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1多变的天气第1课时 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多变的天气教学目标1. 描述天气。 2. 区分天气与气候。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 认识天气。 2. 识别一些简单的天气符号。 教学难点: 1. 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2. 了解空气污染指数。教学过程导入:情境导入法(这种导入方法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眼球) 教师:东汉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攻打孙刘联军,曹操认为隆冬之际只会刮西北风,不可能出现东南风,便将舰船首尾相接,使兵马在船上也能如履平地。没想到诸葛亮“夜观星象”,根据当时的天气变化预测出会刮东南风,于是他借此“东风”火攻曹军,赤壁一战大获全胜,“借东风”也成了诸葛亮职业生涯中的“高光时刻”。 讲授新课: 教师:其实科学分析一下,曹操的想法并非没有道理,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确实盛行西北风,但这只是当地的一个气候特征,而非那日的天气。曹操正是因为混淆了天气与气候这两个概念,武断地认为冬天不可能刮东南风才导致他败走华容道。 教师:那气候与天气究竟是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思考并探讨。 教师: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因此一个地区的气候都比较稳定,一般变化不大。而天气是指一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它是时刻在变化的。“天有不测风云”说的就是天气现象的瞬息万变,而一战封神的诸葛亮假如生活在科技发达的现代他的“夜观星象”也许就不值一提了,因为我们拥有了自己的“神器”--气象卫星。通过它我们不用“夜观星象”只需要打开电视、电脑或手机就能查阅天气预报准确知道天气情况了。一般来说天气预报会告诉我们一天或几天内阴晴、风雨、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如果能够提前知道天气情况我们就能及早做好准备合理安排生活和生产,避免遭受不利天气的危害。 教师: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我们常常看到卫星云图,也就是气象卫星拍摄的地球上大气的实时状况,它们是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在这张卫星云图上,绿色部分表示陆地,蓝色部分表示海洋,白色则代表这里有云区。不同地区的云层厚度是不同的,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 学生探讨。 教师:我们通过观察卫星云图就可以判断出一个地区大致的天气情况。无云的地方可能是晴天,有亮色云的地方可能有雨,而有灰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是阴天。但是观察卫星云图并不直观,为了让大家更轻松的读懂天气预报,通常会用一些专用符号表示天气状况。 学生看图并思考。 教师:这些符号由生活中的常见意象演化而来,所以非常通俗易懂。比如大家都知道太阳表示“晴”,云遮挡了太阳代表“多云”,“阴天”里只有厚厚的云层没有太阳,用云朵加数量不同的雨点展现数量不同的降雨,雷电符号表示“雷阵雨”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太常见的天气符号,比如“霜冻”的符号像一层薄冰。“雾”的符号像被拉起的百叶窗。“沙尘暴”的符号则是用“沙”字首字母“S”加上向右的箭头表示,因为在我国沙尘暴一般由西部向东部吹。 学生看图并尝试绘制。 教师:在电视天气预报画面上天气符号一般与城市名称一起出现,如果一个城市名称旁边出现两个天气符号那表示什么呢?那就表示天气将从某种天气状况转变成另一种天气状况。例如第一幅图则是阴转雷阵雨,第二幅图中雨转大雨,第三幅图一下就可以看出晴转多云,第四幅图则是小雪转中雪。 练习巩固: 教师展示一道简单的题让学生回答。 学生思考并回答的题目。 作业布置: 完成教师展示的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学生对本节课兴趣浓厚。但是本节课的知识还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去进行体验,所以要强调学生多观察身边事物,从生活中体验地理的魅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