平衡状态,所以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故 A 正确;B.从a课后巩固点到b点,氢气的物质的量在逐渐减少,则其物质的量浓度在逐1.D 解析:由图像可知,反应中 M 的物质的量逐减增多,N 渐减少,所以正反应的反应速率在逐渐减小,即a 点的正反应速的物质的量逐减减少,则在反应中 N 为反应物,M 为生成物,图 率比b点的大,故B错误;C.d 点和e点都处于平衡状态,n(N2)像中,在相等的时间内消耗的 N和 M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所 不变,即d 点和e点处n(N2)相等,故C错误;D.在t2 时刻,该反以化学方程式为:2N M,A项错误;由图像可知t2 时,反应没 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所以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 D 错误;故有达到平衡,此时反应继续向正向进行,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 选 A.速率,B项错误;由图像可知t3 时,反应达到平衡,正、逆反应速率 6.C 解析:在10L密闭容器内放入2.94×10-3molNO、相等,C项错误;t1 时 N 的物质的量为6mol,M 的物质的量为 2.50×10-1molN2 和4.00×10-2molO2,计算反应的浓度商Q,3mol,即 N的浓度是 M 浓度的2倍,D项正确.答案选 D. c2(NO) (2.94×10-4)22.C :①混合气体的总质量始终不变,而m+n 与 + Q=-4解析 p c(N )c(O )=(2.50×10-22 2 )×(4.00×10-3)=8.64×10 >q的大小不确定,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数有可能保持不变,故混 K=6.2×10-4,综上Q>K,故反应不处于平衡状态,反应的Q 有m 减小的趋势,即有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趋势,C正确.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有可能保持不变,根据 M= 可知,混合气n 7.B 解析:设分解的 N2O3 物质的量为x mol,反应过程中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时,不一定为平衡状态,故①不一定 共生成 N2O3 (x+3.4)mol,在 反 应 ① 中 N2O5 分 解 了 (x+达到平衡;②体系的温度不再改变,说明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3.4)mol,同 时 生 成 O2 (x+3.4)mol.在 反 应 ② 中 生 成 氧 气故②一定达到平衡状态;③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说 x mol,则(x+3.4)+x=9,求得x=2.8.所以平衡后 N2O5,明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故③一定达到平衡状态;④各组分的质 N2O3,O2 浓 度 依 次 为 c(N2O5)= (8-2.8-3.4)÷2=量分数不再改变,说明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故④一定达到平衡 0.9(mol L-1);c(N O -12 3)=3.4÷2=1.7(mol L );c(O2)=状态;⑤反应速率vA∶vB∶vC∶vQ=m∶n∶p∶q,不能说明正、 c(N O ) c(O ) 1.7×4.59÷2=4.5(mol L-1).则t℃时 2 3 2 = =逆反应的速率相等,故⑤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⑥体系颜色不再 c(N2O5) 0.9变化,说明C的浓度不再变化,则其他组分的浓度也保持不变,故 8.5,故选B.⑥一定达到平衡状态;⑦单位时间内 m molA 断键反应,必然同 8.C 解析:时生成pmolC,而同时pmolC也断键反应,说明正反应速率与 2NO2(g) N2O4(g)逆反应速率相等,故⑦一定达到平衡状态.综上所述,可逆反应 开始 4mol 0一定达到平衡的标志是②③④⑥⑦,故答案为C. 转化 2x mol x mol3.B 解析:①中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方向相反,但不能满足反 平衡 (4-2x)molxmol应速率之比等于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②产物中I2(g)有颜色, x1当体系的颜色不再发生变化时,说明I2(g)的浓度不再变化,可以 K= 4-2x 2=0.25判断反应达到平衡;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但各物 ( 1 )质的浓度之间不一定满足某种关系,故③、⑤不能说明达平衡状 解得x=1态;反应速率之比等于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因此④中的关系 因此平衡时容器中 NO2 的物质的量为2mol,故C正确. 114 9.C 解析: E.由于a≠b,随反应进行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发生变化,混催化剂() () () 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说明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 2SO2 g +O2 g 2SO3 g△ 量不再改变,说明反应到达平衡,选项E正确.答案选CE.起始量/(mol L-1)0.4 1 0 12.(1)C (2)64 B变化量/(mol L-1)x 0.5x x 解析:(1)H2SO4 沸点较高,在常温下不发生分解;反应Ⅰ中平衡量/(mol L-1)0.4-x 1-0.5x x SO2 的还原性比 HI强;循环过程中 H2O 分解生成了 H2 与 O2,由平衡常数的定义: 需补充;循环过程中产生1molO2 同时产生2molH2,C正确.c2(SO 2K= 3) x (= =19 2) 2HI(g) H2(g) + I2(g)c2(SO2) c(O2) (0.4-x)2 (1-0.5x) 初始 1mol L-1 0 0解得x=0.32.故选C. 平衡 0.8mol L-1 0.1mol L-1 0.1mol L-110.B 解析:N2O4 和 NO2 之间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c(H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 2) c(I2) N2O4(g) 2NO (g) 1 c22 (HI) =起始(mol) 0.5 0 0.1mol L-1×0.1mol L-1 1-1 2 = ,反应(mol) 0.05 0.02×5 (0.8mol L ) 642s时(mol) 0.5-0.05 0.02×5 相同温度下,H2(g) (1+I2 g) 2HI(g)的平衡常数K=K =64.( 0.05mol1v N -1 -12O4)=2s×5L=0.005mol L s 该温度下,开始加入 HI(g)的物质的量是原来的2倍,平衡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为 常数不变,HI,H2,I2 平衡浓度均为原来的2倍,初始浓度变大,0.5mol-0.05mol+0.02mol L-1×5L=0.55mol 反应速率加快,HI,H2,I2 的体积分数均不变,故选B.2s时的压强与开始时压强之比为p2s∶p始 =0.55∶0.5= 1 c(CO) c(( H O)13. Ⅰ)49 7 (Ⅱ)(1) 2 ( )吸 热. c(CO 2 2) c(H2)1.1∶1(3)830 (4)逆向60s达到平衡时,设有xmolN2O4 反应.则有解析:(Ⅰ)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方程 N2O4(g) 2NO2(g)式系数减半, 值变为 .起始(mol) 0.5 0 K K反应(mol)( ) ( )x 2x ( )() c CO c H OⅡ 1 平衡常数表达式K= 2c(CO2) c(.H2)平衡(mol) 0.5-x 2x (2)通过表格数据看,升高温度,K 值增大,平衡正向移动,说平衡时,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为0.5mol-x mol+2x mol= 明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 , 0.5+x)mol0.5+x mol所以有 =1.6,解得x=0.3. (3)此时K=1,通过表格看温度为830℃.0.5molc(CO)c(H O)0.3mol (4) 通 过 计 算 浓 度 商 Q = 2 =平衡体系中含0.2 molN2O4,N2O4 的转化率为 × c(CO2)c(H )0.5mol 2. 1mol L-1×3mol L-1100%=60% -1 ,此时 , ,平衡逆向2mol L ×1.5mol L-1=1 K=0.9Q>K111.(1)2 (2)( ) mol L-1 min-1 (3) 移动.t2-t1 V CE解析:( 第二课时 化学平衡的移动1)参加反应的 N 的物质的量为 8 mol-2 mol= 知识梳理6mol,生成的 M 的物质的量是5mol-2mol=3mol,所以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2, . 1.改变 新的平衡状态 原有的平衡状态故答案为2 新的平衡状态() , ()正反应 ()不发生 ()逆反应 ()正反应 逆反2 由图可知 t1 到t2 时刻 M 的物质的量变化为4mol- 3.1 2 3 4.1 ( ) 应 气体体积减小 气体体积增大 平衡不移动 吸热 放热4-3 mol VL 1 平衡不移动 (2)减弱这种改变3mol=1mol,v=(t -t )min=(t -t )V mol L-1 min-1.2 1 2 1 典例精解(3)A.平衡时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不变,但各组分 【典例1】 (1)C 不 (2)A 逆反应 (3)D 逆反应 的物质的量不一定相等,选项 A错误; (4)B 正反应B.混合气体的总质量始终不变,混合气体总质量不变不能说 解析:(1)加入催化剂,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图像上应该出明到达平衡,选项B错误; 现“断点”,且应在原平衡的反应速率之上;催化剂使正、逆反应速C.由于a≠b,随反应进行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发生变化,混 率增大的倍数相同,则改变条件后的速率线应该平行于横坐标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说明到达平衡,选 轴,图像为C.项C正确; (2)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图像上应该出现“断D.单位时间内消耗amolN,同时生成bmolM,都表示正反应 点”且应在原平衡的反应速率之上.因题给反应的正反应放热,速率,反应始终按此关系进行,不能说明到达平衡,选项D错误; 升温平衡逆向移动,所以v正′<v逆′,图像为 A. 115 (3)增大反应容器体积即减小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 资和能量消耗,不经济.图像上应该出现“断点”且应在原平衡的反应速率之下.因减小 变式1 会自发变成灰锡,不能再继续使用.压强平衡逆向移动,所以v正′<v逆′,图像为 D. 变式2 (1)两个反应均为放热量大的反应 (2)降低温度、(4)增大 O2 的浓度,正反应速率会“突然增大”,图像上出现 降低压强 (3)催化剂“断点”且应在原平衡的反应速率之上,但逆反应速率应该在原来 当堂训练的基础上逐渐增大,图像为B. 1.D 2.C 3.D 4.A 5.D 6.A 7.D 8.D 9.B【典例2】 B 解析:在该温度下,保持容积固定不变,向容器 10.(1)增大SO2 和 O2 的浓度,增大压强,升高温度,选用合中增加B气体,B的浓度增大,虽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但 B 适的催化剂 增大压强,降低温度(合理即可)转化的比增加的幅度小,所以b<a,A 错误;升高温度,平衡正向 (2)①450℃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转化率降低;在移动,则b<a,C错误;若保持温度、压强不变,充入惰性气体,则 450℃反应物转化率较高体积增大,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多的方向移动,即逆向移动,则 ②1×105Pa 该压强下SO2 的转化率已经很高,若采用较a<b,D错误. 大的压强,SO2 的转化率提高很少,但需要的动力更大,对设备的变式1 B 要求更高变式2 C 课后巩固当堂训练 1.D 2.B 3.A 4.C 5.B 6.A 7.D 8.C 9.D1.D 2.A 3.D 4.B 5.C 6.B 7.C 8.D 9.C 10.(1)> > 不能 (2)< (3)①不能 ②能 (4)高温10.(1)正向 (2)不 (3)逆向 (4)正向 (5)变小 不变 (5)> 11.(1)> > (2)< (6)1∶3 1∶1 第二章评估课后巩固 1.C 2.C 3.C 4.B 5.A 6.C 7.A 8.A 9.B 1.C 2.A 3.D 4.A 5.C 6.D 7.C 10.A 11.D 12.C 13.C 14.C 15.D 16.A 17.C8.(1)D E (2)0.5 0 18.(1)放热 (2)减小 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9.(1)放 > (2)不变 (3)变深 向左 度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3)不影响 催化剂不改变平衡的2(() c NO)10.1 2 移动 (4)减小 减小c2(NO) ( 3 放热×c O2) 19.(1)0.003mol L-1 min-1 0.03mol L-1 (2)①③(2)b 00.015mol L-1 s-1 (3)BC (4)C (3)0.01mol L-111.(1)吸热 (2)= (3)< < K1 K2 > (4)加催 20.(1)0.005mol L-1 s-1化剂 将容器体积压缩至2L (2)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第四节 化学反应的调控知识梳理一、1.(2)①高能 低能 做功 释放 ②有序 无序 2.无需外界帮助 3.(1)放热反应 越多 降低 越多 完全 反应的焓变 (2)①混乱度 混乱度 ②a.混乱度 S b.熵 (曲线注意两点:A的起始及平衡时的物质的量;达到平衡所的变化 ΔS 自发进行 (3)①能自发进行 ②达到平衡状 需时间应小于60s)态 ③不能自发进行 (3)B (4)表示该时刻的反应速率(或即时速率、瞬时速率)二、1.(1)< (2)可逆 (3)< 缩小 (4)< 放热 2.10~ 21.(1)否 交点A 的状态只是满足v(NO2)=v(N2O4),而30 400~500 铁触媒 循环使用 补充 N2 和 H2 3.(1) 达到平衡时两者的消耗速率则应为v(NO2)=2v(N2O4) 组成 结构 性质()5-1 -1 3- 5典例精解 2 mol L mol L-1 (3)2 4 c1 +2c2 =【典例1】 可以自发进行. 1mol L-1 k 21 c1=2k2 c2解析:ΔH -TΔS = -113.0 kJ mol-1 -298 K × 22.(1)bc (2)b (3)94.7% (4)10.5g(-145.3J mol-1 K-1)×10-3≈-69.7kJ mol-1<0,可以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自发进行. 【典例2】 < 在250℃、13.×104kPa下,CO的转化率已较高, 第一节 电离平衡再增大压强,CO的转化率提高不大,而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低 知识梳理解析:从图像来看,随着温度的升高,CO 的转化率变小,故 1.(1)或 和 (2)或 和 (3)或 和 2.(1)电离 离子ΔH<0,综合温度、压强对 CO 转化率的影响来看,在压强1.3× 结合成分子 (2)= ≠ 离子 分子 3.(2)①电离 增大 104kPa下,CO 的转化率已经很大,再增大压强,CO 的转化率提 吸热 ②电离 增大 ③增大 左 减小 减小 增大高不大,但对设备和材料的要求更高,需要的动力更大,会增加投 116 典例精解 8.(1)右 ab (2)氨水浓度减小,会使c平 (OH- )减小,而温【典例1】 B 解析:①不溶于水的盐不一定是弱电解质,如 度升高,会使c平 (OH- )增大,双重作用使c (OH-平 )基本不变 BaSO4 难溶于水,但溶于水的部分全电离,是强电解质,故①错 (3)A误;②电解质的强弱与溶解性无关,可溶于水的盐可能是弱电解 9.(1)逆 不 变 (2)中 碱 NH+4 (3)① H2A 质,如醋酸铅,故②错误;③0.5mol L-1一元酸溶液中 H+ 浓度 2H+ +A2- ②3 ③C ④c(NH+4 )>c(A2- )>c(H+ )>不一定为0.5mol L-1,如醋酸,故③错误;④强酸溶液中的 H+ c(OH- )浓度不一定大于弱酸溶液中的 H+ 浓度,H+ 浓度与酸的浓度、分 10.(1)Ka Kh=Kw 越大 (2) c Ka mol L-1 子中氢离子的个数以及电离程度有关,故④正确;⑤电解质溶液 (3)②溶液的pH ③酸碱中和滴定导电的原因是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故⑤正确;⑥酸在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熔融态时均不导电,只有溶于水时才导电,故⑥错误;正确的有④第一课时 水的电离 溶液的酸碱性与pH⑤,故选B.知识梳理【典例2】 D 解析:HF为弱酸,存在电离平衡:HF 一、1.H + -+ - . 2O+H2O H3O +OH H2O H+ +OH-H +F 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当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2.(1)1×10-14 (2)温度 增大 (3)电解质衡会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但平衡的移动不能完全3.(1)增大 增大 (2)减小 不变 (3)增大 不变消除这种改变,故加水稀释,平衡正向移动,但c(H+ )减小,A 错二、1.(1)> < (2)= = (3)< >误;电离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温度不变,电离平衡常数 Ka2.(1)-lgc(H+ ) (2)①玻璃片 表面皿 洁净 标准 不变,B错误;当溶液无限稀释时,c(F- )不断减小,但c(H+ )接 (3)酸性 碱性c(F- ) c(-7 -1, H+ ) n(H+ )近10 mol L 所以 ( 减小, 错误; , 典例精解c H+ ) C c(HF)=n(HF)【, , 典例 1】 C 解 析:从 四 种 物 质 分 析 可 知 ② NaOH、由于加水稀释 平衡正向移动 所以溶液中n(H+ )增大,n(HF)抑 制 水 的 电 离, 不 影 响 水 的 电 离 平 衡,c(H+ )③H2SO4 ① NaCl减小,所以c( )增大,D正确.HF ④(NH4)2SO4促进水的电离(NH+4 水解),在②③中 H2SO4 为二【典例3】 10-5mol L-1 元强酸、产生的c(H+ )大于 NaOH 产生的c(OH- ),抑制程度更解析:HA H+ + A- 大,故顺序为(由大→小)④>①>②>③.(0.1-x)mol L-1 x mol L-1 x mol L-1 【典例2】 B 解析:向水中加入氨水,溶液由中性到碱性,碱-x=0.1×1.0%=10-3mol L-1 对水的电离起抑制作用,所以平衡逆向移动,但c(OH )增大,故+ 2- +x2 (10-3)2 mol2 L-2 A错误;NaHSO4 Na +SO4 +H ,其中电离出的氢离子使K -5 -1a=(0.1-x)=0.1-10-3 mol L-1=10 mol L c(H+ )增大,水的离子积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Kw 不变,变式1 C 故B正确;固体 NaOH 溶于水电离产生 OH- 对水的电离起到抑变式2 B 制作用,电离平衡逆向移动,c(H+ )降低,故 C错误;加热促进水变式3 4.2×10-7 的电离,温度升高,水电离平衡正向移动,水的离子积常数 Kw 增当堂训练 大,氢离子浓度增大,则pH 值减小,故 D错误.1.C 2.D 3.C 4.D 5.B 6.D 7.C 8.D 9.(1)< 【典例3】 C 解析:pH=1的两种溶液 A,B各1mL,分别 (2)> 加水稀释到1000mL,若是强酸,则 B的pH 应等于4,若a<4,10.(1)逆向 不变 (2)4.18×10-4mol L-1 (3)4.18% 则 A,B都是弱酸,①正确、③错误;稀释后,由图可知,A 溶液的11.(1)冰醋酸以分子形式存在,不电离,无自由移动的离子, pH 小于B溶液的pH,故 A酸溶液的c(H+ )比B酸溶液c(H+ )所以不导电 (2)C<A<B (3)C (4)ACDFG 大,②正确;由于 A,B酸的强弱不同,电离程度不同,等pH 值时12.(1)正向 减小 抑制 不变 (2)③④⑥⑦ ①⑧ 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相等,④错误.答案选C.②⑤⑩ ①③④⑥⑦⑨⑩ 变式1 CFe 变式2 B13.(1)2NH3 NH+ -4 +NH2 (2)2Na+2NH3 变式3 C 2NaNH2+H +2↑ Na [H N H]- 当堂训练 课后巩固 1.D 2.C 3.C 4.D 5.D 6.D 7.B 8.A 9.B 1.C 2.A 3.B 4.D 5.C 10.C 11.D6.(1)①Ka(HSCN)>Ka(CH3COOH),溶液中c平 (H+ ): 12.(1)4 (2)3 (3)12 (4)2 (5)7HSCN>CH3COOH,c (H+平 )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②> 课后巩固c +平 (H ) ( - )() c平 F 1×10-4×1.6×10-3 1.A 2.B 3.D 4.D 5.C 6.A 7.D 8.B 9.B 2 c (HF) = 4.0×10-4 =4×10-4平 10.A 11.B 12.C7.(1)1.99×10-5mol L-1 变大 (2)2.9 13.(1)1∶10 (2)①a 10-12 ②10∶1 ③14 117 第二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原理和实验 0.1000mol L-1×26.10mL -1知识梳理 25.00mL=0.1044mol L1.酸碱中和 酸 碱 碱 酸 (1)标准液的体积 (2)滴 当堂训练定终点 1.B 2.B 3.C 4.C 5.B 6.D 7.C 8.D 9.D2.(1)酸式 碱式 锥形瓶 (3)①酸式 腐蚀橡胶管 10.(1)① ABCD②碱式 腐蚀玻璃 活塞 (2)滴入最后一滴 NaOH 溶液时,溶液刚好由无色变为浅红3.(1)①查漏 润洗 (2)①控制滴定管的活塞 ②摇动锥 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形瓶 ③锥形瓶内溶液的颜色变化 (3)不恢复 (4)二至三 (3)22.60 (4)0.20004.紫色 红色 浅红色 红色 11.(1)否 (2)①乙 ②BDCEAF 洗去附在滴定管内壁上5. 的水,防止其将标准溶液稀释而带来误差 当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后,溶 液 由 无 色 变 为 浅 红 色,且 半 分 钟 内 不 褪 色 步骤 操作 V(标准)c(待测)0.1000(V2-V1)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溶液润洗 变大 偏高 ③ V碱式滴定管未用待测溶液润洗 变小 偏低 课后巩固洗涤 1.D 2.B 3.D锥形瓶用待测溶液润洗 变大 偏高4.(1)酸式 (2)80% (3)ce (4)锥形瓶中溶液由无色变锥形瓶洗净后还留有蒸馏水 不变 无影响为浅红色或浅紫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5)D放出碱液的滴定管开始有气泡,放取液 变小 偏低 5.(1)用镊子夹取一小块试纸放在干燥洁净的表面皿或玻璃出液体后气泡消失 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试纸的中部,观察颜色变化,与标酸式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终 准比色卡比对读数 (2)10-5 -9变大 偏高 -10 (3)①②③ 烧杯(或烧杯点时气泡消失 和胶头滴管)振荡锥形瓶时部分液体溅出 变小 偏低 6.(1)酸式滴定管 (2)0.80mL 22.80mL (3)0.1100 滴定部分酸液滴出锥形瓶外 变大 偏高 (4)①偏低 ②无影响()淀粉溶液 ()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时,溶液由无色变溶液颜色较浅时滴入酸液过快,停止 7.1 2变大 偏高 成蓝色,且振荡半分钟内不变色滴定后反加一滴NaOH溶液无变化(3)0.038mol L-1 (4)A酸式滴定管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变小 偏低后俯视读数(或前仰后俯)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读数酸式滴定管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 第一课时 盐类的水解原理变大 偏高后仰视读数(或前俯后仰) 知识梳理1.水电离产生的 H+ 或 OH- 弱电解质典例精解2.H+ OH- 水的电离平衡 增大【典例1】 D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①明确酸、碱式滴3.可逆 酸碱中和定管使用时的注意事项,②指示剂的变色范围.酸式滴定管不能4.盛放碱,而碱式滴定管不能盛放酸,指示剂应选择颜色变化明显的酚酞或甲基橙,不能选用石蕊,另外还要注意在酸碱中和滴定 盐的 是否 水解的 溶液的 溶液实例中,无论是标准溶液滴定待测溶液,还是待测溶液滴定标准液,只 类型 水解 离子 酸碱性 的pH要操作正确,都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强 酸 强 NaCl,否 无 中性 pH=7【典例2】 (1)最后一滴 NaOH 溶液加入,溶液由无色恰好 碱盐 KNO3变成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2)0.11mol L-1 (3)丙 强 酸 弱 NH4Cl,+ 2+(4)DE 是 NH4 ,Cu 酸性 pH<7碱盐 Cu(NO3)2解析:根据指示剂在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我弱 酸 强 CH3COONa, CH3COO- ,们可以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完全.计算盐酸的浓度时,应 是 碱性 pH>7碱盐 Na 2-2CO3 CO3计算三次中和滴定的平均值,因 NaOH 标准液浓度及待测液的体积也一样,故只算 NaOH 溶液体积的平均值即可.根据碱式滴定 典例精解管的构造可知,弯曲橡胶管即可将管中的气泡排出. 【典例1】 C 解析:酸根离子越弱越易水解,因此三种溶液变式1 D pH 的大小顺序应是③>①>②;若将三种溶液稀释相同倍数,由变式2 (1)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 在半分钟内不变色 于 Na2CO3 溶液和CH3COONa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随着水的-(2)D (3)0.00 26.10 26.10 加入弱酸根离子会水解产生少量的 OH ,因此pH 变化最大的() 26.11mL+26.09mL应是③;选项 D正确的顺序应为②>①>③.4 V = 2 =26.10 mL,c(NaOH)= 【典例2】 D 解析:①④是电离方程式且①应用“ ”;② 118 是水解反应方程式,但应用“ ”;③的水解方程式错误,应分步 盐酸 Fe3+ +3H2O Fe(OH)3(胶体)+3H+进行;⑤应为 NH+ +D O NH HDO+D+ . Al3+4 2 3 +3HCO-3 Al(OH)3↓+3CO2↑变式1 B Al3+ +3H2O Al(OH)3(胶体)+3H+变式2 Rn- +H O HR(n-1)-2 +OH- 典例精解Mm+ +mH2O M(OH) +m +mH 【典例1】 B 解析: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A错误;当堂训练 加入的 NH4Cl固体电离出的 NH+4 与 OH- 反应,使平衡向正反1.C 2.B 3.C 4.C 5.D 6.C 7.A 8.B 9.D 应方 向 移 动,B 正 确;温 度 升 高,CO2-3 的 水 解 程 度 增 大,10.(1)①S2- +H2O HS- +OH- HS- +H2O c(HCO- )增大,c(CO2-3 3 )减小,C错误;加入 NaOH 固体,溶液的H2S+OH- 碱性 pH 增大,D错误.②Cu2+ +2H2O Cu(OH)2+2H+ 酸性 【典例2】 (1)K2CO3 尽管加热过程促进水解,但生成的③NH+ +H O NH H O+H+4 2 3 2 酸性 KHCO3 和 KOH 反应后又生成 K2CO3④HCO-3 +H2O H2CO3+OH- 碱性 (2)KAl(SO4)2 12H2O 尽管 Al3+ 水解,但由于 H2SO4 为(2)①2Al3+ +3S2- +6H2O 2Al(OH)3↓+3H2S↑ 难挥发性酸,最后仍然为结晶水合物.注意温度过高,会脱去结②Al3+ +3HCO-3 Al(OH)3↓+3CO2↑ 晶水(3)②<①<③<⑧<⑦<⑥<⑤<④ () △3 Na2CO3 2NaHCO3 Na2CO3+CO2↑+H2O课后巩固 (4)Na2SO4 2Na2SO3+O2 2Na2SO41.C 2.C 3.A 4.D 5.B 6.D (5)H2SO4 溶液 HCl挥发7.(1)②④⑤ (2)2 (3)0.001mol L-1 解析:本题涉及的知识范围较广,除了盐的水解外,还应考虑(4)CH COO-3 +H2O CH3COOH+OH- 到盐的热稳定性、还原性等.8.(1)< c(H+ )=c(CH COO-3 )+c(OH- ) 变式1 B(2)碱 CH COO-3 + H2O CH COOH + OH-3 , 变式2 (1)Al3+ +3HCO-3 Al(OH)3↓+3CO2↑CH3COO- 水解显碱性 (3)bc (4)< > (2)Al2(SO4)3 溶液因水解呈酸性,会腐蚀钢铁9.(1)酸 NH+4 +H2O NH3 H2O+H+ (2)< (3)与酸反应的速率 NaHCO3>Na2CO3;产生等量 CO2 时,(3)Cl- NH+4 (4)= = NaCO 消耗 Al3+2 3 量多10.(1)②<①<③<⑧<⑦<⑥<⑤<④ (2)a 当堂训练(3)①碱 A- +H O HA+OH-2 ②大于 1.D 2.C 3.C 4.D 5.A 6.D 7.A 8.D第二课时 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及应用 9.Al3+ +3H2O Al(OH)3(胶体)+3H+知识梳理 10.(1)CH -3COO +H2O CH3COOH+OH- 碱 1.越大 越强 (2)不发生水解 中 (3)Cu2+ +2H2O Cu(OH) +2+2H 酸2. 11.(1)HA- + H2O H2A+ OH- (2)c(Na+ )>水解 水解 水解 产 生 离 子 c(HA- )>c(OH- )>c(H+ )>c(A2- )因素平衡 程度 的浓度 12.HCl,HSO- NH + 2- - - -4 4 ,CO3 HCO3 NO3 HCO3+ 2-温度 升高 右移 增大 增大 H +CO3 HCO-3 +H2O H -2CO3+OH课后巩固增大 右移 减小 增大浓度 1.D 2.A 3.B 4.B 5.D减小(即稀释) 右移 增大 减小 6.(1)< (2)= (3)> (4)>外加 酸 弱碱阳离子的水解程度减小 7.(1)B (2)酸性 反应恰好生成亚硝酸铵,亚硝酸根离子水酸碱 碱 弱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减小 解呈碱性,铵根离子水解呈酸性,但是亚硝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小于铵根离子的水解程度,故溶液呈酸性 (3)HCl B>A>C 条件 移动方向 H+ 数 pH 现象 C>A>B (4)①7.7×10-13 小于 ②H2SO3+HCO-3 升温 向右 增大 减小 颜色变深 HSO-3 +CO2↑+H2O (5)c(HCO- -3 )>c(NO2 )>c(CO2-3 )通 HCl 向左 增大 减小 颜色变浅 第四节 沉淀溶解平衡加 H2O 向右 增大 增大 颜色变浅 知识梳理生成 红 褐 色 沉 一、1.饱和溶液 溶解 生成沉淀加 NaHCO3 向右 减小 增大 淀,放出气体 2.①> ②= ③< 3.Fe3+ +3H2O Fe(OH) +3+3H > > H2SO4 3.= ≠ 不变 溶解平衡 119 4.(2) 变式1 B() - () -6 -1外界条件 移动方向 ( 变式 先沉淀平衡后c Ag+ )平衡后c(Cl- ) K 2 1Cl 24.13×10 mol Lsp当堂训练升高温度 正向 增大 增大 增大1.D 2.D 3.D 4.D 5.C 6.A 7.B加水稀释 正向 减小 减小 不变 通电8.(1)2NaCl+2H2O Cl2↑+2NaOH+H2↑加入少量AgNO3 逆向 增大 减小 不变 (2)S2- +H O HS- +OH-2 ,HS- +H2O H2S+OH-通入 HCl 逆向 减小 增大 不变 (3)c(Na+ )>c(CO2-3 )>c(OH- )>c(HCO- +3 )>c(H )通入 H2S 正向 减小 增大 不变 (4)Al3+ +3HCO-3 Al(OH)3↓+3CO2↑ 5.沉淀溶解 浓度 > = < (5)10∶1 (6)1×10-3 mol L-1 (7)36.(2)①不变 ②吸热 溶解 增大 课后巩固二、1.(1)Fe3+ +3NH H O Fe(OH)↓+3NH+ 1.D 2.B 3.A 4.C 5.A 6.D 7.D3 2 3 42+ 2+ 2+(2)H S+Cu2+ CuS↓+2H+ 8.(1)Cu (2)B (3)不能 Co 和 Ni 沉淀的pH 范围2相差太小 () ( ) [ ( )]2+2.(1)CaCO +2H+ Ca2+ +H O+CO ↑ 4 Cu OH 2+4NH3 H2O Cu NH3 4 +3 2 2-(2)Mg(OH)+2NH+ Mg2+ +2NH H O2OH +4H2O2 4 3 29.(1)K =c2() sp 平 (Ag+ ) c 2-平 (S ) (2)④ (3)加 足 量3.1 沉淀溶解平衡 越大典例精解 MgCl2 溶液,充分搅拌,过滤,洗涤,干燥即得纯 Mg(OH)22-【典例1】 A 解析:()①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①正确;② 10.1SrSO4(s)+CO3 (aq) SrCO 2-3(s)+SO4 (aq) 2-会生成CaCO3,使Ca2+ 浓度减小,错误;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会使 c(SOK= 4)( ( ) ( ),加入2- 后,平衡c CO2- ) Ksp SrCO3 <Ksp SrSO4 CO33平衡左移,有Ca(OH)2 沉淀生成,但Ca(OH)2 的溶度积较大,要SrSO (s) Sr2+ (a )+ SO2- (a )正向移动,生成SrCO2+ , 2+ 4 q 4 q 3除去 Ca 应把 Ca 转化为更难溶的 CaCO3,③错误;恒温下 (2)①减小 ②不变 (3)盐酸 若沉淀完全溶解,则证明Ksp不变,加入 CaO 后,溶液仍为 Ca(OH)2 的饱和溶液,pH 不SrSO4 完全转化成SrCO3,否则,未完全转化变,④错误;加热,Ca(OH)2 的溶解度减小,溶液的pH 降低,⑤错误;加入 Na2CO3 溶液,沉淀溶解平衡向右移动,Ca(OH) 固体转 第三章评估2化为CaCO3 固体,固体质量增加,⑥正确;加入 NaOH 固体,平衡 1.B 2.C 3.A 4.D 5.C 6.C 7.D 8.A 9.B 向左移动,Ca(OH) 固体质量增加,⑦错误. 10.A 11.A 12.D 13.B 14.C 15.D 16.C 17.A2【典例2】 (1)由 A Cl(s) A + (a )+Cl- (a ()+ +g g q q), 18.1 ①NH4 +H2O NH3 H2O+H ②=-知c(Ag+ )=c(Cl- ), ③c(HCO3 )>c(OH- )>c(CO2-3 ) (2)①Cu2+ ②6-12所以 Ksp (AgCl)=1.8×10-10 =c(Ag+ ) c(Cl- )= 19.(1)1.0×10 增大c2(Ag+ ),解得c(Ag+ )≈1.3×10-5mol L-1.(2)3<pH<9 Mg(OH)2 或 MgO或 MgCO3(2)由 M (OH)(s) M 2+ (a )+2OH- (a ), 20.(1)0.3950 胶头滴管、g g q q 250mL容量瓶 (2)稀硫酸 酸2[ ( )] 式 酸性 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腐蚀碱式滴定管的橡皮知Ksp Mg OH 2 =1.8×10-11=c(Mg2+ ) c2(OH- )= KMnO4c(OH- )塞 (3)2MnO- 2-4 +5C2O4 +16H+ 2Mn2+ +10CO2 ↑ + c2(OH- ),解得2 c(OH- )≈3.3×10-4mol L-1. 8H2O (4)当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溶液时,锥形瓶内溶液由无色变Kw 为浅红色,且半分钟不褪色 (5)87所以c(H+ )=c(OH- )=3.0×10-11mol L-1.21.(1)H2SO3+HA- HSO-3 +H2A所以pH=10.5. (2)c(Na+ )>c(SO2- -3 )>c(OH )>c(HSO-3 )>c(H+ )(3)由 Ksp [Mg(OH)2 ]=1.8×10-11 =c(Mg2+ ) () c(H+ )c(CO2-3 ) 的酸性比c2(OH- )=0.01 c2(OH- ),( - ) -53 ① ②HCOOH CH3COOHc OH =4.2×10 mol L-1, c(HCO-3 )Kw 强,等浓 度 的 HCOOH 溶 液 中 的c(H+ )较 大,故 其 溶 液 与c(H+ )= =2.4×10-10mol L-1c(OH- ).NaHCO3溶液的反应速率较快 >所以pH=9.6,即当pH=9.6时,开始出现 Mg(OH)2 沉淀. 第四章 化学反应与电能由于一般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10-5mol L-1时,沉淀已经完全,故 Mg2+ 完全沉淀时有: 第一节 原电池1×10-5 c2(OH- )=1.8×10-11, 知识梳理所以c(OH- )=1.34×10-3mol L-1. 一、1.化学 电K 2.(1)锌片 (2)铜片 (3)Zn-2e-w Zn2+ (4)Cu2+ +c(H+ )= -12 -1c(OH- )=7.46×10 mol L , 2e- Cu (5)氧化反应 (6)还原反应 (7)由Zn沿导线流向所以pH=11.1. Cu (8)正 (9)负 120 3.(1)氧化还原 (2)不 (3)①电解质溶液 ②两电极直接 3.(1)①电源 ②电解质溶液 熔融盐 ③ 闭合回路 或间接接触 ③两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 (2)①负极 阴极 阳极 正极 ②阴极 阳极二、1.2MnO +2H O+2e-2 2 2MnOOH+2OH- 电解二、1.(1)氧化 还原 (2)2Cl- +2H -- - ( ) 2O 2OH +H2↑+Zn+2OH -2e Zn OH 2Cl↑ (3)烧碱 氯气 氢气2.Ag2O+H2O+2e- 2A2g+2OH-Zn+AgO+H O Zn(OH)(+2Ag 2.1)阴 阳 (2)AgNO3 溶液等含镀层金属阳离子的盐溶2 2 23.Pb PbO2 (1)③Pb+PbO 液 (4)阳 阴 不变2 +2H2SO4 2PbSO4+2H O 3.(2 1)粗 纯 (2)Cu2+(2)①PbSO4+2e- Pb+SO2-4 4.(1)2Cl- -2e- Cl2↑ 2Na+ +2e- 2Na②PbSO4+2H2O-2e- PbO2+4H+ +SO2-4 (2)6O2- -12e- 3O2↑ 4Al3+ +12e- 4Al4.(1)2H -4e-2 4H+ (2)2H2 +4OH- -4e- 典例精解4H - + -2O (3)O2+4e +4H 2H2O (4)O2 +2H2O+4e 【典例1】 D 解析:SO2- 、OH-4 移向b极,在b极 OH- 放 4OH- 电,产生 O2,b极附近c(H+ )>c(OH- ),石蕊溶液变红.Na+ , 【典例1】 (1)银 石墨 (2)甲 (3)左 (4)“0” H+ 移向 a极,在 a极 H+ 放电产生 H ,a极附近c(OH-2 )>【典例2】 (1)小 48 (2)Pb PbO2 对换 c(H+ ),石蕊溶液变蓝.所以产生的气体体积a电极的大于b电变式 1 (1)产 生 气 泡 (2)2Al+2OH- +2H2O 极的;两种气体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A,B均错.2AlO-2 +3H2↑ (3)不可靠 将两种金属电极通过导线连上电【典例2】 B 解析:Fe作 阳 极,反 应 产 生 Fe2+ ,Fe2+ 与流表并插入电解液中构成原电池,利用电流表检测电流的方向,2-,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 被氧化为 3+ , 2- 被还原从而判断电子流动方向 由此确定原电池的正负极 Cr2O7 Fe Fe Cr2O73+变式2 (1)减小 减小 (2)减小 增大 为Cr ;阴极是 H+ 得到电子,导致阴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增强,Fe3+当堂训练 ,Cr3+ 都会变为Fe(OH)3,Cr(OH)3沉淀,B错误;消耗1mol1.C 2.B 3.A 4.A 5.C 6.B 7.A 8.C 9.C CrO2-2 7 ,必消耗6molFe2+ ,根据Fe守恒,将有6molFe消耗,质10.A 量为336g.变式1 B变式2 (1)0.1mol L-1 (2)B11.(1) 电解(3)Fe Fe+2H2O Fe(OH)2↓+H2↑当堂训练1.C 2.D 3.C 4.C 5.C 6.D(2)Zn-2e- Zn2+ Fe2+ +2e- Fe 7.(1)H2SO4,HNO3,Ba(NO3)2 (2)AgNO3,Cu(NO3)2,12.(1)① N -2O5 ② NO2 -e + NO-3 N2O5 CuSO4 (3)HCl,BaCl2(2)①Fe-2e- Fe2+ ②6 7.05 8.(1)①②⑤ 4OH- -4e- 2H2O+O2↑ 2H+ +2e-课后巩固 电解1.B 2.B 3.D 4.B 5.C 6.B 7.D 8.D 9.B H2↑ 2H2O 2H2↑ +O2↑ (2)① (3)③ 2Cl- -3 2e- Cl2↑10.(1)4mol (2)1mol L-1 (3)CH3OH(l)+ (2O2 g)9.(1)2H+ +2e- H2 ↑ 有 气 泡 产 生,溶 液 变 红 CO -12(g)+2H2O(l) ΔH=-725.76kJ mol 2Cl- -2e- Cl2↑ 把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放在 Y 电极附11.(1)负 2CH OH+2H O-12e- 2CO ↑+12H+3 2 2 近,试纸变蓝色还原 3O2+12H+ +12e- 6H2O (2)纯 Cu2+ +2e- Cu 粗 Cu-2e- Cu2+(2)12CH3OH+3O2 2CO2+4H2O (3)3 10.(1)正 (2)Ag 2.16 (3)4∶4∶1∶2 (4)不变 不变12.(1)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a到b(表达形式合理均可) 增大 减小 (5)45.18(2)2H2+4OH- -4e- 4H2O(或 H2+2OH- -2e- 课后巩固2H2O) (3)增大电极单位面积吸附 H2,O2 的分子数,加快电极 1.C 2.A 3.B 4.D 5.D 6.C 7.D 8.D 9.A 反应速率 (4)①Li H2O ②1∶1148 ③32 10.A第二节 电解池 11.(1)正 阳 (2)2H2O-4e- 4H+ +O2↑ (3)0.05知识梳理 12.(1)C (2)负 还原 (3)S2-x -2e- xS (4)右侧溶一、1.电流 氧化还原 液中生成的 OH- 通过阴离子交换膜进入左侧溶液,并与左侧溶2.电能 化学能 液中的I2 反应 121 第三节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③煮沸 隔绝空气(或防止氧气与铁接触) ④吸收水蒸气(2)铁腐蚀吸收氧气,造成试管内气体体积减小,试管内压强知识梳理减小1.失去电子 金属阳离子 氧化反应- +2.(1)()①非金属单质直接 ②电解质溶液 ③无 ④有微弱 11.12Al+3H2O-6e Al2O3+6H2+ 2+⑤氧化 ⑥氧化 ⑦电化学 (2)①水膜酸性较强((pH≤4.3) 2)用铜作阳极可补充溶液中消耗的Cu ,保持溶液中Cu(②水膜酸性很弱或呈中性 ③吸氧腐蚀 浓度恒定 3)N 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3.(1)①原电池 a.负极 b.正极 ②电解 a.阴极 12.1 电化学 (2)弱酸性或中性 吸氧 2Fe-4e- b.阳极 2Fe2+ O - -2+2H2O+4e 4OH (3)较强的酸性 析氢 - 2+ + - ()典例精解 Fe-2e Fe 2H +2e H2↑ 4 乙【典例1】 D 解析:A项,金属能不能被腐蚀主要取决于它 【课后巩固】的活泼性,而不是它的纯度,如纯钾易被腐蚀,不正确;B项,干燥 1.A 2.C 3.C 4.B 5.D 6.C 7.B 8.B 9.D 环境下,如果遇到氯气,金属也可以发生化学腐蚀,故不正确;C 10.A 11.D项,如果遇到浓硝酸,铜比铁易腐蚀,不正确;D项,金属腐蚀有化 12.(1)2H+ +2e- H2↑ (2)Fe 乙>甲>丙 (3)铜2+ -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Cu +2e Cu 镀层破损后,镀铜铁形成的原电池中铁作【典例2】 (1)吸氧 2H O+O +4e- 4OH- Fe- 负极被腐蚀,镀锌铁形成的原电池中铁作正极被保护 (4)①吸2 22e- Fe2+ 氯化钠溶液(或其他合理答案)氧 ②B(2)析氢 2H+ +2e- () 碳粉含量的影响 H ↑ Fe-2e-2 Fe2+ 稀硫 13.12.0 酸(或其他合理答案)解析:(1)试管中的液面上升,表明内部压强减小,即发生吸 (2)吸 氧 还 原 2H2O+O2 +4e-氧腐蚀,故正极反应式为2H O+O +4e-2 2 4OH- ,负极反应式为Fe-2e- Fe2+ ;吸氧腐蚀的电解质溶液是中性或碱性溶-液,如氯化钠溶液.() 4OH2 试管中的液面下降,表明发生了析氢腐 (3)反应放热,, 锥形瓶内温度升高蚀 则正极反应式为2H+ +2e- H2↑,负极反应式为 Fe-2e- Fe2+ ;此时需要酸性电解质溶液,如稀硫酸等. 第四章评估【典例3】 C 解析:①是 Fe为负极,杂质碳为正极的原电 1.D 2.B 3.D 4.D 5.B 6.D 7.B 8.B 9.B 池腐蚀,是铁的吸氧腐蚀,腐蚀较慢.其电极反应式:负极 Fe- 10.C 11.D 12.C 13.D 14.D 15.B 16.D2e- Fe2+ ,正极2H2O+O +4e-2 4OH- .②③④均为原 17.(1)Li Li-e- Li+电池,③中Fe为正极,被保护;②④中Fe为负极,均被腐蚀,但Fe (2)2SOCl+4e-2 4Cl- +S+SO2和Cu的金属活泼性差别大于 Fe和Sn的,故 FeCu原电池中 Fe (3)出 现 白 雾,有 刺 激 性 气 体 生 成 SOCl2 + H2O 被腐蚀的较快.⑤是Fe接电源正极作阳极,Cu接电源负极作阴 SO2↑+2HCl↑极的电解腐蚀,加快了 Fe的腐蚀.⑥是 Fe接电源负极作阴极, (4)因为构成电池的两个主要成分 Li能和氧气、水反应,且Cu接电源正极作阳极的电解腐蚀,防止了 Fe的腐蚀.根据以上 SOCl2 也与水反应分析可知铁在其中被腐蚀由快到慢的顺序为⑤>④>②>①> 18.(1)Zn 正极③>⑥. (2)锌与还原出来的Cu构成铜锌原电池而加快锌的腐蚀 b变式1 B (3)2H+ +2e- H2 87g变式2 C 19.(1)>7 (2)无色溶液变成蓝色 AsO3-4 +2H+ +2e-变式3 C AsO3-3 +H2O当堂训练 (3)I2 +AsO3-3 + H2O 2H+ +2I- +AsO3-4 (或 I2 +1.D 2.D 3.A 4.C 5.B 6.D 7.C 8.C AsO3-3 +2OH- H2O+2I- +AsO3-4 )9.(1)2Fe-4e- 2Fe2+ O - - 2 + 2 - 3-2+2H2O+4e 4OH ()c(H ) c (I ) c(AsO )4 4(2)C (3)负 c(I2) c(AsO3-3 )2 - 3-10.(1)①有水(或电解质溶液)和氧气(或空气) ( ) (( c I c AsO4)或 ( ) ( 或其他有效表达式)②O +4e- +2H O 4OH- cI2 c AsO3-3 ) c2(OH- )2 2 12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学习方案】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参考答案(全册).pdf 第三章 第3节 盐类的水解.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