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哲学与文化》-【备考精华】2023年高考政治易混易错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框 追求智慧的学问1.哲学都能给人智慧, 使人聪明。【解析】哲学是追求智慧之问,不一定能给人智慧, 使人聪明。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人们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解析】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人们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力量。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问。【解析】哲学是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是研究整个世界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不能说是包罗万象。哲学是哲学家的事。【解析】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能说只是哲学家的事儿。哲学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解析】哲学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不能说是决定力量。哲学包括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解析】具体科学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哲学离开了具体科学知识就会干涸和枯萎。【答案】正确。【解析】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所以哲学离开了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枯萎。世界观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根本原则。【解析】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根本原则。世界观是人们自觉研讨而形成的思想体系。【解析】世界观是人们自发形成的思想,人人都有,一般是零散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解析】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起源于人们对世界万物的惊讶。【解析】哲学起源于实践。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解析】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都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解析】真正的哲学在不同程度上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哲学研究世界的全部。【解析】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是研究整个世界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不是全部世界。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的猜想和想象。【解析】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们无法真正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解析】人们无法真正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是不可知论的观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解析】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中的首要问题。【解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中的首要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决定各种哲学基本性质和方向的问题。【解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不同回答决定了各种哲学基本性质和方向。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建立在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学说。【解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缺点是没有科学依据,只是一种宝贵的猜测。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学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解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原子和虚空或者认为是基本元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哲)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命,乃失败者的借口;运,乃成功者的谦词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解析】命,乃失败者的借口;运,乃成功者的谦词,是古代命定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答案】正确。【解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所以哲学史上虽然是两个对子,但只有两大阵营或两大派别。唯物主义是完全正确的唯心主义是完全错误的。【解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是正确的,但也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错误。唯心主义从根本上是错误的,但他的存在对人类的认识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第三框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解析】19世纪,自然科学已经由“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旧哲学是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解析】旧哲学当中有形而上学也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坚持了辩证法。旧哲学是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解析】旧哲学当中有唯物主义也有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原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原是德国古典哲学,自然科学前提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原因在于它以改造世界为目的,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 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原因在于是改造世界的科学,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 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原因在于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反复检验。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能推动时代的前进步伐。【解析】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能推动时代的前进步伐。7.是否关注人民需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本质区别。【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本质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8.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统一反映了各个时代的任务和要求。【解析】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他们从不同程度反映了各自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真正的哲学是百科之母,为具体科学提供具体方法的指导。【解析】真正的哲学也不是百科之母,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不是具体方法。真正的哲学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把握了所处时代的脉搏。【答案】正确。【解析】哲学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真正的哲学是时代将神的精华,把握了所处时代的脉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实践的观点强调了改造世界。【答案】正确。【解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最基本的观点。改变世界体现了实践的观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到顶峰。【解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不能说达到了顶峰。13.毛泽东思想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解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1.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因此意识来源于人脑。【解析】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但意识来源于实践。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答案】正确。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应方式的变化。【答案】错误。【解析】意识是对实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所以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变化。4.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答案】正确。【解析】意识是对实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所以没有被反映者即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5.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答案】错误。【解析】意识是对实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才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6.思想的伟大在于他独立于客观存在之外。【答案】错误。【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思想不能独立于客观存在之外,思想依赖于物质。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答案】错误。【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思想不能独立于客观存在之外,思想依赖于物质,但物质不依赖与意识。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答案】错误。【解析】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实践是产生意识的源泉。意识是大脑对外界刺激的条件反射。【答案】正确。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诗词的创作源于作者的内心感悟。【答案】错误。【解析】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诗词的创作属于意识,它源于实践。科幻作品也是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答案】错误。【解析】科幻作品属于意识,它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不一定是如实反映。诗词是以客观形式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答案】错误。【解析】科幻作品属于意识,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龙的概念无法在客观世界找到某种原型。【答案】错误。【解析】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龙的概念作为意识能够在生活中找到依据。为无产阶级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答案】正确。【解析】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5.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答案】错误。【解析】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如神话、传说等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第二框 运动的规律性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解析】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它揭示了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揭示了物质的本质。2.规律是客观的,所以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解析】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万古不变的。3.意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解析】意识有正误之分,只有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意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4.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直接现实性。【解析】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必须通过实践,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具有直接现实性。5.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解析】客观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客观规律。6.科学理论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解析】客观实际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7.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突破规律的制约。【解析】规律是客观的,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也不能能突破规律的制约。8.规则也是一种规律。【解析】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他们是主观的,是对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本身。9.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状态为我们认识事物提供了可能。【解析】物质世界的相对静止状态为我们认识事物提供了可能。认识自然规律是改造自然规律的前提。【解析】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认识自然规律是利用自然规律的前提。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可以创造出现实世界。【解析】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可以创造出理想的世界。但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不能直接创造现实的世界。揠苗助长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析】揠苗助长的主人公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其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尊重客观规律。13.坚持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解析】正确的说法是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4.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变化。15.意识可以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客观事物。【解析】意识可以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客观事物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说法,但可以说意识可以通过实践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具体事物。16.意识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解析】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积极地意识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解析】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2.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因而是无条件的。【解析】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解析】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尽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但仍然是客观的。4.事物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解析】整体功能不等于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只有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5.人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解析】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6.要着眼于事物的要素进行系统优化。【解析】应着眼于事物的整体进行系统优化。7.立足关键部分,充分发挥其对整体功能的决定作用。【解析】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8.联系具有多样性,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解析】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9.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就有,也是永远不变的。【解析】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就有,但它自身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变化。第二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1.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发展。【解析】运动和变化既有的是前进的,有的是是倒退的,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但发展一定是变化。2.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解析】新事物一般是新出现的事物,但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就是新事物。判断新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3.从4G到5G是变化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解析】辩证的否定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4.新事物发展的状态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解析】任何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5.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解析】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6.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只有质变才有意义。【解析】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质变也就没有发展。因此,对于事物的发展来说,量变、质变同样有意义,我们不能强调一点而否定另一点。也不能比较谁更重要。7.发展一定是质变,质变一定是发展。【解析】发展一定是质变,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向上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8.只有事物数量的不断增加才能引起质变。【解析】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一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方面的变化。二是事物在总体数量上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9.5G手机是对4G手机的颠覆性变革,具有强大生命力。【解析】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收、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5G手机吸取了4G手机的合理成分,不是颠覆性变革。10.发展的实质是新旧事物的相互取代。【解析】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不是新旧事物的相互取代。第三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矛盾双方力量均衡。【解析】矛盾双方力量不均衡,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2.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解析】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的关系,不能相互转化,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任何事物都包含利弊两个方面。【解析】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包含利弊两个方面。4.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矛盾。【解析】两个事物必须处在统一体中,才有能存在矛盾。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和部分、多数和少数的关系。【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6.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解析】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7.矛盾一方是对立,一方是统一。【解析】矛盾双方的关系是对立统一8.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方面决定的。【解析】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解析】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10.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1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解析】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2.矛盾的同一性寓于矛盾的斗争性之中。【解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13.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解析】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或者直接说矛盾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14.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答案】正确。【解析】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5.精准扶贫体现了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解析】精准扶贫体现了矛盾的特殊,体现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解析】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重要标准之一。【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科学实验是为了获得感性认识。【解析】科学实验是为了获得理性认识,更好的改造世界。4.经验是不可靠的,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解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所以,有的经验是可靠的,并不是都需要亲身实践。5.获得真理性认识是一切科研活动的最终目的。【解析】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6.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种实践活动。【解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表现,不是实践活动。7.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社会活动是不存在的。【解析】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并不排斥所有单个人的活动。8.科学理论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解析】科学理论属于认识范畴,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9.认识的发展推动实践的发展。【解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10.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解析】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1.认识的根本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解析】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1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解析】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理性认识不一定都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人们能够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来改造客观世界。【解析】人们能够按照客观的内在本性来改造客观世界。2.意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解析】正确的意识(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世界上总有一些事物是人们不可认识的。【解析】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4.纠正谬误是获得真理的基础。【解析】实践是获得真理的基础。5.超越历史条件才能获得真理。【解析】人不能超越历史条件的限制。6.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之一。【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社会上多数人公认的认识就是真理。【解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公认人数的多少无关。8.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因此,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解析】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9.真理是永恒不变的。【解析】真理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我。而且真理是有条件的,条件变了,真理可能便成谬误。10.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解析】该观点是不可知论的观点。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人们可以获得真理。11.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解析】人的认识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运动,并非是封闭式的循环运动。12.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解析】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13.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说明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解析】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这说明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且实践是获得真理的基础。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 社会历史的本质1.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解析】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意识没有这一特点。2.劳动决定了社会规律的形成和发展。【解析】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3.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解析】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不是政治领域。4.有目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发展。【解析】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不能笼统地说有目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发展。5.有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6.社会意识总是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不同步。 【解析】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7.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相互依赖。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不依赖于社会意识。8.社会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解析】社会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9.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10.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能脱离社会存在。11.社会意识是一种变革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解析】社会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转变为变革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12.社会意识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是否反映社会存在。【解析】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社会意识是否正确地反映社会存在。1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融合,没有确定的界限。【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有确定的界限。1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分割的。【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能离开社会存在。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发展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通过改革消除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解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不能被消除。2.改革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社会制度。【解析】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社会制度。3.改革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举措。【解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举措。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解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5.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解析】经济基础不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而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6.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变革。【解析】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7.上层建筑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解析】上层建筑改革不是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或者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物质基础。8.现阶段我国基本矛盾的解决之所以可以通过改革来实现,是因为我国已没有了阶级斗争。【解析】我国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阶级斗争,现阶段我国基本矛盾的解决之所以可以通过改革来实现,是因为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9.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我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解析】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变化决定社会性质的变化。10.改革是推动社会关系变革的根本途径。【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关系变革的根本途径。1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解析】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12.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促进经济的发展。【解析】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13.从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解析】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4.改革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解析】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15.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解析】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三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1.人民是历史主体,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解析】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2.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解析】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3.每个人的社会历史贡献相同。【解析】每个人的社会历史贡献不完全相同。4.人民是推动发展的唯一动力。【解析】“唯一动力”说法错误,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矛盾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5.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尊重人民。【解析】社会两大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6.群众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解析】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7.人民群众是创造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解析】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8.人民群众的意愿是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解析】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是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9.人民的需要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解析】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10.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领导力量。【解析】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不是领导力量,领导力量是代表当时生产力的阶级和集团。11.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解析】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一框 价值与价值观1.校训宣传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解析】校训宣传并不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基本的途径应是“践行和行动”。2.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认识的发展性。【解析】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事物的属性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3.获得的回报越多,人生价值越大。【解析】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不在于回报的多少。4.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贡献与索取的统一。【解析】人生价值是贡献与索取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5.价值观念决定人的行为选择。【解析】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对认识、改造世界的活动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而非决定作用。6.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解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7.青年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因为价值观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解析】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所以青年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不能起决定作用,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而不能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8.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大小,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解析】对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人类、社会、国家和人民贡献了什么,而不是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9.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促进社会发展。【解析】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会对人们的行为起积极作用,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促进社会发展。10.自我价值的实现是衡量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准。【解析】社会价值的实现是衡量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准。11.是否有信念的力量是人们是否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 【解析】立足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第二框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1.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解析】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2.人们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是一成不变的。【解析】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解析】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4.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标准是最高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解析】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维护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价值追求。5.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所以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解析】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具有主体差异性,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6.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只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就可以了。【解析】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基本要求有两个: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7.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那么,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无所谓对错。【解析】衡量人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与否是有客观标准的。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8.承认个人利益是否就等同于认可个人主义。【解析】承认个人利益绝不等同于认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把个人的特殊利益凌驾于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9.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人们的利益的差异。 【解析】应该是人们的利益的差异会导致价值观的差异。10.价值判断的正确性依赖于价值选择的合理性。【解析】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价值判断的正确性并不依赖于价值选择的合理性。11.不同的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一定不同。【解析】不同的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一定不同说法太绝对。12.认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往往与谬误并行。【解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往往与谬误相伴而行。13.群众观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达。【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达。1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解析】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第三框 价值的创造和实现1.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答案】正确。【解析】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2.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客观条件。【解析】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具备相应的主客观条件。3.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解析】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4.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解析】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满足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说明满足和发挥了主观条件,但缺少客观条件的基础仍然不能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5.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解析】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6.一个人在劳动中为社会创造的财富越多,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答案】正确。【解析】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意味着他为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就越大,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7.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是存在的。【解析】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社会提供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价值的时候,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8.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答案】正确。【解析】个人离不开社会。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总是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种种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人的全面进步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9.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理想就会自动转化为现实。【解析】理想是一种意识,只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一定会自动转化为现实,必须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通过一定的途径和主观努力才可能转化为现实。10.奋斗能减少人生道路上的障碍与困难。 【解析】人通过奋斗可以战胜困难,但不能减少障碍与困难,11.为人民服务的真正目的在于获得自身的价值。【解析】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而不能说奉献社会的真正目的在于获得自身的价值。12.正确的价值选择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前提。【解析】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前提。13.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解析】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14.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价值主要是精神贡献。 【解析】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价值不仅仅是精神贡献。15.实现人生价值不能放弃个人利益。【解析】当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发生冲突和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集体利益。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框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1.文化是指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解析】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答案】正确。3.任何文化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解析】文化有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之分,不能笼统地说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起到重大的阻碍作用。4.文化决定政治经济。【解析】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5.文化一定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析】只有优秀的、健康的文化才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经济决定文化、文化促进经济发展。【解析】经济决定文化是正确的。因为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决定。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是片面的。因为文化有先进、健康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发展。7.经济决定文化,所以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解析】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文化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的。文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经济的发展,有时先于经济的发展。8.文化与文明是一回事。【解析】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文化与文明的创造主体都是人,都是实践的产物。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9.春观夜樱,夏望繁星,秋赏满月,冬会初雪。自然文化之美总让人心旷神怡。【解析】春观夜樱,夏望繁星,秋赏满月,冬会初雪。自然之美总让人心旷神怡。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是类特有的,是实践的产物,故本题判断为错误。10.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文化与物质相互依存。【解析】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这说明文化依存于物质,但是物质并不依存于文化,文化与物质不是相互依存关系。故该观点错误。11.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解析】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或同步,文化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故该观点错误。12.文化是改造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解析】文化是改造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不是物质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13.霍金身体残障但精神健全,留下《时间简史》等著作,说明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答案】正确。【解析】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文化对经济的相对独立。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但文化的发展并不一定与经济的发展一致,有时文化的发展会先于经济的发展,有时会慢于经济的发展,这就是文化的相对独立性。霍金留下《时间简史》等著作,超越了时代,是对时代经济政治的超前反映,体现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故本题判断正确。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1.中华文化全面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解析】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2.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解析】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传承至今的文化。【答案】正确。4.中华文化是中华各地域民族文化的总和。【解析】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不能认为是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5.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解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6.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与外来文化无关。【解析】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7.对待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解析】对待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8.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文化创新又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答案】正确。【解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之一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9.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解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可以为实践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思想理论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等,从而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10.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的错误倾向被称为“历史虚无主义”。【解析】一味推崇外来文化的错误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故题干观点错误。11.我们要坚决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解析】首先,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其次,“历史虚无主义”是指全盘否定本民族文化的错误倾向,故本题说法错误。12.实现文化创新的要求之一是“不忘本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答案】正确。【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进行文化创新,要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坚决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题中说法正确。13.“民族虚无主义”的实质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解析】“民族虚无主义实质是无视民族特点,抹煞民族差别,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实质上是大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见沙文主义)的一种表现;“历史虚无主义”,它是指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甚至否定历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否定一切的历史观点和思想倾向。因此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属于民族虚无主义,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则属于历史虚无主义的体现。故本题错误。第三框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1.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解析】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解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3.中国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根本动力。【解析】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4.中华民族精神是一成不变的。【解析】中华民族精神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5.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示:正确。6.在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具体内涵都相同吗。【解析】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但它们有共同的基本内涵,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但是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推陈出新。在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不同。7.土尔扈特东归体现了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答案】正确。【解析】土尔扈特蒙古部族在远离故土一百四十年后,经过万里跋涉,重返祖国,体现了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中华各族人民心向祖国。8.红船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解析】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故题干观点错误。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伟大的团结精神。【解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故原命题错误。10.“人心齐,泰山移”这一谚语主要强调的是团结精神。【答案】正确。【解析】团结精神是民族精神之一,“人心齐,泰山移”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符合伟大团结精神,本题说法正确。11.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着共同的具体内涵和不同的要求。【解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故题中观点错误。12.中印边境任务部队官兵卫国戍边先进事迹,表明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解析】中印边境部队官兵卫国戍边的先进事迹表明的是部队官兵的爱国精神和爱国行为,并没有表明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13.中华文化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解析】“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14.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弱化。【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弱化。15.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解析】“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16.为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解析】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我们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故本题观点错误。17.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折射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答案】正确。【解析】中国人民依靠伟大奋斗精神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折射出这种精神,只要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奋斗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达到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宏伟目标!18.民族精神要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答案】正确。【解析】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19.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答案】正确。【解析】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之魂。故本题说法正确。20.六十多年前,交大师生离开大上海,建设大西北的“西迁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答案】正确。【解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六十多年前,交大师生离开大上海,建设大西北的“西迁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故原命题观点正确。21.弘扬和培有民族精神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解析】综合国力的基础是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故本题说法错误。22.“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伟大团结精神。【解析】“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未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团结精神,故本题说法错误。23.永续传承、世代发扬抗美援朝精神,有利于把爱国主义由抽象转为具体。【解析】爱国主义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故此观点错误。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第一框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1.经济发展程度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解析】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解析】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3.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解析】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4.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因此各民族文化没有共性。【解析】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5.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解析】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6.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解析】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7.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解析】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实践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8.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需要认同本民族 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解析】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需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9.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解析】世界文化是由世界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没有民族文化就无所谓世界文化。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不会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注意:文化的共性不是趋同,也不是相互替代;文化的个性不代表文化没有一致性。10.文化交流有助于减少文化差异。【解析】文化交流不会减少文化之间的差异,而是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加强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从而有利于体现和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1.文化交往中各美其美,有助于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答案】正确。【解析】“各美其美”,就是文化交往中守护各自的文化特征,即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这有利于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12.“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要求我们尊重文化多样性。【答案】正确。【解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文化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尊重文化多样性。13.处理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求同存异。【解析】处理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故本题说法错误。14.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和认同本民族的文化。【答案】正确。【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15.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说明文化发展需要尊重文化多样性。【答案】正确。【解析】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因此文化发展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故本题观点正确。16.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基础。【答案】正确。【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17.“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启示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答案】正确。【解析】“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体现了文化是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启示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18.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动力。【解析】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19.参天之木,必有其根,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在历史和文明的根脉上成长。【答案】正确。【解析】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在历史和文明的根脉上成长。20.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解析】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答案】正确。【解析】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2.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和特色之别。【解析】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各民族文化均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民族特色,文明只有特色之别。23.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有自己的特点,但并非完全不同。【答案】正确。【解析】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有自己的特点即个性,但也有共性。也就是说,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共性。24.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于消除差异,实现大同。【解析】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可能消除差异,实现大同。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交流的目的是学习、借鉴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25.我们进行文化交流的目的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解析】进行文化交流,我们倡导交流互鉴,既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是发展本民族文化,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26.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解析】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7.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只属于本民族。【解析】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只是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28.世界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解析】世界各民族文化既各具特色,同时又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世界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世界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累加。29.世界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各不相同。【解析】世界各民族文化既各具特色,同时又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世界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世界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累加。30.文化多样性就是文化的多元性。【解析】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性则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说的。我们倡导文化的多样性,对文化的多元性则应持辩证分析的态度。31.文化多样性既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指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解析】本课的文化多样性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1.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解析】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2.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和交流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解析】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3.各民族的文化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解析】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4.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完全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解析】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5.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提示:正确。6.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必然会弱化。【解析】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7.首次搬上“云”端的第127届广交会既是经济活动,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答案】正确。【解析】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有:商业活动、人类迁徙、教育活动、小到….大到…等。广交会是商业贸易活动,既是经济活动,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8.大众传媒以其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局限的特点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解析】大众传媒以其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局限的特点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主要途径。9.今天,我们倡导文化交流互鉴,既要吸收各国文明成果,又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解析】今天,我们倡导文化交流互鉴,既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10.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政府发起多场“云外交”活动,凸显了大众传媒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答案】正确。【解析】利用网络进行“云外交”活动,表明大众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11.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创新的过程。【解析】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12.我们进行文化交流的目的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解析】进行文化交流,我们倡导交流互鉴,既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是发展本民族文化,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13.文化相互交流传播,其结果必然是文化趋同或全球文化融合统一。【解析】文化交流不会减少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会使全球文化趋同或全球文化融合统一,相反,加强文化交流要以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从而有利于体现和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4.新传媒的出现,旧的传媒就会消失。【解析】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就会消失。各种不同的传播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影响着文化的传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15.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解析】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大众传媒才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16.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前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解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前提,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7.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解析】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会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18.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答案】正确。【解析】不同文明之间需要对话,需要相互之间的交流,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排斥和取代。19.不同区域的文化在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过程中,会渐趋同一、融合统一、特色消失。【解析】不同区域的文化在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过程中会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而不会渐趋同一、融合统一、特色消失。20.文明交流互鉴,要对等、平等,反对强制、强迫,要多元、多向,反对单一、单向。【答案】正确。【解析】本题考查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因此文明交流互鉴,要对等、平等,反对强制、强迫,要多元、多向,反对单一、单向。第三框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1.外来文化是先进文化,应该照搬过来。【解析】外来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应该批判利用。2.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文化成果。【解析】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益经验、积极成果。3.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是文化创新的根基。【解析】坚持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启发我们,文化创新要大胆认同其他民族文化。【解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启发我们,文化创新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而不是认同其他民族文化。5.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答案】正确。6.为了领略西方文化的韵味,我国各级学校都应该适当举办圣诞节等活动。【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即习俗,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但不应该我国各级学校都适当举办圣诞节等活动。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7.我们进行文化交流,既要热情欢迎各国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解析】我们进行文化交流既要热情地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而不是“欢迎各国文化在中国传播”,同时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8.疫情期间教育部通过网络平台保障“停课不停学”,可见互联网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解析】互联网作为现代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非“主要途径”。9.钉钉是沟通和协同的多端平台,显示出大众传媒创造文化的强大功能。【解析】钉钉是沟通和协同的多端平台,显示出大众传媒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而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功能。。10.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整个世界。【答案】正确。【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整个世界。11.在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我们首先要尊重本民族文化,认同其他民族文化。【解析】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我们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并不是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框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解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2.民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解析】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标志着中国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解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4.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解析】要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提示:正确。6.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解析】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不是根本动力。7.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承袭中华传统文化。【解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8.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解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9.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具有经济价值。【解析】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10.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11.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答案】正确。【解析】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1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解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答案】正确。【解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只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先进文化,面向未来,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15.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决定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答案】正确。【解析】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6.当前我国的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市场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解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当前我国的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17.从中华文明中“采矿”,应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解析】依教材知识可知,从中华文明中“采矿”,应成为我们的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答案】正确。【解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21.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创新先进文化的源泉。【解析】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但不是创新先进文化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着眼点。【解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作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23.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解析】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24.中华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5.面对社会意识多元多样,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答案】正确。【解析】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凝聚民族复兴的坚定力量和磅礴力量。所以面对社会意识多元多样,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6.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答案】正确。【解析】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7.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可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解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28.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当代中华文化的“魂”。【解析】本题属于判断类题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华文化的“魂”。29.“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意味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坚持多元化的指导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坚持的方针,这并不意味着坚持指导思想多元化,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第二框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解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充分发挥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解析】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3.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解析】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4.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答案】正确。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的资源。【解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6.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让人民群众成为文化创造的源泉。【解析】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7.文艺工作者要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解析】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政府的职能。8.文艺工作者要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根本途径。【解析】满足人民的需求是文艺工作者根本追求,不是根本途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9.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解析】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10.对待传统文化 需要先继承后发展。【解析】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在继承之后,而是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分先后。11.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又向外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解析】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12.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解析】创作者的灵感在文化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创新的源泉来自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所以,文化创新并非来自创作者的灵感,而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13.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解析】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14.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就无法体现时代精神。【解析】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5.对传统文化的承袭,是文化创新的根基。【解析】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第三框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解析】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2.建设文化强国,要建立健全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解析】建设文化强国,要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答案】正确。4.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某一阶段优秀文化的自信。【解析】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某一阶段优秀文化的自信,也是对全部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5.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解析】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6.有人认为落后、腐朽文化都是糟粕文化,都具有社会危害性,所以都应该依法取缔。【解析】落后、腐朽文化是与先进健康文化相对立的,都是文化糟粕,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危害性。所以上述观点有合理之处。落后、腐朽文化的社会危害程度不同,所以我们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对待落后文化,我们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腐朽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7.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是当今时代的特征,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必要。【解析】该观点看到了文化的多样性特征,但没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保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8.科学文化修养高的人,思想道德修养肯定高吗。【答案】不一定。【解析】不一定。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能够相互促进,但二者并不一定是完全同步的。有着较高的科学文化修养的人,并不一定就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反之亦然。9.我国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彰显着国人的文化自信。【答案】正确。【解析】“祝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用其命名彰显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10.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答案】正确。【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根本,充分发挥其主导和引领作用。11.“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告诫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答案】正确。【解析】“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意思是灭亡一个国家,要让他们彻底忘记过去的历史,以毁灭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告诫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12.我们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理想。【解析】我们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才是远大理想。1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解析】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4.没有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没有凝聚力、向心力和发展动力。【答案】正确。【解析】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没有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没有凝聚力、向心力和发展动力。15.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观、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解析】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观、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而不是科学素养。16.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答案】正确。【解析】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软实力的内在统一关系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 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这一论述,以“灵魂”的重要定位,凸显了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导向和引领作用,所以,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说法正确。17.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答案】正确。【解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能够更好的构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的力量,能够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